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油二号是我县 80年代引进的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 ,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的优点 ,90年代初成了我县油菜当家品种 ,但生育期长 ,茬口矛盾突出 ,不育株率高。油研七号是贵州省油科所研究培育的双低杂交油菜品种 ,具有品质好、适应性广、生育期适中、产量高等优点 ,深受我县广大农户的欢迎 ,在我县推广较快。为了进一步科学的鉴定油研七号在我县的种植优势 ,1997年我县承担了省项目组安排的秦油二号与油研七号同田对比试验 ,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为了摸索我县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油研七号的产量优势 ,1997年秋 ,…  相似文献   

2.
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国佐  杜才富 《种子》1997,(1):26-28
油研七号系以隐性核不育系22A为母本.1536-119为父本配制的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该品种表现林高中等,杆硬抗倒.抗逆性强.适应性好。芥酸小于1%,硫甙含量在30微摩尔.含油率40%-42%。在区域试验中生育期平均比同试验的秦油二号早7天以上,产量比对照蜀杂一号增产14.83%。1995年7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至1996年秋已在省内外累计推广100多万公顷。  相似文献   

3.
杂选一号和油研七号是金沙县的主要油菜品种。杂选一号 2 0 0 1年度种植面积为 1733hm2 ,平均单产 14 9.6 3kg/6 6 7m2 ;油研七号 ,1999年面积最大达 6 4 87hm2 ,2 0 0 1年为5 734hm2 ,平均单产 14 5 .95kg/ 6 6 7m2 。如认真分析杂选一号与油研七号两品种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差异 ,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1 材料及方法  调查材料从两品种分别连片种植的 12个乡镇获得。于成熟期在两品种相邻地段作大样本抽样 ,抽样时兼顾样本田块预计产量高、中、低差异的代表性。样本数量 ,杂选一号2 9株 ,油研七号 5 2株 ,调查分析两品种的根颈粗、分枝部位…  相似文献   

4.
通过’96~’98油研七号与秦油二号在遵义、湄潭县等 1 0县的 2 8个点同田对比试验分析 ,油研七号平均产量1 5 0 .72kg/ 6 6 7m2 ,比秦油二号增产 1 4 .1 8kg ,增加产值 34 .0 3元 ;含油率平均比秦油二号高 3.35 % ,产油量多 5 .0 5kg/6 6 7m2 ,增加产值 40 .39元 ;两项合计可增产值 74.42元 ,其总产值比秦油二号提高 35 %。油研七号芥酸和硫甙含量分别为 1 .0 8,1 0 .5 4μmol,比秦油二号分别低 39%和 6 9.2 μmol,如开发其优质产品 ,其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王华  汤晓华 《耕作与栽培》2001,(5):37-38,49
为了探讨双低杂交油菜育种及栽培实践中建理想株型的理论,本文以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及其亲本2287AB,1536R为对象,研究其叶片生长发育、叶面积指数演变、干物质重的增长及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演变过程、后期株型结构及茎支与籽粒的空间分布和分支生产效率。苗前期到越冬期叶面积指数以油研七号最大、株型特征以1536R叶片较直立,叶片夹角与披垂度最小,2287A较葡伏,叶片夹角与披垂度较大,油研七号处于两亲之间;父本1536R与油研七号后发能力较强。成熟期杂交种从株高、根茎粗、分支数、分支长度、分支段位长度到主花序长度和果层厚度均存在较明显的杂种优势,分支夹角及披垂度处于双亲之间,每个分支节位的相对长度小于父本和母本,说明杂我种的分支习惯和株型结构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6.
"三高两低"杂交油菜油研十号的选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侯国佐  杜才富  侯燕  秦信蓉 《种子》2004,23(5):59-62
高产、高含油量、高蛋白含量的双低杂交油菜对于推动油菜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油研十号含油量平均达44.43%,饼粕蛋白含量达40.44%,芥酸含量为0.47%,硫苷含量为26.03μmol/g·饼;产量比油研七号平均增产6.62%,比中油821增产8.73%,比宁杂1号和宁杂3号分别增产5.35%和6.96%,最高产量可达3.5~4t/hm2.是一个具有"三高两低"高效型的杂交油菜品种,推广应用将会给农户和加工部门带来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李云昌  胡琼  梅德圣  李英德  徐育松 《种子》2006,25(11):90-92
中油6303是利用陕2A不育系等为材料,以大粒作为实现高产和高含油量有机结合的纽带,经测交、诱变、杂交和回交等方法选育而成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具有品质优、抗(耐)病性强、产量高、含油量高、稳产性好等特征。贵州省区试平均产量2256,3kg/hm^2,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7.11%;贵州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860.75kg/hm^2,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4.70%,含油量44.05%,理论产油量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31.26%。全国(长江上游区)油菜区试平均产量2224.2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8.96%,理论产油量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2.22%。其种子芥酸含量0.33%,商品籽饼粕硫苷含量18.28 μmol/g,符合国际领先的加拿大优质油菜标准,2004年分别通过贵州省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一个在我国冬油菜主产区(长江上游区)应用前景广阔的优质高效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8.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86 A与恢复系6958 R组配育成的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益油1号(原名NR 168,下同)于2009年通过贵州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在贵州省区试中平均单产180.88 kg/667 m2,比对照油研10号平均增产14.44%(极显著)分别居2008年B组第3位和2009年A组第5位,最低年份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18%,15点次试验,13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8%以上点次达80%;平均产油量77.34 kg/667m2,比对照平均增产11.57%,最低年份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油7.41%.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61.89 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65%.全生育期区试平均219.5 d,比对照油研10号早2.5d,生产试验全生育期222.8 d,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5d.植株紧凑,株高适中,在贵州省生态和耕作栽培条件下,株高167.7 cm,一次有效分枝位64.3 cm,一次有效分枝数8.6个,主序长58.1 cm,主序有效角80.2角,着果密度1.4个/cm,单株有效角434.0个,角粒数19.95粒,千粒重3.74 g.抗倒性强、抗寒性强,抗(耐)菌核病、病毒病能力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含油率42.76%,芥酸平均0.3%,硫苷28.3 μmol/(g·饼),种子蛋白质24.82%.是一个既适宜育苗移栽,又适宜免耕或半免耕直播(密窝点播、条播、撒播)等轻简高效栽培典型的高效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也是目前油菜生产上最需要和受欢迎的杂交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由于种植年限过长 ,我县原油菜主推品种秦油二号品种特性退化严重 ,严重影响了我县油菜单产水平的提高 ,随着优质油菜的发展 ,秦油二号将被新的双低优质油菜品种所取代。为加快我县优质油菜的发展步伐 ,搞好我县油菜栽培品种换代更新 ,结合省百万亩油菜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与研究项目实施 ,我县于 1997~ 1998年度进行了油研七号与秦油二号同田对比栽培试验 ,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 油研七号、秦油二号1.2 参试单位及试验地点 试验设计 5个试点 :县农技站试点 :何坝乡塘堡村二组 ,海拔 74 0m ;何坝乡农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贵州省近年培育和引进推广的优秀品种进行产量、品质及抗性的综合分析表明,油研6号确具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和对油菜菌核病抗(耐)性较强等优点,是一个综合性状表现极佳的品种。一般每公顷产2100公斤左右,明显高于油研1、2号,中油821和蜀杂1号,与(?)油2号、油研5号产量相当,对油菜菌核病的抗(耐)性优于油研1、2号,蜀杂1号和中油821,含油量、芥酸含量、硫甙含量和油酸含量分别为41.43%、0.89%、28.77μmol/g和67.34%,含油量及油酸含量均较油研1、2号高,芥酸、硫甙含量均低于油研1、2号,并符合国际双低高油酸品种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以双低不育系1492A为母本,5324为父本,选育配制而成的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八号,具有丰产好、抗逆性强、低硫、低芥、含油量高等特点。芥酸含量0.81%,硫甘含量17.17umol/g,含油量40%~44%。该组合的早熟型和晚熟型经过分类选育,早熟型比晚熟型早5天左右。适宜贵州、广西等类似生态条件茬口紧张的地区种植,晚熟型适宜稻油、棉油两熟制地区种植。该组合于1997年通过贵州品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核不育系81 A(原118 A)与恢复系5958 R(又简称58 R)组配育成的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翔油1号(区试代号为油06 -3,下同)于2009年通过贵州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于2009年12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贵州省区试中平均单产185.91 kg/667 m2,比对照油研10号平均增产17.63%(极显著),分别居2008年B组第2位和2009年A组第1位,最低年份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2.05%,15点次试验,15点增产,增产8%以上点次达86.7%;平均产油量76.34 kg/667 m2,比油研10号(ck,下同)平均增产10.13%,最低年份比油研10号增产4.9%.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59.39 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8.95%.全生育期区试平均219.4 d,比油研10号早2.6d,生产试验全生育期223.3 d,比油研10号早熟4.5d.植株紧凑,株高适中,在贵州省生态和耕作栽培条件下,株高177.1 cm,一次有效分枝位68.5 cm,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主序长61.5 cm,主序有效角80.8角,着果密度1.34个/cm,单株有效角438.8个,角粒数20.9粒,千粒重3.9g.抗倒性强、抗寒性强,抗(耐)菌核病、病毒病能力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含油率41.06%,芥酸平均0.4%,硫苷26.97μmol/(g·饼),种子蛋白质25.88%.是一个既适宜育苗移栽高产栽培又适宜免耕或半免耕直播(密窝点播、条播、撒播)等轻简高效栽培的典型的高效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也是目前油菜生产最需要和受欢迎的杂交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油研11号产量构成的影响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宏仕 《种子》2006,25(11):80-81,83
通过不同播期和密度试验,以探索油研11号的最佳播期和密度,以及根据不同茬口安排播期的最佳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点播油研11号的最佳播期和密度为:9月下旬播种,密度为10000株/667m^2。根据不同茬口安排,在9月下旬、10月中旬和10月下旬播种,分别以10000株/667m^2、15000株/667m^2和15000株/667m^2的密度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油研1220是贵州省油菜研究所以黄子双低隐性核不育系8078A为母本,双低恢复系0202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该组合2005年度完成贵州省杂交油菜第1年区域试验,2006年完成了第2年区试和生产试验,2007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07004号。1特征特性油研1220在2年的区试试验中表现生长势强、整齐度好、花期集中、成熟一致。2年区试中,其平均株高191.8cm,与油研7号和油研10号相当;分枝高72.2cm,一次有效分枝10个,分别比油研7号和10号多1.2个和0.6个;主序长60.8cm,主序有效角平均88.3个/株,结果密度1.44个/cm,单株有效角平均505.7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种密度对油研七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我县油菜种植的适宜密度 ,完善油菜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 ,以指导全县油菜生产 ,提高油菜种植水平 ,于 1998~ 1999年度开展了油研七号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关系的试验 ,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 种子来源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油研七号。1.2 试验地基本情况本试验置于马场镇平寨村王会权的 86 7m2 (1.3亩 )责任田里进行 ,前茬作物水稻。试验地区平均海拔 980m ,平均气温 14 .3℃。土壤肥力中等。1.3 试验设置方法本试验设置植 50 0 0 ,6 0 0 0 ,70 0 0 ,80 0 0株 /6 6 7m2 4个不同密度 4次重复的小区试验 ,…  相似文献   

16.
遵义市是贵州油菜的主产区 ,常年种植面积较大 ,其生产水平也较高。特别是 80年代推广杂交油菜秦油二号和育苗移栽两项技术后 ,单产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生产上大多数移栽密度在50 0 0株 / 6 6 7m2 左右 ,少的仅 30 0 0~ 4 0 0 0株 /6 6 7m2 。其中又以绥阳种植密度最为偏低。本试验设在绥阳油菜比较高产地区 ,探讨不同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为大面积生产寻找新的增产措施。1  材料和方法1.1 供试品种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1.2 试验处理(1) 40 0 0株 / 6 6 7m2 ,(2 ) 6 0 0 0株 / 6 6 7m2 ,(3) 80 0 0株 / 6 6 7m2 。1.3…  相似文献   

17.
优质油菜油研8号的高产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研8号油菜系贵州油料科研所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1997年通过品种审定,我市1997年引进试种,经过三年试验,示范和推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油研8号油菜高产田亩产264.5kg的产量形成结构为:亩栽7833株,平均单株结荚562.4个,每荚平均15.8粒,吉粒重3.8g。我们按照油研8号产量形成规律,采取“冬壮春发”的栽培技术路线,认真抓好壮苗早栽,优肥优法、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努力满足其生育条件,增强群体抗灾能力,确保株壮、荚多、粒饱粒重。  相似文献   

18.
怀化油研七号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得出了油研七号在中稻区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明确了影响该地区没研七号产量的主要因素欠为施肥水平〉苗龄〉密度〉氮追肥量比,并提出了31套优化综合栽培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选育出早熟、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以协调水稻-油菜轮作耕作制度,采用杂交、测交、连续回交、连续自交等多种育种方法,结合品质测试、育性鉴定、抗性鉴定和产量比较试验,育成了特早熟、带隐性无蜡粉标记的双低油菜新品种重蓉油1号(原代号07 G-7).在2011-2012年重庆区试中,12个试验点11个点增产,增产点率91.7%,产量变幅121.0~207.0 kg/667m2,平均单产173.6 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2.02%,生育期较对照油研10号早7.8d,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不育系07 A携带隐性无蜡粉基因,恢复系01 Tr47-3-2为正常有蜡粉植株,因而可在苗期通过去除无蜡粉杂株,提高杂种F1群体的纯度.于2014年5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重庆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双低优质油菜在印江已推广多年 ,累计推广面积有 2万hm2 ,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以前推广的品种多为常规品种 ,如推广面积较大的有中油 119、中双四号等 ,由于种植年限和品种本身的特性等原因 ,其产量均没有杂交油菜高。为了进一步发挥印江优质油菜的生产优势 ,在省油科所的安排下 ,特进行本试验 ,以培养接班品种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油研七号、油研九号、油 157。后两品种为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育出的黄籽高油分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1.2 试验设计和方法选择三农户肥力均匀一致的田块 3块 ,每块面积 6 6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