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解铁高效基因型小金海棠抗缺铁的分子机制,对与铁运输相关的YSL基因进行了克隆与分析.分析苹果的EST库得到一个686 bp的YSL基因片段.经3′-RACE及后期拼接得到1 500 bp的该基因的3′端序列.其预测蛋白含10个跨膜区,与拟南芥AtYSL7基因同源性达71%,命名为MxYSL7.RT-PCR及Northern分析表明,小金海棠的该基因只在地上部分表达:在茎与成熟叶中,随着低铁处理时间的延长,该基因表达量减少;随着高铁处理时间的延长,该基因表达量增多.新叶中的表达趋势与茎和成熟叶中的趋势正好相反.讨论了MxYSL7在小金海棠体内铁营养代谢中的作用.认为MxYSL7可能参与了体内铁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运输过程,并参与铁在体内的解毒过程.  相似文献   

2.
不同铁浓度对苹果砧木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铁浓度处理对4种苹果砧木植物铁含量以及根系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铁导致砧木根系Fe3+还原酶活性增加.砧木种类不同,培养溶液中铁浓度不同,Fe3+还原酶活性也有所不同.随着培养液中铁浓度的增加,根中Fe3+还原酶活性逐渐降低.在缺铁胁迫条件下,各砧木根系中Fe3+还原酶活性达最高水平,即小金海棠>M26>八棱海棠>SH40.在最适铁浓度水平下,SH40和八棱海棠根系中铁含量高于枝叶中铁含量,对缺铁较敏感,容易表现缺铁黄化现象.而小金海棠和M26根系中铁含量低于枝叶中铁含量,对缺铁不敏感,不易表现出缺铁黄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缺硫条件下油菜对镉毒害的敏感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浓度 (0 ,10 ,2 0 ,30和 4 0 μmol·L-1)镉对油菜油研 8号在缺硫和供硫状态下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 :镉促进油菜对硫的吸收 ,缺硫则加重镉对植株的毒害 ;缺硫处理阻碍了镉向地上部的运输 ,而使根部镉的积累量增加 ;在地上部和根部 ,镉均以蛋白质结合态占优势 ,缺硫处理可增加地上部和根部蛋白质结合态镉的量。  相似文献   

4.
《天津农业科学》2015,(9):39-43
对3种苹果砧木的抗缺铁性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小金海棠、八棱海棠在p H值为8.53的南疆钙质土壤上均生长正常,而在相同土壤上栽植的新疆野苹果却出现出严重的缺铁失绿症状。虽然新疆野苹果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和有效铁含量明显低于小金海棠、八棱海棠,但其叶内的全铁含量却高于八棱海棠,而且新疆野苹果的全铁含量与有效铁含量的比值最大,表明发生黄化程度严重。综合分析各个指标测定值后认为,3种苹果砧木对南疆钙质土壤的抗性表现为小金海棠、八棱海棠抗缺铁能力较强,新疆野苹果发生黄化症状最明显,抗缺铁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5.
不同旱稻品种(系)间铁营养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培条件下 ,比较了不同旱稻品种 (系 )在不同供铁水平下植株铁营养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 :不论是否供铁 ,不同旱稻品种 (系 )在生物量、植株铁含量、叶绿素SPAD值、铁在植株体内的分配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旱稻 2 97地上部相对铁含量 (4 3% )及缺铁条件下铁吸收总量 (5 6 0 μg·plant-1)为最大 ,TP某株系的相对生物量(地上部为 10 6 %、根系为 10 8% )及缺铁条件下铁在地上部的分配比例 (84 % )为最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缺铁和供铁条件下玉米幼苗对不同形态铜的吸收特征以及不同浓度铜和不同形态铜对玉米幼苗吸收铁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铁条件下,玉米幼苗吸收铜的量随着铜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加,根系铜含量和积累的铜量显著高于地上部的铜含量和积累量。无机铜是最容易被玉米幼苗吸收的形态,而且向地上部的转运也最多。在有机络合铜中,EDTA络合铜被吸收的量最少,但在体内向地上部的相对转运比例最大。有机络合铜被吸收的总量虽然较大,但多积累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很小。增加铁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进入植物体内的铜量,并使已进入植物根系的铁更多地分布在根部,从而减少了地上部铜的含量和铜的毒害。铁存在对无机铜吸收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是酒石酸铜、苹果酸铜、柠檬酸铜、草酸铜,而对EDTA-铜的吸收抑制最小。  相似文献   

7.
 在低铁(铁浓度为10-6mol·L-1)水培条件下,2个转番茄铁载体蛋白基因八棱海棠(Malus robusta Rehd.)株系表现出较强的抗缺铁胁迫能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叶片细胞间隙CO2浓度显著低于对照;根系的质子分泌和三价铁螯合物还原酶(FCR)活性均升高,明显强于同样条件下的非转基因植株。根系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根系的吸收区和根毛的表面结构皱折增多,表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8.
苹果砧木铁高效基因型筛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国内重要的11种苹果砧木为试材,研究了其对缺铁胁迫的适应性反应及其中9种砧木根系对铁的吸收特性,确定砧木对Fe的吸收动力学、根际酸化能力、根系还原能力作为评价铁高效苹果砧木的指标。筛选出Luo2、小金海棠、Luo为铁高效基因型苹果砧木;八棱海棠、茶果为中抗型砧木;珠眉海棠、黄海棠、青州花红、六蜜海棠、平邑甜茶、山定子为铁低效型砧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黄瓜根表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及机理。【方法】在室内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供铁(1×10-4 mol•L-1 Fe-EDTA)和不供铁黄瓜根系的Fe3+还原酶活性、叶片叶绿素含量、组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含铁量,测定各处理植株地上部、根部的干重并计算其根冠比,分析不同光照条件影响黄瓜根系Fe3+还原酶活性的原因。【结果】与6 d光强Ⅰ相比,4.5 d光强Ⅰ+1.5 d光强Ⅱ、6 d光强Ⅱ、4.5 d光强Ⅰ+1.5 d黑暗处理的缺铁植株根表Fe3+还原酶活性分别减少68.9%、84.6%与93.1%。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根系质膜Fe3+还原酶活性的变化与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无直接关系,而与碳水化合物向根部运输及植株地上部Fe累积量的变化相一致;然而,缺铁植株经4.5 d光强Ⅰ+1.5 d黑暗处理后与6 d光强Ⅰ下相比,Fe3+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则与其地上部叶绿素含量、碳水化合物的输出及全株Fe累积量的变化趋势均不一致;各种光照条件下,茎尖的Fe累积量与根表Fe3+还原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黄瓜根表Fe3+还原酶活性显著受光照有无和不同光照条件影响,照光条件下黄瓜根表Fe3+还原酶活性随光强减弱及低光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与蔗糖等糖类向根中积累减少有关。不同光照条件下根表Fe3+还原酶活性均受地上部对铁的生理需求调节。黄瓜幼苗茎尖的铁含量较地上部其它部分更能快速衡量植株铁营养需求状况。  相似文献   

10.
构建小金海棠抑制性消减文库,为进一步大量筛选、克隆苹果铁高效基因、果树转基因工程奠定基础.试验是在提取水培条件下小金海棠缺铁(ETA-Fe2 ,4μmol/L)和正常供铁(EDTA-Fe2 ,40μmol/L)的根的总RNA,经过LD-pCR扩增双链cDNA后,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方法,通过两轮杂交和两次抑制性PCR,构建了小金海棠缺铁条件下包含1200个独立克隆的消减cDNA文库.用菌落PCR检测,结果显示插入片段大小范围在300~800bp之间,提取质粒进行PCR和质粒RsaⅠ酶切同样也得到一致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曼陀罗对重金属镉的耐性机制,以前期筛选的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方式探究镉(Cd)胁迫下曼陀罗对Cd的吸收累积特性及其在植株体内的亚细胞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介质中Cd无论低浓度还是高浓度,曼陀罗各部位的Cd含量都表现为根 > 茎 > 叶,但迁移系数差异不显著。曼陀罗根系Cd2+流速在不同位置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分生区和伸长区的Cd2+流速显著大于根冠区和成熟区。当介质中Cd浓度由0.1 mg·L-1增至2.5 mg·L-1时,细胞壁和细胞液中Cd含量之和所占比例显著增大。研究表明,曼陀罗根系对Cd2+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分生区和伸长区,当介质中Cd浓度较低时,根系中细胞壁对Cd向上运输的限制及茎叶中细胞液对Cd的区室化起重要的作用;当Cd浓度较高时,根部细胞各组分中细胞液所占比重增加,Cd由根系向上迁移,此时茎叶中细胞壁对Cd的固定作用增强,其可能是曼陀罗耐受高Cd胁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几种代表性商品化除草剂以及植物源除草化合物小檗碱及其类似物对拟南芥根尖细胞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方法 以靶向线粒体的氧化还原敏感绿色荧光蛋白(Mitochondria targeted redox-sensitiv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mt-roGFP1)标记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为材料,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化合物处理不同时间后,测定拟南芥根冠、分生区、过渡区和伸长区的细胞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结果 经几种商品化除草化合物处理后,拟南芥根部分生区的细胞氧化还原电位最小。从分生区到伸长区氧化还原电位逐渐增大,呈现逐渐被氧化的趋势。其中,光系统II抑制剂(莠去津和环嗪酮)的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规律最为明显,说明mt-roGFP1荧光探针能较好地响应光系统II抑制剂。氨基酸生物合成抑制剂草甘膦对拟南芥根尖细胞氧化还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草甘膦质量浓度增加,氧化还原电位变化量也逐渐增大,呈正相关关系(R2 =0.9956)。小檗碱及其类似物处理后,大多数处理组的拟南芥根尖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在分生区达到最大还原值,并从分生区开始逐渐被氧化。结论 研究结果可以为应用roGFP荧光探针技术研究除草化合物对根系细胞线粒体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喜树幼苗根尖细胞微管结构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观察了喜树幼苗根尖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微管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喜树幼苗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微管围绕细胞核密集分布,方向随机排列,伸长区细胞的微管聚集在细胞的两极,而成熟区细胞微管呈现规则的斜向平行结构或螺旋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4.
接种伯克氏菌D54对东南景天吸收富集C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水培盆栽试验,利用非损伤微测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接种伯克氏菌D54对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HE)和非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NHE)不同组织中Cd、Zn、Fe、Mg和Mn含量、根尖Cd~(2+)动态吸收以及Cd的转移系数的影响。结果发现,HE茎、叶中Cd、Zn含量,茎/根、叶/根Cd的转移系数以及根尖不同部位Cd~(2+)内流速率均显著高于NHE。Cd处理显著增加了HE和NHE根、茎、叶中Fe和Zn的含量,以及茎中Mg的含量;另外,Cd处理显著降低了HE根、茎、叶中Mn的含量,但却显著增加了NHE根和茎中Mn的含量。伯克氏菌D54处理显著降低了HE和NHE茎、叶中Cd、Fe、Mg、Mn和Zn的含量,茎/根、叶/根Cd的转移系数以及根尖不同部位Cd~(2+)的内流速率。这表明HE对Cd的转移和富集能力显著高于NHE,且HE对Cd的超富集能力与根部对Cd的强吸收能力密切相关。Cd处理促进了HE和NHE对Fe、Zn和Mg的富集,抑制了HE对Mn的富集和促进了NHE对Mn的富集,可能与HE超富集Cd和Mn产生竞争有关。伯克氏菌D54能减少HE和NHE对Cd的吸收和富集,同时导致Fe、Mg、Mn和Zn的富集减少。  相似文献   

15.
在拟南芥中有6个非特异性磷脂酶C(NPC1~NPC6)。GUS染色显示NPC2在根中主要是在根尖分生区和伸长区表达,在成熟区主要是在维管组织中表达;在叶中,NPC2主要在发育的叶片中表达,随着叶片成熟进程,NPC2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降低。npc2-1突变体的PC-PLC活性比野生型降低47.7%,互补的植物能不同程度地恢复突变体的PC-PLC酶活性。这说明NPC2具有PC-PLC酶活性。NPC2基因在侧根形成位点的表达虽然与IAA诱导的侧根形成紧密相关,但外源IAA处理野生型和突变体之间的侧根密度、主根长度和侧根总长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海藻酸钠(NaAlg)与氯化钙(CaCl_2)混合添加对镉污染土壤修复效应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基质中NaAlg与CaCl_2混合添加对镉胁迫下黄瓜幼苗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NaAlg与CaCl_2混合添加对黄瓜幼苗镉吸收的影响不显著,过量添加NaAlg与CaCl_2对黄瓜幼苗生长不利,T_(200)时NaAlg与CaCl_2混合添加对缓解黄瓜幼苗镉吸收的效果最佳,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分别增加10.66%、17.67%、50.04%、29.23%、24.40%、11.54%和33.33%,根Cd~(2+)含量和根部细胞壁的Cd~(2+)含量分别降低9.375%和31.82%,而POD和CAT活性分别增加32.31%和113.33%,MDA含量降低29.82%。可见,适量NaAlg与CaCl_2混合添加会缓解镉污染土壤对黄瓜幼苗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IAA对水稻根毛形成与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气培条件下,IAA极性运输对水稻根毛形成及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超表达OsPIN1a的转基因水稻和野生型水稻为研究材料,当种子根长为0.5-1.0 cm时,分别用不同浓度IAA、IAA和生长素极性运输输出载体抑制剂、IAA和生长素输入载体抑制剂复合处理的琼脂块贴在根尖一侧,黑暗条件下培养12 h后观察根毛生长情况,测定根毛的密度、长度及根毛形成后根尖部分相对含水量,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根尖及根毛内的OsPIN1a-GFP亚细胞定位,再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根毛形成前后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结果】(1)在0-5.0 mg·L-1 IAA浓度范围内,随IAA浓度增加,根毛长度和密度也增加,当浓度超过5.0 mg·L-1时,根毛长度和密度不再增加,根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2.5 mg·L-1 IAA诱导效果最好;(2)只有根尖分生区IAA处理后,才能诱导新的根毛区形成根毛,而其他区域处理后无法诱导根毛形成;(3)根毛形成不受低浓度的生长素极性运输输出载体抑制剂TIBA、NPA和IAA复合处理的影响,高浓度TIBA、NPA和IAA复合处理则显著抑制根毛形成及根的生长;(4)低浓度生长素极性运输输入载体抑制剂CHPAA和IAA复合处理能显著抑制根毛形成和根的生长;(5)IAA不但能诱导根毛形成,也能诱导多种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提高根尖相对含水量;(6)根尖及根毛内的OsPIN1a基因的表达和OsPIN1a-GFP含量均受IAA诱导,并在根毛细胞内大量表达。【结论】在气培条件下,根毛形成需要IAA诱导,而IAA诱导根毛形成过程需要生长素极性运输输入和输出载体蛋白的参与,其中输入过程对根毛的形成影响最大。IAA极性运输输入或输出载体蛋白特异性抑制剂处理显著降低根毛形成和根的生长,因此OsPIN1a在根毛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根毛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量增加,提高了根尖相对含水量,减缓了气培条件下水稻根尖的水分胁迫。  相似文献   

18.
四尾栅藻对重金属镉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浓度镉(0、0.5、1、3、5、7 mg·L-1)胁迫实验,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生长、色素、过氧化氢、超氧化物阴离子、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四尾栅藻对重金属镉胁迫的响应情况。实验显示:镉胁迫使四尾栅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在较高镉浓度(3~7 mg·L-1)下四尾栅藻的生长受到强烈抑制;随着镉浓度的上升,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减少,过氧化氢、超氧化物阴离子含量增加,过氧化氢含量在镉浓度为5~7 mg·L-1时显著增多,超氧化物阴离子含量在镉浓度为7mg·L-1时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并在镉浓度为1 mg·L-1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镉浓度的上升而逐渐减小。研究结果表明,四尾栅藻对重金属镉有较好的耐受性(可以耐受1 mg·L-1的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比较两性-阳离子和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可变电荷土壤对Cd~(2+)吸附的差异,采用阳离子型表面修饰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和阴离子型表面修饰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分别对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两性修饰红壤进行复配修饰,以批处理法研究各供试土样的等温吸附及热力学特征,并对比了修饰比例、温度、pH和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阳、阴离子对两性修饰红壤的复配修饰具有相反的效应,BS+DT复配修饰红壤对Cd~(2+)吸附量随DT修饰比例的增加而减小,BS+SDS复配修饰红壤对Cd~(2+)的吸附量随SDS修饰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供试土样对Cd~(2+)饱和吸附量呈现出BS+SDSBSCK(红壤)BS+DT的规律,Sips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Cd~(2+)在各供试土样上的吸附机制。各供试土样对Cd~(2+)的吸附均呈现出吸热、熵增、自发的特征,低离子强度和高pH有利于Cd~(2+)的吸附。可变电荷土壤表面负电荷数量较少是造成阳、阴离子复配修饰对Cd~(2+)吸附差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镉(Cd~(2+))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鳃和肝脏的氧化损伤,根据Cd~(2+)96 h的半致死浓度,设置了5个处理组(4.22、8.43、16.86、33.72、67.45 mg·L~(-1))和1个空白对照组,分别处理24、48、72、96 h,通过实验测定其鳃与肝脏中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含量、抗超氧阴离子能力(Superoxide anion,O_2~-·)、抑制羟自由基能力(Hydroxyl radical,·OH)及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背角无齿蚌鳃和肝脏中H_2O_2含量整体表现为极显著性升高(P0.01);鳃抑制·OH能力出现极显著性降低(P0.01),肝脏抑制·OH无明显变化;鳃和肝脏抗O_2~-·能力均呈极显著性降低(P0.01);鳃和肝脏T-AOC呈极显著性升高(P0.01)。研究表明,肝脏作为背角无齿蚌的解毒器官,对外源Cd~(2+)的污染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水体中镉污染监测的靶器官;鳃和肝脏抗O_2~-·能力均呈降低趋势,说明O_2~-·可能是镉致使背角无齿蚌氧化损伤的首要因素,可以作为水体镉污染监测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