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的内生真菌E33和K38混合发酵共培养,从菌丝体中分离到9种代谢产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它们为:24-甲基胆甾-5,24(28)-二烯-3β,15β,19-三醇(化合物1)、24-甲基胆甾-5,24(28)-二烯-3β,19-二醇(化合物2)、3β,11α-二羟基麦角甾-8,24(28)-二烯-7-酮(化合物3)、(22E,24R)-麦角甾-5,22-二烯-3β-羟基-7-酮(化合物4)、(22E,24R)-6β-甲氧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醇(化合物5)、22E,24R-25α,6α-环氧麦角甾-8(9)22-二烯-3β,7α-二醇(化合物6)及麦角甾醇、过氧化麦角甾醇和(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海洋红树林真菌里分离得到.化合物1~6以往未从单独发酵的两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闵勇  刘卫  姚立华  张丽  杨金  古昆  邱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51-7152
[目的]为了开发石榴籽的药用价值,分析研究其药用物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法从石榴籽中分离得到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通过结构解析和波谱数据确定其组成。[结果]化合物1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氯仿,有20个碳,包括12个C,4个CH,2个CH2,2个CH3O,推出化合物分子式为C20H22O6,化合物骨架为二倍体双四氢呋喃类木质素。化合物2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氯仿,有20个碳,包括7个C,8个CH,3个CH2,2个CH3O,可推出化合物分子式为C20H22O6,其确定为二芳基丁内脂型木脂素。[结论]确定2个化合物分别为连翘脂素和罗汉松脂素,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黑刺菝葜中的甾体皂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黑刺菝葜 (Smilax scobinicaulis Wringh C.H.)根中首次分离得到 2个甾体皂甙化合物 ,经理化、光谱分析及与标准样品对照 ,鉴定化合物 为拉克索皂甙元 - 3- O- [α- L -吡喃阿拉伯糖基 - (1→ 6 ) ]-β- D-吡喃葡萄糖甙 ,化合物 为拉克索皂甙元 - 3- O- [β- D-吡喃葡萄糖基 - (1→ 4 ) ]- [α- L -吡喃阿拉伯糖基 - (1→ 6 ) ]-β- D-吡喃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茄叶斑鸠菊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种类,并鉴定其结构。[方法]利用硅胶色谱、大孔树脂层析、Sephadex LH-20和ODS反相层析等方法,对茄叶斑鸠菊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茄叶斑鸠菊中分离得到了6种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分别鉴定为Incaspitolide D、Ineupatolide、Incaspitolide A、8β-angelyloxy-3β,4β,14-trihydroxy-5αH,6βH,7αH-guai-1(10),11(13)-diene-6,12-olide、caryolane-1,9β-diol、8β-angelyloxy-4α-hydroxy-14-oxo-5αH,6βH,7αH-guai-2,10(14),11(13)-triene-6,12-olide。[结论]6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茄叶斑鸠菊中分离得到,为茄叶斑鸠菊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虫生真菌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MTT法对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测试。[结果]从虫生真菌Isaria cateniannulata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β-麦角甾醇、豆甾-4-烯-3-酮、5α,8β-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methyl-5,6-dihydro-2H-pyran-2-one、(R)-甲羟戊酸内酯、对羟基苯甲醛、β-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除化合物4外,其余化合物均是从该种中首次分离得到。抗肿瘤结果显示,化合物7、8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结论]该研究为新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方面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6.
崔莹 《湖北农业科学》2016,(20):5359-5361
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根乙酸乙酯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中华猕猴桃根的醇提取物,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为2α,24-二羟基乌苏酸、Jacoumaric acid、2α,3α,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23-三羟基-12,20(30)-二烯-28-乌苏酸、3β,6α-二羟基豆甾烷、SitoindosideⅠ。其中化合物1、2、5、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海南油楠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对海南油楠叶的正己烷提取物和醋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确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鉴定为木栓酮(1)、3β-3-壬氧基-12-齐墩果烯(2)、8R,9R-环氧-β-石竹烯(3)、蒲公英萜醇(4)、豆甾烷-5烯-3-醇(5)、麦角甾-5-烯-3-醇(6)、2α,3β,-二羟基-24-去甲基-4(23)-12-齐墩果烯(7)、齐墩果酸(8)和邻苯二甲酸二戊酯(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的树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紫苏内生真菌Penicilliumsp.12Y25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为开发新型天然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分离自山西太原健康紫苏茎秆的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手段和现代光谱学技术,对其液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采用菌丝速率法,测试了分离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等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从紫苏茎秆内生真菌Penicilliumsp.12Y25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麦角甾-4,6,8,22-四烯-3-酮、9(11)-去氢麦角甾醇过氧化物、22E,24R-7,22-麦角甾二烯-3β,5α,6β-三醇、22E,24R-7,22-麦角甾二烯-3β,5α,6β,9α-四醇、麦角甾醇、单油酸甘油酯、α-亚麻酸、对甲氧基苯乙酸和对氨基苯乙酸,均为首次从该菌种中分离得到,其中22E,24R-7,22-麦角甾二烯-3β,5α,6β-三醇和22E,24R-7,22-麦角甾二烯-3β,5α,6β,9α-四醇对番茄灰霉菌和西瓜枯萎菌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结论】紫苏内生真菌Penicilliumsp.12Y25化学成分多样,部分化合物具有植物病原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寄主中不同萜类挥发性物质对梨小食心虫的引诱活性,发掘梨小新的生物防治手段。[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桃梢挥发物进行分析鉴定,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桃梢挥发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对梨小的引诱作用及其对性信息素的增效作用。[结果]在桃梢挥发物中5种萜类化合物被检测到,含量最高组分为Z-β-罗勒烯,α-法呢烯次之。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包含1 mg Z-β-罗勒烯的诱捕器平均诱蛾量为65.86头·天~(-1),显著高于包含0.1 mg、10 mg和100 mg Z-β-罗勒烯诱捕器,可达到性诱剂诱蛾量的75.2%;4种剂量中,100 mg α-法呢烯的平均诱蛾量最高,为7.41头·天~(-1);10 mg α-蒎烯的平均诱蛾量为18.28头·天~(-1),高于其他3种剂量的α-蒎烯。3种萜类化合物均未引诱到梨小雌蛾,说明对梨小雌蛾物无引诱活性。增效试验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梨小性诱剂相比,添加1 mg Z-β-罗勒烯的梨小性诱剂平均蛾量增效显著,可达253.65头·天~(-1),增效155%;添加1 mg α-法呢烯的梨小性诱剂诱蛾量为268.54头·天~(-1),增效164%;4种剂量的α-蒎烯对梨小性诱剂无增效作用。[结论]寄主中的萜类化合物对梨小雄蛾有较好的引诱作用,并对梨小性信息素具有增效作用,可为开发新型梨小的引诱剂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太白七药红毛七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太白七药红毛七的化学成分,为其药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毛七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离得到9个纯品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Ⅰ)、α-菠菜甾醇(Ⅱ)、α-菠甾醇-β-D-葡萄糖苷(Ⅲ)、β-豆甾醇(Ⅳ)、16α,23,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Ⅴ)、16α-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Ⅵ)、常春藤皂苷元-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Ⅶ)、葳严仙皂苷元-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Ⅷ)、常春藤皂苷元-3-O-β-D-葡萄吡喃糖-(1→2)-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Ⅸ);化合物Ⅰ、Ⅱ、Ⅲ、Ⅴ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研究太白七药红毛七的化学成分,为太白山产红毛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玉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254-5255
[目的]分离、鉴定牛心朴子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层析等方法对经AB-8大孔吸附树脂处理的牛心朴子草提取液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采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为白色针状晶体,mp:90~92℃。该化合物的EI-MS图谱表明其分子离子峰为238(M),基峰为m/z 238,碎片峰m/z 77证实了分子中苯环的存在;1HNMR图谱显示了分子结构中不同类型质子的信号及其化学位移情况。[结论]牛心朴子草的化学成分是3,5-二甲氧基-4-羟基肉桂酸甲酯。分子式为C12H14O5,分子量为238。  相似文献   

12.
黄艳  谭睿  王静  罗琴  崔文婷  吴梅  曹雨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53-11554
[目的]研究藏紫草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浓度95%乙醇冷浸提取藏紫草得到总浸膏(A),依次采用不同溶剂进行萃取,得到石油醚提取物(B)、乙酸乙酯提取物(C)和正丁醇提取物(D),将C通过硅胶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并采用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用滤纸片法对A、B、C和D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并用2倍稀释法测定其MIC值。[结果]从C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齐墩果酸、苯甲酸、阿魏酸和胡萝卜苷。[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A、B、C和D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夏光辉  刘振春  崔丽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808-17809
[目的]对角瓜籽蛋白饮料的配方和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脱壳角瓜籽为原料,打浆后添加适量的风味成分和稳定剂,采用正交试验确定饮料的配方。[结果]影响角瓜籽蛋白饮料风味的因素大小为白砂糖〉乳酸〉乙基麦芽酚。将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与海藻酸钠混合使用作增稠剂,其用量为0.20%较为适宜;乳化剂使用分子蒸馏单甘酯和蔗糖脂肪酸酯,其用量为0.20%较为适宜。添加7.O%白砂糖、0.16%乳酸、0.003%乙基麦芽酚,83℃、23MPa下均质2次,121℃下杀菌15min即可制成角瓜籽蛋白饮料。且所研制的角瓜籽蛋白饮料质量稳定、营养丰富、口感柔和、风味独特、组织状态良好,具有较高的市场开发价值。[结论]该研究为角瓜籽蛋白饮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姜黄(Curcuma longa L.)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姜黄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姜黄非药用部位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3-吲哚甲醛(1)、光色素(2)、3-O-(α-D-半乳糖)-(1″→6')-O-β-D-半乳糖苷–丙三醇(3)、姜糖脂A(4)和noralpindenoside B(5)。[结论]5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姜黄非药用部位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天津滨海盐碱土进行培养,筛选出较佳的改良方案,为滨海地区盐碱土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磷石膏(A)、聚丙烯酰胺(B)、园林废弃有机物(C)3种改良剂,通过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研究组合改良剂对天津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应。[结果]不同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增加养分含量。其中对土壤盐分指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磷石膏(A),最佳方案是A_2B_1C_2;对土壤结构指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聚丙烯酰胺(B)与园林废弃有机物(C),最佳方案是A_2B_1C_1;对土壤养分指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园林废弃有机物(C),最佳方案是A_3B_2C_3。[结论]磷石膏、PAM、园林废弃有机物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的最佳配方为A_2B_1C_2。  相似文献   

16.
蔡小华  谢兵  李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71-11572,11590
[目的]研究米仔兰中环戊烷并苯呋喃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及制备薄层色谱等分离方法从米仔兰枝叶中分离含有环戊烷并苯呋喃结构的化合物,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MS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米仔兰枝叶的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含有环戊烷并苯呋喃结构的化合物,经鉴定为3'-Hydroxyrocaglamide(化合物1)、aglaroxin E(化合物2)、rocaglamide(化合物3)和3'-Hydroxyrocaglamide(化合物4);其中,化合物2在米仔兰植物中首次被发现。[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米仔兰中环戊烷并苯呋喃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不同营养液水培对卡特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方正  李英丽  赵斌  苏頔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29-12030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液配方对卡特兰(Cattleya hybrida)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方法,以清水培养为对照。[结果]配方C[0.614 0 mg/L Ca(NO3).24H2O+0.283 0 mg/L KNO3+0.240 0 mg/LNH4NO3+0.136 0 mg/L KH2PO4+0.154 0 mg/LMgSO4.7H2O+0.022 0 mg/L K2SO4+0.017 0 mg/L K2HPO4+0.012 0 mg/L NaC l+31.194 0 mg/L Na2Fe-EDTA+2.863 0 mg/LH3BO3+2.1190 mg/LMnSO4.4H2O+0.230 0 mg/L ZnSO4.7H2O+0.074 9 mg/L CuSO4.5H2O+0.024 7 mg/L(NH4)6MO7O2.4H2O]所处理植株的各项形态指标均明显优于其他配方,叶绿素含量也高于其他配方,但丙二醛(MDA)的含量与其他配方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卡特兰的无土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鹤庆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范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47-10848,10967
[目的]研究鹤庆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鹤庆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通过现代波谱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鹤庆五味子藤茎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Wuweilignan E(1)、Methyl-gomisin R(2)、Methylisogomisin O(3)、Gomisin D(4)、Tigloylgomisin P(5)和Gomisin N(6)。[结论]化合物1、2和3均为首次从鹤庆五味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花生四烯酸生产菌高山被孢霉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成分,并探讨其代谢途径的变化。[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提取高山被孢霉对数生长后期发酵液上方空气并进行GC-MS分析。[结果]一共分析得到13种化合物,其中,12种均为C15H24的倍半萜化合物,浓度占总组分的99.62%。含量最高的3个化倍半萜合物Thujopsene-(12)(斧柏烯)、α-Guaiene(愈创木烯)和Aristolene(土青木香烯)分别占到总含量的10.66%、33.69%和34.85%。通过次级代谢产物的检测能够较充分证明高山被孢霉中存在倍半萜的代谢途径。[结论]原始菌株经过诱变致使异戊二烯或倍半萜分支途径中一个或几个关键酶的基因发生突变而使其编码的酶活性增强,从而导致此条代谢途径的通量增加而有利于倍半萜化合物的大量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