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围治疗期功能锻炼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实施系统性功能锻炼及常规功能锻炼。测定2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2周患侧肩关节内收、外展、前屈及后伸活动度,采用主观用力感觉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后12周时运动耐力,并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患侧肢体肩关节内收、外展、前屈及后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时患侧肩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周时最大心率时间、运动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恢复时间及主观用力感觉则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上肢水肿及皮瓣坏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功能锻炼可促进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肢体功能及运动耐力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阶段性康复锻炼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本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锻炼方法,干预组则进行4个不同阶段的功能锻炼指导。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并发症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显示,除畸形项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干预组患者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项目及Harris评分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vs 20.0%,P〈0.05)。结论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功能锻炼,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增加患肢关节活动度及肌力,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日常动作的协调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患侧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提高乳腺癌根治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乳腺癌TNM分期I~II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依据护理干预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分别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应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估2组患者术后第2、4、12周患侧肩关节功能,使用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2组患者术后2周患侧肩关节外展、后伸幅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周时患侧肩关节外展、后伸幅度均大于术后2周(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12周时患侧肩关节外展、后伸幅度均大于同期对照组(P0.05)。2组患者出院时FACT-B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12个月FACT-B评分均高于出院时(P0.05);观察组出院6、12个月时FACT-B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围术期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侧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乳腺癌根治术后阶段性护理指导功能锻炼对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56例,在术后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制定个性化阶段性护理措施与功能锻炼计划,本组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56例采用常规护理的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术后6个月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侧上肢上举、旋转、外展优良率分别为94.64%、96.43%、94.64%;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3.93%、82.14%、82.14%.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给予阶段性护理指导,同时结合功能锻炼对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可明显减轻疼痛,消除水肿,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物理疗法,观察组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疗程14d。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臂围,并填写患肢功能评价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5.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肢功能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患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可有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并改善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术中保护肋间臂神经及胸前神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29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72例行术中保护肋间臂神经及胸前神经(观察组),118例不予保留(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肢水肿、皮肤感觉异常、胸肌萎缩等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肢肿胀、皮肤感觉异常、胸肌萎缩者分别为20例(11...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良肢位摆放对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良肢位摆放.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有33例(55.0%)发生肩手综合征,观察组有13例(2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疼痛、水肿及关节活动度的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Fugl-Meyer积分和Ba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良肢位摆放能降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可提高患侧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药硬膏穴位贴敷与中药喷雾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本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两组术后均予以常规治疗(肢体锻炼+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安慰剂穴位贴敷,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利用中药硬膏穴位贴敷与中药喷雾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术后淋巴水肿改善效果,并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水肿、疼痛、肩部活动受限、乏力、食欲不振)、上肢周径、肩关节活动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各项淋巴水肿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4周后上肢周径均小于治疗前,且同时段比较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提升,且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5.0%,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针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可采用中药硬膏穴位贴敷与中药喷雾联合治疗,有利于减轻不适症状,提高肩部活动能力,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8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及常规组各44例,术后分别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使用医用量角器测量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患侧肩关节活动度变化;使用乳腺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变化。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前屈等活动范围较干预前明显扩大(P<0.05),综合组活动范围大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2组患者FACT-B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常规组各项评分及总分略有提升(P>0.05),综合组各项评分及总分改善优于干预前及常规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可促进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胸前神经(Anterior thoracicnerve,ATN)、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住的92例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病人,所有患者均在术中尽量保护ATN及ICBN,而对于被迫损伤者或因淋巴结清扫不能保护者予以切除ATN及ICBN。将保护ATN、ICBN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切除ATN、ICBN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按乳腺癌临床常规行综合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术后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及转移、复发情况;胸肌萎缩及外形改变、患肢上臂及腋窝区皮肤感觉功能障碍以及患侧上肢负重情况等。结果:通过对两组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胸肌萎缩发生率分别为20.83%、40.91%;患肢上臂及腋窝区皮肤感觉异常率分别为16.25%、25.00%;疼痛发生率分别为4.17%、18.18%。术后12个月,两组患侧上肢负重正常率分别为100%、79.5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胸前神经、肋间臂神经安全可行,能够降低术后胸肌萎缩及皮肤感觉异常率,其上肢负重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优化管理胃管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脑血管病伴吞咽困难的患者68例,按入院日期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均按常规方法置入胃管,成功后,对照组给予鼻饲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PDCA循环管理制度管理鼻饲患者。结果 PDCA循环管理制度的实施使护士工作有章可循,观察组患者胃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度、心理压力、睡眠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DCA循环管理制度的实施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有效降低胃管滑脱率,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超早期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脑卒中后患者9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使用常规3段式康复护理干预策略;在对照组基础上,干预组进行超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短期康复效果、康复后躯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差异。结果 (1)康复干预1个月后,干预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2)干预组的短期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Hc=4.547,P〈0.05);(3)干预组患者髋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活动度和ADL上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4)干预组患者躯体功能、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五项评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护理超早期干预能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其不仅可以提高康复效果,还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整体护理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诊治不孕症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不孕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康复锻炼及注意事项知识掌握程度、受孕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康复锻炼及注意事项知识掌握程度、受孕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可有效提高宫腔镜联合腹腔镜在诊治不孕症患者的疗效,改善医患关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受孕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多功能防旋按摩装置的效果.方法 9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入院日期先后使用单纯防旋鞋(对照组)或自制多功能防旋按摩装置(观察组),观察肿胀程度、舒适度、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患肢肿胀程度轻、麻木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P<0.01或0.05),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多功能防旋按摩装置可减轻患肢肿胀程度、增加舒适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及体会。方法:针对93例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并进行有计划的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93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未出现关节脱位、感染、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至1 a,患者假体及髋关节功能良好,均能下地行走。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和术后的正确护理及早期功能锻炼,可提高髋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神经刺激器双重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联合“鸡尾酒”关节周围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随机分为CFNB组和持续静脉镇痛组(PCIA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术中均行0.33%罗哌卡因、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氨甲环酸0.25 g、生理盐水混合液(“鸡尾酒”疗法)关节周围局部阻滞治疗.CFNB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进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PCIA组采用电子静脉镇痛泵术后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静息痛和运动痛评分、患肢关节活动度以及患者术后镇痛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CFNB组术后20、24、48 h各时间点的静息疼痛评分以及术后16、20、24、48 h的活动疼痛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1),CFNB组的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和主动屈膝90°时间均明显短于PCIA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鸡尾酒”关节周围局部阻滞联合超声、神经刺激器双重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TKA手术安全性高,镇痛效果理想,有利于术后早期关节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重度屈曲强直髋关节畸形的手术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重度屈曲强直髋关节畸形5例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术,做好术前护理指导,观察与预防术后并发症,进行周密的早期功能锻炼和保持正确的体位。结果:5例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术后早期发生髋关节脱位2例,术后出现股神经麻痹症状1例,经加强护理及功能锻炼,术后随访1年恢复良好。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重度屈曲强直髋关节畸形,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精心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加强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功能锻炼的指导,是增强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的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各30例,康复组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术后4周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于干预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使用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系统对2组患者总体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前2组VAS评分、膝关节围度及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4周时2组VAS评分、膝关节围度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关节活动度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康复组VAS评分、膝关节围度及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2组LYSHOLM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关节镜下行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偏瘫患者患肢功能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1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6例及对照组60例。两组人院后即给予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组病后3d即辅以患肢康复训练,对照组则病后2周才作患肢康复训练。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肢功能和Barthel指数都明显改善和提高,但康复组比对照组改善或提高得更为显著(P〈0.001或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出血患者患肢功能及ADL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锻炼组),于术后第3天起指导其行临床下肢肌肉锻炼、床上腰背肌锻炼及床边腰肌锻炼;并选择一般情况具可比性的同期术后无指导功能锻炼的88例作为对照组。随访6~12个月,并比较两组功能锻炼效果。结果:经6~12个月随访.锻炼组功能评定优80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为95.8%;对照组优、良、可的倒数分别为48、16、24例,优良率为72.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8.984,P〈0.001),锻炼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9.501,P〈0.001)。结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