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遵辣1号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遵辣1号是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遵义县山宝地方辣椒突变株经过多年系统选育的优良辣椒新品种,该品种田间表现植株健壮,株型紧凑,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旱抗倒,特别耐瘠薄,稳产性好,商品性好,保持了遵义特色朝天椒地方品种特色,辣味浓,品质好,干鲜两用型.适宜在贵阳市、遵义市、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2.
遵义特色朝天椒新品种遵辣1号是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2009年经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辣椒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抗性好、生长势强、挂果多、品质好等特点.喇叭镇自2005年起就开始从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辣椒新品种遵辣1号,进行示范推广种植,使农户实现增产增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遵义朝天椒新品种遵辣9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辣9号是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保持遵义朝天椒特色的杂交新品种.该品种田间表现植株健壮、株型紧凑、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旱抗倒、商品性好,保持了遵义朝天椒香辣协调,适口性好的特色,干鲜两用型,是贵州应用地方辣椒资源杂交化的突破.适宜在贵州省辣椒种植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遵辣4号是用遵义县山堡地方优良株系和新舟优良株系杂交,采用系圃法经过1999~2007年9年时间不断选育而成的遵义朝天椒类型的新品种。2008年参加贵州省辣椒区域试验,2009年续试并进行生产试验,表现较好,2010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椒2010006号)。该品种田间表现植株健壮,株型紧凑,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旱抗倒,商品性好,保持了遵义特色朝天椒特色,辣味浓,品质好,干鲜两用型。适宜在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5.
遵辣10号是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遵义朝天椒香辣协调的杂交新品种。2013年通过贵州省辣椒预备筛选试验,2014年通过贵州省辣椒区域试验,产量居干椒组第三;2015年继续试验并参加生产试验,表现较优良;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田间表现植株健壮,株型紧凑,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旱抗倒,商品性好,保持了遵义朝天椒香辣协调,适口性好的特色,干鲜两用型,是贵州应用地方辣椒资源杂交化的突破,2017年和2019年两次参加中国辣椒博览会,两次获辣博会优秀品种奖。适宜在贵州省辣椒种植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卓香908是贵州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国外引进尖椒品种F1自交分离、株选的株系T 401作母本;用湖南地方品种万载线椒中选单株,经5代自交提纯育成的长线椒株系N221作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的鲜用型辣椒新品种.2013、2014年参加贵州省区域试验,2年平均单产鲜椒1 733.6 kg/667m2,比对照增产16.13%.2015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早熟,抗疫病、炭疽病,坐果集中,果皮光滑,辣香味浓,硬度好,耐运输.适宜贵州省中低海拔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7.
遵辣3号是用遵义县山堡地方优良株系和新舟优良株系杂交,采用系圃法经过1999~2007年9年时间不断选育而成的遵义朝天椒类型的新品种。2008年参加贵州省辣椒区域试验,2009年续试并进行生产试验,表现较好,2010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椒2010005号。该品种田间表现植株健壮,株型紧凑,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旱抗倒,商品性好,保持了遵义朝天椒特色,辣味浓,品质好,干鲜两用型。适宜在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8.
杂交玉米品种益玉918是遵义益农种业有限公司用2个自选系(即ZND-1作母本、TS 22-1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高、稳产性好、品质好、抗性强,适合在楚雄州2 100 m以下、红河州海拔1 800 m以下、文山州海拔1 000~1 600m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野生小谷辣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地区的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德宏等低海拔河谷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我国珍稀的野生特色辣椒资源,20世纪80年代数量相对较多,分布区随处可见,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在的野生小谷辣资源越来越少。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的辣椒品种资源,麻栗坡县蔬菜站于2007年开始在本地调查,采集到少量种子,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干制辣椒辣度评估及辣度杂优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种源地、椒形的31份辣椒地方品种和31份F1果实中辣椒素含量及其辣度分级,为辣椒育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辣度评估体系。结果表明,31份地方品种的平均辣度(x±s) (39.054±42.558)×103 SHU,辣度8级。种源地在炎热、潮湿地域的南方辣椒品种辣度(7~10级)极显著高于干燥、日温差大地域的(5~6级);小型椒(米椒、泡椒和朝天椒)辣度(9级)>线椒(8级)>大果型(羊角椒)(6级);辣度杂优遗传效应中,中亲优势73.0%,超亲优势19.0%,平均显性度3.1;辣度遗传效应及其表达受组合不同、环境气候影响因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