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元亨疗马集·疮黄论》中说:“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离经络,溢于肤腠,肤腠郁结而血瘀,血瘀而化为黄水,故曰黄也”。常见的黄肿有胸黄、肘黄、腕黄、肚底黄、穿裆黄等。西兽医则认为是皮下、肌膜下、肌间等处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蔓性炎症、水肿、蜂窝织炎。笔者试用醋磨或水磨藤黄治疗马牛黄肿,效果良好。藤黄为藤黄科常绿小乔木藤黄(Garci-  相似文献   

2.
《元亨疗马集》是我国现存中兽医文献中最受人珍视的一部著作,包括有马经、牛经和驼经三部分,其内容广泛详尽,尤以马经为最。首论畜牧各章,次论脏腑生理病以及诊断之学,其中如脉色论、八证论、疮黄论、起卧入手论等篇,医理精深,有独到见解;复考针灸火烙之术,总汇药性及经验良方,皆实践之精华;  相似文献   

3.
中兽医学中的肚底黄俗称跑皮黄,为家畜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一般为毒邪侵入腹下所致.《元亨疗马集·疮黄论》载:"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离经络,血离经络滥于肤腠,肤腠郁结而血瘀,血瘀者而化为黄水,故曰黄也."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根据临床类型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清热解毒,消肿散瘀,西药辅助治疗,共治愈马肚底黄16例,无1例死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元亨疗马集·疮黄疔毒论》中记载有十毒即:阴毒、阳毒、心毒、肝毒、脾毒、肺毒、肾毒、筋毒、气毒、血毒。十毒之中唯阴毒和阳毒的表现有其特殊性。绝大多数文献记载,阴毒多发生于胸膛及后肢,肿硬如石,状如瘰疬,故名阴毒。  相似文献   

5.
家畜水黄为家畜常见的外科疾患之一,《元亨疗马集·疮黄论》说:“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离经络,血离经络溢于肤腠,肤腠郁结而血瘀,血瘀者,而化为黄水,故为黄也。”文中所载的家畜水黄,系指局部软肿微热,有明显的水肿现象,针刺则有血水或黄水流出为特征。因发病部位不同而病名各异,常见的有肚底黄、胸下黄、颌下黄、肘肩黄等。笔者多年共遇30余例,其中黄牛16例,水牛10例,马6例,均采用石灰、醋、  相似文献   

6.
《疮肿病源论》溯源《司牧安骥集·岐伯疮肿病源论》是中兽医最早的外科专著之一。该文的内容大约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讲疮肿发生发展的机理和治疗原则,一是讲“五疔十毒”的症状及其治疗。既  相似文献   

7.
《元亨疗马集·疮黄论》说:“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离经络,血离经络溢于肤腠,肤腠郁结而血瘀,血瘀者,而化为黄水,故曰黄也。”本文所指的“外黄症”即外科上的黄症。发生于肌表各部位的黄肿,常见的有鼻黄、腮黄、胸黄、膝黄、肘黄、肚底黄、遍身黄、虾蟆黄(后肢内侧)、木肾黄等19种之多。牛、马等大家畜的上述外黄症在我县常有发生,给农牧业生产特别是对家畜使役的影响极大。为了探索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经多年努力,筛选出天南星擦剂,用于治疗牛、马的外黄症86例,治愈86例,现报道  相似文献   

8.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经有热外应于舌,而发舌疮。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将《外台秘要》之黄连解毒汤与《伤寒论》的大承气汤组合为“解毒承气汤”,治疗心热舌疮28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一)病因膘肥体壮之马、牛,饲料丰盛且供量过多,食料不化;或使役过重,久渴失饮,乘热喂料,料毒积于胃肠,上攻心经,故发本病。 (二)症状初期舌体微肿,色鲜红,口温增高,触诊舌体敏感,口流粘诞。继而舌生芒苔,唇颊粘膜潮红,口腔干臭,舌尖、舌体或舌根有豆粒样大小不等的肿泡,有的糜烂,甚至漫延到口角及唇边。口腔恶臭,粘涎增多,采食困难或吐草团,渐而消瘦。 (三)方药酒黄连、酒黄芩、酒黄柏、酒栀  相似文献   

9.
筋毒为风湿毒气下注,流注腕中而成其患。患部形如刀割,化脓瘙痒,故俗称割蹄瘙,湘鄂边区民间兽医称之为“蚂蝗盘”。有关本病的记载早见于《司牧安骥集》疮肿病源论:“筋毒者,因为久行伤筋,断注其毒气,传在四蹄,足破为疮,名曰躁蹄。前脚发时,原是肺毒注破,后脚发时,血气筋毒也。”《元亨疗马集》疮黄疔毒论称:  相似文献   

10.
《元亨疗马集》中多次提到“少火”,笔者就此提出管见,望同道指正。《元亨疗马集·赵泽中讲黄帝岐伯问答疮黄论疗毒论》(下面简称《赵论》)中:“曰:余闻少火生气,气凝而肿,阴黄、水黄、阴肾、木肾者,何也?岐伯答曰: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得火而生热,火得水而生气,水火合而为少阴。此为少火也。”这里论述的“少火”是指生理范畴内的平和之阳气,何以见之?其理有三。第一,文中提到“少火”一词渊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说明在赵泽中(元朝)  相似文献   

11.
出衣粉《司牧安骥集》治马气毒之木鳖子散有出衣粉一药,本草书中并无此药名。查《本草纲目》中有“小粉醋熬成膏,治一切痈肿、汤火伤”的记载。《积善堂经验方》之乌龙膏,用小粉一味,炒成黄黑色,醋调成糊,敷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发掀热未破者,其效甚佳。再观木鳖子散中之出衣粉,用时也须炒黑,用醋调膏,其功效也是治一切疮肿,功效与用法均与小粉相同。故出衣粉可能即是小粉。小粉乃麸面洗去面筋后沉淀的淀粉,古人浆衣多用之,可能某地土名呼为出衣粉。  相似文献   

12.
<正>连翘为木犀科连翘属植物连翘果实,主产于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以山西省、河南省产量最大。《中药大辞典》:"连翘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风热感冒,温病,热淋尿闭,痈疽,肿毒,瘰疬,瘿瘤,喉痹。"《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连翘气芳烈而性清凉,故凡在气分之郁热皆能已之,又味兼苦辛,故又能治肝家留滞之邪毒也。"《衷中参西录》:"连翘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  相似文献   

13.
紫珠又名止血柴、金刀柴、老鸦糊、白毛柴、白奶雪草。列为抗菌止血药,并已被临床所证实。《民间兽医本草》载:“紫珠味苦、性平,活血止血,除热解毒”。《本草拾遗》载:“解诸毒物,痈疽、喉痹、毒肿、下瘘、蛇虫螯、狂犬毒,并煮汁服,亦煮汁洗疮肿,除血长肤”。《闽东本草》赋:“治崩漏带下,恶寒发热”。  相似文献   

14.
露蜂房为蜂科动物大黄蜂或同属近缘昆虫的巢,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别名有黄蜂窝、马蜂窝、胡蜂窝、野蜂窝、百穿等。《师皇安骥集》中载:味苦咸,平也。止下痢、治癫痫、狂乱、尿结、身瘫,七疮八肿用之。我院根据临床记载用于牛肚胀、猪牛风热感冒、破伤风、乳房炎、尿闭、阳痿、支气管炎、外伤出血、疽疮肿毒、新鲜创和化脓创、烂蹄、烧伤等共256例,治愈251例,有效率98%,疗效极佳,故撰写此文,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连解毒散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研究关尔吉顾进华(中国兽药监察所)(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办公室)黄连解毒散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四味药材组成。具有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三焦实热、疮黄肿毒。收载于《中国兽药典》1990年版二部。该质量标准鉴别项仅有显微鉴别,缺少...  相似文献   

16.
甘草又称粉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及根茎切片入药用。本品味甘性平,可归十二经。具有补脾益气、润肠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能。凡实证、热证如咽喉肿痛、疮黄肿毒之证宜生用;虚证、寒证如脾虚泄泻,肺虚咳嗽之证宜炙用。甘草甜素有很强的解毒作用;流浸膏有  相似文献   

17.
迎春花水提物抗炎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迎春花(JasminumnudiflorunlLindl.)为木犀科茉莉花属植物,有黄梅、清明花等之称,分布于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贵州等地,分野生和栽培两种,其叶、花、茎均可入药。《本草纲目》有迎春花“气味苦涩、平,无毒;主治肿毒恶疮,阴干研末,酒服三钱,出汗便瘥”的记载;《贵州民间药物》有“解热剂,治头痛发热、小便热痛”之述;《陕西中草药》载有“活血散毒,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刀伤出血,无名肿毒”。《中草药手册》有“治劳肷疮,花调麻油擦”之作用。除以上功效外,《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记载其有“治口腔炎、痈疮肿毒、外阴瘙痒”等功效。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迎春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体外抗菌实验研究证明迎春花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体内抗感染研究亦证实其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据古籍记载及临床试验观察,迎春花水提物对仔猪白痢等疾病均有较好疗效。笔者等主要考察其抗炎活性,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家畜机体肌肉筋骨间的疮肿,中兽医称之为附骨疽,是气血为毒邪阻滞而发生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是发于骨骼及肌肉深部的脓疡;局部漫肿,不热不痛,少数微热或剧烈疼痛,具难消、难溃、难敛的特点,大多数属于阴证。是一种病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本病一般病程长,多发于四肢内侧或外侧骨上。  相似文献   

19.
食盐味咸、性寒有小毒。有消食化积 ,消肿解毒之功。《名医别录》中说 :“戎盐善疗马背疮”。《兽医本草》中载 :“治痈疽肿毒”。由此可见食盐是治黄肿、痈肿、疔疮等的良药之一。1 黄症病例 1 :黄潭镇七岭村 4组李某饲喂黄母牛 ,未孕。于 1 996年 8月 1 0日就诊。主诉 :两天前腹下有小肿块 ,逐渐长大 ,但吃草反刍正常。今病情加重 ,故求医。检查 :体温39℃ ,呼吸 1 5次 /min ,心跳 6 1次 /min。在腹下约有 35cm× 2 0cm的肿块 ,按压凹陷 ,局部发热 ,针刺流出淡黄色的水液。尿赤短 ,口色红 ,尾脉洪大。诊断为暑热湿邪内浸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中医黄证分为滴水黄、锁口黄、肚底黄、遍身黄、胸黄、串皮黄、大头黄和锁喉黄等。《元亨疗马集》疮黄论:"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离经络,血离经络滥于肤腠,肤腠郁结而血瘀,血瘀者而化为黄水,故曰黄也"。一般说来,毒气侵入腹下生黄者称为肚底黄;毒气侵人肌表,黄无定处称为串皮黄;遍身多处生黄者称为遍身黄。中医以清热解毒为治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