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草1号老芒麦选育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川草1号老芒麦(ElymussibircusL.cv.chuancaoNo.1)(原品系编号为802320下同)是根据我所1980年拟定的禾草育种计划以川西北高原寒温气候地区(若尔盖高原为主)为育种服务区域,用阿坝县本地老芒麦为育种原始材料,以提高产草量、叶量率,延长利用年限,播种当年生长迅速和选育需肥水平低的品种为育种目标,应用系统选择方法育成的优良品种。自1980年选单株开始经历了“选单株-株系-系统-品比-生产试验和多点示范”等育种程序。育成的802320老芒麦,主要经济性状和枝条生长特点与原始群体有较大差异,表现为苗期叶片宽短,叶色较淡,株丛整齐,株高较原始材料高5厘米,总枝条数多45.6%,并且具有原始材料所没有的“短根茎”。育成品种的产草量,利用年限,播种当年生长状况和适应性以及需肥水平等,均达到了育种的预期目标。在川西北高原普通生产条件下,年产风干草可达7500kg/公顷,较之本地原有老芒麦增产21%以上,最高可达40%左右。在同一栽培条件下年度间增产率相当稳定,(S=±3.7%)。且因需肥水平低,在高原平坝草场普遍可以种植,亦可在省内山地温带气候地区种植。目前已在红原、松潘、壤塘、若尔盖等县?  相似文献   

2.
为了丰富环青海湖地区优良牧草品种,引进川草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cv.Qingmu No.1)和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cv.Qingmu No.1)2个牧草品种,并选用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cv.Qingmu No.1)和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cv.Tongde)2个牧草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牧1号老芒麦和同德老芒麦2个牧草品种的鲜草产量明显高于川草1号老芒麦和川草2号老芒麦,这说明川草1号老芒麦和川草2号老芒麦2个牧草品种无明显的优异表现,无需在环青海湖地区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3.
《四川草原》2004,(4):61-61
<正> 川草1号、2号老芒麦是四川省草原研究所从若尔盖高原本地老芒麦中选育成功的牧草新品利。川草1号老芒麦为疏从型禾草,幼苗叶片宽短、淡绿色,生长快、有短根茎,翌年返肯早、分蘖强、抗寒、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在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进行,以阿坝老芒麦、“川草1号”老芒麦和当地老芒麦为试验材料,对物候期、茎叶比、牧草鲜干重、种子产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阿坝老芒麦在适应性、牧草产量、种子产量等生产性能方面都优于“川草1号”老芒麦和当地老芒麦,但与“川草1号”老芒麦比较差异不显著,与当地老芒麦比较差异显著。本试验结果可为几种牧草的种子生产和牧草高产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解决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优势种老芒麦的种子供不应求的现状,更好地为青藏高原的天然草地植被恢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优质牧草——川草1号老芒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草1号老芒麦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原四川省草原研究所)从青藏高原本地老芒麦中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牧草新品种,为疏丛型上繁禾草。叶片宽短、淡绿色、有短根茎,翌年返青早,分蘖强、抗寒、耐湿、抗病。产草量高(比本地老芒麦增产21.6%-40%),利用年限民(比本地老芒麦长2~3年)。饲草品质优(叶量丰富.粗蛋白质含量比本地老芒麦高1个百分点),持青期长(比本地老芒麦长1个月)等优良性状。1990年已通过农业部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中国牧草《品种合格证书》,199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6.
人工草地是解决草地畜牧业冬春季节草畜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3年(1993~1995年)牧草引种栽培试验,对优选出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老芒麦(Elymussibiricus)、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Uicicaefoliacv,Gansu)、甘农1号杂花苜蓿(Medicago.variacvGannongNo.1)的产草量和营养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牧草的产草量和营养价值逐年增高,第3年产草量达到30000kg/hm2,是高寒地区建立人工草地的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7.
针对黑龙江省宝清县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对5种优良牧草品种进行引进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5个牧草品种在试验地区体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抗寒性,其中红原老芒麦、川草2号老芒麦和同德短芒披碱草的饲草产量较高,符合引进品种的目标要求,适宜在三江平原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麦洼老芒麦具有农艺性状优良,有效分蘖多,抗倒伏能力强,较高且稳定的生产性能,2010年成功申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为了评价其种子生产性能,2011~2014年在进行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的同时,在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牧草试验基地对三份材料(麦洼老芒麦与对照阿坝老芒麦、川草2号老芒麦)进行了种子生产比较试验研究。连续三年试验结果表明:40cm行距条播、播种量22.5kg/hm~2、播种第二年后每年在返青至分蘖期施复合肥120kg/hm~2的栽培管理条件下,麦洼老芒麦成熟期株高能达到126.9cm,生育天数144d,基本与对照品种一致;麦洼老芒麦种子产量高达1 802 kg/hm~2,比对照阿坝老芒麦增产13.56%~33.65%,比对照川草2号老芒麦增产26.78%~59.66%。经方差分析,麦洼老芒麦种子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因此,麦洼老芒麦具有很高的种子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麦洼"老芒麦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于2001年在川西高原采集的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经多年驯化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分蘖能力较强、茎秆较细、叶量丰富、适口性好、生殖枝多、种子结实率高等特点,种子产量达1802.9kg/hm~2,较对照川草2号老芒麦和阿坝老芒麦分别增产44.51%和24.02%,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0.
川草1号老芒麦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原四川省草原研究所)从青藏高原本地老芒麦中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牧草新品种,为疏丛型上繁禾草.叶片宽短、淡绿色、有短根茎,翌年返青早,分蘖强、抗寒、耐湿、抗病.  相似文献   

11.
以抽穗期“川草2号”老芒麦为研究对象,探讨青宝Ⅱ号(FS)、乳酸菌制剂I(LABI)、乳酸菌制剂Ⅱ(LABⅡ)等3种乳酸菌制剂的不同添加比例对川西北老芒麦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乳酸菌制剂添加比例对老芒麦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影响不同;青宝Ⅱ号(FS,0.03g·kg^-1FM)能够改善老芒麦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乳酸菌制剂(LABI)和乳酸菌制剂Ⅱ(LABⅡ)均能够显著降低老芒麦青贮饲料的pH、氨态氮/总氮比值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提高干物质含量、乳酸含量和乙酸含量,改善老芒麦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EMS诱变老芒麦种子的适宜条件,本试验以"川草2号"老芒麦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浓度(0.2%、0.4%、0.6%、0.8%、1.0%、1.2%和1.6%)的EMS溶液处理老芒麦种子不同时间(8h和16h)后,通过分析老芒麦种子发芽情况,得出随着EMS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老芒麦的开始发芽日和发芽高峰日推后,发芽势和发芽率下降趋势也愈明显;EMS诱变老芒麦的适宜浓度为0.8%,处理时间为16h。  相似文献   

13.
几种多年生禾草在高寒地区的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树栋 《草业与畜牧》2006,(10):13-15,23
经3年的品种比较试验表明,细茎冰草、多叶老芒麦、短芒老芒麦、无芒雀麦、绒毛冰草、落芒草这6种多年生禾草在高寒地区旱作栽培条件下,生长正常,表现良好,其中以细茎冰草和多叶老芒麦表现最好,无论从产量、经济性状还是干草的粗蛋白质含量等方面均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4.
以"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cv.chuancao NO.2)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底肥、不同施肥量和不同行距等处理对"川草2号"老芒麦进行种子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以期为"川草2号"老芒麦种子生产管理技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复合肥作底肥施肥量为120 kg/hm2的平均种子产量最高,达1 612.26 kg/hm2,施肥量为120 kg/hm2比较适合老芒麦种子生产.施肥量过高.不但浪费资金投入,而且不利于"川草2号"老芒麦种子生产;复合肥作底肥行距为60 cm的种子产量最高,为1 534.5kg/hm2,在红原进行"川草2号"老芒麦种子生产,行距60 cm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青藏高原青海省高寒草地中广泛分布和退化草地补播改良中的常用牧草品种-青牧1号老芒麦为研究对象,分析老芒麦衰老过程中叶片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变化特征及对养分的响应。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湖东地区设置1~6龄老芒麦自然生长田,6龄老芒麦施肥田和老芒麦连续施肥田(6年)3个处理。从2015年开始,每年5月进行老芒麦种植,播量2.25 g·m-2,行距30 cm,小区面积15 m2 (3 m×5 m)。采用KONICA MINOLTA, INC公司的SPAD分析仪,每个处理随机选取10株健康植株,从旗叶开始从上往下依次测定3片叶子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采用LI-COR公司的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在老芒麦开花期(7月底-8月初),选择天气晴朗早上10:30-11:30,随机选取5株健康植株对其旗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3龄时老芒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出现降低趋势,6龄时老芒麦叶片出现了逆向衰老现象;随着老芒麦年龄增加,旗叶净光合速率持续降低,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从3龄开始显著降低,且3~6龄间无显著差异;青牧1号老芒麦6龄田,氮肥和磷肥施入普遍提高老芒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且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33.30%~48.2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7.05%~30.72%),叶片逆向衰老现象在高氮处理下得到缓解,氮肥和磷肥施入普遍提高老芒麦叶片净光合速率,N(60 kg·hm-2)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10.77 μmol·m-2·s-1);青牧1号老芒麦在连续施肥6年处理下,低氮(45 kg·hm-2)施肥下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磷肥对保持老芒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效果不显著;中度氮肥(60 kg·hm-2),同时配合磷肥添加长期施入,可有效维持高龄老芒麦叶片的光合效率。  相似文献   

16.
以"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cv.chuancaoNO.2)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底肥、不同施肥量和不同行距等处理对"川草2号"老芒麦进行种子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以期为"川草2号"老芒麦种子生产管理技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复合肥作底肥施肥量为120 kg/hm2的平均种子产量最高,达1 612.26 kg/hm2,施肥量为120 kg/hm2比较适合老芒麦种子生产。施肥量过高,不但浪费资金投入,而且不利于"川草2号"老芒麦种子生产;复合肥作底肥行距为60 cm的种子产量最高,为1 534.5 kg/hm2,在红原进行"川草2号"老芒麦种子生产,行距60 cm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17.
经3年的品种比较试验表明,细茎冰草、多叶老芒麦、短芒老芒麦、无芒雀麦、绒毛冰草、落芒草6种多年生禾草在旱作栽培条件下,生长正常,表现良好,其中以细茎冰草和多叶老芒麦最好,无论从产量还是经济性状、干草的粗蛋白质含量等方面均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青藏高原青海省高寒草地中广泛分布和退化草地补播改良中的常用牧草品种-‘青牧1号’老芒麦为研究对象,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湖东地区设置1龄到6龄老芒麦自然生长田,6龄老芒麦施肥田和老芒麦连续施肥田(6年)的3个处理,测定老芒麦地上生物量和穗部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牧1号老芒麦2龄和3龄地上生物量较高,3龄后逐年降低。青牧1号老芒麦地上生物量变化情况,可以分为4个阶段,1龄期,2~3龄期,4~5龄期和6龄期。老芒麦单穗重从2龄到5龄逐渐增加,6龄显著性降低。青牧1号老芒麦从2龄到5龄,单株穗重占比逐渐升高,6龄开始降低。6龄田施用氮肥和磷肥均显著提高了老芒麦地上生物量,氮肥增产效果优于磷肥。高氮(N75)处理下6龄老芒麦地上生物量最高。6龄青牧1号老芒麦单穗重在N60处理下最高。长期施肥可有效提高老芒麦地上生物量,N60P75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最高,在N75P75处理下6龄老芒麦单穗重最高。长期不施肥,6龄老芒麦茎重比例最高。N45P90长期施肥处理下,茎秆重量比例下降,穗重和叶重比例相对增加明显。N60P90和N75P75长期施肥处理下,也可有效提高单株老芒麦穗重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细茎冰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处理下不同禾本科牧草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片电导率和脯氨酸(Pro)含量变化的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4种禾草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最大荧光(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上述参数的变化幅度因材料抗旱性强弱而异,这种差异可作为简便评价禾草抗旱性强弱的鉴定指标,因此,运用隶属函数对不同禾草抗旱性进行评价分析,得出抗旱性强弱次序为: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细茎冰草〉老芒麦。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老芒麦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刈割高度对"川草2号"老芒麦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盛花期不同刈割高度对"川草2号"老芒麦牧草产量与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以4cm刈割高度时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22 029.95kg/hm2和5 755.94kg/hm2,但牧草品质较差,其CP为11%;6cm刈割高度时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0 207.32kg/hm2和4 781.259kg/hm2,但牧草品质最好,其CP达到15.73%。综合各项指标,"川草2号"老芒麦在盛花期,以刈割高度为6cm时,能使牧草产量与品质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