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储层进行可动流体研究,针对低渗一超低渗透油藏特点,阐述了核磁共振可动流体的测试原理、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研究了物性和微观孔隙结构对可动流体的影响。研究表明,可动流体分布范围不一,具有明显的非均质特征,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强于孔隙度,孔隙尤其是次生孔隙发育、喉道大小和孔喉连通性是影响可动流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A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8段(Psh8)储层80块岩样核磁共振扫描分析,形成一套该地区实验室岩样核磁共振测试分析方法。从岩样核磁横向弛豫时间(τ2)的分布出发,分析 Psh8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计算了τ2的截止值(τ2,cutof ),获得了束缚水饱和度分布情况;依据常规气体渗透率测量数据,建立了2种核磁渗透率模型。  相似文献   

3.
针对核磁共振试验获得低渗透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成本高、周期长、应用受限等弊端,深入分析了低渗透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因素。结合恒速压汞、高压压汞等试验提出了计算致密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方法。结果表明:低渗透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与恒速压汞总进汞饱和度、黏土矿物绝对含量相关性较好,将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2种方法获得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差值小于5%,计算误差平均为3.76%。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符合,表明该方法适用可靠。计算研究区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为37.6%,按照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划分标准,研究区以Ⅲ类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4.
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我国油气产量的重要增长点,其中,致密油是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热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的勘探开发程度相对滞后,提升致密油勘探开发效率的关键在于优选"甜点"区(段),而刻画"甜点"区(段)的关键在于致密储层的物性分级评价.利用压汞数据、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对致密砂岩孔喉结构进行表征,并结合分形理论,建立了适合鄂尔多斯盆地五蛟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的孔喉分类方案:大孔喉(喉道半径r>0.2μm)、中孔喉(0.0810%,渗透率K>0.15 mD)、Ⅱ类砂岩(?>8%,0.075mD≤K≤0.15mD)、Ⅲ类砂岩(?>6%,0.05mD≤K≤0.075mD)、Ⅳ类砂岩(?<6%或者K<0.05 mD).该分级方案得到了试油资料的验证,高产井主要分布在Ⅰ、Ⅱ类砂岩发育的地区.研究区Ⅰ、Ⅱ类砂岩主要分布在中南部,且在长71亚段更为发育.因此,研究区中南部是未来致密油勘探的有利区块,长71亚段是未来勘探的最有利层段,其次是长72亚段.  相似文献   

5.
以鄂尔多斯盆地绥靖油田杨19区侏罗系延安组9油层组(Jy9)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指导,结合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系统研究了储层特征。研究表明,区内Jy9储层碎屑岩以灰白色、灰褐色中-细粒长石质岩屑砂岩和长石质石英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较高;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内溶孔,局部可见微裂隙;喉道以细喉为主,含少量中喉,分布不均;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2.0%~17.0%,渗透率多集中在8~15mD,属于中-低孔、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清水河组致密砂砾岩储层为该区的重要勘探领域,渗透率是评价致密砂砾岩储层的关键参数。为提高此类储层渗透率计算精度,基于核磁共振实验,分析致密砂砾岩岩心饱和水及离心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谱,明确致密砂砾岩孔隙中流体的赋存形态及渗流规律,提出常规核磁共振渗透率计算方法的不足,并且提出核磁共振动态截止值的概念。基于核磁共振动态截止值,将储层孔隙空间划分为3类:自由流体孔、毛细管半束缚孔、完全束缚孔;分析了渗透率与不同孔隙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致密砂砾岩储层渗透率与自由流体孔孔隙度、核磁总孔隙度、毛细管半束缚孔的T2几何平均值呈正相关关系,与完全束缚孔流体饱和度呈负相关关系。构建基于不同孔隙类型渗透率模型,计算渗透率与岩心实验渗透率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9.0%。该方法提高了致密砂砾岩储层渗透率的计算精度,且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清水河组致密砂砾岩储层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应用恒速压汞技术对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研究。该类储层孔嚏半径分布范围变化不大。对储层渗透率影响不明显,储层渗透率主要受控于喉道半径的大小以及孔隙与喉道的配置关系;毛细管压力曲线揭示出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孔隙和喉道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处于开发中后期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注重对于喉道的开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从岩石学特征、孔隙特征、喉道类型、孔喉关系4个方面对洛带气田蓬莱镇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储层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粒度以细粒为主,分选中等;以粒间溶孔、原生粒间孔为主;储层孔隙度主要集中在3%~15%,渗透率大部分大于0.2mD;储层为孔隙型储层;研究区分布面积最广的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综合物性分析,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吉7井区二叠系梧桐沟组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7井区梧桐沟组储层具有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较高,中值半径和平均毛管半径较小,孔隙结构较差的特征;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和原生粒间孔及粒内溶孔;吉7井区有利储层为中孔中细喉道的中等储层,梧二段为吉7井区主力油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取疏松砂岩全面、准确的物性参数,利用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分别对疏松砂岩的岩心和岩屑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分析研究了二者的T2弛豫时间谱及核磁渗透率模型。结果表明,疏松砂岩岩屑与岩心的T2弛豫时间谱符合得很好,T2谱分布特征参数的平均绝对偏差均小于4.1;渗透率数学模型系数C的平均值相对偏差很低,仅为0.92%。由此认为,可以利用岩屑来代替岩心进行疏松砂岩物性参数的分析,建立了疏松砂岩储层物性参数分析的新方法,弥补了不成形疏松砂岩无法进行常规渗透率测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数字岩心核磁共振试验可定性提供岩石孔隙结构特征,岩心压汞试验可定量提供岩石孔喉半径。主要介绍了二连油田乌兰花凹陷应用岩心压汞试验数据刻度数字岩心核磁共振τ_2谱数据,使τ_2谱分析成果由定性解释转化为定量解释,为储层孔隙结构认识、产能预测等提供了参数依据,取得了较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A地区砂岩储层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分析了该地区储层岩性、物性特征,并统计了A地区岩心孔隙度、渗透率的分布情况,确定了低孔、低渗储层的物性分布范围。采用孔渗关系法、经验统计法、最大曲率半径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等4种方法确定了A地区的物性下限;综合分析不同方法的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孔隙度下限为7.31%,渗透率下限为0.29mD,并利用试油资料验证了该储层物性下限的合理性。综合多种方法确定的物性下限能较好地应用于低孔、低渗地区测井资料解释处理中,为油气藏的储量计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充分考虑不同流体渗流特性对岩心饱和度测量数据的影响,发现岩心饱和度的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挥发量误差,而传统线性回归校正法将所有误差等同于系统误差,虽然简便但不够严谨。以酒东油田白垩系K_1g_1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以线性回归校正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取心、相渗资料,结合多相流体渗流理论,计算地面油、水饱和度的挥发比例和挥发量,对传统线性回归校正法进行改进:在挥发量误差线性回归校正前,将地面测量的油、水饱和度拟合线的斜率还原成地下原始状态。结果表明,研究区岩心饱和度的误差主要为油的挥发损失,校正前岩心饱和度之和最大误差为61.8%,校正后满足岩心饱和度之和为100%的归一化条件。综合考虑挥发量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校正方法,在满足岩心饱和度校正精度的同时,既发挥了线性回归校正法的简便优势,又使得校正结果更符合地层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4.
渗透率是影响煤层气储层能否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参数,其与岩石孔隙结构关系密切。以沁水盆地和顺区块高煤级煤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压汞测试分析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并探索基于压汞法的煤储层渗透率估算方法。薄片观察结果显示,研究区高煤级煤储层发育孔缝双重储集空间,孔隙形态多为圆形及椭圆形;割理多被脉状方解石充填,形成期早;此外,煤岩中还存在大量未充填的张性、剪性及滑脱微裂缝,形成期晚。该煤储层具有中孔-低渗特征,孔喉配置关系为微孔-微喉型。通过对比不同入汞量所对应的煤岩喉道半径与毛细管压力间的关系,发现在入汞量约为25%时,毛细管压力曲线存在较为明显的拐点。建立了该拐点所对应煤岩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回归模型,从而实现了对煤岩渗透率的有效预测。该研究对深入探索煤储层渗流机理、储层评价及"甜点"区预测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1亚段东西部储层储集性能差异明显,造成环江地区东西部油藏富集规律不同。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对比、岩石薄片鉴定以及压汞曲线分析等方法,厘清了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1亚段东西部储层基本特征,进而分析了研究区储层致密成因和东西部储层差异主控因素。结果显示:(1)环江地区长81亚段东西部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粒度西部粗于东部,储集空间类型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长石溶孔次之,填隙物含量较高;(2)东西部物性差异明显,西部山城-罗山川地区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0.71%、6.44 mD,发育低孔-特低渗储层,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能达到中孔低渗,东部大巴咀-涝池口至洪德以东地区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5.63%、0.13 mD,基本为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3)物源供给、沉积作用和古地形是研究区西部储层物性好于东部的先天地质因素,其中沉积作用和古地形控制着储层砂体厚度和空间展布等宏观特征,物源供给影响储层沉积岩石粒度大小分布和填隙物分布等微观特征。成岩作用是降低研究区东西部储层整体...  相似文献   

16.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等综合分析,对姬塬地区长4+5油层组储层长石溶蚀特征、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长石溶蚀的增孔、提高渗透性作用显著,面孔率平均增加了1.32%,渗透率平均增加了0.22mD。通过长石溶孔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相关性研究,优选出了储集性能好(面孔率大于4%)、渗透率较高(大于0.6mD)的相对高孔、高渗区,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致密油层具有储集孔隙空间小,渗流能力差,非均质性强,岩性、电性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流体测井识别难度大等特点,如何有效利用测井资料评价该类油层,对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油田庄9区致密油层长82油层为例,充分利用测井、取心、录井、测试分析等资料,建立了合水油田长82油层测井参数解释模型:研究区开发井密度曲线较少,选用声波时差建立了孔隙度解释模型;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好,利用两者交会图法获得渗透率模型;采用阿尔奇公式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并确定了储层评价下限标准:渗透率下限为0.1mD,孔隙度下限为8.0%,声波时差下限为220μs/m,电阻率下限为20Ω·m,含油饱和度下限为45%.该模型及下限标准为研究区致密油层的识别、储量的提交与升级提供了依据,也为复杂致密储层的测井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疆XQ井区火山岩储层物性差,投入开发后存在地层能量不足、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的问题,为优选符合该类油藏的有效开采模式以及找出不同方式的驱油特点,提高油气采收率,以该井区安山质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岩心分别开展了CO2驱油和水驱油试验,分析不同驱油方式对岩心孔隙油水动用情况以及驱油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岩心孔隙构成主要为小孔隙,少量为中孔隙和大孔隙,油相主要分布在小孔隙区域,小孔隙为主要产油贡献区;总体原油采收率较低,驱替采油作用主要发生在流体注入初期,注水开发方式的采收率高于注CO2开发;岩石物性参数孔隙度与渗透率对于原油采收率有一定的影响,呈正线性关系,实际生产时应结合现场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注采方案.在制定实际开发方案时,可通过提高开采初期流体注入压力和注入量来提高初始阶段采出程度,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依据岩心、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华152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3油层组发育三角洲相沉积,微相类型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5种,其孔隙度为1.2%~23.1%,渗透率为0.01~72.2mD,属于中、低孔-低渗储层。根据单砂体内在垂向上的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以及测井响应特征,识别出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等3种基本的层内非均质类型。  相似文献   

20.
通过A气田已压裂井储层岩石学特征、孔渗物性特征、孔隙及喉道类型、孔隙结构类型等储层特征及压汞和气水相渗等资料,研究了储层特征对压裂效果的影响,明确了渗透率决定压后产能、含水饱和度决定压后产水的规律。低渗储层渗透率主要受粒度、填隙物、微观孔隙结构和成岩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储层的含水饱和度接近相渗分析的束缚水饱和度时,压后产大水的可能性不大;含气饱和度接近相渗分析的残余气饱和度时,压后以产水为主。为提高A气田低渗气藏压裂效果,压裂选层时应重视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的求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