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流域棉花种子携带真菌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体平皿测定法,分别对黄河流域8个不同抗病性的常规棉花品种,进行种子内部和外部带菌检测,根据分离纯化的真菌核糖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棉花种子外部携带了10种真菌,内部寄藏了7种,优势菌群是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和滕仓赤霉菌(Gibberella intermedia)。部分品种的种子外部检测到了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但并未发现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另外在种子内部均没有检测到棉花枯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2.
以冀棉11和鲁棉研21为供试材料,以枯草芽孢杆菌拌种为药剂对照,并设空白对照,分别于温室和田间进行药效试验,评估种子处理剂"入田"拌种处理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个拌种剂量均可以显著减轻枯黄萎病发生,拌种用药制剂量为10 m L·kg~(-1)(以种子质量计,下同)时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较好,播种后20 d为55.4%,显著高于药剂对照(50.2%);拌种用药制剂量为20 m L·kg~(-1)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播种后90 d时对黄萎病的防效为47.4%,显著高于药剂对照(31.4%)。推荐"入田"种子处理剂用于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使用剂量为10~20 m L·kg~(-1)。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3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棉花品种进行种子引发、丸粒化、引发+丸粒化+灌根3种方式处理,同时在棉花黄萎病鉴定圃调查拮抗菌3种处理方法的田间防效,确定拮抗菌最佳应用方式为“引发+丸粒化+灌根”,接菌浓度为1×109 cfu·mL-1;拮抗菌处理对3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棉花品种第一次发病高峰的黄萎病田间防效可达30%~70%.初步建立了一种棉种携带拮抗菌制剂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中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观察发现,目前推广的3类抗虫棉品种,在无病田种植,均未发生枯萎病但都发生了黄萎病,发病株率在63.35%~81.65%,病情指数在21.66~44.55;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杂交棉在抗黄萎病方面没有表现出优势.根据试验结果,综合多方面对黄萎病的研究,棉花品种抗病性差和种子带菌应是黄萎病普遍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根治棉花黄萎病,选育抗性强的品种是基础,生产无菌种子是关键,建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是保证.  相似文献   

5.
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ABT生根粉在花生上用于浸种,效果显著。6 号、7 号、8号分别使用10m g·kg- 1、20m g·kg- 1和30 m g·kg- 1均比对照增产,其中8 号使用20m g·kg- 1和30m g·kg- 1增产2385% ~2668% ,使用7 号30m g·kg- 1和使用6 号10m g·kg- 1增产1734% ~1943% ,使用7 号10m g·kg- 1和使用6 号20m g·kg- 1增产1282% ~1485% ,增产增收均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脱胶菌Ke34和Le10能在35℃有氧条件于普通琼脂(即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早期菌落为不规则圆形,表面暗淡,不透明、粘稠、周边不整;后期菌落出现皱褶、干燥、乳白色。普通肉汤内产生有皱纹的菌膜,振之不碎散,菌液不浑浊,无沉淀。菌体均为革兰氏(Gram's)阳性,杆状,散在,大小:Ke34为0·6-0·9×2·4-3·5μm,Le10为0.6-0.8×2.1-3.3μm;产生芽孢,中生或偏中生,不使菌体明显膨大,大小:Ke34为0.5-0.8×1.0-1.6μm;Le10为0.5-0.g×1.1-1.6μm;萄萄糖琼脂上的幼龄菌,美兰淡染着色均一;它们均能运动。生理生化:均在7%NaCl中生长,石蕊牛奶不产酸、胨化,pHS.7生长,V-P反应阳性,水解淀粉,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好氧生长,不利用两酸盐等。因此对它们种的鉴定为芽孢杆菌属的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7.
发挥土居拮抗菌作用防治棉花枯黄萎病Trichoderma等棉花枯黄萎病原菌的拮抗菌在有机质丰富、含碳量高,又是好氧的表土层中能充分活化,抑制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传统作法将棉秆或堆肥翻到耕作层下层,不能发挥拮抗菌的防病作用。原因为:(1)土壤中可被气体...  相似文献   

8.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迅速蔓延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新疆棉花枯黄萎病扩展快,危害重,已开始严重影响新疆的棉花生产。1995年自治区统计发生面积扩展到4.7万公顷,绝产面积为2.7万公顷。1996年和田地区枯萎病大发生,重病和绝收棉田达3333.3公顷。兵团也一样,每年枯黄萎病都以几倍几十倍的速度扩展,不少重病区棉株死亡率达30%以上,导致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1 迅速蔓延的原因1.1 引种时忽视了检疫工作。从外地调运棉种时缺乏对当地情况的了解,没有严格检疫,也未在本地做试验,便大量引进种植,不仅造成一些品种适应性差,而且使病菌随种子传带进来…  相似文献   

9.
苏沿海棉区枯黄萎病突发因素剖析和对策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歌 《江西棉花》2008,30(2):36-38
2007年江苏沿海棉区枯黄萎病大暴发,是因为气侯长期处于适宜发病条件、棉花生育与发病气侯吻合、棉田土壤带菌量大和肥水失调所致。防治枯黄萎病应采用水旱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及早药剂防治和改善棉田培管等技术。  相似文献   

10.
试验取已知不同抗枯黄萎病水平品种的萌动种子合点端少许,进行多酚氧化酶电泳分析,发现不同抗枯黄萎病种子的多酚氧化酶谱不同,抗性较强品种的多酚氧化酶带染色较深,酶带数量多,中抗品种次之,感病品种酶带数量少、染色浅。得到了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模式图。经鉴定选择的抗枯黄萎病种子剩余部分仍能田间种植,正常生长,抗病性与实验室鉴定结果一致。实验室鉴定,选择具短时低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棉菌乐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制的以棉花内生真菌(专利号: 2015107442337)为主的复合微生物菌配方。为明确其对不同发病程度棉田棉花黄萎病的防效、防治用量、使用时间和增产增收效果,采用随水滴灌的方式在新疆和河南11个点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30 d和80 d,“中棉菌乐土”在重病田、中度病田和轻病田对黄萎病的相对防效为34.7%~74.6%;对重病田、中度病田和轻病田的籽棉增产效果为10.8%~13.6%;增加收益3 186~3 634.5元·hm-2。同时,与空白对照相比,该配方处理的棉纤维长度高(1.1±0.4) mm,长度整齐度指数高(0.8±0.2)百分点,断裂比强度高(1.1±0.5) cN·tex-1,马克隆值下降0.5,棉纤维品质明显提升。可见,6月中旬前后将该配方以30 kg·hm-2用量分2次等量随水滴施对棉花黄萎病有较好防效,并有增产提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花生体胚诱导和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含20m g/L2,4- D MS诱导培养基上,未成熟种胚和成熟种子种胚为外植体,光照培养下体胚诱导率分别为92% 和78% ,单个外植体平均产胚48 和41 个;而成熟种子胚小叶和未成熟种子子叶体胚诱导率均较低。以成熟种子种胚为外植体,20m g/L2,4- D和5m g/LPicloram 暗培养体胚诱导率分别为55% 和58% ,单个外植体平均产胚分别为44和42 个。在含5m g/LPicloram 培养基上,13个花生品种(系)体胚诱导率6% ~833% ,产胚量12~45个,差异显著,珍珠豆型花生品种体胚诱导率、产胚量普遍高于普通型花生品种。8 个品种(系)体胚在含10m g/LBA 的MS培养基上枝条再生率363% ~778% 。再生枝条在含03m g/LNAA MS培养基上生根后,植株移到温室已正常开花、结荚。  相似文献   

13.
双亚六号品种是采用复合杂交方法(7410-95)F1×(黑亚三号×Ariane)F1经混合个体选择育成的。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高纤、多抗、熟期适中等优点,原茎、纤维和种子每公顷产量分别为6581.84、985.6和678.8kg分别比对照品种黑亚七号增产10.3%、34.4%和23.1%。长麻率18.6%,比对照高3.1个百分点,纤维强度28.6kg、可绕度50.2mm、分裂度455m·g-1,属高纤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14.
棉花蕾期喷施烯效唑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蕾期喷施不同浓度烯效唑,结果表明:初蕾期喷施15~75mg·kg-1烯效唑,能降低棉株高度、主茎节间长度,增加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提高棉花产量。其中以喷施60mg·kg-1烯效唑处理增产效果最好,较喷施清水增产皮棉161.5kg·hm-2,提高12.6%;较喷施200mg·kg-1缩节安增产皮棉40kg·hm-2,提高2.8%。  相似文献   

15.
花生种子SOD活性及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8个花生品种SOD活性及热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花生种子SOD活性高,每克鲜重含900~1600单位之间。在几个品种中,普通型(沭阳大站秧和沛县大拖秧)SOD活性最高,平均为1576.8U/gFW;珍珠豆型(赣榆小站秧和太仓拨藤)SOD活性较低,平均为954.5U/gFW。8个花生品种SOD同工酶谱相同,均为6条Cu·Zn-SOD带和1条Mn-SOD带。其中Mn-SOD以徐州68—4活性最高,为219.7U/gFW,其它几个品种Mn-SOD活性在56~100U/gFW。8个花生品种的SOD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90℃保温10min仍保留了22%~41%的活性,其中Mn-SOD热稳定性高于Cu·Zn-SOD。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由于种子、病株残体、田间耕作、雨水交叉传播病菌,土壤带菌量逐年增加,导致棉花枯、黄萎病(简称“两萎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并暴发,表现为“发病早(苗期子叶开始)、发病广(新老棉田普遍发生)、发病重(缺苗断垄,成片枯死)和混合发生(两萎病发生在同一棉株上)”的四大特点。当前,“两萎病”已是棉花生产的巨大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7.
木薯渣固态发酵植酸酶的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薯渣粗蛋白及无机盐含量较低,与麸皮、米糠混合或同时添加无机氮源及无机盐,可作为发酵培养基合成植酸酶。高浓度的磷抑制植酸酶的合成。最佳发酵条件为:木薯渣为唯一碳原,添加 2% NH4NO3, 0.01% K2HPO4, 0.05% MgSO4·7H2O, 0.05% KCI, 0.01% FeS-O4· 7H2O, 0.9% SDS,培养基水分含量 60%~65%, 10g木薯渣/250 mL三角瓶,接种量为2mL菌悬液(2.8×10个孢子/mL),自然 pH值,培养温度 28~31℃,第8d达产酶高峰,高峰期产酶量为 6730 U/g干曲。   相似文献   

18.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为害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6月24日至7月10日,对新疆棉区枯、黄萎病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考察。近年来两病在新疆为害日趋严重,南北疆均有因枯萎为害、大片绝产的严重病田。1995年仅莎车县因枯萎绝产棉田近万亩,枯、黄萎病有成为新疆棉花高产主要障碍的趋势。为此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防治意见和建议:(1)新疆黄萎病菌致病力复杂多变,可能存在新的生理型或小种,急需进行深入研究。(2)枯、黄萎病流行规律与内地不完全相同,此项研究不可忽视。(3)从内地引进抗病品种,是当前防治两病的捷径,但要重视检疫。(4)新疆棉花育种力量薄弱,设备简陋,需加大对育种各方面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准确比较近年来选育的棉花品种(系)对枯黄萎病的抗性,加速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对枯黄萎病的综合治理,应用人工接菌诱发的病圃进行成株期鉴定。材料与方法1、品种(系)来源鉴定材料共80个,取自1987~1988年参加全国棉花优质抗病新品系联合试验,全国  相似文献   

20.
棉花枯黄萎病是我国棉花最主要病害.洞庭湖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其发病面积、病原菌种类增加.发病程度加重,枯黄萎病混合发生是当前枯黄萎病的发展趋势.病害仍是制的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防治棉花枯黄萎痛的最佳对策是配套综合防治技术(利用生物、农业、化学、物理),达到重痛区病害减轻、轻病区得到控制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