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大粒品种源库特点及其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大粒小麦兰考86(79)、中粒小麦豫麦41号为材料,在河南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小麦大粒品种源库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大粒品种灌浆期叶片叶绿素、总糖、全氮含量高,光合强度大,茎鞘中总糖、全氮含量高,但下降快,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后期氮素相对缺乏;粒重增长快,子粒中蛋白质含量高,变化平衡,不受子粒积累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后期灌浆不充分,子粒饱满度差,子粒中GA3/ABA与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旗叶与子粒中GA3/ABA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氮肥对超高产冬小麦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2000年在河南师范大学小麦试验田,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豫麦49号,研究了总施氮量270kg/hm^2基础上,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叶鞘、茎秆干物质积累峰值分别出现在抽穗期、灌浆初期、灌浆初期,干物质日积累量峰值均出现在拔节一抽穗期;底施氮肥比例增加,出苗一拔节期叶片、叶鞘干物质的积累呈增加趋势;赵冬期氮肥追施,有利于叶鞘干物质的积累;氮肥在药隔期追施及扬花期叶面喷施,促进了叶片、叶鞘、茎秆及穗部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李幸 《种子世界》2006,(8):35-35
拔节期到抽穗期是玉米旺盛生长期,茎叶增长速度决、增长量大,雌雄幼穗不断分化形成,需水量很大。抽穗开花期是需水临界期,需水量达到高峰,对水分的反应最敏感。灌浆期需要水为介质运输营养物质,需水量也较大。从拔节到灌浆期干旱会扰乱植株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使光合作用受抑制,合成产物量减少,而呼吸作用增强,加速物质的分解,消耗大于积累,造成营养缺乏。干旱导致萎蔫也会造成正在分化的幼穗或正在灌浆的籽粒的水分流向茎,而使幼穗分化和籽粒灌浆过程受阻,小花分化数目少。影响雄穗的抽出和雌穗的吐丝,延缓授粉,严重时会造成花粉、花丝丧失生活力,果穗上籽粒的数量减少,造成穗小、缺粒,甚至幼穗分化停止,形成空秆。  相似文献   

4.
不同供水条件下小麦不同绿色器官的气孔特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考察小麦叶片与非叶器官气孔结构特性的差异及其对供水条件的反应,本研究设置不同灌水处理,利用电镜观察小麦灌浆期不同绿色器官的气孔分布和结构特征,并分析其与气孔特性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水处理下看到各非叶器官(穗、旗叶鞘和穗下节间)均分布着气孔,但其数目少于旗叶叶片。护颖仅在远轴面存在气孔;外稃在多水条件下(4水处理)近轴面出现较多气孔,而远轴面看不到气孔,但在水分胁迫(无水处理)条件下,气孔却出现在远轴面而不在近轴面;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均观察到芒上明显的气孔分布。从气孔大小看,穗各部分(护颖、外稃、内稃和芒)略小于其他器官。随着灌水次数的减少,各器官气孔密度呈增大趋势,气孔器及气孔孔径表现出长度增加、宽度减小的特征。限水灌溉下非叶器官(穗、旗叶鞘和穗下节间)在籽粒灌浆期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的稳定性高于叶片。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器官的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非叶器官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的相关程度明显低于叶片。说明在干旱少水条件下,叶与非叶器官蒸腾作用均会减弱,叶片光合速率亦相应降低,而非叶器官光合速率可能保持相对稳定,可相对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王华芳  孙振元 《作物学报》1997,23(6):734-739
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小麦品种农大98在籽粒发育期中^32P在各器官间的再分配。从开花期-完熟期,穗的^32P以指数式占全株总^32P的7%增至46%;根的^32P从47%减至7%;茎的^32P以S形曲线从8%增至40%;叶以相反方式从38%减至7%。在小麦蜡熟期1天之内,6-12时,穗和茎分别输出^32P22%和10%,叶和根分别输入27%和5%;12-21时,根、茎和叶分别向穗输出^32P5%、  相似文献   

6.
Pb在小麦植株内吸收、分配和累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Pb在小麦植株中的吸收、分配和累积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Pb含量和Pb累积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从总体上看是根〉茎〉子粒。在灌浆末期,各部位Pb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废弃物〉叶〉茎〉叶鞘〉颖片〉穗轴〉子粒,地上各部位Pb累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废弃物〉茎〉叶鞘〉颖片〉叶〉子粒〉穗轴。从结果还可以看出,小麦植株中较易富集Pb的部位是根、废弃物、茎和叶,而子粒中Pb含量和累积量均比较低。小麦在生殖生长阶段的Pb吸收量大于营养生长阶段;拔节一抽穗期和灌浆初期一灌浆中期Pb吸收量及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期。  相似文献   

7.
施氮对‘青引1号’燕麦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引1号’燕麦(Avena sativa‘Qingyin No.1’)采用不同施氮处理,探讨氮肥处理下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分配规律,以了解燕麦生物分配格局对氮肥响应机制,为燕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影响了‘青引1号’燕麦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在施氮75 kg/hm~2时茎、叶、穗、根和总生物量积累最高,分别达到1332.97、375.53、587.52、205.20、2501.22 g/m2;茎、叶、穗和根分配分别在30、60~90、90~120、0~60 kg/hm~2施氮处理下较高。‘青引1号’燕麦随生育期推进,总生物量、茎、根生物量呈先慢后快的增长变化,叶生物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穗生物量呈持续增加的变化。乳熟期生物量分配模式表现为茎穗叶根;茎、叶、穗和根生物量间均呈异速生长关系,茎、穗生物量的积累高于根,而叶生物量的积累则低于根。各器官在不施肥状态下的形态可塑性高于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8.
简俊涛 《中国种业》2020,(11):76-80
为探究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与物候稳定型强筋小麦品种小偃81的RIL的品质、物候型及农艺性状,以周8425B为母本,小偃81为父本的102个家系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法,早晚播相差35d,对其品质、物候型及农艺性状进行分析。早播强筋(中强筋)家系62个,晚播强筋(中强筋)家系68个,早、晚播综合评判家系品质类型,强筋(中强筋)家系56个。早、晚播抽穗期差值越大物候性越不稳定,对抽穗期差值与品质类型进行分析,发现中筋家系个数与抽穗期差值显著正相关,物候性不稳定不利于品质的形成。对适合南阳麦区的33个强筋(中强筋)家系及亲本在农艺性状抽穗期、抽穗期差值、株型、株高、穗长、穗下茎长、穗下节长、旗叶长、旗叶宽、倒二叶长、倒二叶宽进行聚类分析,当平方欧氏距离为5.0时聚为4个群,当平方欧式距离为15.0时,第Ⅰ、Ⅱ、Ⅲ群聚为一群,第Ⅳ群单独为一群。第Ⅰ群包括:S64、S66、S17、S46、S78、S34、S44、S1、S101、S51、S18、S48、S50、S45、S87,第Ⅱ群包括:S40、S47、S27、S35、S90、S98、小偃81,第Ⅲ群包括:S32、S83、S58、S37、S109、S13、S5、S93、S19、S81,第Ⅳ群包括:周8425B、S33、S62。其中第Ⅰ群株型偏紧,株高中高,穗长中等,穗下茎长、穗下节长相比亲本变长,旗叶长与宽得到改良。第Ⅱ群中S35在兼顾物候稳定性时,株高中高,穗长中等,叶长变短,叶宽变宽。第Ⅲ群抽穗期中早,株型中散偏紧,株高偏高,穗型中等长,穗下茎与穗下节长均较长,旗叶长、宽介于两亲本之间。第Ⅳ群中S33与S62相对周8425B在其品质上得到改良后,株高保持中矮,抽穗期提前,抽穗期差值变大(物候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水稻出穗后叶片数及质量对籽粒结实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中粳稻武运8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号为试验材料,出穗期剪去不同茎生叶和喷施增粒增重剂等处理,研究其对水稻结实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出穗期剪去不同茎生叶,供试品种的千粒重、结实率和结实指数均下降且下降幅度依次增大;其中剪除剑叶对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最大,随着叶位的下降,剪叶对灌浆结实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剪叶越多,对灌浆结实的影响越大。出穗期喷施增粒增重剂,能显著增加结实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OD活性、降低叶片MDA含量,进而使籽粒的结实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省两个高产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46’为实验材料,模拟机插秧和机械化直播栽插方式,研究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主要营养元素N、P吸收的影响。于始穗期在人工气候室中进行常温、增温和高温处理15天,分析穗后水稻不同器官N、P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增温、高温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各器官N、P含量,高温处理下各器官氮含量的变化幅度普遍大于增温处理,在相同增温处理下,各器官N含量的升高幅度表现为茎>叶>穗。高温与增温处理下P含量的变化幅度差异不大。抽穗期至成熟期,在相同种植方式和增温处理下,与常温对照相比,水稻各器官N、P含量升高幅度在品种间存在差异,‘南粳46’比‘南粳9108’对气候变化的耐受性更强。在相同温度处理和品种条件下,直播条件下水稻N、P由茎叶至穗的转运效率普遍高于移栽条件。该研究为未来气候变化下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转cry1C*及cry2A*基因早粳稻Bt蛋白的时空表达和抗螟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田  王新宇  田崇兵  周青  刘长华 《作物学报》2018,44(12):1829-1836
早粳稻空育131为受体, 以根瘤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法创制了转ubi启动子调控下的cry1C*cry2A*基因早粳稻空育131 (cry1C*)和空育131(cry2A*)。为了研究转基因水稻Bt蛋白的时空表达特性及抗螟虫性, 将不同转化事件形成的转基因早粳稻品系种植于田间,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转基因水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器官的、以及成熟期糙米的Bt蛋白量, 采用室内离体茎秆法接虫鉴定转基因水稻的抗螟虫性。结果显示, 转基因早粳稻不同抗虫基因Bt蛋白量不同, cry1C*基因总是低于cry2A*基因的蛋白质表达量; 不同生长发育时期Bt蛋白量不同, 叶片和茎鞘等器官的Bt蛋白量为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 幼穗或糙米等器官的Bt蛋白量为抽穗期幼穗>灌浆期幼穗>成熟期糙米; 不同器官Bt蛋白量不同, 高低次序在分蘖期为叶片、茎鞘, 抽穗期为叶片、幼穗和茎鞘, 灌浆及成熟期为叶片、茎鞘、幼穗和糙米; 同一抗虫基因不同转基因品系间抽穗期叶片、茎鞘和幼穗等器官Bt蛋白量及抗螟虫性、糙米Bt蛋白量等性状存在差异, 抽穗期各器官Bt蛋白量与抗螟虫性及成熟期糙米Bt蛋白量之间相关不显著, 不论Bt蛋白量高或低的品系均表现为高抗螟虫。转基因早粳稻营养器官生长发育前期Bt蛋白量较低、后期较高, 繁殖器官生长发育早期Bt蛋白量较高、晚期较低, 营养器官通常比繁殖器官的Bt蛋白量高。在本研究范围内, 不同基因及不同转化事件培育的转基因水稻Bt蛋白表达量高低不同, 但所有的转基因早粳稻品系均表现高抗螟虫。  相似文献   

12.
淮北地区偏大穗型中粳水稻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淮北地区偏大穗型水稻的养分吸收特性,以偏大穗型水稻品种连粳7号和穗数型水稻品种连粳4号(ck)为试验材料,对氮(N)、磷(P)和钾(K)养分吸收和累积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每穗总粒数极显著增加,偏大穗型水稻品种产量(10.97t/hm2)极显著高于穗数型水稻品种(8.46t/hm2);偏大穗型水稻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N、P、K含量均高于穗数型水稻,其中P和K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偏大穗型水稻N、P和K的累积量表现基本一致,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N、P和K的累积量相当,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和抽穗期至成熟期N、P和K的累积量偏大穗型水稻品种均显著高于穗数型水稻品种;偏大穗型水稻品种每生产1000kg稻谷所吸收的N、P和K,超高产水稻分别为22.97kg、7.66kg和25.71kg,穗数型水稻品种为25.30kg、8.04kg和28.84kg;偏大穗型水稻对养分吸收具有生育前期低和中后期高的特点,并可提高养分吸收的产谷效率。  相似文献   

13.
抽穗结实期的温度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通过中粳稻在不同抽穗结实期的温度与产量变动情况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委在穗数和每穗粒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为抽穗结实期的日均温。当抽穗期(6天)日均温为25.1℃、灌浆结实期(10天,花后10-20天)日均温24.7℃、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温23.5-24℃时,结实主张千粒重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灌浆过程中不同器官的氮素含量和积累及分配变化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10个水稻基因型的各组织器官氮素积累、分配利用与氮素利用效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穗中的氮素含量品种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而鞘叶和茎中的氮素含量主要在灌浆后期呈显著的差异。穗中氮素积累的增加伴随着鞘叶和茎的氮素积累的下降,尤其是鞘叶更明显,植株总吸氮量在器官中的分配比例随籽粒灌浆进程穗中氮素比例增加伴随鞘叶和茎的氮素比例减少。同样,穗、鞘叶、茎的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籽粒灌浆后期品种间呈显著的差异。籽粒灌浆不同时期的氮素利用效率品种间呈显著差异,其中成熟期氮素利用效率与成熟期穗和鞘叶氮素含量、鞘叶的氮素积累量和鞘叶氮素分配比例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灌浆中后的穗氮素积累分配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在水稻氮高效育种工作中,结合组织氮素进行选择,可有效地提高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5.
边行效应在套播麦种繁育田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超  王立抗 《种子》2002,(1):73-73,89
本研究通过对冬小麦鲁麦15号调查分析,明确了小麦边行优势的形成具有时间积累效应:(1)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边行产量优化形成的贡献呈现不均衡性,其大小为拔节-挑旗(31.2%)>挑旗-开化(22.3%)>灌浆-成熟(19.4%)>起身-拔节(11.2%);(2)小麦边行优势形成对产量构成的时间效应:拔节-挑旗为主要增穗期,挑旗-开花为重要增粒期,开花-成熟为增加粒重期;(3)套播麦种繁育田合理地开发利用小麦边行优势,达到了麦种和套种作物整体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6.
采用ELISA法(酶链免疫法)、室内初孵棉铃虫生测法和田间棉铃虫为害调查方法,研究和分析了中国构建的 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品系GK3和美国构建的Bt基因棉品系新棉33B的不同生育期以及花铃期不同器官的杀虫蛋白含量、校正死亡率和田间受害率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Bt杀虫蛋白含量在棉花生育过程中呈时空动态变化,在时间分布上,各生育期顶尖平展叶表现为:初花期>蕾期、花铃期>苗期>吐絮期;在花铃期,各器官表现为:功能叶、茎尖>小蕾、幼铃>花蕊、花瓣、苞叶、老叶。室内生测幼虫校正死亡率与棉株Bt杀虫蛋白含量高度一致;田间表现与Bt杀虫蛋白含量有一定的差异,除主要受Bt杀虫蛋白影响外,棉铃虫取食选择性,以及残存高龄幼虫为害和棉株各部位营养结构等也影响其抗虫性,造成后期棉铃虫主要为害花、蕾和幼铃,两材料抗虫性表现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灌浆期蔗糖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池栽条件下小麦强筋品种藁城8901、中筋品种豫麦49号和弱筋品种洛麦1号灌浆期旗叶、旗叶鞘、穗茎、籽粒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变化的结果表明,3种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灌浆期旗叶、旗叶鞘、穗茎、籽粒中SPS和SS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豫麦49号旗叶、旗叶鞘和籽粒中SPS酶活性较高,而洛麦1号穗茎中SPS酶活性较高。豫麦49号的旗叶、旗叶鞘、穗茎和籽粒中SS活性高于其他两品种,表明豫麦49号和洛麦1号营养器官和籽粒中蔗糖合成和降解代谢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播期对直播水稻产量、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水稻品种白粳1号、长白9号和龙粳3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播期(SD1、SD2和SD3),比较不同播期条件下3个品种的产量、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转运特点。3个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抽穗至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转运量和产量均表现为SD2>SD3>SD1。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成熟期穗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播期的推迟提高了3个品种有效穗数及结实率,进而提高了产量,同时促进了各器官物质转运量与转运率的提高。各品种SD2处理的产量及花后干物质、氮素积累量最高,SD2为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19.
晚播小麦灌浆期光合物质同化、分配及群体调节的效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王振林  贺明荣 《作物学报》1997,23(3):257-262
晚播小麦灌浆期叶片光合同化量最高、红占60%以上,穗的光合同化量约占15%,叶鞘及茎的光合同化量均在11%左右。群体调节对植株上部器官、茎和叶鞘的光合同化影响较小,而主要影响倒二叶及以下叶片的光合同化。增加密度使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及光合同化量显著降低。灌浆期籽粒是植株光合物质的主要输出部位。光合物质向茎的分配取决于种植密度。在较低密度条件下,茎是光合物质的输入部位,而在高密度条件下则是光合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春性大麦在新疆地区作为青贮饲料的最佳刈割时间,以垦啤麦13、P13-3和甘啤4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刈割期(抽穗期、灌浆期、灌浆10d和蜡熟期)干物质产量、营养品质和青贮品质。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的推迟,垦啤麦13和P13-3干物质含量和干草产量显著增加,P13-3蜡熟期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参试的3个品种(系)中P13-3在蜡熟期干草产量最大,达到14 731.46kg/hm 2。随着刈割期的推后,3个春性大麦品种(系)干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垦啤麦13和P13-3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上升。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大麦青贮后乳酸、乙酸和丁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垦啤麦13和P13-3在灌浆10d后青贮其发酵品质显著高于抽穗期和灌浆期。因此,从产量和品质两方面综合考虑,新疆地区春性大麦最佳青贮刈割时间为灌浆1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