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PowerBuilder数据库开发平台与Maplnfo地理信息系统集成设计完成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利用GIS提供的OLE自动化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基于GIS的数据录入与修改、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模型分析、灌区综合信息查询等功能。同时使用Spatialware for sql server作为网络空间数据库插件,实现了空间数据网络共享、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空间数据库的无缝集成。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水利业务分散、建设目标单一和基础设施冗余等问题,设计了水资源信息化监控管理平台的融合方案。水资源信息化监控管理系统融合设计主要基于"数据核心技术"思想,总体融合策略采用服务组件的剥离与融合技术。根据水利业务需求,系统平台共划分为数据融合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信息协同平台,综合业务平台4个子系统;通过集数据融合、数据共享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实现水利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的协同。  相似文献   

3.
《农村电气化》2013,(11):22-22
9月24日,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初步建成业务全覆盖的集中数据库平台,旨在完善数据管理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有机融合,完善四大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业务全覆盖的集中数据库平台,支撑信息实时化,大幅提升平台支撑能力。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从基础、平台、应用三大方面推进和完善集中数据库平台。集中数据库平台包含了国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务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阐述了我国水务一体化管理发展的状况,指出水务一体化管理是一种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先进管理模式。介绍了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的基本情况、功能定位及水务发展目标,并在分析该镇水务建设成就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妙峰山镇水务一体化建设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建议妙峰山镇水务一体化建设应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管理等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水资源分割管理体制由于各部门认识不统一,利益不一致,工作有交叉,职责分不清导致具体工作中出现科学规划难、同步建设性、统一协调性、管理协调难等弊端。只有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才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以来,国网河北邢台供电公司充分挖掘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依托邢台市"云上邢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深化电力大数据应用,将电力大数据与邢台市"云上邢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邢台水业集团、邢台市住房保障中心共享数据,变客户跑腿为数据跑路,进一步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实现了供电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研究灌区植被供需水平衡的定量计算方法,以南阳灌区为实例构建了降水预测及需水计算数学模型.为了实现灌区的信息化管理,在开源WebGIS平台MapServer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南阳灌区水资源管理系统,为灌区水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疆兵团灌溉信息管理系统单一、覆盖面窄、无法实现水资源集中管理。利用Access2010数据库、Web技术、B/S开发模式从建设管理、运行管理、事务管理三方面整合兵团灌溉概况、墒情、用水等信息构建可视化的多级web管理系统。系统数据库具备信息录入、查询、图表显示等功能并为可视化的网络操作平台提供数据支持。农户和水利管理人员远程登录便可访问灌水信息获取灌溉决策。系统实现了灌溉分布式采集集中式管理的交互,打破了运用和管理水资源的时间空间限制,为南北疆灌溉资源共享提供接口,为大数据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根据城市水资源的特点与供水特征,为了满足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需要研究和开发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本文以现有的监测信息业务平台为核心,开展承德市水资源监控与管理的信息查询、预警分发、统计分析、业务专题定制、用户工作重点智能支持等系统框架内容研究,充分整合与集成已有资源,实现水资源监控管理的标准化、现代化、动态化、科学化,为进一步增强水资源业务管理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陈营 《农机化研究》2006,(2):171-172
目前,供企业应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种类繁多。但这些数据库管理系统层次不一,各自独立,共享程度差,工作效率低,不能满足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工程数据库为中心、各部门联网统一管理成为可能,作为实施统一管理的平台—农机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被提了出来。为此,介绍了农机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特点及其核心工程数据库的建立,说明了农机产品管理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教育对象数量、教育任务与投入、教育内容实效性、教育手段、教育形式、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总结我国农业远距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高我国新时期农业远距离教育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内外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状况的阐述 ,提出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些问题 ,如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以及提高雨水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和田河径流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M-K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径流及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及周期规律。在确定影响因素与径流的相关性基础上,建立了影响因素与径流的多元线性方程及神经网络模型,定量分析了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水平。【结果】玉龙喀什河径流表现出增加趋势,喀拉喀什河径流呈减少趋势,突变年份为2009、2004年,在40~55 a尺度下的玉龙喀什河与33~55 a尺度下的喀拉喀什河都经历2个枯-丰变换周期。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降水量都呈显著增加趋势,突变年份均为2001年,两河降水同时展现出3次偏多-偏少交替。年均气温呈显著性增加,在1984年发生突变,气温经过2个冷-暖变换周期。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气候变化对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为84.06%和72.51%,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15.94%和27.49%。【结论】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在40~55、33~55 a尺度下由丰水期转为枯水期,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流域降水未来为少水期,和田河流域气温在40~50 a尺度下处于偏暖阶段。喀拉喀什河突变点与乌鲁瓦提水库的修建有关,降水和气温发生突变时间于西北地区气候转变相一致。气温因素是径流补给的主要影响成分,气候变化为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盘锦市水稻工厂化冷棚育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资金、推广范围、示范体系、技术规范、培训等方面,提出加速盘锦地区工厂化冷棚育秧技术普及的措施,为提高该地区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工科院校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更是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探究思维,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灵活运用,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系统性的提高。对于数学的教学工作,应当做到有针对性、有目标,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让学生通过对数学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20 0 4年以来,日本市场销售沙棘果汁量剧增,越来越多的日本人认为沙棘饮料不仅是一种饮品,而且还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主要原因是:( 1)纯天然。沙棘果汁选用野生沙棘果为主要原料,经科学配方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精制而成的纯天然保健营养饮品,具有天然色泽和新鲜沙棘果酸的独特口味。( 2 )营养成分丰富。沙棘果实中含有丰富的VC、VE、类胡萝卜素及β胡萝卜素、黄酮类等物质,其中:VC 含量高于任何一类水果,可达80 0~5 0 0 mg/10 0 g,是中华猕猴桃的2~8倍,苹果的2 0~3 5倍,比橘子汁高出10~15倍。黄酮类已成为现代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药…  相似文献   

17.
合理利用水资源维护新疆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合理利用是干旱区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疆应在总结50年来农业和水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规划和措施,大力推广实施节水农业的综合技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四湖流域深入调查 ,提出应根据排水区业已形成的格局和降水分布差异分区选择排水设计雨量 ;联系项目实际论述了涝渍地集水小区明排系统规划中涉及的排水泵站经济性、排水沟道优化布局、排水工程建设的适度规模等问题 ;最后就涝渍地暗管排水工程及其推广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田间管理措施对土壤硝态氮迁移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已广泛引起人们关注。农业生产中施用的氮肥随灌水或降水向下淋移是引起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农业耕作措施、氮肥管理、水管理等田间管理措施对土壤硝态氮迁移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The management of soil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policy makers in Ethiopia. However, most of the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conserve the soil resources have fallen short of the expectations, performing impressively in the short run, but proving unsustainable on a long-term basis. There are no simple explanations for the failure of these interventions to reverse soil degradation, but it has been evident for some time that there is an uneasy connection between ‘objective’ assessments of the state of the land and the way this information is used in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es. It is now widely accepted that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of the soil degradation is not simply a matter of analysing changes in the stock of physical and nutrient capital. While studies of nutrient balance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esearch in soil erosion and land degradation, their results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