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安静发情虽然卵巢上的卵泡能发育成熟且正常排卵,但母畜却没有明显的发情表现。见于下列情况:①母马、母牛分娩后的第一个发情周期(母畜的产后发情时间:马为产后第6~12天,牛一般在产后40~45天,早的在产后25~30天,猪为产后3~6天,羊为产后2~3天,晚的在产后20天左右);②带仔哺乳的牛和羊;③每日挤奶次数多的母牛。④年轻或体弱的母牛。2短促发情母畜的发情持续时间为:猪2~3天,马7天,驴6天,黄牛1~2天,水牛1~3天,山羊1~2天,绵羊1.5天。如果发情持续时间非常短,就属于短促发情,若畜主缺乏经验或不注意,常常会错过配种时机。短促发情的原…  相似文献   

2.
牛的人工授精的时间和排卵时机有密切关系,排卵发生在自然发情或同期发情后28~32 h,从观察发情记录来看,发情持续时间从2.5~28 h不等,平均为18 h,最可靠的发情特征是母牛站立不动,接受同栏牛只爬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氯前列烯醇诱导母牛同期发情的方法。 [方法] 选择育成母牛和经产母牛,一次性肌肉注射2支(0.2mg/支),通过发情数量、时间、同期率、受配率等情况对比同期发情率的差异。 [结果] 结果表明,在牛体格、生理状况和饲养管理条件大体一致的情况下,育成牛发情比经产牛早3-5h;在发情持续时间上,育成牛比经产牛早结束2-3h,症状显著,而相对持续时间较短,受配率育成牛多于经产牛。 [结论] 用一次PG法处理繁殖母牛可获得较高的同期发情率,育成牛同期发情效果稍优于经产母牛,体况因素也是母牛发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1肉牛的发情鉴定1.1发情母牛的行为表现母牛发情时,精神不安,大声哞叫;相互舔舐、摩擦,有将颌部置于另一牛背上做一些亲昵的行为;嗅闻其他母牛的阴户;站立准备爬跨或爬跨其他母牛;接受爬跨并站立不动。在这些表现中,最确实的行为征兆为被爬跨而站立不动,这种行为的牛90%以上可能是发情。接受爬跨并站立不动的发情行为持续时间较短,成年母牛约8小时,处女母牛6~8小时,另有20%左右的母牛发情持续时间少于6小时。  相似文献   

5.
(一)安静发情虽然卵巢上的卵泡能发育成熟且正常排卵,但母畜却没有明显的发情表现.见于下列情况:(1)母马、母牛分娩后的第一个发情周期,(母畜的产后发情时间:马为产后第6~12天,牛一般在产后40~45天(早的在产后25~30天),猪为产后3~6天,羊为产后2~3天(晚的在产后20天左右);(2)带仔哺乳的牛和羊;(3)每日挤奶次数多的母牛;(4)年轻或体弱的母牛.  相似文献   

6.
外部行为特征观察法是母牛发情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辅助行为特征和生理特征对母牛的发情鉴定也非常重要。应用发情特征综合评分可提高母牛发情鉴定率,评分较高的发情牛受胎率也较高。同时改善周围环境、加强泌乳牛体质等有助于提高母牛的发情鉴定率。本文从上述几方面对母牛的发情特征与发情鉴定技术进行阐述,为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依据南阳牛保种场母牛繁殖资料和配种实践,总结出南阳牛性成熟和适配年龄、发情季节、发情周期、发情持续期、产后发情、左右侧卵巢机能等发情生理特点,在生产上用于母牛发情鉴定,以提高母牛繁殖率。  相似文献   

8.
牛发情的持续时间短,约18小时,25%的母牛发情征候不超过8小时,而下午到翌日清晨前发情的要比白天多,发情而爬跨的时间大部分(约65%)在18时至翌日6时,特别集中在晚上20时到凌晨3时之间,爬跨活动最为频繁。约80%母牛排卵在发情终止后7~14小时,20%母牛属早排或迟排卵。据报道,漏情母牛可达2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辨认发情征候不正确,怀孕母牛有5%~7%会表现发情。  相似文献   

9.
牛的发情表现虽然直观明显,鉴定标准也很明确,但由于母牛垂体前叶分泌的促卵泡生成素,与其它家畜比较低,而促黄体生成素反而最高.所以,母牛发情持续时间短,从而增加了观察的难度,尤其在全放牧条件下,观察牛的发情更费工夫.而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工作中发情鉴定却很重要.笔者通过长期的发情观察,结合有关资料,总结发情规律,现报告如下,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0.
<正>母牛的发情周期为18~21d,发情持续时间短。观察母牛发情判断排卵时间以确定何时输精对提高母牛的受胎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多年来笔者根据闽南黄牛发情时的爬跨表现和卵泡发育情况,摸索出母牛发情、排卵、受精的一些规律,从而合理安排输精时间,获得较好的情期受胎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做好母牛的发情观察牛发情的持续时间短(约18 h),25%的母牛发情症候不超过8 h,而下午到翌日清晨前发情的要比白天多,发情而爬跨的时间大部分(约65%)在18时至翌日6时,特别集中在晚上20时到凌晨3时,爬跨活动最为频繁。约80%母牛排卵在发情终止后7~14h,20%母牛属早排或迟排卵。据报道,漏情母牛可达2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辨认发情征候不正确。怀孕母牛有5%~7%会表现发情。  相似文献   

12.
一、建立母牛发情记录档案:观察到第一次发隋之日,是建立档案的起始日。应掌握牛群的发情周期和个体牛的发情规律。二、建立母牛发情预报制度:根据上一次牛发情日期、发情周期预报下一次的发情日期。  相似文献   

13.
今年来通过对牛冷配户走访调查发现,母牛发情率有走低的趋势.母牛不发情是母牛不孕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黄牛改良,开展母牛冻配,现将当地母牛发情排卵规律与适期输精情况整理成材料,并供借鉴、参考,提出宝贵意见。1本地母牛发情排卵规律的观察1.1观察目的为提高冻配受胎率,摸索本地母牛的发情排卵规律,为确定母牛输精适期奠定理论基础。1.2观察方法对来站配种的本地母牛从中随机选留一部分,系统观察其发情表现,并向畜主了解有关发情情况;并确定母牛初次爬跨它牛的时间;结合直肠检查掌握母牛卵泡发育阶段和排卵情况。1.3观察结果⑴发情周期据119头本地母牛资料统计,发情周期平均21d。其中,14~18d的有39头,占32.8%;19~23d的有43头,占36.1…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和分析发情监测技术对繁殖母牛发情揭发率、受胎率及分娩率的作用。选择甘肃省平凉市某大型养殖场的300头母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穿戴牛项圈监测牛群生理数据来判断发情情况,比较和分析该牛项圈发情监测技术和人工直接观察法对繁殖母牛发情揭发率、受胎率及分娩率的作用差异显著性。结果可知,项圈检测法鉴定的发情经产母牛和育成母牛的发情揭发率、受胎率及分娩率均显著高于人工直接观察法(P>0.05)。与人工直接观察法对比,牛项圈监测法能够显著提高繁殖母牛的发情揭发率、受胎率及分娩率,这为今后优化和改善农牧场饲养管理条件和提高牛群生产性能奠定基础,也为促进我国养殖经济效益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母牛发情鉴定可根据母牛发情表现,母牛外阴、阴道粘膜、卵巢、卵泡的大小及排出的粘液进行判断,并充分了解母牛的排卵期。一般情况下,母牛发情表现期为1~2天,持续约为20~30小时,母牛的排卵多发生在发情结束后6~12小时。卵子排出后能够保证正常受精的时间也仅为几小时,而精子在母牛生殖道的存活有效时间为12~20小时,精子在子宫和输卵管内获能还需要数小时才能与卵子结合受精。因此,在给母牛输配时,应掌握适当的输配时间,一般应在母牛发情的中、后期,即在母牛排卵前0~6小时输配受胎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加快草食动物的发展,全面推广牛的人工授精技术。我们进行了母牛同期发情冷配试验,旨在解决母牛不发情以及提高同期发情受胎率,从而提高母牛繁殖率,提高牛人工授精效率,节约人力、物力。1试验材料与方法母牛发情周期分为卵泡期和黄体期两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卵泡期母牛有发情外部表现,排卵之后,便形成黄体,进入黄体期,黄体分泌孕激素,卵泡发育受抑制,在卵泡又未受精情况下,黄体维持数十日后退化。出现另一个卵泡期,周而复始,当母牛未受孕而黄体持久未退化时,母牛临床表现长期不发情。同期发情即通过注射外外源激素溶解黄体,使牛同时进…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利用2种不同的同期发情方案解决高寒草原放牧类型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牛乏情母牛的人工繁殖.试验分2组,组1有西门塔尔牛75头、安格斯牛167头;组2有西门塔尔牛54头、安格斯牛35头,2组间分别采用组1用成母牛0~7~8~9同期发情法和组2用0~7~9同期发情法进行处理.结果显示:成母牛0~7~8~9同期发情法效果好于0~7~9同期发情法,并且安格斯牛的效果好于西门塔尔牛.本试验结果可为内蒙古高寒草原类似地区农牧民及肉牛养殖场户开展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决牛群分散,交通不变问题.[方法]本文利用同期发情处理方法,并为了观察牛同期发情及受胎产犊效果.在红塔、新平和元江分三批对102头母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放置阴道栓+注射氯前列烯醇),撤栓后根据发情情况用冷冻精液对97头母牛进行人工授精,[结果]表明同期发情率95.1%.150~160 d后对输精母牛进行妊...  相似文献   

20.
在正常情况下,母牛发情有一定的规律.由于母牛发情常常受内外因素(如营养\劳役\气候等)的影响,有的母牛发情会超出正常规律.这种超出正常规律的现象叫异常发情,在冷配工作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如配种过的母牛过一段时间又发情了,有的母牛在两三个情期内不发情,有的母牛发情持续时间很短,更有的母畜时断时续:常常于10天发情一次等.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