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黏膜注射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效果.方法 126例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内镜下黏膜注射肾上腺素或联合金属钛夹治疗,比较两组即时止血率及1周内再出血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即时止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 vs 87.3%,P>0.05),观察组1周内再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1.6%vs 12.7%,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 vs 76.2%,P<0.05).结论 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黏膜注射治疗消化道溃疡病出血可显著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2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内镜下行铗夹止血治疗。25例中溃疡底部血管暴露出血4例,溃疡动脉喷血1例,息肉电切术中创面涌血18例,肠息肉术后第3天和第5天残端脱落出血2例。结果:25例均获得立即止血,并未再发出血,有效率达100%,且无特殊并发症发生。有1例女性行止血夹6月后仍残留于回盲部,但患者无不适感。结论:内镜下用金属钛夹止血对消化道出血可达立即止血和预防再发出血。掌握好适应证并充分暴露出血部位是止血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金属钛夹在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切除直肠息肉中的应用、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在EMR切除直肠息肉并使用钛夹处理创面的1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6例患者术后直肠息肉均予以切除,并使用钛夹处理创面。息肉治疗成功率98.4%(183/186)。3例不成功案例中2例为钛夹1周内脱落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好转,1例为术后第3天钛夹撕脱伤致肠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出现腹痛或里急后重感16例。结论:金属钛夹在直肠息肉EMR中的应用具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1对于直径较小(10mm)的息肉,靠近肛门(距肛门5cm),如果创面平整、无明显渗血,尽量少用或不用金属钛夹;2钛夹数量不宜太多(3枚);3相较于消化道其它部位息肉的切除,直肠息肉EMR术后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流质饮食时间(建议流质饮食1周);4术后帮助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太硬蹭掉金属钛夹,导致钛夹过早脱落致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腹腔镜保胆手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施行腹腔镜保胆手术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也没有消化道功能紊乱,术后除1例胆囊息肉残余外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保胆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既保留了胆囊的功能,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德国ERBE 公司生产的APC(VI0 200D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息肉进行内镜下治疗.结果 258例老年患者共检出525枚息肉全部使用APC治愈,根据息肉大小和形态,使用APC灼除302枚(57.5%),APC切除89枚(17%),黏膜下注射后APC切除134枚(25.5%),局部渗血者行APC电凝或钛夹止血.术后2例(0.8%)出现少量便血,予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APC可作为老年人大肠息肉的首选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诊断为LST患者41例,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1例病灶直径约11~35mm,全部病例均一次完成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半年至3 a,1例复发,治愈率为97.6%...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胶囊内镜在老年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及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胶囊内镜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阳性率.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胶囊内镜的阳性检出率为78.33%,明显高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的5.0%(x2=66.377,P<0.01).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病变诊断率高,尤其适用于老年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双改良式子宫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对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产后行剖宫产且术后出现产后出血23例用双改良式子宫B-lynch缝合术治疗,对手术止血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使用双改良式子宫B-lynch缝合术前的常规止血无效,所有产妇都行双改良式子宫B-lynch缝合术止血,术后23例产妇出血均得到控制,成功保留子宫,并且术后随访所有产妇子宫出血得到控制,术后患者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情况,应用双改良式子宫B-lynch缝合术具有操作简单、止血效果好同时能够保留产妇子宫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肠镜下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术治疗大肠巨大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肠镜下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术治疗大肠巨大息肉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56例中无1例发生出血或穿孔,术后2个月后复查,所有息肉残蒂或残端脱落消失,治愈率为100%。结论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术治疗大肠巨大息肉安全、彻底,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出血或穿孔的发生率,提高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成功率和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0.
腭裂修复术后并发症4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腭裂修复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提出预防及处理措施,以期提高腭裂修复术的效果。方法:对我科10年间收治腭裂患者41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腭裂术后的并发症有:呕吐65例(15.6%),穿孔46例(11.1%),出血26例(6.2%),呼吸道梗阻7例(1.7%)。结论:术前作好各项检查、术中注意细致操作、术后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是预防腭裂术后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胶囊内镜综合改良检查法在老年患者下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50例需行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老年患者予以胶囊内镜综合改良检查法检测.除有效的肠道准备外,患者在胶囊内镜通过上消化道实施胶囊节能模式,同时以促胃肠动力药、体位变化辅助胶囊进入下消化道并保持良好运行.结果 胶囊内镜检查历时260~620min,平均有效记录时间为512.6 min.46例(92.0%)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共发现异常40例,其中血管异常9例,黏膜下隆起及新生物7例,黏膜炎症、孤立凹陷性憩室、寄生虫各5例,不明原因出血、疑似炎症性肠病、黏膜红斑各3例,阳性检出率为87.0%(40/46).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好,对老年患者消化道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治胰胆管疾病的经验。方法:对51例胰胆管疾病行ERCP,根据情况选择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活检术、取石术、鼻胆管外引流(ENDB)、塑料内支架引流(ERBD)。结果:51例患者ERCP术后除个别患者出现轻度血白细胞、淀粉酶,血淀粉酶升高,经短期药物治疗后好转外,其余患者无出血、穿孔、死亡病例。结论:利用ERCP技术诊断胰胆管疾病方法可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内镜直视下诊治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在耳内镜直视下诊断为EACC 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耳内镜检查示32例均见外耳道白色鳞状上皮样物或黑褐色豆腐渣状物堵塞,其中15例见外耳道有脓性引流和皮肤糜烂,8例伴有真菌感染,5例伴有外耳道炎性肉芽组织增生,12例见外耳道口或外耳道软骨部相对狭窄。术前纯音测听:22例语言频率(0.5~2kHz)听阈均值提高,骨气导差10~25dB,平均17.8dB,10例基本正常。术前颞骨高分辨力螺旋CT扫描检查示:所有患耳外耳道均见高密度软组织影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吸收现象,其中3例乳突和上鼓室见高密度软组织影。耳内镜下治疗:术中见EACC直接破坏外耳道后壁及下壁,严重者甚至侵入乳突,形成外耳道后壁-乳突腔瘘。术中彻底清理胆脂瘤上皮、肉芽及坏死骨质。术后听力纯音测听:32例中22例语言频率(0.5~2kHz)较术前提高10~20dB,无变化10例,均达到应用水平(30dB)。术后随访观察1~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EACC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临床上易被误诊。在耳内镜直视下检查有助于发现细小的病变,利于早期诊断。耳内镜直视下治疗外耳道胆脂瘤,手术中有有良好的照明和清晰的视野,可对病变部位进行精确定位,明确病变组织与外耳道及中耳结构的关系,利于彻底清除外耳道深在、狭小空间内EACC病灶,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减少了复发率,并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耳内镜直视下治疗外耳道胆脂瘤一般无需外耳道切口,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费用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超声内镜(EUS)对内镜下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经普通胃镜及EUS判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53例,行镜下治疗,包括微创切除、橡皮圈套扎、开创引流,切除标本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53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中,8例囊肿开创引流,实体肿瘤中11例行橡皮圈套扎,34例行镜下圈套电切除,过程顺利,无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切除标本中除1例术前诊断平滑肌瘤、病理诊断为间质瘤外,其余标本病理均与EUS诊断吻合,病理符合率为98.1%;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未见复发及不良反应。结论 EUS对判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否适宜镜下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内镜下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鼻内镜及电动切削系统在喉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内镜及电动切削系统配合支撑喉镜在喉微创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43例喉部良性疾病患者(包括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喉乳头状瘤、会厌囊肿和披裂囊肿)在支撑喉镜加鼻内镜下应用电动切削系统进行微创手术。结果43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无明显并发症。声带息肉和小结患者20例,治愈19例,好转1例;会厌囊肿14例,披裂囊肿1例,全部治愈;喉乳头状瘤8例,治愈4例。全部病例随访4个月至2a,除4例小儿喉乳头状瘤外,其余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和电动切削系统在治疗喉部某些良性病变中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便、精确度高、创伤性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38例克罗恩病的内镜检查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克罗恩病的内镜检查结果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38例研究对象行内镜检查,其中36例行结肠镜检查,2例行胃镜检查,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活检;所有病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检查。结果;36例行结肠镜检查,病变位于回盲部15例,回肠末端8例,回肠末端和回盲部7例,结肠6例。19例的溃疡呈鹅口疮样.17例的溃疡呈线状或沟槽样,其周围粘膜呈铺路石样。2例行胃镜检查.位于胃窦部1例,食管中下段1例,均为底较深溃疡;内镜下活检发现典型的内芽肿组织,中心无干酷样坏死病灶占39.5%。CD患者依临床表现诊断率为23.1%,内镜检查诊断率为41.7%,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率为14.3%。结论:临床诊断克罗因病较困难,需综合各种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腹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中的临床应用及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08年9月收住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7例(22条患肢),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及其5条属支并剥脱曲张的大小隐静脉团,联合腹腔镜行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结果:所有患肢曲张静脉及静脉团消失,切口一期愈合,下肢酸胀及沉重感逐渐减轻,局部瘙痒及创面疼痛缓解,全部病例随访6~12个月,无静脉曲张复发,原有下肢慢性溃疡均愈合。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SEPS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精准定位下神经内镜与开颅显微镜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61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内镜手术组30例和开颅显微镜手术组31例。比较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ore, ADL)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GO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开颅显微镜组(P<0.05);神经内镜手术组与开颅显微镜手术组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消化道溃疡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显微镜手术组肺部感染高于神经内镜手术组(P<0.05)。结论 在治疗基底节脑出血时,神经内镜手术组较开颅显微镜手术组能更高效地清除血肿,且术中出血量小,对神经损伤小,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早期(出血7h以内)、早期(出血7~72h)手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超早期、早期手术治疗中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结果:手术后3个月时超早期组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Ⅲ级87例(80.6%)、早期组Ⅰ~Ⅲ级39例(50.0%),超早期组有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者24例(22.2%)、早期组有39例(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超早期组术后再出血12例(11.1%)、死亡6例(5.6%),早期组术后再出血8例(10.3%)、死亡9例(11.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改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手术治疗Ⅲ型鼻窦炎6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型鼻窦炎的经验。方法 :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 型鼻窦炎 68例 (1 36侧 )的临床资料 ,总结手术治疗经验。结果 : 型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治愈 42例 (61 .7% ) ,好转 1 1例 (1 6.3% ) ,无效 1 5例 (2 2 .1 % ) ,总有效率 (77.9% )。并发症 5例 ,术腔粘连 3例 ,眶周淤斑 2例。术中出血 >50 0 m L2例。结论 :术前行鼻窦 CT检查 ,有利于了解病情 ;同时掌握解剖结构 ,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以及术后定期复查是提高 型鼻窦炎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