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La对紫外辐射(UV - B, 280~320nm)胁迫下大豆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动态影响。实验 结果表明,UV - B辐射( T1 /15μW / cm2 和T2 /45μW / cm2 )胁迫下,大豆幼苗质膜透性、丙二醛(MDA) 、过氧化氢 (H2O2 )和脯氨酸含量先升(胁迫期)后降(恢复段)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增(1~5d)后减(6~11d) , T1 组过氧 化物酶( POD)活性在胁迫期逐渐升高,恢复期维持一较高水平后陡降,而T2 组POD活性一直升高至第9d,尔后略 有下降。La介入,使大豆质膜透性、MDA、H2O2 与脯氨酸光致修复各时段变幅降低, La + T1 及La + T2 组CAT和 POD酶活性显著高于各自的UV - B组( P < 0. 05) 。表明La对CAT、POD等抗氧化酶的调控作用,减轻了UV - B 辐射对其功能的损伤,提高了清除活性氧的运行效率,降低了MDA浓度和脯氨酸含量,维持了质膜正常透性,且对 低剂量( T1 )的防护效果优于高剂量( T2 ) ,进而在防御系统层面实现了La对UV - B辐射伤害大豆幼苗的防护效 应。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冬小麦对UV-B辐射的耐性机制,以幼苗生长对一定强度UV-B辐射耐性不同的两个冬小麦品系农大6081和9305031-2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内,出苗后每天15μW·cm-2的UV-B照射6h,分析比较两个品系幼苗的生长、光合作用、膜透性、H2O2积累和清除能力对UV-B辐射的响应差异,以及施加0.5μmol·L-1外源ABA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UV-B辐射后,农大6081的株高、干重、根长、Pn、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SOD和CAT活性等性状被促进,而9305031-2的活性氧积累增多,膜透性增大,株高、干重、根长、Pn、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及PSII活性受到抑制,但UV-B处理并未诱导9305031-2的SOD和CAT活性提高。UV-B辐射下,施加ABA提高了9305031-2的SOD和CAT活性,降低了H2O2含量,有效缓解了UV-B胁迫对其PSII活性以及膜系统完整性、株高和干重的不利作用,但未缓解UV-B辐射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施加ABA也对农大6081的上述指标有所改善。由此可见,冬小麦品系农大6081与9305031-2在应答UV-B胁迫中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光合系统的功能、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能力等方面,ABA参与了小麦对UV-B的应答机制调控,施加外源ABA有助于缓解UV-B辐射胁迫。  相似文献   

3.
为给未来气候环境下小麦育种和栽培提供依据,以鲁麦14为材料,在人工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倍增和UV-B辐射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发育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大气CO2浓度倍增可增加冬小麦株高,比叶重、地上部干重和分蘖数,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类黄酮含量,降低了细胞膜透性;而高剂量的UV-B处理效应与此相反.在高CO2浓度和UV-B复合处理下,CO2倍增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加类黄酮含量,修复膜过氧化损害,明显减缓由高剂量UV-B辐射对冬小麦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小麦幼苗生长发育.说明高浓度CO2可以缓解UV-B辐射对冬小麦幼苗生长产生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四氯乙烯(PCE)污染对大豆幼苗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CE胁迫强度的增加,大豆幼苗的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2)、脯氨酸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均呈累积升高的趋势,且均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当浓度达到0.30mg·kg-1时,大豆幼苗体内脯氨酸及GSH含量明显累积;浓度达到30.00 mg·kg-1时,O-·2及MDA含量明显升高,幼苗膜脂过氧化显著;低浓度PCE胁迫会激活SOD与CAT酶的活性,当浓度超过0.30 mg·kg-1时则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应用BPAT研究UV-B诱导下大豆愈伤异黄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生物光子分析技术,用UV-B辐射诱发大豆愈伤组织中异黄酮的产生来研究紫外辐射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大豆异黄酮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发现,经50μW·cm-2UV-B辐射诱导16 h后,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大豆愈伤组织延迟发光初始强度Io按双曲线规律减小,而自发发光强度IBPE则按双曲线规律增加,大豆异黄酮含量增长明显.经数学分析,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变化与延迟发光初始发光强度Io的变化之间呈现指数递减,而与自发发光IBPE呈现指数递增关系.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增加可以用延迟发光初始发光强度Io的降低或自发发光强度IBPE的升高来量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UV-B辐射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增加具有良好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小麦基因型对UV-B增强响应的生理差异,以植株生长对UV-B呈正响应的冬小麦品系农大6081和呈负响应的冬小麦品系9305031-2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内于出苗后每天用强度为15 μW·cm-2的UV-B照射6h,比较了两个品系生长、光合、UV吸收物质、膜透性、H2O2积累量与清除能力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UV-B辐射处理后,农大6081株高、干重、PSⅡ活性、SOD和CAT活性,以及叶片可溶性蛋白、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等UV吸收物质的含量增加,叶片H2O2含量降低,膜系统的电解质渗漏有所缓解,活性氧的生成得到有效控制;而9305031-2的SOD、CAT活性没有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含量、株高、叶面积、干重、PSⅡ活性下降.说明农大6081与9305031-2生长对UV-B辐射的响应差异可能与活性氧生成和清除能力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La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培法研究La对Cd胁迫下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0~100 mg/LCd使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下降9.5%~24.9%,丙二醛、超氧阴离子含量及质膜透性及CAT活性增加20.5%~37.2%、16.9%~53.8%、18.9%~35.3%和28.6%~67.1%。适量的La预处理使叶绿素含量下降1.1%~15.5%,使MAD、超氧阴离子、细胞质膜透性及CAT活性上升2.5%~22.8%、4.9%~20.9%、1.7%~24.6%和11.3%~36.0%,变化小于Cd组。表明适量的La能缓解Cd对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的影响,且对浓度为50 mg/L的Cd胁迫的缓解效果优于浓度为100 mg/L的Cd胁迫。玉米幼苗对低剂量的Cd胁迫伤害有自修复能力,适宜浓度的La可使玉米幼苗修复低剂量的Cd胁迫伤害的程度提高,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8.
以中黄35、华严0926和华严1号为材料,研究了硅(Si)和紫外(UV-B)辐射增强(5.4 k J·m-2·d-1)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Si对UV-B辐射增强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中黄35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的抑制作用较明显,但对叶面积、节间长度和株高的影响较小,而华严0926和华严1号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与中黄35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Si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UV-B辐射对大豆生物量和植株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判断,选择合适的品种和使用硅肥对大豆抗UV-B辐射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亚精胺提高大豆幼苗抗盐性的内在机理,以郑豆30为材料,采用沙培法,研究了在100 mmol·L~(-1)盐胁迫下,不同浓度(0.1,0.5,1.0和1.5 mmol·L~(-1))的亚精胺对大豆幼苗叶片光合特性和抗氧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大豆幼苗相对干物质增长速率(RDMIR)、抗氧化酶(SOD、POD、CAT和APX)活性和光合参数(Pn、Ci、Tr和Gs)下降,相对电解质渗透率(RELR)、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O~-_2·)、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上升,但经过不同浓度的亚精胺处理后,大豆幼苗叶片RELR、O~-_2·、H_2O_2和MDA含量下降,而RDMIR、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参数却上升,且以0.5 mmol·L~(-1)的Spd处理效果最显著。这些结果表明亚精胺能通过提高大豆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而降低幼苗叶片的O~-_2·产生速率、H_2O_2和MDA含量,通过提高光合相关参数指标提高幼苗叶片的光合效率,从而减轻盐胁迫的伤害,促进大豆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0.
抗坏血酸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抑制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抗坏血酸(AsA)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调控作用,采用室内水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AsA处理对0.1 mmol·L-1 NaCl胁迫下2个小麦品种(周麦9号和周麦23号)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AsA极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根长、芽长,幼苗叶片的Pro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根系活力显著升高,细胞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著降低.2个小麦品种对AsA处理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ASA对周麦23号的缓解效果相对较好.本实验中以1.5 mmol·L-1外源AsA缓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The bacterial decomposition of grass fructosan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polymerization was monitored in vitro. The period required for the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of polymeric fructosans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xtent of polymeriz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re might b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gestibility of other organic nutrients of fodder plants and polymerization and that polymerization increases with maturity of the plant.  相似文献   

12.
合丰号大豆品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喜平 《大豆科学》2002,21(2):131-137
合丰号大豆 32个品种 84 .4 %来源于满仓金、荆山朴、丰收 6号×克山四粒黄、丰收 1号×蓑衣领四个族系。其基因库源于 33个祖先亲本。细胞核祖先亲本有 33个 ,细胞质祖先亲本有 8个。核遗传贡献率较大的祖先亲本为金元 (18.7% )、四粒黄 (18.3% )、白眉 (6 .9% )、十胜长叶 (5 .9% )、小粒豆九号 (5 .6 % )等。细胞质遗传贡献率最大的是四粒黄 (46 .7% ) ,其次是小粒豆九号(16 .7% )、白眉 (13.3% )。合丰号大豆直接利用亲本 36个。利用国内优良亲本克 4 430 - 2 0、合交80 0 9- 16 12等成功地育成了合丰 2 5号、合丰 35号等高产稳产大豆品种 ;利用国外抗病品种Ohio、Rampage、Wilkin直接作亲本育成高抗灰斑病品种 4个。合丰号大豆品种有 16个具有国外血缘 ,占品种总数的 5 0 %。随着年代的推移 ,合丰号大豆的细胞核、细胞质祖先亲本发生了变化。不同年代有其不同的主要贡献者 ,合丰号大豆遗传多样性是其成功的关键。制定一个祖先品种核质在新品种中达到新的更高水平协调的育种方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马书君  张玉华 《大豆科学》1996,15(2):97-102
1991-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圆和病土盆栽鉴定方法,对安徽、河北、福建、山东等24个省市保存的3355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和186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分别进行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磊 《大豆科学》1998,17(2):172-175
1992-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圃和病土盆栽鉴定方法,对黑龙江,河北,山东,安徽,福建和广东等21个省市保存的3391份栽培大豆和169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在主要农艺性状和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六个大豆基因型间的双列杂交,对成熟期、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图解分析,并且利用这些性状的数据估算的阵列方差(V_r)和协方差(W_r)等统计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遗传解释。结果表明成熟期的6×6完全双列群体符合双列分析的所有假设,直线回归系数b=0.7597,与W_r+V_r值的相关密切(r=0.7086),可见早熟基因倾向显性。株高的遗传并不完全趋于显性,很可能存在向高低两个相反方向发展的因素。与株高的遗传动态相仿,主茎节数和百粒重的遗传并不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六个亲本在控制单株粒重的遗传中都存在上位性效应。维尔金带有较多的早熟性和单株粒重的显性基因;设交76—5184具有较多的控制株高和百粒重的显性基因,合丰22号控制主茎节数的显性基因较多。  相似文献   

16.
统计结果,1980—1990年《热带作物学报》平均每篇文献的引文量为7.27篇。引文中,期刊文献为52.58%,外文文献为51.96%,英文占外文的95.81%;《热带作物学报》等被引用10次以上的书刊种类数为被引用文献种类数的2.65%,被引次数为总引文量的3.078%;引文发表时间的跨度达87年,1975—1985年间发表的约为57.40%,历年有近2~6年内发表的文献的年被引用量,大于其它年发表的年被引用量的趋势;引文主要为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两大类。这对研究热带作物科技情报流向,提供情报服务,不失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花生叶斑病流行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经1985—1992年的调查研究,确认河南省花生叶斑病主要有两种,即褐斑病和黑斑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年度流行程度取决于花生苗期的平均湿度、总降雨量及初始孢子量,初步确定了四者与病情指数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大豆对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大豆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表现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亲本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后代的接种鉴定分析,指明大豆对这个小种的抗性也是受一个的单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山西晋北三种类型大豆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贵全  杜维俊 《大豆科学》1999,18(4):294-299
本文对山西省北部三种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小黑豆、大黑豆、黄豆)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大豆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0,主要由中间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三种大豆只有一对粒位于最长染色体上的随体,而且随体染色体形态相近,三种大豆的核型公式分别为:小黑豆2n=2x=40=28m+12sm(2SAT);大黑豆2n=2x=40=6M+18m+12sm+4st(2SAT);黄豆2n=2x=40=2M  相似文献   

20.
大豆疫霉根腐病传播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带菌土壤、病残体进行病试验,研究了人工接种条件下种子带菌条件及带菌种子传病情况,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无论是在当年还是越科后都可有效地传播大豆疫霉根霉是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初侵染不原和传播途径。人工接种可以导致大豆种子力,但只在有病资助以豆荚才有这种结果,幼荚期接种豆荚可以使荚内的豆粒严重发病,豆粒被一层菌丝包裹,这些豆粒虽然本身不能萌发,但能作为接种体导致邻近的健康植株发病。作者通过大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