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和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与寄主植物间化学通讯的差异性,以助于阐明两者的同域发生与分布,为开发植物源诱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触角电位EAG技术测定了橘小实蝇、番石榴实蝇对杧果挥发物的嗅觉反应。【结果】橘小实蝇、番石榴实蝇均对杧果挥发物产生触角电位反应,其触角电位反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液状石蜡的反应值(P0.05),且雄虫、交配和未交配雌虫对植物气味化合物产生了不同的触角电位反应,对反-2-己烯醛的EAG反应值最高,而对3-蒈烯、异松油烯、ME的EAG反应相对值较低;橘小实蝇和番石榴实蝇对同一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也存在差异。【结论】橘小实蝇、番石榴实蝇与寄主植物间的化学通讯具有差异性;3-蒈烯可能成为番石榴实蝇潜在性的两性诱剂。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啤酒废酵母酶解蛋白诱剂对南亚实蝇和瓜实蝇的诱杀可行性,通过触角电位(EAG)技术测定这2种实蝇对啤酒废酵母酶解液中主要挥发性成分的EAG反应。结果表明:南亚实蝇雌雄虫对3-甲基-1-丁醇、苯乙醇、苯甲醛和乙酸辛酯产生的EAG相对反应值与参照正己醇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雄虫还对乙酸苯乙酯、辛酸乙酯产生的EAG相对反应值与正己醇有显著差异(P0.05)。瓜实蝇雌虫对苯乙醇、乙酸苯乙酯、壬酸乙酯的EAG相对反应值与正己醇有显著差异(P0.05),雄虫对3-甲基-1-丁醇、苯乙醇、苯乙氰、壬酸乙酯的EAG相对反应值与正己醇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为该蛋白诱剂在南亚实蝇和瓜实蝇防治上的应用及蛋白诱剂的人工配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橘小实蝇诱剂、瓜实蝇诱剂、地中海实蝇引诱剂和蛋白诱饵于2017—2018年在西沙永兴岛开展检疫性实蝇监测。监测共收集到实蝇标本125 814头,经过鉴定,分别为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和南亚果实蝇(Bactrocera tau)3种果蔬实蝇。其中,橘小实蝇是绝对的优势种。同时对西沙永兴岛果蔬实蝇的种类、发生动态及寄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橘小实蝇对蛋白和糖的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成虫在提供蛋白+糖、水+糖有选择取食的条件下,16:00-16:30对蛋白+糖访问频次最高,13:00-13:30和14:30-15:00对水+糖访问频次最高.整个试验过程中雄性访问频次稍高于雌性,但不存在统计差异,其中,4、7、10日龄橘小实蝇对蛋白+糖访问频次最高,7、8、9日龄对水+糖访问频次最高.试验中橘小实蝇对食物诱剂访问频次最高的时段为16:00-16:30,访问频次最高的日龄为4、7、10日龄.各日龄和时段橘小实蝇对蛋白+糖的访问频次均比水+糖高,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防控柑橘大实蝇,本文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形嗅觉仪测定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4种不同浓度(0.5、1.0、5.0、10.0μg/μL)的14种板栗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行为反应差异。结果表明,柠檬烯、α-蒎烯、苯乙酸甲酯、异丁醛、芳樟醇、β-石竹烯和苯乙醛对初羽化柑橘大实蝇成虫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引诱作用,戊醛、乙偶姻、乙酸芳樟酯和水杨酸甲酯对柑橘大实蝇成虫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壬醛对柑橘大实蝇雌虫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对柑橘大实蝇雄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14种板栗挥发物之间的EAG反应存在极显著差异,对柠檬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最高(2.060±0.071),对戊醛的EAG反应相对值最低(0.455±0.050),其最高EAG反应相对值是最低的4.52倍;其余12种挥发物的EAG反应相对值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6.
橘小实蝇个体食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橘小实蝇在有选择取食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倒挂取食,在无选择性取食的情况下位置对取食无影响(P>0.05).橘小实蝇对染料的排空试验结果表明,甲酚红和荧光素钠在4 h内即可到达后肠,通过染料J-管技术测得橘小实蝇取食量在2 h内就能达到最大,所以在测定橘小实蝇食量时饲喂时间以2 h为宜.染料J-管技术测定结果表明:3日龄和6日龄雌雄橘小实蝇2 h内个体食量分别为(4.0412±0.3348)、(3.4409±0.1132)、(5.6543±0.2852)、(4.6808±0.2654)g.  相似文献   

7.
对潞西市芒果园实蝇的发生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了3种实蝇,即橘小实蝇、瓜实蝇和南瓜实蝇,并提出了防治此虫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8.
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是为害柑橘类果实的毁灭性害虫。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4种不同浓度(0.5, 1, 5和10 μg/μL)的14种板栗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行为反应差异。结果显示柠檬烯、α-蒎烯、苯乙酸甲酯、异丁醛、芳樟醇、β-石竹烯和苯乙醛对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引诱作用;戊醛、乙偶姻、乙酸芳樟酯和水杨酸甲酯对成虫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壬醛对柑橘大实蝇雌虫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对雄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14种板栗挥发物之间的EAG反应存在极显著差异;其成虫对柠檬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最高(2.060±0.071),对戊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最低(0.455±0.050),其最高的柠檬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是最低的戊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的4.52倍;其余12种挥发物的EAG反应相对值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9.
柑橘大实蝇直肠粗提物的信息素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成虫的性成熟时间;获得柑橘大实蝇成虫的直肠粗提物并分析其信息素活性。【方法】在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成虫直肠的形态及其在消化道内的位置;用正己烷分别对5、10和15 日龄的雌、雄柑橘大实蝇成虫直肠(含直肠腺)和躯体(除去直肠)进行提取,利用触角电位技术和田间诱集试验对粗提物的信息素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消化道解剖发现,柑橘大实蝇直肠位于消化道末端,前部连接后肠,后部连接肛门,形态上与同属的其它实蝇类似。触角电位试验表明,雌、雄成虫触角分别对15日龄异性直肠粗提物产生显著的EAG反应,同时,雌、雄触角对同性的直肠粗提物也有一定的反应。田间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在诱虫数方面,15日龄雌性直肠粗提物的平均诱虫数最高,显著高于水解蛋白诱饵、糖醋酒液以及雄性直肠粗提物。另外,雄性直肠粗提物也诱集到少量成虫。在诱集虫口的雌雄性比方面,15日龄雌性直肠粗提物诱集虫口的雌雄性比为0.82﹕1,而水解蛋白诱饵、糖醋酒液以及雄性直肠粗提物所诱集到的则主要是雌虫。【结论】柑橘大实蝇成虫在羽化后15 d左右达到性成熟,其直肠的形态和位置均与同属的其它实蝇类似,同时,柑橘大实蝇成虫的直肠(含直肠腺)具有分泌和储存信息素的功能。其中,柑橘大实蝇雌性直肠粗提物中含有能够吸引雌性和雄性个体的信息素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橘小实蝇、瓜实蝇和南亚实蝇卵共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种群间的差异,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技术分析3种实蝇不同种群卵共生菌的16S rDNA V3-V4高变区序列。结果表明,7个种群的实蝇卵共生菌序列共注释3 495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注释到界、门、纲、目、科和属水平的比例分别为96.08%、76.37%、74.48%、70.99%、61.09%和41.46%。放线菌门细菌主要在南亚实蝇卵中聚集,拟杆菌门细菌主要在橘小实蝇卵中聚集,而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细菌在3种实蝇卵中均有聚集。从3种实蝇实验室种群和橘小实蝇福州种群6~10代卵共生菌中筛选到相对丰度存在差异的细菌属为沙雷氏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漫游球菌属、Cosenzaea、米勒氏菌属、乳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其中,沙雷氏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肠球菌属和乳球菌属为3种实蝇卵共生菌的优势属。此外,橘小实蝇安顺种群与橘小实蝇福州种群第10代、南亚实蝇安顺种群、南亚实蝇实验室种群的卵共生菌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显著。本研究可为3种实蝇引诱活性菌筛选及其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桔小实蝇飞行能力测定试验初报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是为害水果和蔬菜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此虫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应用飞行磨系统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测试,初步发现最远可飞行46.54304km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番石榴上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多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番石榴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该虫的卵和幼虫在所有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提出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理论抽样公式,给出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不同密度、不同误差要求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3.
性诱剂防治桔小实蝇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命表的干扰控制指数(IIPC)方法,就性诱剂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种群的控制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性诱剂防治桔小实蝇的IIPC值为0.40.在低、中、高不同虫口密度的果园里,其保果率分别为73.60%、46.60%和23.00%.  相似文献   

14.
桔小实蝇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桔小实蝇自然种群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桔小实蝇在不同寄主上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青枣、杨桃、枇杷、柑桔、番石榴和芒果上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91.5、103.5、120.8、127.3、172.2和183.8。表明在这些果园中,桔小实蝇的种群密度是上一代的91.5~183.8倍。在果园中,“捕食及其它”因子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发展的重要因子,其幼虫期在青枣、杨桃、番石榴、芒果、枇杷、柑桔上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2.907、2.618、2.591、2.415、2.193和1.866。  相似文献   

15.
桔小实蝇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概述了温度、湿度和寄主天敌等因子对桔小实蝇生长发育的影响.采取检疫、清园、释放寄生蜂、诱杀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虫源和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6.
分别应用普通形态学解剖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切割潜蝇茧蜂2个地理种群(福建漳州和引自美国夏威夷的种群)的形态差异.普通光学解剖镜观察结果表明,二者在体形大小、体色方面略有差异,触角节数、前翅脉序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它部位无明显差异.电镜扫描结果表明,二者在头部、胸部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它部位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桔小实蝇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桔小实蝇成虫、幼虫和蛹为目标昆虫,利用不同分生孢子浓度的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室内对桔小实蝇成虫、幼虫和蛹具有较强的毒力。菌株分生孢子浓度为3.6×105个/mL时,可造成桔小实蝇各虫态大量死亡,在3.6×108个/mL孢子浓度下成虫死亡率达95.45%,致死中时间(LT50)为3.562d,第8天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14×105个/mL;在3.6×108个/mL孢子浓度下幼虫死亡率达95.94%,LT50为4.926d,第8天的LC50为3.03×105个/mL;3.6×108个/mL孢子浓度下蛹死亡率达78.15%,LT50为5.358d,第8天的LC50为3.31×105个/mL。  相似文献   

18.
甲基丁香酚与杀虫剂配合使用对橘小实蝇的诱杀效果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观察甲基丁香酚(ME)性诱剂与几种杀虫剂配合使用对橘小实蝇的诱杀效果,发现ME与敌敌畏配合使用对橘小实蝇雄成虫的诱杀效果最好;供试5种含量敌敌畏稀释液中,1∶200体积分数的敌敌畏稀释液对橘小实蝇雄成虫的诱杀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杨桃园桔小实蝇发生高峰期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3—2004年多个地点的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监测数据和室内恒温条件下发育历期观察结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发育历期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广东省杨桃园桔小实蝇成虫2个发生高峰期地理分布规律和发生期预测技术.结果表明,广东省桔小实蝇成虫年度第1个发生高峰期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推迟的趋势,而最后一个发生高峰期基本表现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推迟的规律.第1个高峰最早是3月20—24日出现在湛江地区,最迟是4月28日—5月1日出现在梅州、潮州、揭阳部分、汕头部分、韶关西北部的几个县区和清远东部的山区.最后一个高峰期出现时间和地区规律基本上与第1个高峰期相反.建立了当代桔小实蝇成虫发生高峰期预测下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的模型.对这2种预测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均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出相应的桔小实蝇成虫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20.
六磷胺处理对桔小实蝇成虫不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处理雌虫时,0.01%处理浓度不影响产卵量,但使卵孵化率明显降低;0.10%以上浓度处理时致雌虫不产卵;当处理雄虫时,0.20%处理浓度可使与之交配的雌虫产卵量明显减少,且所产卵不能孵化。因此,0.20%处理浓度即可达到使桔小实蝇成虫完全不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