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及体会。方法:针对93例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并进行有计划的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93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未出现关节脱位、感染、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至1 a,患者假体及髋关节功能良好,均能下地行走。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和术后的正确护理及早期功能锻炼,可提高髋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治疗前后的Harris评分、屈曲强直矫正、关节活动度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屈曲强直、平均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价分别为(20.95±0.21)分、(52.20±1.20)°、(7.58±1.25)°、(52.01±3.20)分,经5年随访,手术后Harris评分、平均屈曲强直、平均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价分别为(80.12±3.02)分、(7.02±0.12)°、(185.20±2.02)°、(89.25±4.02)分,手术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及假体脱位、下沉等近远期并发症。结论:给予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屈曲强直畸形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差、生活工作行动困难等情况,且经临床观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15例行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SuperPath组,选择15例同期行常规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为常规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置换时间、切口长度、置换后早期的功能锻炼情况及影像学评价结果.结果 SuperPath组的切口长度较常规组短,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输血量均少于常规组(均P<0.01);两组的置换时间、置换后影像学评价及髋臼角测量、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后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结论 SuperPath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响假体位置及置换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全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阶段性康复锻炼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本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锻炼方法,干预组则进行4个不同阶段的功能锻炼指导。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并发症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显示,除畸形项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干预组患者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项目及Harris评分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vs 20.0%,P〈0.05)。结论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功能锻炼,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增加患肢关节活动度及肌力,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日常动作的协调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我科从2004年1月~2004年12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1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R),通过给病人行之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功能康复锻炼,改善和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收到较满意的临床及社会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13例均为花都区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患者,男4例,女9例。平均年龄66·5岁。全部病人均从术后当天接受早期康复锻炼,并根据假体情况,进行完全负重或部分负重练习。THR术后康复2~3周。2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多数患者都愿意接受手术,但由于手术费用较昂贵,术后可能发生某些并发症,患者会存在顾虑和恐惧的心理。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需求状况,为临床制定手术护理措施提供指导。方法对62例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且年龄≥70岁老年患者,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老年患者术前心理需求中,手术安全及了解麻醉风险程度的需求高于其它各项需求(P<0.01或0.05)。结论根据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身心特点及不同的心理需求,加强术前宣教与沟通,减轻老年患者术前负面情绪影响,为手术的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小儿臀肌挛缩症(GM C)术后康复锻炼护理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诊断明确的200例患儿行术后康复训练指导,了解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儿髋关中立位屈曲活动度均在100°以上,内收大于10,°能双下肢并拢下蹲。本组优176例(90.3%),良19例(9.7%),优良率达100%。结论:对患儿进行系统、有效的护理与康复锻炼非常重要,它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老年糖尿病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经验。方法:对1999年4月-2006年12月本院40例老年糖尿病因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头坏死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术后不同治疗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尤其在监测和控制血糖,注重感染的预防方面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病例2例术后出现伤口红肿,1例伤口裂开,但细菌培养未见异常,经换药处理8d后基本愈合,无伤口感染导致手术失败的病例;无死亡及低血糖病例发生;无因护理不当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术后加强观察及护理,及早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晚期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方法。方法:1997年4月~2000年4月,16例18髋成人晚期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单侧14例,双侧2例。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10髋、混合型6髋、骨水泥型2髋。随访时间平均3.8 a(3.2~4.6a)。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及神经并发症出现。11髋术后肢体恢复等长,其余7髋较健侧缩短,但均小于5mm。平均H arris评分由术前52分增至术后92分。随访期未发现假体松动及脱位。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晚期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比较复杂、并发症多,术前应有周密的计划,术中特别需要考虑肢体长度的均衡、假体的选择、髋臼骨床的制备及安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引流量的变化及术式对其的影响。方法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86例老年患者,分别采用骨水泥型全髋置换、生物固定型全髋置换、混合型全髋置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观察术后12、24、48h及拔管时的引流量,以及不同术式对引流量的影响。结果术后12h引流量占总量的53.7%,24h后引流量呈减少趋势,生物固定型全髋置换术12 h引流量达(346±41)mL,高于其它术式(P<0.01),48h时的累积引流量与各术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术后12h是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引流的高峰期,应密切观察引流量的变化,术式可能是影响引流量大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同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哪t)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在我院接受THR的16例32髋DDH患者(Grower分型属Ⅰ型10例20髋、Ⅱ型5例10髋、Ⅲ型1例2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Harris评分(45.0±7.3)分。手术人路采用后外侧入路,结构性植骨后臼杯置于真臼水平。结果手术时间4.0~4.5h,术中输血800~1200mL,随访6-72(40.0±2.3)个月,术后Harris评分为(87.4±3.5)分,明显高于术前(P〈0.01)。随访期内无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对成人DDH患者双侧同时行THR术虽然难度大,技术要求也高,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经济有困难的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健康教育得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总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健康教育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Hc=6.073,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能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治疗85岁以上超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半髋成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强调假体位置的准确性及牢固性,术后早期活动。结果:本组13例其中1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3例全髋关节置换,2—4用患者能扶拐下地,9周船自理生活,随访6月-5a,病者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X线照片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及下沉,效果满意。结论:作者认为治疗超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分期手术结合固本消痰汤治疗晚期髋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例髋关节结核患者采用分期手术结合固本消痰汤治疗,采用Harris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髋关节活动情况。结果经过6~24个月的随访,10例患者功能均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1年拍术侧髋关节X线片发现假体周围骨质丢失较多,给予对症处理及用药6个月,未发现骨质丢失加重现象。未见结核复发,无髋关节翻修病例,患者预后基本满意。Harris评分平均88分。结论通过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和全面的术前评估,分期手术结合固本消痰汤治疗晚期髋关节结核是一种较安全和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情况。方法:对33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术后随访,利用临床关节功能及放射学检查,分析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其临床结果与同期置换的578例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感染率和松动率略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感染率6.1%,松动率3.0%;非糖尿病组感染率2.3%,松动率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良率相近。结论: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如果没有严重的并发疾病,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可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牵引治疗的功能锻炼指导及护理体会。方法2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折经手法复位后,在无菌技术操作下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术,护理人员指导功能锻炼及精心护理。结果280例中,平均住院45 d,无1例发生并发症,且功能恢复快,免除手术痛苦。结论做好功能锻炼及护理可以有效预防褥疮、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僵直、泌尿系结石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从而达到护理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21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1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综合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DVT的发生率及程度。结果研究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6%vs 35.2%,P〈0.01),且研究组发生DVT的血栓栓塞程度亦较对照组轻(Hc=3.85,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DVT的机率,并减轻血栓栓塞的程度,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我科从2004年1月-2004年12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1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R),通过给病人行之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功能康复锻炼,改善和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收到较满意的临床及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应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给予营养支持、功能锻炼、心理护理;术后做好骨搬运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予以出院指导和功能锻炼。结果 1例患者术后出现骨不连,给予二次手术取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2例患者出现严重钉道感染,予以彻底清创后感染得到控制。根据Paley标准评价骨搬运结果及功能,骨性愈合结果:优12例、良7例、中1例;功能评价:优10例、良8例、可2例。结论 Ilizarov骨搬运技术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有效方法,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基于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评估表(简称Autar量表)的分级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37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分级组与对照组,每组1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分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Autar量表对本组的患者进行评分、分级,对不同级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分级组术后6个月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2照组的14.0%(χ=4.034,P〈0.05);分级组、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3.6±2.2)、(15.2±1.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5,P〈0.01)。结论参照Autar量表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进行分级,实施分级干预对预防其下肢DVT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