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索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菌分子检测方法,为复合侵染病害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大豆根腐病的科学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病原菌rDNA-ITS区段序列分析对各病原菌种进行分子验证,采用病原菌特异性引物对大豆根腐病各病原菌种进行分子标记,以特异性引物分子标记技术建立多病原的分子判别体系.[结果]通过序列比对使收集到的7种大豆根腐病致病菌(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菌、尖孢镰孢霉、禾谷镰孢霉、茄腐镰孢霉和茄腐镰孢霉蓝色变种、燕麦镰孢霉)的鉴定结果得到分子验证;采用6种针对各病原菌种的引物(茄腐镰孢霉和茄腐镰孢霉蓝色变种为同一引物)进行的扩增实验均有特异性条带;经扩增条件优化和灵敏度检测初步建立针对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判别体系.[结论]采用特异性引物分子标记技术基础上的病原菌分子判别体系可用于多病原复合侵染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的分子判别,并为该病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立红  闫伟  徐燕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0):2214-2220
 【目的】鉴定外生菌根真菌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Cg))菌种,分析土生空团菌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影响土生空团菌遗传分化的因素。【方法】采用形态特征结合PCR方法,从分离自6种寄主植物的27个中国菌株和来自法国的5个Cg菌株中鉴定出20个Cg菌株。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随机扩增片断多态性DNA(RAPD)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对这20个Cg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PCR-RFLP方法以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20个Cg菌株的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进行了PCR扩增,扩增产物用3种内切酶(EcoRⅠ、HinfⅠ和MboⅠ)酶切,酶切图谱显示菌株间有明显差异。RAPD方法用经过筛选的随机引物(5'-CGCACCGCAC-3')对20个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的片段大小在300~2 000 bp范围之间,共产生19个多态性位点。根据电泳图谱上DNA带的数目、位置及强度进行数值化,用聚类分析软件计算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根据遗传距离构建20个菌株的系统聚类图。【结论】来源于不同寄主及地域的20株Cg有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地理环境和寄主对Cg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切片和组织分离法对星油藤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按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CR技术扩增病菌rDNA-ITS基因,获得长度为550~650 bp的DNA片段;菌株序列与尖孢镰刀菌的序列同源性达到99%;星油藤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通过重分离获得该菌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鲫鱼全基因组DNA扩增方法。【方法】使用内切酶酶切初孵仔鱼的基因组DNA,酶切片段连接寡核苷酸接头,根据酶切位点序列与接头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法扩增酶切片段,增加基因组DNA的数量。【结果】使用Taq I内切酶酶切鲫鱼基因组DNA,酶切片段连接寡核苷酸接头后PCR扩增,获得扩增产物集中于250~1 500 bp。以扩增的滇池高背鲫鱼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滇池高背鲫鱼的微卫星分子标记(SSR)位点,获得预期的扩增片段,电泳图谱与对照组(未扩增的基因组DNA为PCR模板)无差异。【结论】本研究优化了鲫鱼基因组DNA的扩增方法,并可用于SSR分析中,为鱼类大规模遗传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是一项新的分子标记技术,是基于PCR技术扩增基因组DNA限制性片段,基因组DNA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然后将双链接头连接到DNA片段的末端,接头序列和相邻的限制性位点序列作为引物结合位点。笔者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卡瓦胡椒与胡椒及胡椒属其他几个野生种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个适合中药材川贝母的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PCR-RFLP)的分子鉴定方法。以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和酶切反应,真品川贝母扩增产物含有Sam I酶切位点,在100~250 bp之间存在明确的2条酶切条带,而伪品贝母扩增序列中没有Sam I酶切位点不能被切出。此外,还基于PCR-RFLP技术针对川贝母真伪性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量10%及以上的真品川贝母能被稳定检测出。  相似文献   

7.
3种动物性食品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高效、准确的动物源性食品材质的鉴定方法。【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猪、羊、牛动物组织mtDNA的COⅠ基因,对PCR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并构建系统发生树;以HinfⅠ酶为内切酶,对3种样品的COⅠ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结果】对测序结果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发现,猪、羊、牛COⅠ基因的碱基差异为19.0%~25.9%,物种内的碱基差异仅为0.1%~1.6%。猪、羊、牛COⅠ基因PCR扩增片段经HinfⅠ酶切后的长度依次为40,411,449 bp;144,376,381 bp和46,377,479 bp,限制性片段长度具有物种特异性。【结论】COⅠ基因的序列及PCR-RFLP分析,可用于猪、牛、羊动物源性食品的材质鉴定。  相似文献   

8.
2种PCR方法扩增大豆rbcS启动子5'侧翼序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扩增已知序列5’侧翼序列的2种PCR方法.方法一是反向PCR (IPCR),以大豆基因组酶切后的DNA片段自身环化产物做模板,用2对特异引物反向扩增大豆rbcS启动子5'侧翼序列.方法二是热不对称交错PCR(rAIL- PCR),以大豆基因组DNA为模板,用3个巢武特异性引物分别和简并引物组合进行连续的PCR循环.IPCR和TAIL- PCR 2种试验方法分别扩增获得438 bp和867 bp特异产物.经测序发现:2片段两侧均含有设计的引物,其部分序列均与已知序列相一致,两者也有部分序列完全相同,但TAIL- PCR技术简单,重复性好,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目标片段,TAIL-PCR技术在克隆侧翼序列时优于IPCR.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酱油生产过程中大豆DNA降解情况,为酱油生产不同阶段大豆转基因成分检测提供引物序列和检测方法,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提取大豆和蒸煮后大豆DNA,针对内源大豆凝集素基因和外源抗草甘膦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用试剂盒提取成熟酱醅、生酱油和酱油中的DNA,进行PCR扩增或巢式PCR扩增。结果表明,高温高压蒸料后大豆DNA片段长度降解到1 500 bp以下,发酵后的酱醅中检测不到500 bp左右大豆DNA片段。生酱油和成品酱油经大豆DNA提取和PCR扩增未见条带,用巢式PCR扩增可以检测到200 bp以下的内源基因、外源基因DNA片段。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生产过程中造成DNA片段长度降解的2个主要工艺是蒸煮和发酵,淋油过程去除了大量大豆DNA,成品酱油可用巢式PCR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为克隆和研究淋球菌耐药相关基因,分别从耐药性淋球菌菌株RSM292C4和WHO标准参考淋球菌株WHO-A细胞中提取DNA,用RsaⅠ酶切成400-600bp的片段。将酶切耐药菌株基因DNA片段分别与不同的接头连接,再与标准参考菌株DNA进行消减杂交及抑制性PCR检测,将所得PCR产物与克隆载体连接,构建差异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获得2500个克隆。随机挑取96个制备质粒进行PCR检测,均扩增出100-600bp大小的片段。耐药淋球菌差异DNA消减文库的构建为进一步筛选、克隆耐药淋球菌特异的未知新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江西奉新县猕猴桃一种新的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对采集的病叶样品进行了真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作了致病性测定。共分离得到32个真菌菌株,其在人工接种实验中均具有致病性。各菌株的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形态大小相同,均符合文献中对多主棒孢的描述。随机选取3个菌株,测定了其r DNA-ITS序列,3个菌株的序列相同,且与Gen Bank中的多主棒孢的对应序列具有100%的同源性。据此认为,奉新猕猴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半知菌类棒孢属中的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相似文献   

12.
猕猴桃果实贮藏期主要真菌病害的rDNA-ITS鉴定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陕西省周至县猕猴桃主栽品种‘华优’、‘海沃德’及‘秦美’贮藏期霉烂果实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分析比较病原菌rDNA-ITS序列的差异和种内与种间群体分化状况,确定优势菌,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原菌形态鉴定与rDNA-ITS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引起猕猴桃霉烂的病原菌种类;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病原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从贮藏期霉烂的猕猴桃果实中共分离出30株病原菌,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毛霉属(Mucor)、拟青霉属(Simplicillium)等5个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19株占63.3%,为优势菌,包括Penicillium sp. 、Penicillium chrysogenum、Penicillium paneum、Penicillium purpurogenum和Penicillium commune;木霉属(Trichoderma)8株占26.7%较次之,包括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和Trichoderma sp;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毛霉属(Mucor)、拟青霉属(Simplicillium)各1株,各占3.3%;聚类分析表明,30株病原聚为五大类群。【结论】引起陕西省周至县‘华优’、‘海沃德’和 ‘秦美‘猕猴桃贮藏期果实霉烂优势病原菌为Penicillium sp.、Penicillium chrysogenum、Penicillium paneum、Penicillium purpurogenum和Penicillium commune;rDNA-ITS区序列在青霉菌属内种间差异鉴别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近年发生的一种与枣花叶病有密切关系的病原真菌。【方法】通过病样采集、病原菌分离、回接证病,以及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比对等方法,鉴定病原菌。【结果】从有明显花叶症状和褐色叶斑的病叶以及有畸果症状和褐色斑点的病果中分离获得多个真菌单孢菌株,用针刺法将其接种到枣叶和幼果后出现与田间症状基本相似的褐色坏死斑,确定其对枣叶、果的致病性;该菌病原菌形态特征与头状茎点霉基本一致,3个分离菌株的rDNA-ITS序列与头状茎点霉的同源性达到99%。【结论】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头状茎点霉(Peyronellaea. glomerata)。  相似文献   

14.
剑麻斑马纹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剑麻斑马纹病是剑麻的毁灭性真菌病害,是剑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从海南、广东和广西的剑麻主产区共收集剑麻斑马纹病样品12份,提取其病原菌的基因组DNA并进行rDNA-ITS区序列扩增,序列的比对结果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相一致,表明参试菌株的病原菌均为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N...  相似文献   

15.
从采自成都、德宏、广西芋头球根上分离到丝核菌,经融合反应、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该分离菌株属于双核丝核菌中的AG-R群.分离菌株对白菜幼苗有较强的致病力.从芋头球根中能分离到丝核菌,分高频率很高,从芋头球根外观上看,丝核菌对它没造成危害,植株生长正常.国内尚未见从芋头球根中能分离到丝核菌AG-R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福建省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组成,于2007~2009年从漳州、厦门、龙岩等地大豆产区采集根腐病标样216份,从中分离到307株丝状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代表性菌株的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将这些病原菌分为5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112株)、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鉴定引起新疆石河子地区石竹叶斑病的病原,为石竹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典型石竹叶斑病发病叶片利用常规组织法分离和纯化,选取8个代表性菌株,采用菌丝块贴接法和喷雾法测定致病性;应用病菌形态学和rDNA-ITS区、组蛋白3和β-微管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建立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确定病原菌的分类...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致病菌种类与特征,以从安徽岳西、陕西户县和重庆黔江等猕猴桃主产区收集到的溃疡病感染枝条和树皮为材料,采用平板划线、梯度稀释和BPA培养法分离病原物,采用烟草过敏性反应和猕猴桃健康叶片接种观察其致病性,结合特异引物扩增的16S-23S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种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的溃疡病感染枝条和树皮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0株分离物;所有分离物均可使烟草叶片产生过敏反应,猕猴桃叶片接种显示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及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的致病力均存在差异。对特异扩增得到的280bp 16S-23SrDNA-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10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其DNA片段大小和序列均与丁香假单孢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ae)完全一致。据此可以确定,试验分离所得的菌株均为丁香假单孢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长丰县草莓根腐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安徽省长丰县随机采集的20个草莓根腐病病样进行病原鉴定,结果分离获得12个菌株。根据培养特征和形态学鉴定,确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选取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克隆和测序,通过与NCBI数据库序列比对,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一致。将分离到的菌株回接到健康草莓幼苗上,2~3周后植株表现出与田间发病相似的症状,重新分离能够得到相同的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检测,最终确定安徽省长丰县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为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20.
王文华  曾会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40-8442
寻找香蕉枯萎镰刀菌1号生理小种(Focr1)和4号生理小种(Focr 4)在rDNA-ITS区段序列上的差异,为香蕉枯萎镰刀菌小种的快速检测提供依据。对来自海南省和广东省的3个Focr 1和5个Focr 4菌株进行rDNA-ITS测序,并与GenBank中的4个尖孢镰刀菌的rD-NA-ITS序列进行比对分析。8个菌株中ITS1和ITS2分别为147和152 bp,与GenBank中的尖孢镰刀菌有97.0%~99.0%的同源性。香蕉枯萎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和1号生理小种与GenBank中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和一品冠萎凋病菌在rDNA-ITS序列的367与386 bp位点存在两处共性差异:4号生理小种的碱基均为T(胸腺嘧啶),而1号生理小种和GenBank中3个菌株的碱基均为C(胞嘧啶)。尖孢镰刀菌rDNA-ITS区段序列不适于区分种内不同专化型及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