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磷素营养对烤烟叶绿素含量及其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PAD-502叶绿素测定仪、Os5p调制荧光仪分别测定了在不同磷素营养水平下南江三号烤烟品种的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不同磷素营养条件下叶绿素SPAD值差异显著,各处理间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Yield、Fv/Fo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且不同生育期内差异水平不一致,增加磷素营养可显著提高光化学效率。另外,南江三号的Fv/Fm、Yield峰值出现在现蕾期,说明此生育期正是其光合作用最为强盛的时期,也是烟叶进行干物质积累的重要时期。通过比较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发现,其PSII光化学效率变化呈现的是单峰曲线,其变化趋势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山梨醇模拟干旱胁迫对沙木蓼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本研究以沙木蓼为试验材料,采用山梨醇模拟干旱处理,分别设置渗透势为-0.2Mpa、-0.4Mpa、-0.6Mpa的山梨醇溶液和清水(对照)4个模拟干旱处理,测定干旱胁迫下沙木蓼Fo(初始荧光值)、Fm(最大荧光值)、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o(潜在光化学效率)、Φ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qP(光化学猝灭系数)和ETR(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沙木蓼Fo呈现上升趋势,Fm变化较小,Fv/Fm、ΦPSII、Fv/Fo、qP和ETR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渗透势山梨醇处理下,-0.2Mpa、-0.4Mpa山梨醇模拟干旱处理与对照间的Fo、Fv/Fm和ETR差异不显著,-0.2Mpa、-0.4Mpa、-0.6Mpa山梨醇模拟干旱处理与对照间的Fm无显著差异,-0.2Mpa山梨醇干旱胁迫与对照间的Fv/Fo无显著差异。说明在一定渗透势范围内短期的干旱胁迫条件下沙木蓼基本能够保持某些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大小,以满足自身光合作用的需求,从而达到一定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3.
以杂交水稻组合为试材,研究杂交水稻剑叶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剑叶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等值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值的变化大致呈单峰曲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v/Fm、Fv/Fo、Yield、ETR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冈优725的Fv/Fm、Fv/Fo、Yield、ETR值高于B6优4761和B2优768,说明冈优725在剑叶衰老过程中能保持较好的光合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膜下滴灌棉花不同基因型叶绿素荧光特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膜下滴灌条件下,使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7个棉花品种主要生育期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参数(Fm、Fo、Fv/Fm、Fv/Fo 、qP、NPQ)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棉花光合特性在不同生育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11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基因型间棉花功能叶光合速率在各生育期均存在显著差异;(2)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v/Fo在盛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存在显著差异,qP、NPQ在盛蕾期、盛花期、铃期存在显著差异;(3)Fv/Fm、Fv/Fo与经济性状的相关程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但相关性均不显著,qP、NPQ与单铃重的相关性达到0.0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金菠萝、黄金菠萝、巴厘、卡因4个菠萝品种为材料,分别测得叶片的叶绿素a、b、(a+b)含量和荧光参数Fo、Fv、Fv/Fm,了解不同菠萝品种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金菠萝的叶绿素含量、Fo、Fm高于其他3个品种。黄金菠萝的叶绿素含量、Fo最低。供试样品的叶绿素a/b的值维持在1.47~2.02。巴厘、卡因是我国的菠萝主栽品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另外2个品种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间作遮荫对花生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花生单作为对照,设置30、35、40、45、50 cm 5个木薯花生间作行距,播种90d后测定花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与单作对照相比,间作花生的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 a+b)、初始荧光(Fo)、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最大光化学效率(Fv/ 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升高;且窄行距(30~35 cm)处理的Pn、Fv、Fv/Fm、Fv/Fo、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ield)高于宽行距(45~50cm)处理.间作遮荫使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一系列变化是花生对间作遮荫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香樟8个无性系叶绿素荧光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分别测定香樟8个无性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无性系Pc-2、Pc-1、Pc-706的叶绿素仪测定值(SPAD)、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PSⅡ电子传递量子产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QY)等值均高于其它5个无性系,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相对较低,这3个无性系具有较好的光合生理功能,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相关分析表明:Fv、Fm、Fv/Fm、Fv/Fo、QY、qp、ΦPSⅡ与SPAD值呈正相关,npq与SPAD值及其它荧光参数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新疆11个杏品种叶绿素荧光特征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通过对11个新疆主要优良杏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日变化的观测,旨在了解其荧光特性和对塔里木盆地高光热环境的适应差异,以期为优良杏品种在环塔里木盆地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调制式OS-30P荧光仪测定了供试品种的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PSII最大光能转化潜力(Fv/Fo)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随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的日变化以及不同作用光强下从初始荧光上升到最大荧光一半所需时间(T 1/2)的变化特征.[结果]11个测试杏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v/Fo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巴都玉吕克、大果胡安娜、阿克西米西全天具有相对较高的Fv/Fm 和Fv/Fo,粗黑叶杏、木牙格的Fv/Fm 和Fv/Fo日均值相对较低;Fo、Fm的品种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时间序列上Fv/Fm、Fv/Fo、Fo和Fm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粗黑叶杏、木牙格的叶绿素荧光参数T1/2下午相比上午明显下降.[结论]测试品种耐光抑制能力的强弱为:巴都玉吕克、大果胡安娜、阿克西米西耐光抑制能力最强,雀斑杏、索格佳娜丽、库买提、细黑叶杏、黑叶杏、佳娜丽其次,粗黑叶杏、木牙格耐光抑制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9.
刚竹属13个竹种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测定了刚竹属13个竹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高节竹、红哺鸡竹、斑竹、金镶玉竹、黄秆乌哺鸡、绿皮黄筋的SPAD、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或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PSⅡ电子传递量子产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等值均高于其他7个竹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值相对较低,即这6个竹种具有较好的光合生理功能,可为优选观赏竹种;相关分析表明:Fv、Fm、Fv/Fo、Fv/Fm、Yield、qP、ΦPSⅡ与SPAD值呈正相关,qN与SPAD及其他荧光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测定比较了阿克苏市5个枣引种品种的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PSⅡ最大光能转化潜力(Fv/Fo)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随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的日变化以及不同作用光强下从初始荧光上升到最大荧光一半所需时间(T1/2)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个枣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Fo、Fm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而且在时间序列上Fv/Fm、Fv/Fo、Fo和Fm也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01);骏枣、金丝小枣的Fv/Fm值全天保持较高水平,灰枣、赞皇大枣的Fv/Fm日均值处于较低状态,且赞皇大枣的Fv/Fm和Fv/Fo日均值显著低于其它品种;除骏枣、金丝小枣的叶绿素荧光参数T1/2下午相比上午变化不是很明显外,其它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下午的强光、高温和低空气湿度使得PSⅡ活性下调,PSⅡ光合电子传递链受阻,从而发生了光抑制.测试品种耐光抑制能力的强弱为:骏枣耐光抑制能力最强,金丝小枣、羊角枣其次,灰枣、赞皇大枣耐光抑制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1.
大豆品种及播期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品种与播期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最高,达2553.15 kg/hm2,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最低;与早中熟大豆品种比较,晚熟品种与早熟马铃薯的生殖共生期较短,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较多,适合套作。播期间产量也有差异,播期为4月30日时产量最高。中晚熟大豆品种的适宜播期为4月30日,播期为5月10日的早熟品种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早收栽培下甘薯新品种浙薯70特征特性观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薯浙薯70早收栽培的特征特性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浙薯70的单株结薯数比心香、浙紫薯1号少,结薯较迟,但一旦结薯后,薯块膨大速度快,扦插后第90天薯块在100~250 g之间或50~200 g之间的比例明显高于心香甘薯;浙薯70薯块商品性较好,食味优,是一个比较适宜于作为早收栽培的甘薯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三个兼用型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育种途径,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选育出2个中晚熟和1个早熟马铃薯新品种(系)。其中晚熟品种春薯3号和早熟种春薯3-1是属于菜薯鲜食、淀粉和油炸薯片食品加工兼用型的马铃薯新品种。晚熟品种春薯4号是属于菜薯鲜食、淀粉和脱皮保鲜食品加工(色拉、土豆酱、速冻薯片等)兼用的马铃薯新品种,工述3个兼用型马铃薯新品种已在省内外生产上和食品加工业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2008要2010 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麦后裸苗移栽短季棉的营养与生殖生长动态。结果 表明,各个密度的单株茎干物质质量、叶片干物质质量和面积以及叶面积系数的总体生长趋势一致,均在8 月下旬 至9 月上旬达到最大值,但低密度(2.25 万~4.50 万株/hm2)下的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和叶片面积明显高于高密度 (11.25 万~13.50 万株/hm2);叶面积系数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单株蕾干物质质量和数量于8 月中旬达到最 大值,并且低密度(2.25 万~4.50 万株/hm2)下明显高于9.00 万~11.25 万株/hm2;单株铃数在9 月上旬达到高峰。连续3 年,子棉的霜前产量和总产量均是在9.00 万株/hm2密度下最高。  相似文献   

15.
春马铃薯早收栽培是一种早种早收、提高经济效益的栽培方法。通过13个马铃薯品种(系)春季早收栽培的块茎生育规律分析,以期为春马铃薯早收栽培的品种选择提供依据,并对优质品系的春马铃薯早收栽培适用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马铃薯早熟品种块茎前期生长快而后期生长慢,55 d生育期前收获块茎产量具有一定的优势。中熟品种块茎前后期生长均较快,55 d生育期后逐渐显现块茎产量优势。晚熟品种块茎前期生长慢,后期68 d生育期左右才迎来生长高峰。块茎产量主要与平均单薯质量、茎粗、大中薯质量比率和大中薯个数比率有关。AG187为中熟大薯型品系,块茎产量高,大中薯率高,十分适宜作春马铃薯早收栽培。CG366为早熟小薯型品系,单株块茎数多,小薯率高,块茎产量与费乌瑞它相当,十分适宜作小薯型春马铃薯早收栽培的早中期收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拓宽育种领域,积极挖掘辽宁省马铃薯资源,尤其是农家品种。[方法]在辽宁省收集3个马铃薯农家品种(农1、农2、农3),对其产量、块茎品质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比较。[结果]农1产量较高,但是商品薯率较低,芽眼深;农3属于中熟品种,产量较对照早大白有所增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农2属于中熟品种,较对照早大白增产37.8%,增产幅度明显,结薯较集中,商品性状好。[结论]农2可以在一季作区进行小面积种植示范。  相似文献   

17.
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复合群体品种搭配原则,为马铃薯/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当前西北一熟制灌区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优势明显的早熟马铃薯/大豆间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大豆品种中黄30(早熟)、冀豆17(中熟)和齐黄34(晚熟)单作为对照,分析套作马铃薯收获前后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评价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结果】(1)相对于单作,套作条件下各大豆品种的开花期延迟7 d左右,但不影响全生育期,套作大豆营养生长期延长而生殖生长期相对缩短。马铃薯与大豆各品种间的共生期差异不显著,但其生殖生长共生期差异显著(齐黄34为12 d,冀豆17为35.5 d,中黄30为41.5 d)。(2)在马铃薯/大豆共生期间,套作大豆LAI上升慢于单作,晚熟大豆LAI慢于早熟和中熟大豆品种,在马铃薯收获后,中、晚熟大豆品种可保持较大叶面积指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尤其是晚熟品种。(3)单作大豆在出苗后60 d内干物质积累较快,而同期套作大豆平均干物质积累为单作大豆的44.27%。不同品种间单作大豆净光合速率高于套作,其中,晚熟品种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P<0.05);出苗后100 d(套作马铃薯已经收获)单作大豆干物质积累相对变缓,套作大豆生长加快,尤其是晚熟品种增幅显著,此时套作大豆Pn相对于单作上升幅度大,中、晚熟品种Pn接近于单作大豆。(4)较单作模式,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的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每荚粒数均有所降低,其中早熟品种下降显著(P<0.05),分别下降了24.15%、22.14%、18.92%,而中、晚熟品种下降不显著,尤其是晚熟品种,套作模式较单作模式仅仅下降了6.34%、8.3%、1.71%。套作模式下,中、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较早熟品种分别提高了79.85%和145.08%,LER分别达到了1.77和1.83。【结论】中、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套作优势更强,其生育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相对延长导致生殖生长共生期缩短,使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为马铃薯收获后进行光合补偿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保证了套作大豆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类群植物叶片绿色度(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分析其相关性,以期了解各类植物对环境的特殊适应性。[方法]利用SPAD-502叶绿素计和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广州大学校园50种常见植物的SPAD值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13种豆目植物和4种夹竹桃科植物叶片SPAD值均在0.05水平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豆目植物中,云实科植物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普遍高于蝶形花科和含羞草科植物的相关值。6种外来植物叶片SPAD值在0.05水平显著低于总体平均值,而叶绿素a/b以及叶绿素含量则低于总体平均值,但差异不显著。[结论]50种植物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最佳相关函数为多项式函数。  相似文献   

19.
水稻氮素和叶绿素SPAD叶位分布特点及氮素诊断的叶位选择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目的】研究分析水稻氮素和SPAD值的叶位分布特点,并试图提出SPAD计诊断氮素营养状况的最佳测定叶位。【方法】在95-38、武育粳3号、镇稻5394、9915等4个粳型品种和1个籼型品种R161-10的盆播氮肥试验和宁粳2号大田氮肥试验的基础上,研究水稻氮素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随叶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不同叶位叶片的含氮率、叶绿素含量、SPAD值之间及其与总叶片含氮率和植株含氮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叶位叶片SPAD测定值的变异系数。【结果】水稻不同叶位叶片含氮率、叶绿素含量、SPAD值均存在差异,增加施氮量能提高叶片含氮率、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同时减少叶位间的差异;SPAD值对氮素的敏感性顺序为顶4叶、顶3叶和顶2叶,而顶1叶的敏感性排序因品种不同而不同;穗分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均以顶3叶与总叶片及植株含氮率相关系数最高;且适宜氮素水平下,穗分化期顶3叶SPAD值的变异系数最小。【结论】以某一特定叶片的SPAD值或以叶色差的大小来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和推荐水稻穗肥施用时,顶3叶是较为理想的指示叶或参照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