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验证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杀虫剂对花生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瓢虫、草蛉、食蚜蝇、蜘蛛和土蜂5种天敌的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对3×10~(10) PIB/g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和对照药剂25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对甜菜夜蛾的种群控制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3×10~(10) PIB/g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对花生甜菜夜蛾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治作用。施药后7d和10d,2500倍和1250倍两个处理药剂的防效均达到85%以上,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上述两处理药剂对花生田瓢虫、草蛉蜘蛛、食蚜蝇、和土蜂5种主要天敌昆虫无不良影响,对花生生长安全,可在花生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温度、光、pH值对茶尺蠖病毒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结果表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悬液经80℃(水浴)、干多角体经120℃(烘箱)恒温处理15分钟时,多角体失去活性。夏季,干多角体薄层经阳光直射24hr后几乎失去活性。病毒悬液的pH值在4~8之间对病毒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可以感染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致其死亡。文章介绍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形态特征、作用机理和使用技术等,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二、茶树害虫病毒大田应用效果目前,在大田做过防治应用试验的有茶小卷叶蛾和茶卷叶蛾颗粒体病毒及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蠖和云尺蠖等核型多角体病毒,其中,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防效的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在晚稻分蘖末期,开展了防治五(3)代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甲维·氟酰胺ME、PLB+TCP、15%茚虫威EC和10%四氯虫酰胺SC等化学药剂交替使用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好,生物药剂20亿PIB/m 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效好,可推广。  相似文献   

6.
殷坤山 《中国茶叶》2006,28(4):26-27
茶树害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是真菌、细菌和病毒,真菌主要有白僵菌、虫草菌、拟青霉、头孢霉和虫霉等;细菌主要有苏云金杆菌及其变种、变形杆菌等;病毒主要有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其中研究和应用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是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简称Bt)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NPV)。利用微生物防治茶树害虫具有很多优点:(1)有较高的选择性,可以保护茶园害虫的天敌;  相似文献   

7.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农药混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与几种杀虫剂混用的杀虫效果。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Bt)与EoNPV混用时,表现有一定的颉颃作用,而且Bt浓度越高,往往颉颃作用越强。敌灭灵、喹硫磷与EoNPV混用,虽然有协同作用,但无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江苏主要产茶区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在主要发生区进行茶尺蠖病毒杀虫剂的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苏州市、无锡市为茶尺蠖发生区,南京市、扬州市为灰茶尺蠖发生区,镇江市、常州市为混发区;在低龄幼虫期,每667 m~2茶园使用150 mL茶尺蠖病毒杀虫剂防治灰茶尺蠖和茶尺蠖,防效分别为77.4%和77.3%;在高龄幼虫期,采用病毒杀虫剂与植物源农药混用,防效为99.6%。采用发生期预测为配套手段,在第1代孵化高峰期应用病毒杀虫剂,可作为茶尺蠖病毒杀虫剂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9.
1993年用40%辛氯乳油进行了防治棉铃虫的药效试验,在河北和山西两地的试验结果表明,用该药800、1000、1500倍液、药后3d均达到了85%以上的防效;药后5d,800、1000倍液达到了90%以上的防效。显著高于50%辛硫磷乳油和10%氯氰菊酯乳油的防效。该药对棉铃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田间使用以800~1000倍液为宜。  相似文献   

10.
昆虫化学信息素诱集绒茧蜂控制茶尺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主要依赖化学防治,许多茶园每年施药5~10次,只少量茶园偶尔使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制剂。但NPV制剂的防效易受环境温湿度、紫外线、制剂质量、虫口密度和虫龄等因子的影响。殷坤山等[1]分离鉴定了茶尺蠖性信息素,经生物测定,发现主要组分(Z,Z)-3,  相似文献   

11.
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的食叶类害虫,常在茶园暴发成灾,严重影响茶树的树势和茶叶的产量。本文介绍了茶黑毒蛾的主要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为生产上正确识别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茶黑毒蛾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黑毒蛾 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 是茶树的一种主要害虫。本报告通过对幼虫取食量、取食嫩叶和老、成叶的比例及田间摘除老、成叶后对产量影响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茶黑毒蛾幼虫的平均取食量为1710.4毫克,越冬代幼虫取食嫩叶占总量的78.33%,第1代幼虫占20.98%。越冬代幼虫的危害嫩叶当量 D=0.00134公斤,第1代幼虫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为(?)=0.0001377x~(1.247)。根据防治总费用、茶叶产量、价格及防治效果的调查,每亩年产150公斤干茶的茶园,越  相似文献   

13.
灭幼脲类对茶黑毒蛾卵和幼虫的生物活性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轩 《茶叶科学》1993,13(1):31-36
灭幼脲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经对茶黑毒蛾卵和幼虫生物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灭幼脲Ⅰ、Ⅲ号浸渍卵块能够显著降低其孵化率;饲喂幼虫可使其存活率降低98.7%—100%;而低浓度则可明显延长5龄幼虫的历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0g/hm~2灭幼脲类的防效达97%—100%,且对人、畜及茶园天敌安全。  相似文献   

14.
谢振伦 《茶叶科学》1992,12(2):133-137
从显脉球须刺蛾(Scopelodes venosa Kwangtungensis Hering)幼虫自然罹病死亡虫体中,分离到1株多角体病毒,包涵体呈多角形,有四边、六边、八边等多种形态,大小为600—800×1000—1200nm,多角体会在0.05 mol/L Na_2CO_3+0.1 mol/L NaCl 弱碱溶液中降解,且能释放出短杆状的病毒粒子,其大小为260—300×40—60 nm。室内感染3—4龄幼虫,LC_(50)为4.112×10~3 PIB,回归直线方程为 y=0.549x+2.86  相似文献   

15.
以武夷山和福州森林公园采集获得的30份新鲜水样为材料,分离获得5株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野生菌株.为了解这些新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杀虫晶体蛋白等研究,并对白纹伊蚊(A edes albopictu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两类靶标昆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LLW1对白纹伊蚊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其较正死亡率可达95.5%.经PCR扩增,发现该菌株含有cty2基因.但这5个野生菌株对棉铃虫均无活性.  相似文献   

16.
探讨使用环境友好复合型防治害虫中试药剂扫虫光防治瓜菜害虫的发生与危害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安全性,比较分析扫虫光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处理对辣椒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扫虫光1 000倍液、1 500倍稀释液不仅对棉铃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植株生长安全;扫虫光500倍液虽然对棉铃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植株生长畸形。因此,综合考虑经济、高效和简便等因素,扫虫光1 000-1 500倍稀释液可广泛用于防治瓜菜棉铃虫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7.
A research programme was initiated to develop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for the European skipper, Thymelicus lineola Ochs. (Lepidoptera: Hesperiidae) after its appearance in the Province of Quebec. A baculovirus and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ould both be used to control T. lineola in the field. With B. thuringiensis a dose of 2·5 × 109 International Units/ha resulted in 100% mortality of second- to fourth-instar larvae in 6–15 days; dosages of 5 and 10 × 109 I.U./ha caused 100% mortality within 3–6 days. Field application of th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caused 50, 80 and 100% larval mortality after 15, 19 and 27 days respectively. B. thuringiensis provided a curative method of control, whereas the virus can be used either as a curative or as a preventive method of controlling T. lineola because it is transmitted to the progen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est way to control T. lineola is by the combined use of both micro-organisms.  相似文献   

18.
4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分离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浙江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2.5×106PIB/mL;湖南分离株的毒力最弱,其LC50为13.36×106PIB/mL。不同分离株的毒力强弱依次为浙江分离株>贵州分离株>湖北分离株>湖南分离株,但贵州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的毒力相差不大,LC50分别为9.5×106PIB/mL和7.31×106PIB/mL。测定了EpNPV 4个分离株的5个与病毒复制、病毒—宿主关系、毒力水平相关的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其不同株系间的遗传结构,发现湖北分离株和贵州、湖南两分离株的相似度最高(99.7%);浙江分离株和湖南分离株间的相似度最低(99.4%)。基于5个基因拼接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湖南(HN)和湖北(HB)两个株系最先聚类并为一支,再与贵州(GZ)分离株聚类,最后才与浙江分离株(ZJ)聚合,说明浙江分离株与其他3个分离株的遗传距离均较远。试验结果初步表明,EpNPV不同株系间的毒力水平差异与其遗传结构差异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