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以多穗型小麦品种济麦20、豫麦49和郑麦004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实现高产的产量结构特征及其灌浆期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在群体穗数均大于700×104·hm-2的基础上,3个品种实现高产各具优势,济麦20具有穗数优势、豫麦49具有粒重优势、郑麦004具有粒数优势且产量表现最高(P<0.01).3个品种灌浆期的光合性能表现为,郑麦004旗叶中叶绿素a,b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品种,后期叶片保绿性好,尤其花后20d以后,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平均分别较其它品种高出18.0%,12.4%和18.4%,且具有较高的子粒灌浆速率.由此可见,在满足较多穗教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并维持灌浆后期的光合性能,是进一步高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高产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3种类型9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高产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陕西关中灌区生产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与丰产品种相比,其光合性能在小麦生育后期具有明显的优势:灌浆期叶面积系数(LAI)和叶绿素(Chl(a+b))含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旗叶丙二醛(MDA)增长速率和净光合速率(Pn)下降速率明显小于丰产品种。旗叶Pn与Chl(a+b)呈较高的正相关,与MD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及产量均与灌浆后期旗叶的Chl(a+b)含量、Pn及叶面积持续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后期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产量15 000 kg·ha-1以上夏玉米灌浆期间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产量15000kg·ha-1以上夏玉米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在多年高产试验基础上,选用3个具有高产潜力的玉米杂交种,采用78000株/ha的密度大田种植。以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果穗叶的光合特征参数来评价产量15000kg·ha-1以上的夏玉米光合生理活性;以Richards模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结果】3个玉米杂交种均可实现15000kg·ha-1以上的高产,以先玉335(XY335)产量最高。对籽粒产量形成的Richards解析表明,籽粒灌浆启动快且高灌浆速率持续时间和生长活跃期(50d以上)长的杂交种更容易实现高产。产量15000kg·ha-1以上3个杂交种表现出灌浆前期净光合速率、PEPCase活性和RuBPCase活性较高,后期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缓慢的特点,整个灌浆期间叶绿素a/b比值始终较高。3个杂交种中XY335叶片光合生理活性最高,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的高值持续期分别达50d和60d以上。【结论】在玉米高产高密度栽培条件下,重视叶片的光合生理活性的改善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维持较高灌浆速率和较长活跃生长期,实现15000kg·ha-1以上的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量15 000 kgha-1以上夏玉米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在多年高产试验基础上,选用3个具有高产潜力的玉米杂交种,采用78 000株/ha的密度大田种植。以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果穗叶的光合特征参数来评价产量15 000 kgha-1以上的夏玉米光合生理活性;以Richards模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结果】3个玉米杂交种均可实现15 000 kgha-1以上的高产,以先玉335(XY335)产量最高。对籽粒产量形成的Richards解析表明,籽粒灌浆启动快且高灌浆速率持续时间和生长活跃期(50 d以上)长的杂交种更容易实现高产。产量15 000 kgha-1以上3个杂交种表现出灌浆前期净光合速率、PEPCase活性和RuBPCase活性较高,后期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缓慢的特点,整个灌浆期间叶绿素a/b比值始终较高。3个杂交种中XY 335叶片光合生理活性最高,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的高值持续期分别达50 d和60 d以上。【结论】在玉米高产高密度栽培条件下,重视叶片的光合生理活性的改善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维持较高灌浆速率和较长活跃生长期,实现15 000 kgha-1以上的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5.
以春季灌溉次数为主处理,以当地主栽冬小麦品种为副处理,探讨了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叶面积、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以3水处理最大,随浇水量的增加,各品种在灌浆后期均能保持相对较大的叶面积,且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较高。综合各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认为2008年以浇2水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老大豆品种各生育期不同节位产量及叶片性状的变化,为吉林省大豆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29年育成品种元宝金、1941年育成品种金元1号、1999年育成品种吉农7号和2000年育成品种吉林45号为材料,比较新老品种不同节位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光合能力、叶片干质量、比叶质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各大豆品种在整个生育期间不同节位的叶片性状不同;元宝金和金元1号在生育前期中下部节位叶片的叶面积大,净光合速率、光合能力和叶绿素含量高,而生育后期叶片功能下降较快;吉农7号和吉林45号在生育后期中上部节位叶片的叶面积大,净光合速率、光合能力和叶绿素含量高,叶片功能持续期长,这些节位的产量也比较高;元宝金和金元1号的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光合能力、叶片干质量和比叶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吉农7号和吉林45号的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光合能力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较2个老品种更密切。【结论】吉农7号和吉林45号产量提高是由于中上部节位的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光合能力和叶绿素含量得以改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以四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紧凑型玉米和平展型玉米的单株叶面积、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四个玉米品种在其最适种植密度下LAI和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单峰曲线变化;LAI于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且两个紧凑型玉米品种大于两个平展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8.
旱地高产小麦光合速率与产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旱地大田条件下对鲁麦 2 1与D2 7两品种生育后期旗叶与群体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及产量变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旱地小麦要获得高产必须保持开花后高的旗叶与群体光合速率 ,以有利于籽粒灌浆速率维持 ,形成高产  相似文献   

9.
高产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及与籽粒灌浆进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小麦品种扬麦 5号为对照 ,研究了高产小麦品种莱州 953旗叶的光合气体交换特征、碳酸酐酶活性变化及灌浆进程。结果表明 ,两个小麦品种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叶肉导度和碳酸酐酶活性变化动态基本类似 ,呈单峰曲线。与对照品种扬麦 5号相比 ,高产小麦品种莱州 953的上述光合参数较高 ,且其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叶绿素含量相对稳定期也较长 ,叶源量大。莱州 953花后旗叶光合功能持续高效 ,光合与灌浆同步兴衰 ,这是其高产的光合生理特性之一。此外 ,莱州 953的饱和光强、量子效率、碳酸酐酶活性较高 ,CO2 补偿点较低 ,因而对环境因子光和 CO2 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春玉米品种苏玉30、苏玉20和农大108为试验材料,在6.0、7.5和9.0万株·hm-2 3个密度条件下,研究高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品种产量、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玉米品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单株产量、收获指数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个品种在7.5万株·hm-2密度下群体产量均达到最大值,苏玉30和苏玉20在各密度下的产量均高于农大108。与农大108相比,苏玉30、苏玉20在高密度下具有较高叶面积指数(LAI)、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理论粒重(A)、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活跃期(P),为其干物质的积累和高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耐密植的特点。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和选用耐密品种有利于江苏春玉米产量潜力的挖掘。  相似文献   

11.
夏玉米品种间籽粒灌浆与产量形成特性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不同夏玉米品种籽粒灌浆与产量形成特性的差异,应用12个新育成品种(系),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对籽粒灌浆速率、含水量和百粒体积变化及产量形成进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授粉后6-12 d,产量〉9 000 kg/hm^2的4个品种平均籽粒灌浆速率分别比产量8 000-9 000 kg/hm^2和〈8 000 kg/hm^2的8个品种平均值高57.58%和107.42%;灌浆高峰出现时间较早,较其它产量水平的品种提早6 d左右,授粉后18 d的籽粒干重分别高出其它水平23.2%和64.8%,产量建成早。籽粒灌浆期内,产量〈8 000 kg/hm^2品种的籽粒含水率较高,百粒体积较小,而产量〉9 000 kg/hm^2品种的籽粒含水率较低,百粒体积相对较大。这对于产量建成和后期脱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春玉米高产栽培下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栽培(HY)和常规栽培(CK),于2009-2011年进行试验,分析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3年春玉米高产栽培产量稳定达到15 000kg/hm2,平均单产16 086.8kg/hm2,较对照增产52.8%。高产春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大,衰退慢,最大LAI达到6.62,成熟期仍保持在3.2以上;从大喇叭口期开始,SPAD值、单位土地面积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明显提高,在吐丝期时达到最大且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与对照相比,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营养器官(茎、叶和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贡献率平均值分别提高22.44%、114.1%、46.56%和42.68%,均达到显著水平。可见,要实现高产再高产,需保证春玉米生育中后期具有光合效率高、功能期较长的高产群体,且在增加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不同土层根系对花后植株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明夏玉米不同土层根系对花后植株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调控作用,为生产中塑造高产高效根群结构,提高籽粒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产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登海661为材料,采用土柱栽培方式,设置3个处理(不断根处理:CK,地下40 cm处断根:T-40,地下80 cm处断根:T-80),于开花期进行断根,研究不同土层根系对地上部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调控作用。【结果】0—40 cm土层根系对花后氮素积累和转运量影响最大,切断40 cm以下土层根系后植株吸收氮素能力显著降低,植株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库的转运量增加。花后40 cm以下土层根系对叶片保绿性和光合性能影响显著,切断深层根系后玉米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升高,光合高值持续期缩短,单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显著下降;0—40 cm根系对产量影响最大,40—80 cm根系对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80 cm以下土层根系对千粒重影响较为显著。【结论】高产栽培中促进根系下扎,保持深层根系活力可以防止玉米早衰,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和对氮素的吸收能力,有助于提高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14.
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施氮条件下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特征的影响,对通过种植密度调控玉米个体光合作用与群体产量关系,实现玉米稳产丰产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在甘肃河西走廊,通过3 a田间试验,以施氮360 kg/hm2(N360)和不施氮(N0)为主区,玉米种植密度75 000株/hm2(D1)、87 000株/hm2(D2)和99 000株/hm2(D3)为副区,研究施氮条件下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特征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试区玉米灌浆期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温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小值出现在6:00,而空气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6:00,最小值出现在14:00。施氮能够显著增加玉米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片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N360较N0在8:00-18:00的Pn平均增加19.5%~41.7%、Tr平均增加27.4%~44.1%、Gs平均增加27.4%~44.1%,但叶片胞间CO2浓度(Ci)显著降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灌浆期8:00―18:00的PnTrGs呈降低趋势;N360D2与N360D1玉米灌浆期Pn差异不显著,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玉米灌浆期8:00―16:00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N360较N0同时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但使玉米收获指数降低3.5%~5.3%;在N0中D2玉米籽粒产量大于D1和D3,而在N360中D2玉米籽粒产量与D3无显著差异,均显著大于D1;N360D2与N360D1的玉米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均大于其他处理。总之,在施氮360 kg/hm2条件下,种植密度从75 000株/hm2增加到87 000株/hm2,能够使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提高收获指数,促进生物产量向籽粒产量的转化效率,获得最大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出苗至成熟的生育天数,依据生育期对不同品种的熟期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熟期品种产量和百粒重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解析不同熟期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积累起始势、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籽粒灌浆参数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结果】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东北地区目前主推的玉米高产品种按生育期长短可分为中熟(I)、中晚熟(II)、晚熟(III)和超晚熟(IV)4类,其中晚熟品种最多(50%),生育期121-130 d,其次为超晚熟品种(25%),生育期131-140 d,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最少(均为12.5%),生育期分别为101-110 d和111-120 d。60 000株/hm2试验密度下,4个类型品种以晚熟品种产量最高,超晚熟品种次之,中熟品种产量最低;中熟品种产量比晚熟、超晚熟和中晚熟品种分别低45%、44%和35%。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中熟品种(P<0.05)。灌浆初期,中熟品种百粒重最低,超晚熟品种百粒重最高,灌浆30 d后,中晚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快,中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慢。4类熟期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中熟品种的灌浆峰值最高,超晚熟品种最低。各品种达到灌浆峰值后,超晚熟品种灌浆速率下降最慢,中熟品种下降最快。运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籽粒灌浆过程(R>0.99),将各熟期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熟品种籽粒灌浆参数中积累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v2, v3)明显高于其他熟期类型品种,其灌浆活跃期(P)、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T2, T3)及渐增期灌浆速率(v1)则明显低于其它熟期类型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熟期品种产量与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t3)、渐增期灌浆速率、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极显著正相关;与积累起始势、最大灌浆速率、渐增期持续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中熟品种灌浆启动快,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短,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灌浆启动慢,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长;在保证籽粒安全成熟前提下,延长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有利于提高不同熟期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密度处理的小麦子粒生长过程的分析表明:小麦开花后子粒鲜重、体积均呈“低-高-低”的变化,鲜重的变化略滞后,开花后含水量则不断下降,下降速率最快时期与灌浆速率最高时基本吻合。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不同密度小麦子粒灌浆过程,快增期的天数和灌浆速率比较稳定;缓增期天数和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因此,在提高缓增期灌浆速率的基础上,延长灌浆缓增期是目前增加粒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群体光合特征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张永平  王志敏  王璞  赵明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0):1143-1149
 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小麦群体光合的变化,并突出考察了非叶器官光合性能特征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群体非叶器官面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灌水量增加,群体绿色面积中非叶器官面积比例减小;与旗叶相比,非叶器官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F_v/F_m值、净光合速率均较低,但光合功能期较长,在灌浆后期能保持较高的光合活性;在旗叶节以上器官光合物质对穗粒重的总贡献率中,非叶器官光合贡献的比例占70%~80%,且随灌水量减少而增大。节水高产群体开花后总绿色面积大,其中非叶绿色面积比例高,而单茎叶面积较小,叶层透光好,群体光合速率和WUE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Grain water rel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in filling in maize. The study aimed to g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es in grain dry weight and water relations in maize grains by using hybrids with contrasting nitrogen efficiencies under differing nitrogen levels. The objectives were: 1)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dry matter and percent moisture content (MC) during grain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and 2) to determine whether nitrogen application affects grain filling by regulating grain water relations. Two maize hybrids, high N-efficient Zhenghong 311 (ZH311) and low N-efficient Xianyu 508 (XY508), were grown in the field under four levels of N fertilizer: 0, 150, 300, and 450 kg N ha–1 during three growing seasons. Dry weight, percent MC and water content (WC) of basal–middle and apical grai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 in the maximum WC and filling duration of basal–middle and apical grains in maize ears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inal grain weight. Grain position markedly influenced grain drying down; specifically, the drying down rate of apical grains was faster than that of basal–middle grains. Genotype and grain position both influenced the impact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on grain filling and drying down. Nitrogen rate determined the maximum grain WC and percent MC loss rate in the middle and the late grain-filling stages, thus affecting final grain weight. The use of high N-efficient hybrids, combin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can coordinate basal–middle and apical grain drying down to ensure yield. This management strategy could lead to a win–win situation in which the maximum maize yield, efficient mechanical harvest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are all achieved.  相似文献   

19.
新疆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产量构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产量构成特征,为新疆玉米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选择5个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探讨各处理群体冠层光合性能指标、干物质积累及其产量构成的特征.[结果]耐密型品种中单909叶面积指数(LAI)大小适宜,LAI到达峰值的时间较早,抽雄前与灌浆后LAI变化速率较小;花后光合势的比例、净同化率较高,粒叶比较大,总干物质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时间较长,高密度下收获株穗数和产量较高;稀植大穗型品种中单808虽然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均较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大,但花后光合势所占比例、净同化率和粒叶比均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在高密度条件下(13.5×104株/hm2),群体收获穗数及穗粒重显著降低,严重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结论]在新疆干旱气候生态条件下,利用膜下滴灌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优势,选用冠层光合性能强的耐密型玉米品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挖掘品种自身的高产潜力,最终实现大面积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