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随着小麦种植技术水平、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野燕麦和杂草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增加了小麦生产成本,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一、麦田野杂麦和杂草的概念、特点麦田野杂麦是指具有非栽培品种特征、特性,并有一定退化和野生性的杂麦。其特点:一是野杂麦种子休眠期长短不一。休眠期短的可在夏季出苗生长,但对冬小麦不能造成危害;休眠期长的为2~3个月,并随冬小麦播种后一同出苗,在苗期很难分辨,与  相似文献   

2.
秸秆还田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途径。天长市种植以稻麦两熟为主,稻茬小麦田间水稻秸秆量大,造成小麦播后出苗差、麦苗素质差、抗冻性差等问题,因此开展稻茬麦播种后镇压对小麦出苗麦苗、素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通过调查田间镇压和未镇压处理的麦苗出苗时间、出苗数量、分蘖数、冻死苗数、产量等,镇压对比未镇压的出苗早、出苗齐、苗壮、抗冻性强、产量高,对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生产有着现实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1稻茬麦生育特点 1.1出苗率低且不整齐 由于稻茬麦田的土壤为水稻土类型,质地一般较粘重,含水量高,土体坚实,适耕期短,不易耕整细碎,尤其是采取畜力或者动力小的机械耕耙作业,田间坷垃大,无论是应用机条播或人工撒播,都不容易使小麦种子分布均匀,出苗早迟很不一致,尤其是撒播麦田常表现为丛籽、深籽、露籽、土块压种和缺苗断垄的现象.稻茬麦不仅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而且田间易生杂草,迟生的麦苗与先生的麦苗植体素质差异较大.稻茬麦出苗率低,既浪费了种子,增加生产投入,又是导致以后苗穗数不足的一个基本原因.而出苗不整齐、是产生子孙穗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随着小麦种植技术水平、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野燕麦和杂草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增加了小麦生产成本,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 一、麦田野杂麦和杂草的概念、特点 麦田野杂麦是指具有非栽培品种特征、特性,并有一定退化和野生性的杂麦.其特点:一是野杂麦种子休眠期长短不一.  相似文献   

5.
1稻茬麦生育特点 1.1出苗率低且不整齐 由于稻茬麦田的土壤为水稻土类型,质地一般较粘重,含水量高,土体坚实,适耕期短,不易耕整细碎,尤其是采取畜力或者动力小的机械耕耙作业,田间坷垃大,无论是应用机条播或人工撒播,都不容易使小麦种子分布均匀,出苗早迟很不一致,尤其是撒播麦田常表现为丛籽、深籽、露籽、土块压种和缺苗断垄的现象.稻茬麦不仅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而且田间易生杂草,迟生的麦苗与先生的麦苗植体素质差异较大.稻茬麦出苗率低,既浪费了种子,增加生产投入,又是导致以后苗穗数不足的一个基本原因.而出苗不整齐、是产生子孙穗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蔬菜作物种子采前发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蔬菜作物种子采前发芽研究的现状,概括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指出影响作物采前发芽的因素较多,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内因,即休眠期短或没有休眠期。而休眠期过长又容易造成种子在休眠期内播种出苗差、出苗不整齐。因此,选育出休眠期长但容易被打破的品种是育种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燕麦畏的使用方法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作用方式:燕麦畏是防除农田野燕麦的高效选择性除草剂,主要用于土壤处理。野燕麦最敏感部位是生长点。药剂在野燕麦萌芽过程中,由芽鞘进入其生长点,产生毒性反应,致使其不能出苗,最后死亡。 燕麦畏还可在小麦苗期、野燕麦2~3叶期,配  相似文献   

8.
小麦各个生育期的划分与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出苗期小麦的第1真叶露出地表2~3厘米时为出苗。田间有50%以上麦苗达到标准时的日期,为该田块的出苗期。2.主叶期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片绿叶伸出2厘米左右的日期,为3叶期。3.分蘖期田间有50%以上麦苗,第1分蘖露出叶鞘2厘米左右时为分蘖期。4.越冬期冬麦区冬前平均气温稳定降至0~1℃以下,麦苗基本停止生长,这段停止生长的时期称为越冬期。5.返青期有越冬期的冬麦区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时,麦苗叶片由青紫色转为鲜绿色,部分心叶露头时,为返青期。6.起身期翌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主茎第1叶叶鞘拉长并和年前最后叶叶耳距相差1.5厘…  相似文献   

9.
正一、野燕麦发生规律1.野燕麦种子具有"再休眠"的特性,野燕麦第一年发芽率一般不超过50%,其余在以后3~4年中陆续出土,在土壤中保持8年还可以发芽出苗。2.野燕麦种子发芽与外界温度有关:适宜温度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5℃都不利于萌发。3.野燕麦种子与土壤湿度有关:适宜的含水量为17%~20%,并吸收水分达到种子量的70%才能发芽,水分含量在15%以下或50%以上均不利于萌发。  相似文献   

10.
1旱灾1.1发生及危害1.1.1秋旱。播种期干旱,底墒不足,影响播种;抢墒播种也会推迟出苗时间和降低出苗率,出苗不整齐、不均匀,缺苗断垄。冬前麦苗表现为叶片小而窄,分蘖发生迟缓、生长慢,形不成壮苗,干旱严重的麦苗发黄,不利于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1.
晚播麦是指11月15号以后播种的小麦.由于播种迟,难以苗全、苗匀、苗壮,生育期又短,不易获得高产.要获得高产,在选用春性品种,加大播量的基础上,科学的施肥至关重要. 1.施足基肥晚播麦从播种到出苗一般需10~20天,播得越晚,时间越长,比适时播种的小麦迟30多天.麦苗在冬前生长时间短,麦芽在土中消耗营养多,幼苗生长瘦弱.为促早发壮苗,应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每亩施有机肥2 000~2 500千克,碳铵4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氯化钾10千克.  相似文献   

12.
稻田野慈姑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水稻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晚季稻田自然生长条件下,观测野慈姑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其不同密度对移栽水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晚季稻田耙平后约30 d野慈姑出苗达高峰期,历期约46 d;野慈姑绿叶和总叶数呈逐渐上升-稳定-下降的消长动态,新叶生长速度为每3d平均长0.5~0.8叶,新叶生长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生长期叶片平均长度、宽度分别为8....  相似文献   

13.
1金针虫的危害特点 一是取食小麦种子胚乳,造成种子发不了芽,从地面看出现缺苗断垄。二是取食麦苗幼根,小麦出苗后,取食小麦须根及主根,使麦苗地上部分枯死。三是取食分蘖节,当麦苗开始形成次生根及分蘖时,幼虫取食地下茎、茎基部,将分蘖节蛀成孔洞,小麦地上部枯死,造成死苗、缺苗。四是成虫喜欢啃食小麦苗的叶片边缘或叶片中部叶肉,  相似文献   

14.
稻田套播麦共生期农田生态环境特征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比方法研究稻田套播麦共生期的农田生态环境特征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稻田套播和常规条播两种不同麦作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稻田套播麦与常规条播麦相比,麦田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种际空气湿度日变幅为56%~100%;种际温度较低,日变化较小。土壤含水量和温度达到种子萌发所需要求。麦田地表光强为自然光强的4.2%~6.5%;土壤容重较大,穿透阻力增强。稻田套播麦种子吸水、萌发出苗速度慢,根系入土困难,叶片瘦长,光合速率低,麦苗健壮度下降,根系活力较高。随共生期延长,麦苗生长受到抑制的程度增加,缓苗期显著延长;共生期不宜超过14 d。高产栽培下两种麦作方式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改善稻田套播麦种际空气湿度、土壤容重和采用合理共生期,可促进稻田套播麦种子萌发出苗,提高成苗率,形成壮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恶性杂草野艾蒿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盆栽法,测定了播种深度等因子与野艾蒿生长的关系,并对野艾蒿的生长发育特征及根茎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只要野艾蒿根茎着入土壤即可出苗,野艾蒿根茎离表土层越近出苗越早,5~10 cm土层是野艾蒿根茎的最适生长环境。主根发育的野艾蒿在株高、根茎长度、生物量方面明显大于侧根所发育的野艾蒿植株。野艾蒿在出苗30 d左右时其株高和叶片数迅速增加,在出苗120 d左右时其株高和叶片数增速则迅速回落。在0~20 cm土层中,野艾蒿根茎量在春夏季节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夏秋季节。[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野艾蒿的综合防除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麦苗黄、苗弱、枯死现象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整地粗糙有些地块尤其是秸秆还田的地块未压实或整地粗糙、土坷垃较大,易造成麦苗根系悬空,水分、养分相对缺乏,引起麦苗黄小瘦弱,也会造成小麦出苗不齐,稀疏。二、播种密度过大播种容度过大会造成小麦群体过大,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养分供应不足,导致叶片发黄。麦苗过于稠密,麦苗之间发生争肥、争光、争水等现象,导致黄弱苗。应根据时节、温度适量播种。  相似文献   

17.
正近些年来,麦田杂草危害较为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造成了麦田的不同程度减产。尤其是野燕麦,由于其繁殖力强、发展速度快、化学除草难于控制,已成为麦田主要恶性杂草。为控制其危害,我们对野燕麦危害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提出防治策略。一、野燕麦发生规律1.野燕麦种子具有"再休眠"的特性:第一年发芽率一般不超过50%,其余在以后3~4年中陆续出土,在土壤中保持8年还可以发芽出苗。  相似文献   

18.
回音壁     
湖北竹溪县冯辉来信问:山楂种子怎样处理才能出苗?答山楂种子的壳很厚,休眠期长,不易出苗。将山楂果实采收后堆放于阴凉处,待果肉腐烂后洗出种子  相似文献   

19.
由于2011年秋种以来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田间麦苗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种是早茬早播小麦。由于播期早,墒情好,播量大,一播全苗;加之苗期气温偏高,造成麦苗旺长,群体过大:全省此类旺苗面积已超过26.67万hm^2.这类旺长麦苗在越冬期间由于抗寒能力减弱,已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对遭受冻害的麦苗,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春季管理,将对小麦产量产生严重影响。另一种是晚播稻茬麦。这类麦苗由于播期晚出苗迟,越冬期大部分在2~3叶时,有部分田块预计在春节后才能出齐苗。  相似文献   

20.
<正>冬小麦从出苗到越冬,其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根、长叶、长分蘖,完成春化阶段,其中分蘖是生长中心。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在保苗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使弱苗转壮,壮苗稳长,确保麦苗安全越冬,为来年穗多、穗大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措施如下:1.查苗补种,确保苗全、苗匀。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发现缺苗断垄要立即补种。为了使补种的小麦快些出苗,应提前准备好麦种,并应当用萘乙酸或清水浸种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