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为研究高、低芥酸油菜品种籽粒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累积模式及相关性,以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种绵油88和特高芥酸品种绵油309为材料,调查了油菜在开花后10 d、15 d、20 d、25 d、30 d、40 d、45 d和50 d的油菜籽粒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高、低芥酸油菜品种在脂肪酸累计过程中,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累积模式基本一致,油酸、花生烯酸、芥酸的累积方式上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含量与油酸、花生烯酸、芥酸含量呈负相关,与亚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高芥酸品种中,油酸含量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相关性较低;在低芥酸品种中,油酸含量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发展优质油菜,改善食油营养价值,成为油菜生产的发展趋势。我省从80年代开始大面积试种低芥酸油莱,1985年种植面积28.05万亩,1986年秋种植面积16.44万亩,已逐步扩大到全省许多市县。 一、优质油菜及其营养价值 食用菜籽油的品质是由脂肪酸组成所决定的,它的主要成份有:油酸、亚油酸、二十碳烯酸、亚麻酸、芥酸等。其中芥酸含量高,营养价值就会降低,亚麻酸含量高容易酸败,不耐贮藏。普通油菜,芥酸含量为40~53%,亚麻酸含量约为10%,而国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油菜产量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以三北98和油研599为材料,采用正交旋转设计研究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结果表明:1)三北98和油研599油菜品种产量对品质性状的影响均以芥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且2个品种的芥酸含量均低于2%,三北98为0.90,油研599为1.24%;棕榈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2)不同产量水平的品质性状,三北98廿碳烯酸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油研599种子蛋白质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而2个油菜品种各品质组合性状间均无显著差异.3)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为芥酸、含油率与产量呈负相关,种子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硫苷、棕榈酸、硬脂酸、廿碳烯酸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小;产量与品质组合性状间的相关为饱和脂肪酸、脂蛋总量、不饱和指数、不饱和脂肪酸、18碳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油酸与亚油酸之和与产量呈正相关,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与产量呈负相关.4)同一品种产量大幅度增加时,芥酸、含油量及芥酸链脂肪酸总量呈下降趋势,而种子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脂蛋总量、不饱和指数、不饱和脂肪酸总量、18碳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油酸与亚油酸之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明油菜产量与其品质性状的关系。[方法]以三北98和油研599为材料,采用正交旋转设计研究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结果]结果表明:①三北98和油研599油菜品种产量对品质性状的影响均以芥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但两个品种的芥酸含量均低于2%,且三北98为0.90%,油研599为1.24%;棕榈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②不同产量水平下各品质性状的差异,三北98以廿碳烯酸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油研599仅有种子蛋白质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两个油菜品种各品质组合性状间均无显著差异。③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芥酸、含油率与产量呈负相关,种子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且硫苷、棕榈酸、硬脂酸、廿碳烯酸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小,饱和脂肪酸、脂蛋总量、不饱和指数、不饱和脂肪酸、18碳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油酸与亚油酸之和与产量呈正相关,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与产量呈负相关。④同一品种产量大幅度增加时,芥酸和含油量、芥酸链脂肪酸总量呈降低趋势,而种子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脂蛋总量、不饱和指数、不饱和脂肪酸总量、18碳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油酸与亚油酸之和呈升高趋势。⑤种子蛋白质含量增加,饼粕品质变优;不饱和指数增加,油的稳定性降低;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油酸与亚油酸之和总量增加,有利于人体吸收利用的脂肪酸总量增加。[结论]为优质杂交油菜的高产保优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芥菜型低芥酸油菜品种新油4号、5号的单株含油率进行连续定向选择,提高了品种含油率;对其脂肪酸组分之间以及与含油率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初步得出,亚油酸含量与油酸、亚麻酸含量、含油率呈负相关,油酸含量与含油率成正相关,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遗传与母本有密切关系。由此提出了几种优化脂肪酸组分的方案,以期为芥菜型油菜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籽脂肪酸含量的稳定性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甘蓝型油菜籽的脂肪酸(fatacid)含量。结果表明芥酸(erucilacid)含量稳定性较差,亚麻酸(linolenicacid)含量的稳定性居中,油酸(oleicacid)和亚油酸(linolenicacid)含量相对稳定。多元相关分析表明,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18,芥酸和亚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540;芥酸和亚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340。  相似文献   

7.
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对无芥酸甘蓝型油菜品种lisadra(B.napusL.cv.)和高亚油酸、低亚麻酸芥菜型油菜JN63(B.juncea)杂交产生的F4代各株系进行了脂肪酸组分分析。并选出其中5个优良的株系,采用半粒法对各种系单株的脂肪酸组分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单株中发现一个高油酸、无亚麻酸、无芥酸的特殊材料464-5-1-5,以及一系列的高油酸、高亚油酸、低亚麻酸、无芥酸含量的材料,为油菜的品质育种提供了很好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以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种绵油14和高芥酸品种绵油322为试验材料,对油菜籽粒成熟过程中主要脂肪酸的积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低芥酸品种间,籽粒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的累积模式基本一致,且在低芥酸品种中的含量高于高芥酸品种中的;而油酸、花生烯酸、芥酸的累积模式差异较大,且在高芥酸品种中的含量高于低芥酸品种中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高油分双低优质油菜冷榨菜胚油的品质特点及营养价值,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脱皮冷榨工艺技术对高油分双低优质油菜进行加工,并对冷榨菜胚油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冷榨菜胚油脂肪酸组成为12种,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占总脂肪酸的6.7%;不饱和脂肪酸7种,占93.2%;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分别占61.2%、16.6%和9.4%,与普通压榨菜籽油相比,油酸含量高9.6百分点、芥酸含量(2.5%)低10.2百分点,符合国标GB 1536—2004中低芥酸菜籽油的质量要求。维生素E含量为500.23mg/kg,植物甾醇含量为238.85 mg/100g;不含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食品添加剂,不产生反式脂肪酸。冷榨菜胚油色泽Y≤35、R≤4.0,具有菜籽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透明度为澄清透明;水分及挥发物≤0.1%,酸值≤2.1mg KOH/g,过氧化值≤1.5mmol/kg,加热时均无析出物、罗维朋比色黄色值不变、红色值未加深;溶剂残留量为0,均符合国标GB 1536—2004的质量要求。黄曲霉毒素B1≤2.50μg/kg,苯并(a)芘≤0.90μg/kg,总砷≤0.01mg/kg,铅≤0.09mg/kg,均优于国标GB 2716—2010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气相色谱仪精确测定了黑龙江垦区油菜品种的脂肪酸组成,并用一元、二元线回归分析了油菜籽脂肪酸中油酸、亚油酸及芥酸间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黑龙江垦区栽培条件下油菜籽的油酸、亚油酸含量高、品质好;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与芥酸含量呈高度负相关,提高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可降低芥酸含量。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十八碳烯酸的进一步改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低(无)芥酸油菜中不同十八碳烯酸含量的进一步调整是油菜脂肪酸组成改良的第二步目标,本研究通过向普通无芥酸油菜导入低亚麻酸基因,探讨了这一改良的可能性,遗传分析表明,油酸,亚麻酸的遗传受1组主效基因控制;亚油酸的遗传受2-3组主效基因控制。相关分析指出,3种十八碳烯酸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连续4代对亚麻酸含量进行负向选择,获得了亚麻酸含量为4%左右,油酸含量高达70%或亚油酸含量高于  相似文献   

12.
双低油菜具有优质高产的生育特性,菜籽油中主要脂肪酸包括油酸、亚麻酸、亚油酸和芥酸等。双低油菜中的油酸含量高达60%,因而被称为“最健康的食用油”,同时双低油菜具有高产的经济性状,合理的产量结构、高抗倒伏性,高抗茵核病等。本文对双低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简要的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油研599和三北98为材料,研究了钾肥对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灌浆成熟过程中各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浆成熟过程中,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芥酸含量、含油率、油酸含量是逐渐增加的,且含油率的增加达到显著水平;硫苷含量、种子蛋白质含量、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廿碳烯酸含量是逐渐减少的。成熟后种子蛋白质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与施钾量间呈负相关;芥酸、油酸、棕榈酸、硬脂肪酸、廿碳烯酸与施钾量间均呈正相关,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脂蛋总量与施钾量间呈负相关,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不饱和指数、饱和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饱和脂肪酸总量之比、18碳脂肪酸总量与施钾量间均呈正相关。因此,增施钾肥可降低种子蛋白质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增加芥酸含量、油酸含量、棕榈酸含量、硬脂肪酸含量、廿碳烯酸含量。增施钾肥降低脂蛋总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不饱和指数、饱和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饱和脂肪酸总量之比、18碳脂肪酸总量,增加油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对山核桃基本成分和传统压榨山核桃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以及营养伴随物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山核桃出仁率为42.76%,粗脂肪含量高达61.45%,经过传统压榨工艺得到的山核桃油品质较好,不含有害物质;山核桃油含12种脂肪酸,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1%以上,其中以油酸67.62%、亚油酸21.56%和α-亚麻酸1.99%为主;同时含有维生素E、角鲨烯、多酚等营养伴随物。与核桃油、橄榄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和牛油果油5种高价值植物油的主要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对比,山核桃油是一种含有较多有益脂肪酸,且脂肪酸组成结构较为均衡的植物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菜籽油包括多种脂肪酸组分,提高油酸(C18:1)含量,降低亚麻酸(C18:2)和芥酸(C22:1)含量是油菜育种改良和遗传研究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利用刚开发的油菜60K芯片构建的高世代重组自交系群体遗传连锁图谱,对3个不同环境中影响甘蓝型油菜品质的油酸、亚麻酸及芥酸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研究结果可对脂肪酸组分QTL位点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准确比较分析。【方法】以高芥酸亲本GH06为母本和低芥酸亲本P174为父本构建高世代重组自交系,分别于2008年在德国吉森、德国霍亨里特及2009年德国吉森3个不同的环境中设置田间试验,收获自交种子,采用近红外分析方法3次重复对种子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利用油菜60K芯片对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DNA样品预处理及芯片处理严格按照Illumina Inc公司Infinium HD Assay Ultra操作说明进行。取最小阈值LOD 5.0利用MSTmap软件构建遗传图谱。QTL定位所用的遗传图谱包括2 756个SNP位点,覆盖甘蓝型油菜基因组1 832.4 cM。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油酸、亚麻酸及芥酸含量进行QTL定位。【结果】在3个环境中,油酸和芥酸含量均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0.95,且表现为主基因控制的性状,芥酸和亚麻酸表现负相关,油酸与亚麻酸表现正相关。3个性状在3个环境中共检测到14个QTL,在A08和C03上都检测到油酸和芥酸含量重叠的主效QTL位点。在3个环境中,油酸主效QTL位点解释表型变异19%-31%,芥酸主效QTL位点解释表型变异19%-34%,两者表现加性效应相反。A08和C03染色体上的芥酸主效QTL位点加性效应在3个环境中为7.6到9.6,加性效应来自低油酸、高芥酸亲本GH06。亚麻酸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不同的微效QTL位点,解释表型变异3%-12%。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比较分析发现,脂肪酸去饱和酶FAD2基因位于亚麻酸QTL qA05C18:3的置信区间,而脂肪酸延长酶FAE1基因位于芥酸QTL qA08C22:1的置信区间。【结论】利用该套油菜60K芯片准确定位了油酸、亚麻酸及芥酸QTL位点,位于A08和C03染色体上的芥酸主效QTL位点同时也是油酸的主效QTL位点,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不同群体在使用该套SNP芯片分析及对脂肪酸组分定位后准确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5个沙棘(Hippopha觕rhamnoides L.)品种的果实为试材,建立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沙棘果肉油和种子油主要脂肪酸成分的方法。果肉油和种子油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甲醇钠-甲醇法甲酯化衍生后进行定性和定量。结果表明,十九烷酸甲酯是气相色谱法测定沙棘果实中脂肪酸成分含量的理想内标物。果肉油和种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果肉油中棕榈油酸(36.25%)和棕榈油酸(28.92%)含量高,α-亚麻酸含量低;种子油中亚油酸(33.65%)和α-亚麻酸(32.95%)含量高,棕榈油酸含量低。5个品种沙棘的果肉油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亚历山大12号果肉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4.84 g/100 g油;无刺丰种子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8.39 g/100 g油。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适合沙棘油脂样品中脂肪酸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选择华东地区7个有代表性试点分析了近年育成和推广的8个甘蓝型单、双低油菜品种的含油量和主要脂肪酸组分的稳定性表现。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多数为稳定性品种;双低油菜浙引84-7和Tower两品种含油量高,稳定性较好。油菜品种芥酸的回归系数和变异系数变化最大,亚油酸和亚麻酸次之,而油酸则较稳定。浙引84-7的亚油酸含量最高,适宜于高纬地区种植;而其芥酸含量最低,且具平均稳定性。此外,还探讨了油菜品种脂肪酸  相似文献   

18.
选择华东地区7个有代表性试点分析了近年育成和推广的8个甘蓝型单、双低油菜品种的含油量和主要脂肪酸组分的稳定性表现.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多数为稳定性品种;双低油菜浙引84-7和Tower两品种含油量高,稳定性较好.油菜品种芥酸的回归系数和变异系数变化最大,亚油酸和亚麻酸次之,而油酸则较稳定.浙引84-7的亚油酸含量最高,适宜于高纬度地区种植;而其芥酸含量最低,且具平均稳定性.此外,还探讨了油菜品种脂肪酸组分稳定性不够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琉璃苣籽油中脂肪酸的含量。[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方法获取琉璃苣油,并采用气相色谱对琉璃苣籽油进行了脂肪酸的含量分析。[结果]琉璃苣种子营养丰富,含有10.05%的棕榈酸、4.51%的硬脂酸、22.38%的油酸、38.46%的亚油酸,17.52%的γ-亚麻酸、4.02%的花生酸、3.06%的芥酸。[结论]琉璃苣种子油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蚕豆开花受精后,脂肪酸组成以及变化的趋势有其本身的特点,花中亚油酸与亚麻酸最多,幼荚中亚麻酸仅及油酸的一半,籽粒中亚麻酸显著下降并与油酸的增多呈负相关。芥酸在花中有一定比例而在荚、粒中则微乎其微。花生烯酸数量甚少,亚油酸在籽粒中高达55%左右,棕榈酸、硬脂酸这两个饱和脂肪酸在花、荚、粒及它们发育过程中虽有变化、但比较稳定地处于15%左右的水平。通过研究明确了蚕豆开花受精后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的状态,对蚕豆育种栽培与加工利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