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近期小麦新品种(系)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4年,对河南省育成的460份小麦推广品种、优良品系等材料,在河南省漯河市进行了田间综合抗病性鉴定,分析病害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害与产量的关系成负相关,其中纹枯病对产量的影响最明显。另外,从参试的小麦品种(系)中选出了如郑农16、郑麦9023、豫麦57号、偃师4110等41份综合抗病性及产量性状表现较好的材料,可用于育种材料及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农技服务》2019,(6):10-14
为毕节市小麦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和相关小麦项目的实施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对20个小麦新品种(品系)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丰优7号、黔0507、黔0504、98-2-538、川育25、黔麦19等6个品种(品系)比黔麦18(对照)产量高,增幅为5.81%~31.22%,生育期适中,植株性状、穗粒性状优良,抗性较强,适宜在毕节市海拔1 300~1 750米及类似的生态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川麦42(99-157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TY)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经多代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2003年和2004年分别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推荐为四川省和全国重点推广的  相似文献   

4.
小麦新品种豫麦10号(原名豫西832)系我校1976年以山前麦与偃师号杂交,于1983年育成。属大穗型弱春性中熟品种,株高85—90厘米,茎粗叶宽,分蘖力中等偏弱,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1985—1988年  相似文献   

5.
高产、高抗条锈病、优质小麦新品种川麦4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麦42(99-157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TY)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经多代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2003年和2004年分别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推荐为四川省和全国重点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合安阳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于2019-2020年在安阳优质麦产业园进行了11个强筋小麦新品种(系)展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麦45、中麦578、周麦36、郑麦369、新麦26、中麦255、丰德存麦21号、郑麦366等8个小麦新品种田间种植综合表现良好,适宜在本地种植,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济麦44因株高太高,易造成倒伏,丰德存麦5号、陕农33产量潜力一般,这3个品种在本地区应谨慎种植。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品种豫麦18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选育过程小麦新品种豫麦18号(矮早781),系偃师县二里头村科研站于1978年用郑州761作母本,偃师4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连年选育而成。1982年第四代出圃,系圃号为78(1)—0—1—8—1,代号为矮早781。  相似文献   

8.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材料穗发芽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籽粒发芽法和大田穗发芽法,综合评价目前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33份)和选育品系(19份)及对照(2份)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穗发芽特性在不同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红粒小麦抗穗发芽能力极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大部分红粒小麦休眠期长,较耐穗发芽;白粒小麦总体上休眠期短,不抗穗发芽。材料储存时间对小麦穗发芽有显著影响,随材料储存时间增加,小麦休眠期渐渐解除。通过聚类分析可将长江中下游麦区54份小麦材料分为4类,第1类抗穗发芽能力强,包括扬麦11、CD-11、扬11-04、华麦5号、扬麦20、镇麦5号共13份材料,全部为红粒小麦;第4类不抗穗发芽,包括扬麦13、扬麦14、镇麦8号、鄂麦18、襄麦25、漯6010、CD-4共17份材料,其中郑麦9023也属于此类,几乎无休眠期,极易发芽。  相似文献   

10.
<正> 豫麦18原名矮早781,系偃师县二里头村科研站用郑州761与偃师4号杂交选育而成,经1988—1990年河南省小麦区试和黄淮南片小麦春水组区试,1990年秋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据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对1989~1990年度黄淮南片水地小麦区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综合评价:该品种主效应大、丰产性好,适宜高水肥地种植。现就该品种在黄淮南片和省区试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果,将亩穗数(x_1)、穗粒数(x_2)、干粒重(x_3)与产量(y)  相似文献   

11.
<正>前不久,河南省农业厅组织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小麦专家,对焦作市修武县小位村的小麦品种"周麦27号"7.33公顷(110亩)高产示范田进行现场实打验收。专家组现场称重,得出小麦品种"周麦27号"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821.7公斤,创造了冬小麦单产新纪录。"周麦27号"是2012年、2013年河南省重点推广的新品种,现已成为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合台儿庄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笔者于2019-2020年进行45个小麦新品种展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济麦44、山农28、鑫瑞麦38、烟农1212、岱麦728等28个小麦新品种田间种植综合表现良好,适宜本地种植,具有一定推广前景;济麦22和济麦229一般适宜;徐麦36产量最低,不适宜;荷麦19和荷麦22丰产、抗病、不抗倒;峰川9号丰产、抗倒、不抗白粉病。  相似文献   

13.
国审小麦新品种绵麦367和绵麦51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麦367和绵麦51是由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最新育成、来源于同一组合的大穗型高产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2010年和2012年分别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成为国家级推广品种;2011年和2013年分别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示范推广,绵麦367被农业部推荐为2013-2014年度全国小麦主导品种。重点阐述了绵麦367和绵麦51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保麦5号的选育及应用,为其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介绍了小麦新品种保麦5号的选育过程和主要特点,并提出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结果]保麦5号(徐16-18)是以周麦16与淮麦18×烟辐188为亲本杂交育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是适应性较广、耐肥抗倒、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适宜的播期和播量、合理的群体动态、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及时收获。[结论]该品种在黄淮麦区有较好的推广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选择适合漯河地区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系),连续3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对3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综合分析田间表现、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得出,漯麦116、漯麦26、漯麦906、杂交小麦、华科016的丰产稳产性和抗性表现突出,适合漯河地区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2017、2018年连续2年采取病圃法对河南省主要推广的55个小麦品种进行小麦叶锈病(Puccinia triticina)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年均对小麦叶锈病表现出高抗(HR)的小麦品种只有淮核12013;表现出抗(R或HR)的品种有泛麦8号、洛麦33、许科316、新麦0208、郑麦103、漯麦26和周麦22,占所鉴定品种的12.73%。2年均鉴定为高感的品种有40个,占所鉴定品种的72.73%。  相似文献   

17.
2016-2017年度华阴农场优质小麦品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2017年度在陕西农垦集团华阴农场进行了五个优质小麦品种(郑麦366、新麦26、丰德存麦5号、隆平麦518、皖麦52)的生产示范对比试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丰德存麦5号的实收平均产量为8 421.78 kg·hm-2,按13%水分折后的平均产量为8 410.08 kg·hm-2,在参试的五个品种中,产量排名第一。该品种实打产量较当地农户种植该品种的平均产量(7 874.61 kg·hm-2)高出6.95%;同一年度,比当地种植小麦平均产量水平(7 274.64 kg·hm-2)增产15.77%;该品种分蘖力强、产量高、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强,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其它试验品种,值得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1月14日上午,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郑州黄河迎宾馆召开,曾获得国家科技"工人农民奖"二等奖的我省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吕平安在此次会议上再获殊荣,获得省政府颁发的河南省"十一五"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荣誉称号。吕平安曾先后培育出温2540优系、豫麦49(温麦6号)、豫麦49-198、平安3号等多个超高产新品种(系)。其中豫麦49系列品种是我省推广速度最快、面积最大的小麦新品种。1996年以来,吕平安推广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小麦新品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耐)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安徽省主栽品种以及当前推广和将要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抗(耐)病性,结果表明:安徽省生产栽培的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耐)病性差异显著,但无高抗品种,且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抗扩展的耐病性。根据品种抗性鉴定结果,将安徽省生产栽培的品种分为3类,即:感病类型,以皖麦38、皖麦19、扬麦5号、扬麦158等为代表,相对抗性系数为1.00;中感类型,以皖麦30等为代表,相对抗性系数为0.62;抗病类型,以豫麦18、豫麦21、宁麦9312等为代表,相对抗性系数为0.46。  相似文献   

20.
鉴定和筛选耐热种质资源,培育耐热品种,对于应对高温气候和保障小麦稳产高产意义重大。以黄淮麦区推广的100份小麦品种(品系)为试材,采用对比试验设计,灌浆期的生长环境设热胁迫(每天8:00~18:00扣棚增温)和自然条件(CK)2个处理,研究了热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热胁迫处理的千粒重为35.0~56.9 g、产量为0.27~0.81 kg/m2,均低于其CK(千粒重39.7~63.2 g,产量0.38~1.10 kg/m2),千粒重平均值和产量平均值分别较CK降低了5.6%和13.4%。高温明显抑制了小麦籽粒干物质的积累,但不同品种间千粒重和产量对高温的耐受性存在着遗传差异。根据千粒重热感指数和产量热感指数对参试小麦品种的耐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产量热感指数和千粒重热感指数均1且热感总指数(产量热感指数+千粒重热感指数)≤1.55的抗热性稳定材料26份:大面积推广品种邯6172、邯5316、邯4589、邯4564、石家庄8号、石新828、冀5418和冀麦23,主推品种邯麦13、邯麦12、衡05-4444、冀5265、尧麦16、临麦2号、洛旱2号和洛旱3号,新审定品种邯麦16、邢麦6号、邢麦13号和邯麦15,新育成品系邯11-5272、邯11-5276、邯02-6018、邯07-8069、邢05-1241和科农3106。这些品种(品系)可以作为育种材料用于抗热性品种改良,也可在生产上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