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抗病毒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在体外可抑制病毒复制酶,在感染细胞或动物体抑制病毒复制或繁殖,在临床上治疗病毒病有效的药物。病毒与细菌不同,缺乏自身繁殖的酶系统,因而它是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依赖宿主细胞代谢系统进行生殖复制。  相似文献   

2.
抗病毒药物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病毒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酶.病毒与细菌不同,缺乏自身繁殖的酶系统,是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依赖宿主细胞代谢系统进行生殖复制.而药物在对病毒产生作用的同时也作用于宿主细胞,从而产生毒性作用.主要分抗病毒细胞因子和化学药物,下面对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分别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正>抗病毒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酶。病毒与细菌不同,缺乏自身繁殖的酶系统,是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依赖宿主细胞代谢系统进行生殖复制。而药物在对病毒产生作用的同时也作用于宿主细胞,从而产生毒性作用。主要分抗病毒细胞因子和化学药物,下面对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分别进行介绍。1抗病毒细胞因子干扰素是活性很强的生物制剂,其比  相似文献   

4.
抗病毒药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在感染细胞或动物体抑制病毒复制或繁殖。病毒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种,核心含有核酸(核糖核酸RNA或)和复制酶,其外包有的外壳和膜,本身无细胞结构,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必须依赖寄主的细胞和酶而繁殖(复制),其复制过程分为吸附(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蛋白受体)、入侵(病毒进入细胞)、核酸复制(病毒进入细胞后,脱壳,病毒酸释出,复制核酸。)、病毒酸和结构蛋白合成(装配为完整病毒)等四个阶段。多在其复制繁殖的不同阶段抑制其繁殖所需的酶,从而阻断其复制。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病毒特异酶、病毒复制过程和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已有所阐明,人们不断发现了一些选择性强、特异地作用于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已用于治疗较重要的病毒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我国因病毒感染导致动物死亡的比率在所有病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致死率,占36.8%,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很多病毒感染动物,形成多种急、慢性传染病,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药物防治作为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进展迅速。但由于病毒结构简单,仅由一种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有严格的寄生性,需借助宿主细胞的功能而繁殖。病毒只能在敏感的细胞内培养或感染易感动物。抗病毒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作用于病毒。不少抗病毒物质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应用,大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必须是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又能特异性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某些步骤。理想的药物应当不影响机体细胞的代谢。然而,因为许多代谢步骤为病毒和细胞的功能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许多抗病毒药物在体外细胞培养中虽然是病毒复制的强抑制剂,但在动物体内却有毒性。  相似文献   

6.
病毒是危害巨大的病原微生物,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于细菌的生活和繁殖方式,即严格地寄生于动物细胞内,并在细胞中利用部分细胞功能复制病毒自身,很难找到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选择性作用位点,因而给病原抑杀和疾病防治造成了困难,这也是目前兽医临床上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均不十分理想的原因所在.因此,对兔病毒性疫病的治疗,不象对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疾病那样,可以采用对因疗法,因缺乏特效药物,故只能采用以下一些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抗病毒病中西药剂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与动物病毒性疾病的化药治疗所以困难,是由于病毒与细菌 (后者一般寄生于细胞外液 )不同,是寄生于动物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代谢系统进行增殖与复制,然后自细胞释出,感染其它细胞,并散播体外感染其它动物。抗病毒病药物的作用机制是: (1)直接抑制或杀死体内病毒; (2)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 (3)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或抑制病毒释放; (4)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 1合成的抗病毒病药剂 [1, 2]  (1)病毒唑 (Virazole,三氮唑核苷 )  本品为广谱抗病毒药,对人流感与副流感病毒、痘病毒、腺病毒、肠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可用…  相似文献   

8.
真核细胞内病毒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蛋白衣壳、生物合成以及装配释放等阶段。抗病毒药物干扰病毒生长周期的少数程序,从而阻断了病毒核酸的复制,起到了抗病毒的作用。本文将在分子水平上对抗病毒药物如何阻断或干扰不同病毒复制周期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兽用抗病毒药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因病毒感染导致动物死亡的比率仅次于细菌感染的致死率,占 36 8%,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很多动物感染病毒,形成多种急、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药物防制作为抗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进展迅速.但由于病毒结构简单,仅由一种核酸 RNA或 DNA和蛋白质组成,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有严格的寄生性,需借助宿主细胞的功能而繁殖.病毒只能在敏感的细胞内培养感染易感机体.抗病毒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进人细胞,始可作用于病毒.不少抗病毒物质对细胞或机体有毒而不能被应用,极大限制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必须是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又能特异地抑制病毒复制中的某些需要步骤.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疫苗防治、抗病毒的化学合成药物及外源性细胞因子治疗等。疫苗防治为最常用的方法,但病毒种属多,血清型多,为疫苗的应用带来困难;抗病毒的西药数量较少,临床效果不理想,且多年来一直没有新的抗病毒合成药物产生;医用外源性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能抑制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临床兽医角度分析了病毒颗粒结构,病毒的侵入、致病过程,介绍了现在兽医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抗病毒药物,并根据病毒病的特点,结合笔者临床经验着重介绍了病毒病在不同时期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浅谈畜禽病毒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临床兽医角度分析了病毒颗粒结构,病毒的侵入、致病过程,介绍了现在兽医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抗病毒药物,并根据病毒病的特点,结合笔者临床经验着重介绍了病毒病在不同时期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病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是属于冠状病毒科的正义单链RNA病毒,可以影响任何年龄的猫,死亡率极高,自半个世纪前发现以来已成为猫科动物研究最多的传染病之一。尽管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但FIP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更是有文献表明预防FIP疫苗已经无法保证猫咪不受感染。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已经成为治疗人类急性和慢性RNA和DNA病毒感染的主流,然而针对动物感染的抗病毒药物要发展地慢得多。本综述将总结目前临床常见的对FIP的治疗方案,并着重探讨目前使用特异性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的方法对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疫苗,抗病毒的化学合成药物及外源性细胞因子治疗等。疫苗防治为常用的方法,但病毒种属多,血清型多,为疫苗的应用带来困难。抗病毒的西药数量较少,l晦床效果不理想,且多年来一直没有新的抗病毒合成药物产生。医用外源性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能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前景良好,但费用昂贵,  相似文献   

15.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引起的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症状。疫苗免疫是防控PRRS的主要手段,但由于PRRSV毒株高度变异性导致疫苗对该病的效果仍不理想。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活性成分众多,生理活性多样,包括抗菌、抗病毒和抗氧化等作用,是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热点。研究证明,中药能以单体或复方的方式对PRRSV产生抑制增殖、阻断吸附和杀灭病毒的作用,以及对机体免疫反应产生影响。关于中药抗PRRSV的机制包括直接抗病毒机制和间接抗病毒机制。直接抗病毒机制即中药有效成分对病毒复制周期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病毒的吸附、内化、复制、大分子组装和释放中的一环,从而达到抑制病毒的作用。间接抗病毒机制即中药有效成分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合成、炎症信号通路、细胞凋亡、氧化代谢和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对犬病的辅助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种糖蛋白。由致敏猪淋巴细胞产生的商品干扰素制剂称为猪白细胞干扰素,是一种高活性、多功能的生物活性制品。干扰素是抗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干扰几乎所有病毒的复制,保护未感染细胞抵抗病毒的攻击。干扰素对于免疫应答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并可抗肿瘤。干扰素虽然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活性物质,但却具有较严格的种属特异性。为阐明猪白细胞干扰素对其他种属动物的抗病毒作用,我们从1998-10~1999-01期间,选用四川世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猪白细胞干扰…  相似文献   

17.
一 防制措施 对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流行趋势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因基因突变和重组产生的IBDV变异株和vvlBDV可逃避疫苗免疫,使IBD的流行趋势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大了IBD的免疫防控难度。但作为一种病毒类疾病,目前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药物,由于病毒细胞受体是病毒入侵细胞的门户,以细胞受体作为抗病毒药物作用的靶位点,是抗病毒药物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大多数病毒来说,只要其侵染宿主细胞往往会在复制自身子代基因序列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中间产物,双链RNA。起初,研究人员认为双链RNA是一种毒素,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发现双链RNA是一种高效的干扰素诱导剂,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因子或者相应病毒的模拟分子来抵抗病毒的侵染。这就使得双链RNA具有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的特点,而且可以作为机体产生主动免疫来抗击病毒侵染的"信号灯"。双链RNA是在病毒侵染细胞后产生的,随着受感染细胞的崩解而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从而刺激周围正常细胞产生相应的抗病毒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药抗病毒在兽医临床的应用与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以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致使许多病毒性疾病至今仍缺少效果确切的防治方法.目前对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疫苗防治,抗病毒的化学合成药物及外源性细胞因子治疗等.疫苗防治为最常用的方法,但病毒种属多,血清型多,为疫苗的应用带来困难;抗病毒的西药数量较少,临床效果不理想,且多年来一直没有新的抗病毒合成药物产生;医用外源性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能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前景良好,但费用昂贵,目前仍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丁铲 《中国家禽》2012,34(16):1-5
病毒作为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其在感染过程中会与自噬这一维持细胞自稳态的代谢过程发生相互作用,有研究表明自噬在病毒的感染、病毒相关基因的复制转录和致病力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细胞自噬的概念、病毒感染引起细胞自噬、自噬介导的抗病毒作用和病毒利用自噬及其相关途径进行增殖等作一概述。根据细胞自噬功能的两面性,为控制病毒感染和成功研制抗病毒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