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花粉抗动物脑衰老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实验使用花粉抗大鼠脑衰老,发现花粉具有预防动物海马、纹状体、下丘脑等脑区DNA的损伤作用。因此花粉可能是全世界营养学家正在寻找具有预防或修复的DNA损伤的食品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交系小鼠RAPD标记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分析BALB/c、C57BL/6、DBA/2、C3H/He等4个近交系小鼠的基因多态性,探讨用RAPD作为遗传标记,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检测。结果表明,4种小鼠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多态性RAPD标记,证明RAPD可作为近交系小鼠的分子标记,在DNA水平区别4种近交系小鼠。  相似文献   

3.
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ticDNA,RAPD)是由Williams等人于199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遗传标记,他首次用7个不同的寡核耷酸引物(十聚体),扩增了人、大豆、谷类、会苔和细菌的DNA,获得了丰富的多态性,证明了RAPD的可行性。作为PCR技术的延伸,RAPD继承了PCR样品用量少、灵敏度高、检测容易等优点,又具有合成一套弓!物,可以用干不同生物基因组分析和可以大大减少多态性分析的预备性工作等特点。因而,尽管RAPD技术诞生的时间很短,但由于其独到的检测DNA多态性的方式以及快速、简便和适…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分析了BALB/c、57BL/6、DBA/2、C3H/He近交系小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上述小鼠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多态性RAPD标记;RAPD可作为近交系小鼠的分子标记, 在DNA水平区别4种近交系小鼠。  相似文献   

5.
花粉抗脑衰老实验动物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使用西安舒仲“花粉精”制剂,进行了抗脑衰老实验动物研究,结果:(1)以三月龄衰老组与三月龄正常组比较,衰老组某些脑区的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hidedismutaser,SOD)活力明显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谷氨酸,Glu)浓度显著降低,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GABA)浓度明显升高;(2)服用花粉的三月龄衰老组与不服花粉的三月龄衰老组比较,服花粉的衰老组某些脑区的抗氧化酶活力及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浓度显著升高,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浓度明显降低。这些结果说明“花粉精”能提高衰老动物抗氧化酶活力及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浓度及降低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浓度,因此初步证明“花粉精”对脑组织具有抗氧化,提高脑活动及防治脑衰老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SSR、ISSR和RAPD技术构建苜蓿基因组DNA指纹图谱   总被引:58,自引:13,他引:45  
魏臻武 《草业学报》2004,13(3):62-67
在建立可靠的苜蓿基因组DNA提取分离和PCR扩增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筛选具有稳定多态性位点的RAPD、SSR和ISSR引物,建立苜蓿基因组DNA的SSR、ISSR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苜蓿品种(系)的DNA分子标记多态性,构建苜蓿品种的DNA指纹图谱.筛选出36个RAPD引物,8个SSR引物和12个ISSR随机引物,通过PCR扩增在55个国内外苜蓿品种(系)中获得了182个RAPD多态性位点和丰富的SSR和ISSR多态性位点,构建了55个苜蓿品种(系)的SSR、ISSR和RAPD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系)的SSR多态性有较大差异;苜蓿品种ISSR指纹图谱多态性丰富,稳定性比RAPD强;可以通过2~3个引物鉴别我国主要苜蓿品种和引进品种,SSR和ISSR指纹图谱可以更好地用于苜蓿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12个长白山中蜂(长白山地方采样点中华蜜蜂)基因组多态性分布规律,以寻找其基因组特异性分子标记为主要目的;以RAPD—PCR技术选择性扩增基因组RAPD位点分子,以克隆有意义的分子标记,DNA酶Ⅰ将克隆的分子标记酶学合成为探针并进行Southern杂交等为主要方法;结果发现1005号蜂等10个基因组分子标记多态性图谱同时显示700(bp)DNA片段,而1083号蜂等2个基因组分子标记多态性图谱仅为弱显示或未显示700(bp)DNA片段;这一结果提示:700(bp)DNA片段可能是长白山中蜂基因组有意义的分子标记,即保守的同源序列,可以充当长白山中蜂基因组的特异性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8.
鸡肠道菌基因组DNA的RAPD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7种鸡肠道菌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进行DNA分析,筛选出一系列随机引物,能在7种肠道细菌中有较好的多态性,可用作分子标记鉴别这7种肠道菌。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技术 ,分析了 BAL B/c近交系小鼠的基因多态性。结果表明 ,BAL B/c近交系小鼠表现出了多态性 RAPD标记 ,单个随机引物扩增的 DNA片段数目为 2至 11条不等 ,片段大小在 30 0~ 2 30 0 bp之间  相似文献   

10.
分子标记是生物系统进化和亲缘关系分析的重要手段。利用RAPD和SSR标记对12个家蚕实用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21条RAPD引物对12个品种的基因组DNA扩增产生的清晰稳定条带数为196条,其中多态性片段143条,多态位点比例72.96%,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157~0.352之间。采用32条SSR引物对12个品种的基因组DNA扩增产生的片段数为86条,其中多态性带80条,多态性位点比例93.02%,遗传距离在0.214~0.600之间。对12个家蚕品种的2种分子标记的单独聚类结果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均把12个品种分为中系、日系两大类,其中7532和湘晖、871和57B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传统分类于中系品种东34却聚类于日系,但又独立于其余6个日系品种。结合RAPD标记和SSR标记的12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与聚类结果,更能准确地从分子水平上反映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来源,是家蚕杂交育种亲本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家蚕基因组中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标记既是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遗传图谱、研究生物多样性、育种、基因定位与克隆等的基因。目前,已有多项分子标记技术用于家蚕基因组的研究,并构建了多种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包括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简称RFLP)、DNA随机扩增多态性(简称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简称AFLP)、简单重复序列PCR(简称SSR-PCR)等。本文就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家蚕基因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RAPD标记技术检测杀虫剂阿维菌素对家蚕血细胞DNA的损伤,作为评价其对蚕体毒性的依据。分别用1、2、4、8μg/L阿维菌素药液处理的桑叶给4龄起蚕添食,96 h后对家蚕血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24条RAPD引物对5个样品基因组DNA扩增产生的清晰条带数为143条,其中多态性片段19条,多态性带数比率为13.29%。用Ntsyspc 2.1软件计算出不同处理样品血细胞DNA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布在0.867~0.993,树状聚类图显示正常样品与1、2、4μg/L阿维菌素药液处理的3个样品聚为一类,而8μg/L阿维菌素药液处理的样品单独聚为一类,说明该样品血细胞DNA的变异最大。研究结果提示,RAPD标记作为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检测标志技术,可准确预警蚕区农药使用对养蚕生产存在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3.
牦牛DNA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总结DNA分子遗传标记的类型、特点和检出方式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常用的DNA分子遗传标记如RFLP标记、VNTR标记、AFLP标记、PCR-SSCP标记、RAPD标记、SNPs标记、微卫星标记、DNA指纹标记及mtDNA标记等在牦牛遗传育种研究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DNA分子标记在牦牛遗传育种研究中已渗透到牦牛品种的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牦牛品种间或品种内个体间以及与其他种间亲缘关系鉴定;犏牛雄性不育的机理研究及牦牛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多态性研究等方面。最后探讨了今后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DNA分子的多态性检测是进行基因组研究的基础。继 RFL 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和 DNA指纹 (DNA fingerprinting)技术后 ,1990年 Williams等人〔1〕第一次用随机引物扩增的方法寻找多态性 DNA片段 ,并用做分子标记 ,将此方法命名为 RAPD (Random AmplifiedP  相似文献   

15.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是继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等分子标记后发展以来的第二代分子标记技术,自从1974年Skinner等在寄居蟹的基因组中发现微卫星以来,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6.
ISSR分子标记及其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PCR技术的出现,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如随机括增多态性(randomam 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小卫星(minisatellite)或称DNA指纹图谱(DNA fingerprinting,DFP)、微卫星(microsatellite)或称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括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 hpolymorphism,AFLP)、单核  相似文献   

17.
对广东现行家蚕生产品种9·芙×7·湘杂交亲本的基因组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统计了932、7532、芙蓉、湘晖、9·芙、7·湘品种的蚕卵70个随机引物的RAPD扩增标记数,经计算其遗传相似系数,作遗传距离分析,同一系统内的品种间遗传差异小,系统间的品种遗传差异大,与传统的家蚕系统分类的结果完全相符。因此RAPD作为有效的跗标记。可适用于研究家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起源以及系统的演变分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RFLP,微卫星DNA,小卫星DNA,RAPD,AFLP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概况,并对分子标记在猪育种中的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动物遗传标记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从形体特征到血液蛋白多态性,再到DNA多态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及DNA重组技术的创立使DNA多态性成为一种新的标记形式,并逐步走向完善。DNA标记:即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的成熟使得畜禽数量性状图谱越来越系统化和完善,从而为畜禽改良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RAPD技术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是一种建立在PCR基础上的新的DNA多态性检测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随机寡核苷酸引物扩增基因组DNA片段,通过凝胶电泳分析其指纹图谱特征。该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程序简便等优点,现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此文综述了RAPD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影响因素及其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