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一格的剧种,拥有600多年的历史,人们把它比作藏文化的“活化石”。群众喜闻乐见的藏戏遍及西藏,尤其是在拉萨、日喀则.山南等聚居区,几乎每个大的村镇和寺庙都有自己的业余藏戏队,仅拉萨7县一区.就有觉木隆、次觉林、措麦.纳嘎、色新、达孜.墨竹工卡、玛乡、曲水.娘热等十余个藏戏队。  相似文献   

2.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麦穗金黄稻花香啊,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铁金银遍地藏……”当甜美的歌声传遍天山南北,勾起了多少人对新疆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日喀则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座落着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高原名城一日喀则(藏语称“喜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日喀则史称“藏”,历来是西藏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的中心,也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4.
邱玲娜 《中国农垦》2023,(11):85-86
<正>秋高气爽瓜果香,天山南北好风光。金秋九月,带着未能参加第七期农垦宣传文化工作培训班的遗憾,带着对第八期培训班的满满期许,追随中国农垦的脚步,我来到了丝绸之路融贯古今的驿站、素有“亚心之都”之称的乌鲁木齐。在这里,我见到了传说中的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汗血宝马,感受到胡杨化石经历风霜雨雪、依然千年不灭的生命之魂,更在一场场“头脑风暴”里体会到善“融”方能让新时期宣传文化工作行稳致远,果真是“没听够,真的没听够”!  相似文献   

5.
从来牟的释义谈中国栽培大麦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古今文献对经典文字“来牟”的解释,参考羌、藏、汉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和考古研究,论证了“来”是裸大麦青稞,“牟”是麦,来牟是青稞麦,我国羌、藏族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已栽培青稞。青稞是我国迄今最早栽培的大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小区对比与大田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将西藏目前生产上主要的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在山南河谷农区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各品种在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山油2号、山油4号、藏油5号、大地95和京华165在山南河谷农区具有较好的产量表现,适宜在山南河谷农区种植,且大地95作为引进优质油菜代表,对提升我区油菜品质有积极作用。年河18号作为早熟甘蓝型品种建议向更高海拔区开展小面积引种试验,并结合综合表现替代当地白菜型农家品种。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萧氏茶业集团公司“萧净尖”绿茶荣获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金奖。这是该公司继“萧氏”、“金香品雪”、“楚红”等品牌产品获奖之后的又一项大奖。《茶经》“八之出”曰:“山南以峡州上……”茶圣陆荆对宜昌一带生产的茶叶赞赏有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山南以峡州上”的美誉,萧氏茶业集团公司制定了一套公式:  相似文献   

8.
藏民族与茶     
在我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上生活着三百八十多万藏族同胞。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有得是雪峰高耸、草场广袤,还有那帐圈、牛羊与牧草。可谁能想到,产自江南水乡,青嫩喷香的茶却与雪域儿女——藏民族有着历史渊源,形成了特殊的民族茶俗。藏族,史称“吐蕃”,自称“博”,“藏”族则是这一民族的汉语称谓。吐蕃于公元六世纪初崛起,公元七世纪统一了西藏并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国,唐朝时最为强盛。其间吐蕃赞普(王)松赞干布迎文成公主入藏,藏汉交往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雪域与中原在经济、文化诸方面相互交流,茶便由汉族地区传入青藏高原,从此与藏民族开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既是加快建设大国粮仓的先行示范,更是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本文在深入剖析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与新发展理念、粮食安全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率先阐明其新内涵、新特征和新标准,并提出可行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了理论指引。粮食安全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核心目标,后者是保障粮食空间安全的实践基础。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是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下,要素更集约化、结构更均衡化、功能更多样化、链条更综合化、发展更生态化的大国粮仓,遵循“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藏粮于仓”四大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1“藏粮于水”内涵“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些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粮食在民生中的战略地位。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是影响粮食生产重要的资源要素,在粮食生产战略中,曾有人提出“藏粮于地”、  相似文献   

11.
耕地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全面实施耕地用途管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严格管控耕地与其他农用地、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的“进出平衡”,探讨耕地“进出平衡”方案如何编制,对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政策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读者内阅统计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内阅统计指标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刘敏惠现代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已由“藏”向“用”转移,“藏”是为了“用”,“用”的对象是读者。收集读者的各种阅读反馈信息,可以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改革,推动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那么,读者统计工作必不可少。通过对读者利用图...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在全国粮食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于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库、藏粮于科技”的有机结合,而“藏粮于地”和“藏粮于库”都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因此,“藏粮于科技”是保证.是长远的战略措施,必须坚持科技兴粮,把推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科技进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河津市清涧镇龙门村.位于黄河晋陕大峡谷.这里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发源地。十几年前的龙门村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北靠荒山南靠滩.西临黄河没有川”.庄稼十种九不收.村民们都梦想着跃出穷窝。十几年来,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带领龙门村干部群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15.
从什么角度、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之中是否还有内在生命力,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一直是近代以来受到多方关注而又见仁见智的焦点问题。西化派专注于文化的时代性来看待中西文化,将中西文化的差别归结为时代性的不同,从而得出了中国文化早就已经死亡的结论。文化保守主义者注重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坚心要为中国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做见证,但也存在着根本不承认中国现代文化是整体的“中国文化”之组成部分的问题。“马魂中体西用”论指明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文化生命整体”,明确肯定这一“文化生命整体”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当“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渝西古镇白沙神秘面纱被掀开,立即便惊艳四座,让这偏僻的西南山区小镇声名远播。古“四川四大名镇”、“抗战文化中心”、“抗战四大文化重镇”、“歌舞之乡”、“曲艺之乡”、“美酒之都”、“川戏窝子”、“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等桂冠光艳夺目。于是八方游客蜂拥而至,让这原本安宁静谧的古镇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17.
探讨“大本大源”是湖湘文化的传统,“原道”是湖湘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原道、卫道乃至殉道成为湖湘文化规约下湖南士人人生基本的行为主导方式。毛泽东、蔡和森等灿若星河的一大批“五四”时期湖南有志青年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与他们在湖南的文化氛围里形成的“原道”精神密切相关。在“五四”时期短短的6年时间里,湖南社会经历了反袁、驱汤、驱傅、驱张,湖南自治运动,以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反日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等,这些运动形成了湖南人一个探讨“大本大源”的“原道”过程,形成了一个历史的链条。而“五四”时期的湖南报刊,则成为这一历史转换、文化转型的不可或缺的“媒介”,成为这一代人才渡河之舟桥,冶炼之熔炉,砺剑之硎石。  相似文献   

18.
西宁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宁毛木也“西宁毛”,又称西宁大白毛,是青藏高原土著品种藏系绵羊所产白色羊毛。历史上藏羊毛多通过西宁作为集散地销往国内外,故名。藏系绵羊是优良的粗毛羊种之一,青藏牧区牧养的藏系绵羊毛由细绒毛、两型毛和细刚毛组成,多属毛辫结构,长20厘米左右。纤维长。...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遗产,是民族拘根脉、精血和灵魂。广场是建筑的精髓,也是展现文化的载体,当两者有机、完美地结合就会形成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特定产物——广场文化。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包括核心竞争力等表现出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体现出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群众文化活动是政府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的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如何持久开展,一直是困扰组织者的一个难题。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必须立“四维”。何谓“四维”呢,~口味,二特色,三载体,四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