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利用3个浅圆仓分别储存小麦33和37个月的技术使用及粮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适时使用机械通风技术和磷化氢双回路环流熏蒸技术可实现小麦安全储藏。仓温和平均粮温的最高值同时出现,且仓温高于平均粮温8.9℃;1~5月,平均粮温低于20℃,呈逐渐升高趋势;10月以后,平均粮温呈逐渐下降趋势。在小麦储藏期间,仓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试验仓储藏期小麦品质符合宜存指标。  相似文献   

2.
对高大平房仓的门窗、通风口等用保温材料进行隔热,内墙四周用高分子挤塑保温板进行隔热,以提高仓房隔热性能,改善仓房储藏条件;分析粮温变化,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降温,延缓粮温上升,适时进行密闭、隔热,可达到明显的控温效果,使高大平房仓玉米度夏时平均粮温控制在25℃以下,表层平均粮温控制在28℃以下,从而确保玉米度夏后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现有的机械通风降温设施,适时对储粮进行强制降温,使粮温平均降到5.7℃。应用“双低”储粮原理对粮堆进行薄膜密闭、隔热、降氧,将粮温常年控制在20℃以下(含20℃)。从而达到品质保斛、安全储存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小麦入库结束后,在高水分高温粮(平均水分14.3%,平均粮温37.8℃)粮堆内布设由通风竹笼和开孔PVC管组成的立体风网,利用轴流风机进行降水降温通风处理,结果表明,经过108 h吸出式通风作业,整仓小麦平均水分降至12.4%,平均粮温降至18.5℃,降水单位能耗0.98 kW·h/1%·t,达到了降水降温、消除储粮安全隐患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膜下空调控温储粮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控制高温季节高大平房仓表层粮温急剧上升,在粮堆表面用薄膜进行密闭,将空调产生的冷气导入膜下进行降温处理.结果表明,在高温季节可将表层粮温控制在22℃以下,全仓平均粮温控制在16℃以下,能够长期保持储粮的低温环境,达到延缓粮食陈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华南储粮区实仓储存条件下,高粮堆浅圆仓储存小麦的粮温在一个储粮周期内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小麦储存期间粮温会随气温有所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大的位置主要位于粮堆表层及外圈附近,粮堆内部温度比较稳定,全年平均粮温能维持在25℃以下。在华南储粮区的气候条件下,高粮堆浅圆仓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能够在粮堆内部形成较大的、粮温相对稳定的"冷芯"。机械通风在一个储粮周期中对粮温的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机械通风降温主要降低的是外圈粮温。  相似文献   

7.
在仓房拱板间铺设珍珠岩隔热保温层对高大平房仓进行隔热保温改造,对改造仓房(16号仓)和未改造仓房(12号仓)在2015年7月14日至10月15日期间仓温、最高粮温、最低粮温、平均粮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铺设珍珠岩隔热保温层进行改造后的仓房较未改造仓房,仓温低2.6℃、平均最高粮温低6℃、平均最低粮温低0.3℃、平均粮温低1.0℃。说明珍珠岩隔热保温层对高大平房仓的仓温和最高粮温的控制有较明显效果,可进行控温储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仓房维修改造的基础上,通过冬季通风降温、夏季空调控温,能将稻谷表层粮温控制在20℃以下,全仓平均粮温控制在15℃以下,基本实现了稻谷的准低温储存。  相似文献   

9.
选取新收获的小麦,入仓后利用大风量轴流风机均衡粮温、水分,后期利用排风扇缓速通风降温并在粮面覆盖麻袋吸湿,对粮堆均温效果及降温通风过程中的表层结露情况等进行了实仓试验。结果表明:大风量轴流风机入仓后均衡粮温、水分可以有效地减轻机械通风中表层结露现象的产生,配合后期缓速通风可以有效地将粮温降到10℃以下,且操作简单方便,能够降低机械通风成本。  相似文献   

10.
在楼房仓中用谷物冷却机于夏秋高温季节适时对储粮进行保持水分冷却通风,可以较为经济地将粮温全年都控制在20℃以下,实现准低温储粮延缓储粮品质陈化。  相似文献   

11.
在楼房仓中用谷物冷却机于夏秋高温季节适时对储粮进行保持水分冷却通风,可以较为经济地将全年粮温控制在20℃以下,实现准低温储粮,延缓储粮品质陈化。  相似文献   

12.
在夏季高温季节,房式仓粮堆上层粮温达到27.4℃,下层平均粮温8℃左右,极易造成粮堆内部结露。为此,我库积极探索利用粮堆底部"冷源"均衡上层粮温储粮试验。均衡粮温后,全仓最高粮温22.1℃、最低粮温7.4℃、平均粮温14.8℃,缓解了粮堆内部结露的现象,抑制了储粮害虫的危害,储粮顺利安全度夏。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高大平房仓粮面利用散装稻壳和保温板双层压盖隔热控温度夏储粮试验。结果表明,夏季最高粮温19℃、最低粮温6℃、平均粮温7℃,确保了储粮安全,保持了储粮品质。  相似文献   

14.
在储藏小麦的高大平房仓中,根据计算机测温系统测出的一年中粮温、仓温以及同时间温度计检测的仓外气温为基本参考数据,分析了气温、仓温、全仓平均粮温、各层平均粮温、四个方向平均粮温和各区域平均粮温的年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气温影响仓温,仓温影响粮温。年变振幅:气温>仓温,仓温>粮温;仓温滞后气温,粮温滞后仓温。上层平均粮温受气温影响最大,中下层最小;各层平均粮温受气温影响大小为上层>中上层>下层>中下层。四周平均粮温随季节变化明显。东侧平均粮温一年中波动幅度最小。外围平均粮温受外界条件如日照、气温等影响很大,其次为中央区域,中环区域波动最小。区域测温点温度在方向分布上有很大差异,分析时所用数据为区域平均值,因此粮温曲线不能正确的完全反映区域变化。所以有待进一步对区域的划分进行科学的改进。  相似文献   

15.
平房仓粮面采用双膜气囊密闭压盖,在冬季运用机械通风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粮温,储存冷源;高温季节,利用空调器制冷循环地给气囊补充冷气,同时适时开启排风扇通风换气,消除仓内积热,既可有效地降低仓温,又能阻止外界热量通过仓内上部空间向粮堆的传递,抑制和延缓粮温上升。试验表明:高温季节可使气囊内温度控制在28℃以下,粮堆表层的最高温度可控制在25℃以内,粮堆年平均温度可控制在10℃左右,且保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基建房式仓应用“垂直热皮”控温技术,采取“散热降温”和“散热均温”两种控温模式,均可有效控制“垂直热皮”粮温,但均存在控温死角点,“散热降温”模式较“散热均温”模式运行时间长、能耗高。利用“垂直热皮”控温系统,“热皮”平均粮温每天降低1℃左右,度夏期间,试验仓四周最高粮温28.4℃,平均粮温20.6℃,对照仓四周最高粮温31.3℃,平均粮温23.4℃。  相似文献   

17.
顾祥明  何岩 《粮食储藏》2012,41(4):19-23
吉林省不同地区的试验仓全仓平均粮温变化幅度在20℃~25℃之间,虽然平均粮温也随着外温和仓温的变化而改变,但其幅度小于外温和仓温。高大平房仓起到了良好的隔热作用,减少了气温对粮温的影响,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储粮环境。高大平房仓中各层面粮温变化幅度不同,其中上层粮温变化幅度最大,年变化幅度达到32.9℃,主要原因是受仓温和外温影响较大。各区域平均粮温一年中波动幅度为:外围34℃>中央11.6℃>中环10℃,一年中外围区域温度始终高于中央区域温度。当外围粮温高于中央粮温一定程度时,就会对储粮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8.
仓内膜下环流低温储粮技术是将机械通风技术与隔热密闭技术有机结合,在夏季高温季节将粮堆内蓄存的冷源利用粮堆内的通风管道进行膜下环流均衡通风,使粮堆各部位粮温达到基本平衡,达到降低表层粮温,将仓内粮堆平均粮温控制在15℃以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秋季收购入库的小麦,由于农户保管不善,害虫感染比较严重。小麦入仓后利用夜晚最低气温在10℃以下的气候条件,采用机械通风的方法将粮温降到15℃以下,使害虫处于低活动昏迷状态,冬季再次用机械通风进一步降低粮温至5℃以下,并保持较长时间,最终导致害虫死亡,达到了安全、经济、有效的杀虫目的;采用多种储粮技术相结合,互为补充,使粮食安全度夏,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储粮方法.  相似文献   

20.
平房仓散储小麦降温期间嗜虫书虱的种群密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平房仓散装小麦堆秋冬降温期间采用取样手工筛检和探管式诱捕器诱集的方法,定点检测观察了嗜虫书虱Liposcelis entomophila的种群密度变化。结果表明,嗜虫书虱在小麦堆的种群变化因粮温的降低而减少。在粮温15℃以上时,可以检测到较多的书虱成(若)虫,当粮温降到5~2℃左右时,检测到的书虱密度几乎为0。在粮温25~1℃的散储小麦堆中,采用探管式诱捕器诱集每7 d检测一次的方法与取样手工筛检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