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成明  齐秀华 《杂粮作物》2003,23(2):117-117
辽宁省本溪市辖两县五区,玉米种植面积年基本稳定在2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桓仁、本溪两县,品种主要集中在沈单10、沈单16、农大108、东单60及铁单12五个品种。多年来,本溪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均不超过3%。其中抗病品种发病率在0.5%~1%;感病品种发病率在2%~3%,未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但也正是多年病害发生较轻,人们忽视了玉米丝黑穗病爆发的危险性,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缺乏足够的重视。2002年由于多种综合因素所致,本溪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重,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是玉米生产上罕见的。为及时、深入了解玉米丝黑穗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论春玉米区抗丝黑穗病杂交种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东北春玉米区,近几年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较重,2002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个别发病较重地块发病率达60%~70%,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此,笔者提出在春玉米区应重视玉米抗丝黑穗病的育种工作,通过改良抗病种质,注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选择,尽快育出高抗丝黑穗病的玉米杂交种,从根本上解决因玉米丝黑穗病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高丽辉 《杂粮作物》2010,30(6):438-440
分析了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壤中病菌大量积累;玉米多年连作;感病品种不合理种植;气候条件不利;种衣剂使用不正确;栽培管理措施失当。同时分析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和主要症状。提出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玉米丝黑穗病菌对寄主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研究表明:当丝黑穗病菌侵染玉米后,激活寄主体内相关防御酶系,使PAL、SOD、EST和PPO四种酶活性明显提高,抗病品种新铁10的酶活性升高幅度大于感病品种沈单16;而POD和CAT酶活性却下降,抗病品种新铁10的酶活性下降幅度大于感病品种沈单16。不同品种的成株期抗病性与其相关防御酶活性高低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高感玉米丝黑穗病品种为试验材料,人工接种丝孢堆黑粉菌,验证在设定药种质量比包衣下,采用0.1%~1.1%不同浓度梯度戊唑醇种衣剂进行不同播期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分析玉米播种至8叶期的土壤温湿度对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是丝黑穗病菌侵染的关键因子。不同播期处理,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率差异较大,播期早,出齐苗时间长,玉米丝黑穗发病重;播期晚,出齐苗时间短,丝黑穗病发生相对轻。0.1%~1.1%浓度戊唑醇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为53.07%~90.87%,0.9%戊唑醇包衣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2002年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情况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2年9月中旬,对东北三省玉米丝黑穗病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发现,黑龙江省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44万hm^2,主要感病品种有白单31号、龙单19号,平均发病率分别为70%、57%;吉林省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60万hm^2,主要感病品种有吉单209、掖单44、登海1号、东单60、丹638、丹639等,其中一些品种平均发病率达50%以上,个别地块高达90%;辽宁省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3.3万hm^2,主要感病品种有沈单16号、丹638、丹639、丹3040等,沈单16号在本溪市卧龙镇平均发病率达57%。东北三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面积累计107万hm^2,以产量7500kg/hm^2计算,直接损失玉米1.2亿kg,农民减少收入9600万元(按玉米收购价0.80元/kg计算)。  相似文献   

7.
玉米丝黑穗病侵染率与发病率关系的PCR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2个感病的玉米材料接种玉米丝黑穗病菌,苗期调查侵染率,开花期调查发病率,结果表明侵染率显著高于发病率;在开花期提取未发病植株茎髓组织DNA进行PCR检测,结果检测到玉米丝黑穗病菌DNA的存在。因此,通常情况下玉米丝黑穗病侵染率大于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东华北春玉米区玉米品种对主要病害和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东华北春玉米区24份玉米主栽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鉴定。高抗和抗大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灰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品种16份,占参试品种的66.67%;高抗和抗丝黑穗病品种10份,占参试品种的41.67%;高抗和抗茎腐病品种18份,占参试品种的75.0%;高抗和抗玉米螟品种6份,占参试品种的25.0%。综合抗性评价筛选出广谱抗性品种9份,占所有参试品种的37.5%。  相似文献   

9.
丹玉 2 6号由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1994年育成 ,组合丹 90 46×丹 5 98。该品种属晚熟单交种 ,出苗至成熟在辽宁省生育日数 134d。 1995年起先后参加了不同级别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结果表明 :丹玉 2 6号比现应用品种增产 8%以上 ,并具有抗大、小斑病 ,抗尾孢菌、弯孢菌叶斑病 ,抗丝黑穗病 ,抗倒伏 ,适应性强 ,增产潜力大等特点。适宜吉林四平以南和东北、华北春玉米区种植 ,关内麦区套种亦可 ,一般 4月下旬且地温稳定在 10℃以上播种为宜。  相似文献   

10.
利用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特异引物PCR技术,检测了该菌对玉米植株的侵染状况,并对不同玉米品种在苗期对丝黑穗病菌的抗性进行了初步判断。研究结果表明,感病品种K12分别在接种后第3 d的茎中,6 d的茎,9 d的根、茎、叶,12 d茎,抗病品种20060分别在接种后第3 d的茎、6 d的茎、9 d的茎和叶、12 d的茎和15 d叶都能扩增出PCR特异片段,经过EM种衣剂包衣的玉米幼苗的根茎叶材料扩增出来的特异DNA条带明显少于未经包衣的玉米幼苗。EM包衣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玉米种子的抗病能力,减少了玉米丝黑穗病菌对幼苗的侵染机会,有效地防治了玉米丝黑穗病。  相似文献   

11.
玉米灰斑病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crosporazeae-maydis<\i> Tehon&Daniela)引起的一种病害,最早于1924年在美国亚历山大州和伊利诺斯州发现,该病现在美国普遍发生。我国陈刚于1991年在辽宁省发现该病,至今该病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均有发生,并已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从症状、病原、流行规律、发病条件、抗源鉴定、抗性机制、抗性遗传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同时探讨了今后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Potatoes were grown in plots, pots or containers in a glasshouse or under a rainshelter. Water was withheld from emergence onward or from tuber initiation onward in some treatments. The number of stolons per stem was greatly reduced but the number of tubers + tuber initials per stolon remained unchanged (cv. Radosa) or increased (cv. Bintje) as a result of the earliest drought treatment. The later dry period did not affect numbers of stolons and tubers (+ initials). These findings correspond well with data from field trials which were sampled for 13 consecutive years and which showed a highly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tubers per stem and total rainfall during the first 40 days after planting, which ranged from 17.5 to 120 mm.  相似文献   

13.
总结南华农场近年来的橡胶生产经验,提出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割胶措施,抓好胶园标准化管理和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等方面,可使橡胶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十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加入WTO的挑战,结合大石桥市农业具体情况,阐述了大石桥市农业发展的三点措施。指出,发展六项优势产业,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切入点,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抓好农业人才素质、技能培训,激励技术创新,是解决大石桥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5.
概述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意义及国内外现状,分析海南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并针对海南目前新品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纯度茶氨酸的合成与特性(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一种改进的茶氨酸(γ-谷酰基乙胺)的合成方法,包括L-谷氨酸的去氢成为吡咯烷酮羟酸(PCA),然后再加纯的乙胺(99%,气-液)反应,得率92.6%,再在84%乙醇溶液中重结晶后,高纯度茶氨酸(A型) 的得率37.4%。其结晶在透视和扫描电镜下呈长方形棱柱,具丝光状。A型茶氨酸的融点为224℃。B型茶氨酸从L-PCA合成,为甘蓝叶状,边缘呈波浪型,融点217—218℃。用HPLC分析证明,A和B型茶氨酸是混合异构体,A型含47.9%的L-茶氨酸,B型含90.9%的L-茶氨酸,100%的L-茶氨酸的旋光度(á)为+8.57。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观察了四个花生栽培品种和一个异源四倍体野生种的花器官形态建成以及异型雄蕊的发育过程,以期为解释花生花发育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和花生育种提供形态解剖学依据.试验以花生普通型弗罗蔓生(Aachihypogaaavar.hypogaea'Florunner')龙生型永城小麻壳(A.hypogaeavar.hirsuta'Yong-cheng Xiaomake)、多粒型四粒红(A.hypogaea var. fastigiata 'Silihong)珍珠豆型白沙1016(A. hypogaea var. vulgaris 'Baisha1016')和异源四倍体野生种A. monticola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对花生花器官模式形态建成、雄蕊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两侧对称,常见花器官融合。花器官起始顺序为萼片一雄蕊、心皮一花瓣,共同原基的出现打乱了由外向内的器官起始顺序;对萼雄蕊早于对瓣雄蕊发育;旗瓣、翼瓣、龙骨瓣在花发育后期特化形成。五个品种花发育进程相同,对萼雄蕊、对瓣雄蕊环状相间排列,药室分布大致相同,仅退化雄蕊数量上有差别。退化雄蕊仅存花丝,无花药。雄蕊维管的大小与雄蕊发育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相关性作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以验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影响,并据此对提高荆州市农民收入提出相关建议。通过模型分析得到结论:在农业内部结构中,农业生产结构累计变动率每增加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1%。其中,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和牧业产值的比重增加将导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减少;而渔业产值的比重增加将导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在种植业内部结构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增加会导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增加会引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甜菜需钾特性及钾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钾对甜菜营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施钾促进了株高、叶片和块根的生长。植株含钾量随着生物量的增大而减小,前期植株中钾的含量4.05%~5.17%,中期3.48%~5.02%,后期3.02%~3.95%;植株吸钾量则随着生物量的增大而增加,前期0.28~0.93g/盆,中期1.82~2.51g/盆,后期3.33~5.0g/盆,盆栽试验施钾较对照平均增产10.2%,田间试验平均增产12.2%,钾的适宜用量为K2O60~120kg/hm2。甜菜需钾高峰期为中到后期  相似文献   

20.
试验拟探讨添加不同比例辣木屑作为培养原料栽培秀珍菇对其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辣木屑可促进秀珍菇菌丝的生长,但添加60%以上时,秀珍菇产量会显著降低;添加40%或50%时秀珍菇产量无明显降低。添加50%辣木屑时,秀珍菇子实体的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而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和灰分均无显著差异;子实体的重金属镉、砷、铅和汞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且均未超出污染标准;子实体硒含量显著升高,并达到富硒食用菌标准。说明辣木屑完全可用于栽培秀珍菇,其适宜使用量为40%~50%;适量的辣木屑可保证秀珍菇产量的同时,提高秀珍菇的品质,特别是可提高秀珍菇的硒含量,是生产富硒秀珍菇产品的良好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