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裸露山体缺口依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开采坑口、开挖边坡和崩岗等不同类型.在深圳快速发展的31年时间里,工程建设中大量挖山取石造成了众多的裸露山体缺口破碎带,这对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深圳市布吉郁南、吉冈采石场边坡整治绿化工程通过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的设计和施工策略并辅以景观影响度评价,实现了快速覆绿和景观融合的生态修复效果.这些策略对我国其他类似的裸露山体缺口的治理将起到有效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背景山体缺口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山体缺口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城市景观。结合深圳市实际,提出景观影响度概念,并结合景观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原理提出解决山体缺口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在总结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解决山体缺口的 整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裸露出体缺口景观影响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遍地开工化的采石场严重影响深圳城市景观,应用专家打分及综合评判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深圳市裸露出体缺口的景观影响度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出不同因子是主导因子,并计算出不同因子任意组合的景观影响度,为裸露出体缺口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裸露山体缺口生态治理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分析了裸露山体缺口产生原因基础上,提出了裸露山体缺口的概念,阐述了裸露山体缺口治理思路,总结了深圳市裸露山体缺口生态治理模式和创新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城市裸露山体缺口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介绍了城市裸露山体缺口的分类方法,同时根据深圳市的实际情况对深圳市裸露山体缺口按形成原因和现状综合分类划分为6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随着安顺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对山体的开采和破坏力度加大,导致大量的裸露山体缺口的出现,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裸露山体缺口的调查与治理尤为重要。本文介绍应用Google Earth遥感影像和GIS技术对区域内的裸露山体缺口进行调查的方法,获取了山体缺口的类型、数量、面积以及空间分布等信息,旨为裸露山体缺口的调查提供一种便捷、快速、高效的方法,为其合理利用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体缺口是指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因采石、取土破坏了自然山体轮廓而形成的缺口。山体缺口常常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景观破坏。介绍了深圳市进行山体缺口调查的原则、方法、技术路线、内容和程序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山体缺口管理信息系统 ,从而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裸露山体缺口整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陆子锋 《水土保持通报》2002,22(5):55-56,73
作者从深圳市裸露山体缺口综合整治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实践中 ,针对不同类型山体缺口探讨综合整治技术中的措施形式、生态恢复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深圳城市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10年来,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领域不断拓展,职能不断增强。深圳市在开展全国城市水土保持试点、示范和申报国际花园城市的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了从控制泥沙到改善景观、从背景山体的裸露山体缺口治理到水源保护林建设的延伸,探索出了一条城市水土保持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裸露山体缺口严重影响了深圳市的生态环境,针对这些裸露山体,需要通过一定的生态修复措施对其进行修复。本文以马峦山(原广州军区后勤部)废弃石场为例,介绍了当前较为成熟的修复措施在治理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的青海香日德绿洲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借助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运用生态学原理对青海香日德绿洲进行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香日德绿洲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634和0.839 7,均处于中等水平。研究区景观优势度不高,但是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仍占有较高的景观比例,尤其耕地,不但景观比例大而且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还有增长趋势;研究区景观分离度最大的是交通用地,最小的是耕地,表明耕地分散程度最小,交通用地最大。区域景观破碎度最大的是耕地和林地,最小的是交通用地和水域,说明耕地被分割程度最大,水域和交通用地最小。分维数指数最大的是居民及工矿用地,最小的是耕地,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形状最不规则,受人为干扰最小,相反耕地形状最为规则,受人为干扰最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的景观格局,利用GIS,ENVI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遗产地及缓冲区2001年、2010年、2016年3个关键时期的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2001年以来,各类景观均处于动态变迁过程,林地景观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一直占研究区整体面积的80%以上,16年间,林地、灌丛、建筑用地、裸地和水体的面积净增加,耕地面积净减少;(2)景观动态变化度在2001—2010年较大,林地景观面积比例增加了6.98%,耕地面积比例减少了8.4%,面积减少了近一半,有44%的耕地面积和64.35%灌丛面积转入林地景观,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大幅下降;(3)2010—2016年景观动态变化度相对较小,林地面积比例下降了1.22%,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建筑面积持续增加;建设用地转出率最高,其次是裸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有所上升,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稍有加深;(4)除了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化外,退耕还林政策、城镇一体化建设、高速交通建设是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旅游增长和开发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南京仙林新市区景观生态质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探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质量产生的影响成为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选取南京仙林新市区为研究案例,在理解与认识研究区域景观结构和格局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景观干扰和稳定性,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利用RS和GIS技术构建各指标空间分异图来揭示城市化影响下景观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3—2009年间,研究区景观干扰程度日益加大,干扰程度处于4级和5级的面积增加89.34%,景观空间异质性分异明显;(2)受城市化影响,景观稳定程度降低,稳定程度处于4级和5级的面积减少83.11%;(3)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总体呈降低趋势,景观生态质量处于4级和5级的面积减少82.25%,并且随着城市化影响强度加大,其景观生态质量降低程度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聚落景观粒度空间转换响应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落景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聚集场所,体现人类空间活动强度,揭示人类活动与景观形成与演化的机制。借助ArcGIS平台和Fragstats软件,设定空间粒度30,100,250,500,1 000 m,以RMA(面积最大值法)和RCC(中心属性值法)为原则进行转换,研究聚落景观分布格局空间粒度转换以及机理。结果显示:(1)RMA法生成数据各景观类型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大,特别是当粒度为1 000 m时交通用地消失,RCC法在空间粒度转换中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小,并且是随机的。(2)斑块面积结构和空间邻接的景观类型决定空间粒度转换中的聚落景观格局。(3)聚落景观方面,斑块数量、斑块密度以及聚集度指数下降,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上升,最大斑块指数先上升后下降,表现出随着粒度增加,小斑块逐渐被聚落景观较大斑块融入,斑块破碎化降低、斑块面积扩大并趋于成片成团等特征,使得聚落景观的斑块连片程度以及优势度提升。(4)聚落景观格局变化表明RMA法突出整体分布规律,RCC法突出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15.
以朱溪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和FRAGSTATS软件,对朱溪小流域东部和西部进行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地为朱溪小流域的基质景观,主要分布于东部;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人文景观主要分布于西部;②东部景观优势显著,基本上以大斑块为主,呈聚集性分布,异质性低,多样性指数小,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大,林地优势突出;西部景观类型分布相对均衡,多样性指数大,破碎化程度大;③人为活动与地形为东部、西部景观格局形成的主导原因。西部人口分布密集,地势低,东部人口分布稀少,地势高,在其长期影响下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实现废弃露天矿坑的再利用,并对再利用方式进行科学的选择,该文以废弃露天矿坑为研究对象,从限制性角度着手提取了矿坑条件、自然条件、其他条件3类17个条件项,形成58个推理条件和13条推理规则,构建了基于"推理条件-推理规则"的废弃露天矿坑再利用方式选择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对平朔煤矿露天矿坑再利用方式进行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初步推理,研究区可用于生态保护基地、垃圾填埋场、旅游文娱、光伏发电基地,且这4种再利用方式可进行组合与协调;决策结果需通过更加详细的分析及多方案比选后确定,一般情况下为推理结果的子集,也可能为空集。该研究可为闭矿或即将闭矿的露天矿坑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987年、2000年、2014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ENVI,ArcGIS,Fragstats等软件,提取了土地利用信息,计算了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 近30年来,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突出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耕地面积减少1 069.15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 573.26 km2。2000—2014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461%,是1987—2000年的4倍。(2) 景观结构上,耕地是流域的主导斑块,面积约占70%,30年来占景观面积的比例降低了3.85%,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建设用地日益发展为优势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指数增加了6.1%。耕地与建设用地斑块在景观中的变迁,使得流域自然生态功能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3) 流域总体的景观特征表现为优势斑块明显,景观比较完整,但空间异质性较高而连通性较低。近30年来景观结构由较完整的大斑块主导、演化成小斑块圈点状穿孔于大斑块的格局,景观破碎化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Eucalyptus forests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world economy, providing raw materials for different purposes. In planted forests, harvest operations performed by heavy machinery may cause severe soil compac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a full‐tree harvesting system in planted eucalyptus forests from Northeastern Brazil. Different soils were evaluated (two Hapludults and one Haplorthod) in two horizons (BA and Bt). We tested different equipment, namely feller buncher, skidder (with traffic intensities of 3, 6, 12 and 16 passes), flail (at different ground‐contact points), grapple saw and loader. The soil physical attributes reflected not only the impact of equipment traffic but also the intrins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ils. Bulk density (ranging from 1.36 to 1.80 t m?3 after trafficking) related well to soil class and horizon. Precompression stress (ranging from 203 to 430 kPa) and degree of compaction (76%–94%) following trafficking were well correlated, while increase in bulk density (reaching a maximum of 20%) related more strongly to soil moisture. A contingency table was constructed with the number of compacted samples and further examined by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ompaction varied according to soil, horizon and equipment, indicating that machine–soil interactions are very specific and demand detailed research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Haplorthod experienced the greatest amount of compaction, whereas the Hapludult‐2 was more resistant (60% and 25% of compacted samples, respectively). The grapple saw and the skidder at higher traffic intensities (12 and 16 passes) exerted the highest mechanical impacts (81% and 67% of compacted sampl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潘峰  唐晓岚  吴雷  顾哲衍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3):279-283,289
[目的]通过量化研究探索内湖岛屿湖域视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为此类区域风景规划、低影响开发和湖域景观保护等提供依据。[方法]以太湖西山岛及周围湖域为典型研究范围,基于RS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及方法,从路域视景、湖岸视景、视域开阔度、视景丰富度、地形因子等方面进行量化研究,并提取适宜的观景平台选址作为成果展现。[结果]首先通过最佳坡度坡向、平台地基尺寸、洪水淹没、低影响开发、路域可达度等指标初步筛选出30处拟选址。其次通过视域、水景开阔度和视景资源丰富度进行分析,确定最终选址。[结论]建立在量化数据基础上的视景资源开发属于源头控制,观景平台的选址科学有效,有利于视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域生态。  相似文献   

20.
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的边缘交汇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为干扰响应较为敏感的地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和界线不断变迁,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也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该文基于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界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及界线变迁区的地理位置,并分析了1986-2000年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北界、东南界缓冲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2)西北界、东南界缓冲区景观重心迁移的距离和方向、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