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巩志 《福建茶叶》2002,(1):51-51
袁枚 (1716 - 1798)字子才 ,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 (今杭州市 )人。清代著名诗人 ,文学家。自幼聪颖。 12岁即中秀才 ,与垫师史玉瓒同入县学 ,乾隆四年 (1739) 2 3岁中进士 ,选庶吉士 ,入翰林院。四年后 ,赴江南任县令。因父丧辞官 ,辞官致仕居江宁小仓山 ,构筑随园。“以书籍诗文为事 ,备林泉之清福 ;享文章之盛名者数十年”。他生性不喜酒 ,不学仙、不供佛 ,惟及喜欢饮茶 ,晚年厚爱武夷茶 ,爱不释手 ,一生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袁枚在辞官归里后 ,立意周游名山大川 ,饱览世间奇异风物 ,遍尝各地名茶。登临黄山绝顶饮茶 ,游历过天台、庐山、雁…  相似文献   

2.
武夷岩茶名闻国内外,说它好的不计其数。清·梁章钜在他所著的《归田琐记·品茶》(卷七)中写道:“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接着又写道:“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相似文献   

3.
武夷茶诗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方面,为数甚多,此只就少见引用的,选录阅人十家之作十三首,聊添茶兴。魏杰《武夷杂咏》(四首选一首)杰字拙夫,自号鹤山樵者、桃岩居上,清陶县人。诗见《逸园诗钞》卷四:武夷深处是仙家,九曲溪山遍种茶;最是一年春好景,情歌日日来新芽。叶在衍.《武夷茶市》在衍室名“花南砚北之斋”,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闽县人。诗见《唐风集》页十拔尽新芽谷雨天,许多异种说岩前;泰西也有卢金榜,岁岁争输百万钱。伊秉经《清夫寄至新茶》秉缤字组似,号墨卿、默庵,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土,宁化县人。诗…  相似文献   

4.
《福建茶叶》2005年第一期第48页《武夷茶史话二则》,尤以第二则《建茶改制话常衮》,疑窦不少,浅析如下,请多指正。1唐朝,建茶包括武夷茶,还是武夷茶包括建茶?武夷茶在六朝时就“颇有名气”,但不叫武夷茶,而是以其别称,如晚甘侯。而建茶,在唐朝“开元天宝”时,就  相似文献   

5.
《茶务改良真传》刊载于1929年版《建瓯县志》。由李梦庚等多个茶人口述而节录整理的,实际上是乌龙茶(武夷岩茶)传统生产采制技术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建瓯茶人研究和改良“种植制焙诸法”,推广新技术,以提高乌龙茶品质,振兴茶叶的具体措施。其宣传收到了显赫的效果。其一,“建瓯茶叶研究会联络群力锐意改良,宣统二年(1910)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如金圃、泉圃、同芳星诸号均获优奖。民国三年(1914)巴拿马赛会詹金圃得一等凭奖,杨瑞圃、李泉丰得二等凭奖,此其效也。”其二,“原夫茶之始出仅一、二种,今则品类多,而制…  相似文献   

6.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3,(11):38-38
《茶经述评》【吴觉农主编第二版,下同)“七之事”在述评《神异记》中关于“虞洪获大茗”的故事中,作有如此评说:《神异记》(神话故事,虞洪获大茗)。《神异经》一卷,是一本假托西汉东方朔所作的神怪故事集。此书最先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茶经·四之器》中关于“瓢”的说明中,也提到了这个故事,并说发生于“永嘉中”(晋怀帝永嘉年问,即307~313年),说明此书的撰述年代,  相似文献   

7.
茶文三题     
(一)武夷识茶 很长时间,我对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知道的不多,偶尔也坐茶馆,听朋友侃茶道,却没有人脑、人心,真正识茶,还得从去武夷山说起……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在海峡两岸产生了极大反响。由此人们自然会想起他那人品高尚、学识渊博的祖父连横。笔者早先在编写武夷茶书中,见到两则连横载记、评说武夷岩茶的文辞。在被后人誉为“一辈子做了一件天大的大好事”的连横所编的《台湾通史》卷二十七·农业志中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1796~1820)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盖以台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为盛……”由此说明台湾之茶是祖国大陆武夷山传去的,并在台湾得以传播发展,成为台…  相似文献   

9.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10.
湖南澧县古称澧州(公元555年置为澧州)澧字音同“李”,史书上首见于《水经注》《禹贡》,尔后见之于屈原的《离骚》之“沅有芷兮澧有兰”,“遗余褋兮澧浦”。澧州自古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唐代诗人李群玉就是最杰出的一位代表。李群玉(807~858年),字文山,生于澧州东溪七里庄,23岁时迁居澧州治所附近的仙眠洲。生性旷达,专以吟咏自适,不乐仕进。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殿中附马杜悰外任澧州刺史,堂弟杜牧(803~852年)南游来到澧州,看望堂兄杜悰,结识了其幕僚李昌古(后创立了文山书院)及隐居诗人李群玉。在杜牧及亲人的反复劝说下,李群玉踏上了赴举之路,大和二年(828年)正月,李群玉制举考试落第,他先是“蛰居”,“十年侣龟鱼,垂头在沅湘”,继而“漫游”,足迹遍及江表、荆州、巴蜀以及粤桂,途中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诗和山水诗,“诗笔遒丽,文体丰妍”。会昌四年(844年),已38岁的他入裴休幕帐,并写下《长沙陪裴大夫夜宴》《长沙春望涔阳故人》等诗章。大中八年(854年)夏天,李群玉在杜牧的关照下,受宰相裴休,名臣令狐綯等的举荐,向唐宣宗献诗三百首,在《进诗表》中自称:“臣所贡前件歌诗,以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枫江兰浦…”。唐宣宗制曰:“李群玉放怀丘壑,呤咏情性,孤云无心,浮磬有韵。吐妍同于丽则,动清神于风骚。冥鸿不归,羽翰自逸;雾豹远迹,文彩亦奇,信不试而逾精,能久幽而自乐,念其求志,可以言诗,用示絷维,俾之刊校,可守弘文馆校书郎。”诏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职南归。大中十二年(858年),李群玉投洪井而死。光化三年(900年),唐昭宗诏准著名诗人韦庄的奏请,承认李群玉为“遗贤”,追赐进士及第。同代著名诗人周朴称赞说:“群玉诗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另一著名诗人李频也说他是“逍遥蓬阁吏,才子复诗流”。《全唐诗》录李群玉诗263余首。李群玉的诗歌更多地是为湖湘风情而歌,并将晚唐时的茶农、钓叟、药翁、歌妓、舞女、乐工、道士、炼师、隐者、方丈、员外及达官贵人一一揽入他的诗句诗韵中,让人们从中体味到诗人关于爱情、幸福、欢乐以及痛苦、忧伤、徬徨,晚唐走向衰败没落的背影。  相似文献   

11.
陆游与建茶     
马舒 《福建茶叶》1997,(2):45-45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中年时期,曾在巴山蜀水间任官约八年,其爱国诗篇流入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宋孝宗赏识,调他回朝,拟再任朝官。但为当朝主和派,竭力反对,不久陆游即被任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简称“茶使”)。这时陆游为54岁,时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福建在当时为著名贡茶的首要产地,“茶使”便是一个美差。陆游的好友周必大为诗祝贺:“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神。”陆游去福建上任,十月,他写了《适闽》诗说:“春残犹看少城(指成都)花,雪里来尝北苑茶。”表达了当年年初从蜀地出发,年底到福建品…  相似文献   

12.
袁枚与茶     
袁枚(1716~1797),清诗人,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39岁便辞官侨居江宁,筑园于小仓山,号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对儒家“诗教”表示不满,部份诗篇对汉儒和程朱理学进行评击,并宣称“《六经》尽糟粕”,但多数  相似文献   

13.
龙凤茶(亦称龙团凤饼茶),宋代驰名天下的御茶。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风饼,名冠天下”。 龙凤茶产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北苑,取名为原产地北苑有龙山和风凰山之意。北宋初年,宋朝废唐代顾渚山贡茶院至建安,设官焙,置龙焙精制贡茶,北苑开始成为宋代贡茶产制中心。  相似文献   

14.
唐·陆羽《茶经·十之图》指的是挂图吗?这值得研究。陆羽《茶经·十之图》文字不多,抄录如下:“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偶,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相似文献   

15.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7):33-34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韫玉。宋徽宗《大观茶论》:“夫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茶为草木之灵芽,本是大自然之杰作,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一般认为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的“茶”写成“荼”(读作“ú”)。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经·邶风·谷风》中记载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相似文献   

16.
茶韵与岩韵     
巩志 《中国茶叶》2011,(11):38-39
当代茶圣吴觉先生在《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中,对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这样评说的:“方臻山川精英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说明福建武夷山这个地方茶叶的品质已达到“日臻完善,渐臻佳品。”其“岩骨花香”形成武夷岩茶的独特的韵味。这是对“岩韵”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武夷茶是女子茶,又有人说她是男士茶,而我说她是文人茶。君见否,一部厚实的武夷茶史,把武夷茶和文人形影相随、亲密无间的关系捕绘的淋漓尽致。首先说的是唐代徐寅,那是兴化府上第一位状元,著有两部诗文集,诗工整,文厚实,大文人衔头卓卓有余。  相似文献   

18.
初探近代闽江茶叶贸易对福州港兴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其中武夷茶又是茶中精品,“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崇安县新志》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明代,“(武夷)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降至清代,武夷茶叶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鸦片战争后进一步走向鼎盛。  相似文献   

19.
王郁风 《中国茶叶》2006,28(1):38-39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1897—1989)晚年应约撰成《茶经述评》一书,于1987年5月出版发行,1988年8月第二次印刷,两次共印4600本,早已告罄。由于首版还是铅字印刷,受条件限制,书中图片模糊不清,吴老很不满意。该书出版至今已近20年,深受海内外有关人士欢迎,茶界公认其内容质量高,视为经典之作。2004年,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决定对《茶经述评》修订再版,在2005年吴老诞辰108周年纪念“茶寿”和“吴觉农纪念馆”在上海建成开馆之际发行。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诗人袁枚不仅精于烹饪,而且善于烹茶。他“尝尽天下之茶”,在《随园食单·茶酒单》中介绍了自己藏水、选茶、藏茶等方面的经验,都是专家之言。袁枚主张烹茶时用武火,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亦不可取,因为“叶则浮矣”,难于出味。他认为烹茶要用穿心罐,就是茶盅也不宜上盖,“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他把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