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广洲先生,1899年出身于山东省曹县,今年84岁了。幼年时在“曹县师范讲习所”正科(二年制)毕业,曾做过曹县教育局委员,及小学校长、教员等职。1931年开始养蜂,初购蜂种只两群,不几年间繁殖到数十群。后来兼养中蜂,成绩更优于意蜂,他就改养中蜂了。他是曹县地区新法饲养蜜蜂的首倡人士。万先生学习养蜂,是在济南北极阁西旁的“育民蜂场”受业,当时有孟质民先生是他的同学。先生的著作,在养蜂方面的有《养蜂技术人员座谈会讲义》、及《养蜜蜂》和《蜜蜂四季管理法》等。发明蜂群原地越冬“半  相似文献   

2.
黄荣盛是福建省浦城县管厝乡楮林村养蜂专业户,养中蜂已有15年历史,他家年养蜂百余群,蜂群强、产蜜多、病害少,每群年平均产蜜20~25公斤,养蜂年收入达5~6千元,他养好中蜂的经验是: 春季:抓好中蜂春季繁殖。一是早繁殖,“立春”至“雨水”就着手将蜂箱换成经过清理  相似文献   

3.
王远兴 《蜜蜂杂志》2022,42(2):13-15
本人以种桃为主业,业余养有数十群意标中蜂。由于种桃特忙,只能以近乎“自生自灭”懒模式养蜂。我认为,养蜂的最大投人与产出模式是人随蜂性、人闲蜂忙。1在龚氏全国养蜂提高班上的见闻和收获2017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龚凫羌老师在重庆云阳蜂谷美地举办的第十三期全国养蜂提高班,当老师讲“中蜂现代饲养”版块时,我首次听到了蜂箱“自由空间”这个名词。  相似文献   

4.
让我们重温《蜜蜂杂志》 1992年第 2期封三右上《中蜂“访”红梅》的照片 ,它直观地再现了中华蜜蜂抗寒、抗劣的品质 ,还寓意着古老的中蜂将受科技推动再涌春潮。我们认为中蜂饲养有三难 :养成强群难 ,维持强群难 ,强群夺高产难。容易分蜂、容易烂子是培养强群难 ,维持强群难的根本原因。群势不强 ,一旦形成强群又容易闹分蜂是蜂蜜不高产的主要原因。中蜂在我国分布广泛 ,资源丰富。就城镇而言 ,“闲暇之余养蜂 ,养蜂宜养中蜂”表明了人们对中蜂的喜爱 ;“养蜂规划 ,绿化、美化”表明中蜂生活所需条件与人居环境的要求相一致。从农村而言 ,…  相似文献   

5.
肖光铨 《蜜蜂杂志》2009,29(12):19-21
我是一个业余养蜂爱好者。1961年8月进入蜂场后便师从吴永中老师,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受益匪浅。我的青春岁月是在与蜜蜂朝夕相伴中度过的,痴蜂、爱蜂之情难以割舍;1972年底转行到商业部门后,爱蜂之情丝毫未减,尤其对中蜂情有独钟,业余养中蜂至今,曾繁殖到12群,经历过“中囊病”和“烂子”的困扰。  相似文献   

6.
李家柱 《蜜蜂杂志》2011,31(10):23-23
近几年糖价居高不下,有些养蜂员因无多大收益,忍痛弃蜂改行。但尚有不少蜂友,出于对养蜂的热爱,开始改养起中蜂。 改养中蜂的蜂友,大多利用原有的意蜂标准箱,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不少毛病。如何将意蜂标准箱改一改,来养中蜂呢?笔者养蜂50年,其中单纯养中蜂20年,中意蜂同时饲养4年,也曾做过一些试验。现就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看法,供蜂友参考。  相似文献   

7.
燕国忠是我們学习的榜样! 这是四川省屏山县养蜂場,学习了1964年第3期《中国养蜂》上登載的“雷鋒式的养蜂員燕国忠的模范事迹”和“燕国忠飼养中蜂的經驗”以后,提出的口号。屏山县养蜂場,是一个技术比較熟練的老場,共有14个养蜂員。而且与宜宾县安边果园养蜂場相邻,又是互相熟悉的蜂場。燕国忠的模范事迹和他刻苦钻研养蜂技术  相似文献   

8.
贵刊编辑部 :据说贵刊是全国养蜂期刊发行量最大的刊物。那末 ,贵刊的优势在哪里 ?我以为 ,一是刊物出刊时限短 ,每月 1刊 ,能及时让读者读到许多养蜂技术和蜂业信息。二是价格低廉 ,初学者乐意优先订阅。三是每期都有“中蜂”专栏 ,能给广大蜂户提供最实惠的学习园地。在此愿向贵刊提供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况 (也许贵刊不甚明了 ) ,那就是贵刊主要读者是新老中蜂户。这是从我长期养蜂实践中了解到的。我在 1980年前就养了 10多年中蜂 ,之后出省养意蜂 ,在与南北各省蜂农的广泛接触中 ,知道意蜂户很少订养蜂刊物。主要原因是养意蜂流动性大 ,不…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9月12日(农历八月初八),蜂友谢云华打来电话,说他的中蜂快要灭绝了,让我找人把剩余的3箱中蜂贱卖。老谢养中蜂快10年了,其他的蜂友蜂群越来越多,而他的蜂群数却越来越少,从原来的8群下降到3群。据老谢反映,他家周边有许多胡蜂,时常侵扰他的蜂群,刚发展1群新蜂,被胡蜂赶走1群老蜂,这是他养蜂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不但无任何养蜂收入,每天还要耽误许多时间拍打或驱赶胡蜂,但治标不能  相似文献   

10.
1993年,我在一所中心小学任教,同事阳老师养了几箱中蜂,教学之余,他偶尔给我讲起养蜂的趣事,我听了之后兴致很高,便提出向他买一箱蜂试养.阳老师见我养蜂心切,送了我3脾中蜂.从那以后,我便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个業余养蜂者。飼养中蜂已有十多年歷史。近年來工作較忙,家里30多桶中蜂因疏于管理,到1955年春僅剩下10桶。后來因讀了“中國养蜂”月刊及王博亚著的“中蜂改良管理法”,給予我很大啟示。1955年3月油菜密源的前期,我將10桶中蜂完全換入15框高仄式巢箱中,飼养的成绩很滿意,我漸渐地对中蜂改良飼养發生了濃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我养蜂已有 3 8年历史了。先中蜂后出省养意蜂 ,近年又回家乡养中蜂。因而对中、意蜂习性都作过观察。认识中、意蜂习性 ,尤其对中蜂饲养者不盲目套用意蜂饲养法有一定帮助。因为 ,眼下养蜂书籍介绍的养蜂知识和管理技术 ,基本上都是以意蜂为依据的。1 .采集 :中蜂嗅觉灵敏 ,能有效地利用零星蜜粉源。在深山密林里 ,尽管云雾笼罩 ,湿度很大 ,仍能正常出勤采集。意蜂要待雾散日出后才出勤。冬天和早春 ,轻霜天气 ,背阴处气温在6℃就会有大量中蜂出勤采回柃花粉 ,且不见受冻工蜂。意蜂虽见少数出工 ,但携粉团冻在巢外的工蜂不少。中蜂 5— 7框…  相似文献   

13.
甘筱中 《蜜蜂杂志》2001,(12):16-16
中蜂是大自然赋予中国人的 1块瑰丽的国宝。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 ,使一些初养中蜂或根本未养中蜂的人对中蜂产生误解。笔者养中蜂多年 ,中蜂年年为笔者送益 ,在这里笔者要为中蜂说几句公道话。1 中蜂不仅适应山区饲养 ,更适应平原丘陵地区饲养笔者与一外省蜂友谈蜂 ,他问我养的什么蜂种 ,我回答是 :以中蜂为主、意蜂为辅 ,中意蜂同场饲养。他很认真地对我说 :“养中蜂要搬到山上饲养 ,平地养不得 !”笔者听后觉得这位蜂友对中蜂的认识处于误区之中。笔者业余养中蜂 30多年 ,由于工作调动搬家 5次 ,每次住地都是在平原、丘陵地区 ,所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刘仰文先生今年81岁了,从事养蜂工作达56年之久,是我国科学养蜂创业先辈之一。 1925年他高中毕业后,便在福州仓山办学,认识了在附近天安寺小学的张品南先生。张先生在课余还从事养蜂生产,养着几群中蜂。他很感兴趣,常与张先生观摩切搓养蜂技术。1932年,他考进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特地选修了养蜂课程。肄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并从金陵大学带回向学校购得的四群意大利蜂,作为业余  相似文献   

15.
养蜂问答     
问:我是一个兼业的定地养蜂爱好者,现养中蜂20群,因群势弱小(3~6脾),产蜜不多,经济效益低。据报道:“金喀”蜂种在南方可采零星蜜源,效益颇佳。但我没养过“金喀”蜂,想请教几个问题:(1)我现在养中蜂,怎样过渡养“金喀”蜂?(2)中蜂群导入“金喀”蜂王能不能被接受?(3)“金喀”蜂王产的卵在中蜂群里能哺育成功吗?(4)“金喀”蜂用的巢础是中蜂巢础还是意蜂巢础?(5)中蜂群加入意蜂巢础能不能造脾?(1999年第6期13页“问题征答”1)(1)答:①要想过渡到养“金喀”蜂,首先要清楚“金喀”是西方蜜蜂的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蜂业》2015,(11):39-40
<正>中蜂活框饲养在养蜂书籍上称为科学养中蜂,相对中国传统的中蜂土法饲养,也就成了落后的养蜂方式。本人以活框、传统两种方式饲养中蜂多年,总结对比,发现各有所长。我把活框养蜂的技术注入到中蜂土法饲养的管理中,经反复实验,给传统中蜂饲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在此,我把自己的经验,作为对中蜂传统饲养的入门知识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喜爱中蜂传统饲养的人们有所帮助。传统养蜂的好处是蜂具简便,蜂种易得,投资少,  相似文献   

17.
山区蜂缘─—记养蜂户艾义忠凤冈县何坝乡艾义忠同志,60多岁,饱经风霜,乐观而健谈。他从1961年开始养蜂,还要搞农业生产。最初定地养中蜂4群,1973年发展到35群,1974年暴发“中囊病”又“割资本主义尾巴”,几经波折,蜂群所剩无几。党的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18.
都说养蜂是甜蜜的事业,但我的养蜂之路吃的苦头比甜头多。以前年轻想赚钱,别人说什么好就上,没有搞懂。说意蜂好咱就养意蜂,说中蜂好咱就养中蜂,规模从几十群到200箱。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有时真想哭,甚至想把蜂一把火烧了。自从参加了龚凫羌教授的全国养蜂提高班学习后,苦尽甘来,我的养蜂技术可谓是突飞猛进。要是十几年前认识龚老师,那该有多好啊!  相似文献   

19.
一、贵州中蜂生产与养蜂扶贫项目的现状扶贫攻坚是国家在“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贵州是我国西部贫困省。据我省有关部门资料统计,2015年,贵州省有493万贫困人口,数量排全国第一位。随着“10+1”精准扶贫配套文件的深入落实,2015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30万。尽管如此,贫困基数大,贵州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贵州是中蜂主产省,现全省有58万群蜂,其中中蜂50万群,占蜂群总数的86.2%。中蜂是土生土长的蜂种,对当地气候、蜜源适应性强,土蜂蜜市场价格好,适于农村定地饲养,且不限男女,老年人、残疾人也都可以养;加上近20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大量荒地退耕还林,次生林迅速恢复,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年前的45%上升到现在的62%,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养蜂条件好于以往,所以我省许多县、市都把养蜂作为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抓手,政府投入巨资,大量购蜂发蜂,发展中蜂生产,中蜂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十三五”前的25万群,发展到目前的50万群,数量几乎翻了一翻。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养蜂实践中用禁闭法防治盗蜂效果好,现将此法介绍给蜂友特别是养中蜂的蜂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