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抗灰斑病的抗性与抗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越平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2,21(4):285-289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过重大的损失,对该病害的抗性机理、遗传及育种进行研究对有效控制这一病害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近年来在大豆灰斑病结构抗性、生化抗性、抗性的遗传方式以及抗源筛选与育种研究的进展,为大豆抗灰斑病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抗大豆灰斑病品种合丰29号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郭泰,张荣昌,齐宁,刘忠堂大豆灰斑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产和销售价格。而防治大豆灰斑病的根本措施是育成和推广抗病品种。合丰2...  相似文献   

3.
合丰33号大豆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泰  齐要 《大豆科技》1994,(6):20-20
合丰33号大豆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郭泰,齐宁,张荣昌,商柏廷(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合丰33号品种,是抗灰斑病兼抗病毒病的品种。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生产上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大豆叶、茎、荚、子实...  相似文献   

4.
王芊 《大豆科技》1996,(6):22-22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王芊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大豆灰斑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近些年来已成为黑龙江省危害大豆的重要病害,以我省大豆主要产区合江、牡丹江等地区最为严重。病粒串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可达30%~50%。感病子实含油量降低2.9%,蛋白质...  相似文献   

5.
高抗灰斑病高产大豆新品种合丰34号的选育齐宁,郭泰,刘忠堂,商柏廷,张荣昌(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黑龙江省是我大豆的的主要产区,也是重要的大豆出口生产基地。近年来,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大豆灰斑病始终是阻碍大豆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使大豆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大豆抗灰斑病新种质的创新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抗灰斑病新种质的创新和利用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郭泰刘忠堂齐宁黑龙江省甘南县种子公司李静媛大豆灰斑病是一个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降低商品价值,给大豆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一般在自然发病条件下,可...  相似文献   

7.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对大豆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影响.主要介绍了大豆灰斑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及发病条件等,并提出对该病进行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豆抗灰斑病育种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抗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是三江平原大豆的主要病害。六十年代就曾大发生,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三江平原的开发,大豆面积的不断扩大,大豆灰斑病日趋严重,现己成为一种常发性的大豆病害。致使大豆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商品率降低。一般中等发病,可使大豆减产12%,严重发病减产  相似文献   

9.
大豆灰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永梅  申宏波 《杂粮作物》2003,23(4):235-236
1 大豆灰斑病的分布和危害大豆灰斑病 (CercosporasojinaHara)为真菌病害 ,在 1 91 5年由Hara首先在日本发现 ,此后相继在美国、英国、前苏联、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委内瑞拉、危地马拉等国均有发生 ,至今大豆灰斑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也很普遍 ,自 1 92 1年发现以来 ,遍及各大豆种植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 ,从 2 0世纪 60年代至今 ,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已有四次大发生 ,给生产和外贸造成严重的损失 ,已成为黑龙…  相似文献   

10.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双抗育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一般发病年可减产5—12%,大发生年减产31%。感病籽实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均降低。大豆病毒病一般植株发病率达60%、籽实褐斑率达10—12%,重者达7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出口和销售价格,尤其两种病同时流行对大豆生产影响更大。目前我省已推广了一批抗灰斑病品种,但生产中尚无抗病毒病品种,更缺少灰斑、病毒兼抗品种。  相似文献   

11.
大豆抗灰斑病菌的生化基础刘丽君,高明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陈连文(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农业局)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范围较广。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发病较重。其优势小种以1号、7号为主。近两年8号小种又有所抬头,使...  相似文献   

12.
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廖林  庄炳昌 《大豆科学》1993,12(4):318-322
以三个抗灰斑病和三个感病品系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叶片中过氧化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所增加,且有感病品系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系的趋势;2.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有所增加,感病后感病品系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抗病品系的;3.大豆感染灰斑病后所有品系的抗坏血酸含量均降低,感病后感病品系的抗血酸含量高于抗病品系的;4.大豆感染  相似文献   

13.
大豆灰斑病抗感标准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曹越平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2,21(2):113-116
大豆灰斑病抗感鉴定标准的确立一直是抗病育种及抗病机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以大豆杂交组合的后代为材料,从各组合F2植株的病情分布、F3株系的抗感分离以及植株抗重复再侵染能力的角度,对大豆抗灰斑病的抗感鉴定标准进行研究。提出:在用混合菌种对大豆材料进行田间接种的条件下,大豆灰斑病的抗感鉴定标准应定在病斑型级数为B2处,即植株叶片的病斑数量不能超过5-8个。  相似文献   

14.
大豆灰斑病的危害与抗病育种工作回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刘忠堂 《大豆科学》1991,10(2):157-161
大豆灰斑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降低商品价值。育成抗灰斑病品种,是解除灰斑病对大豆危害的根本方法。采用一次杂交和简单回交改良法均收到良好效果。已育成合丰27、合丰28、合丰29、合丰30号四个抗病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耐病品种的应用,对保持大豆大面积稳产也具有重要意义,合丰25号是当前大面积推广品种中,耐病性较好的品种,年推广面积已达到1500万亩。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2004年大豆田病害的分布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田间调查、预测预报资料以及前人的经验,本文着重介绍了2004年黑龙江省各地区大豆田中主要病害的分布及防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病害分布与危害存在区域性差异。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菌棱病主要发生区域为黑龙江省的中西部的部分市县;大豆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及病毒病重点发生区域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绥化市等部分市县。大豆灰斑病在局部地区将造成危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大豆病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灰斑病对大豆类囊体膜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SO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灰斑病1号,7号小种侵染条件下,大豆类囊体膜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提出了灰斑病1号小种主要是使感病大豆品种叶肉细胞叶绿体膜蛋白受到损伤,然后使植发病。灰斑病7号小种对大豆的影响主要作用于细胞色素的表达上,使细胞色素不能合成,从而表现出感病反应。而抗病品种则无此反应。  相似文献   

17.
大豆抗病基因定位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综述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在大豆疫霉根腐病、细菌性斑点病、花叶病毒病、灰斑病、孢囊线虫、瘁死综合症等病害抗病基因定位中的最新进展,并指出抗病基因的群聚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18.
大豆灰斑病叶部病斑严重度的分级标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学敏  李长友 《大豆科学》1991,10(4):330-334
根据单个叶片病斑面积总和与整个叶片面积的比值,以及自然侵染的最高病斑/叶面积比,将大豆灰斑病叶部病害的严重度划分为0~6七个级别,并制出各级别标准图片和绘出模式图。  相似文献   

19.
巴西四个大豆灰斑病鉴定寄主对中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反应李海英,杨庆凯,颜世文(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哈尔滨市种子公司)大豆发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国内外均有报道。美国采用16个鉴别品种,鉴定出12个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1]。巴西采用1...  相似文献   

20.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1-10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