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敏 《农村科技》2004,(11):20-21
种蛋孵化是发展鹅生产的关键环节,是养鹅生产的基础。但是种蛋孵化率高低除了和孵化技术直接相关外,还间接的和种蛋的质量密切相关,如种蛋来源(鹅种的饲养、公母比例、防疫卫生等)、保存时间、蛋重、蛋形、蛋壳质量和清洁度等,为了提高鹅蛋的孵化率必须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2004,(7):26
用于孵化的种蛋应新鲜,最好是在一星期内的蛋。种蛋应在13~16℃、相对湿度为75%的条件下贮放,时间12-18天内。存放超过3星期的孵化率较低,不能作种用。在存放期间,蛋的小头朝上,并每天翻蛋一次。种蛋的蛋形要正常,大小适中,畸形、沾污严重、有裂纹、薄壳、过大或过小的蛋,都不宜作种蛋。  相似文献   

3.
影响种蛋孵化率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因素,种蛋的品质,种蛋的保存时间,种蛋的消毒方式,孵化的温度,相对温度,海拔的高度等。其中在孵化条件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海拔的高度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极其显著。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高寒缺氧,海拔高(2900m),氧分压低(14692.08Pa),气候寒冷潮湿,造成外地良种蛋鸡孵化率极低。为探索高原孵化期胚胎死亡的主要原因和时期,我们引进了1000枚黄金褐蛋进行孵化试验,为今后提高良种蛋鸡在高寒地区的孵化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塞北乌骨鸡和罗曼鸡种蛋孵化性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研究塞北乌骨鸡和罗曼鸡种蛋的孵化性能,为塞北乌骨鸡系统化选育提供可借鉴的方向.方法分别选取塞北乌骨鸡种蛋和罗曼鸡种蛋5000枚,按种蛋保存的不同时间(3d、6d、9d、12d、15d),各分为五组,研究两个品种鸡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的失重率以及不同保存时间对失重率和孵化率的影响.结果塞北乌骨鸡胚蛋在孵化过程中失重率均大于罗曼鸡(p〈0.05);塞北乌骨鸡不同保存时间(3d、6d、9d、12d、15d)种蛋失重率、18龄胚胎失重率、孵化率均大于罗曼鸡(p〈0.05);塞北乌骨鸡种蛋保存时间15d,出雏时间推迟,罗曼鸡种蛋保存时间12d,出雏时间推迟;种蛋不同保存时间对雏鸡重无影响.结论塞北乌骨鸡种蛋保存时间比罗曼鸡长,但种蛋失重率、胚胎失重率、受精蛋孵化率相对较低,在以后的选育过程中需加强失重率和孵化率方面的选育.  相似文献   

5.
何京 《现代种业》2005,(1):36-36
由鹌鹑种蛋变成雏鹑,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它需要内因和外因的有机结合。能否掌握孵化过程中的每个技术环节,这是提高鹌鹑种蛋孵化率和获取孵化经济效益的关键。为此,将提高鹌鹑种蛋孵化率的十项技术要求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种禽、种蛋和孵化条件对孵化率的影响。种蛋属于内在影响因素,种禽通过种蛋对孵化率起间接影响;孵化条件属外在影响因素。要提高种蛋孵化率,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种蛋的孵前管理对提高种蛋孵化率有重要作用,如能注意到以下管理技术要求,加上孵化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孵化技术,就能保证孵化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冬春是孵化小鸡的黄金季节。孵小鸡前,种蛋选择和保存的好坏,直接影响胚胎的发育和雏鸡的品质。因而是获得孵鸡成功的两个主要条件。一、种蛋的选择1.种蛋的来源。应选用来自饲养管理良好的健康鸡群所产的鸡蛋,病鸡产的蛋不要用于孵化,因为有些疾病往往通过鸡蛋传给下一代。种鸡的年龄与孵化率也有关系,一般鸡在第二年产的蛋比较好,孵化率也比较高。2.新鲜种蛋的标准。种蛋保存时间的长短与孵化率也有直接的关系要求越新鲜越好,一般7天内的种蛋最好,最长不能超过15天,15天以上的种蛋孵化率逐渐降低。新鲜种蛋表面覆有一层霜状物,表面鲜艳,气…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丝羽乌骨鸡为素材,以仙居鸡、固始鸡和狼山鸡种蛋为对照组,探索蛋比重是否影响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出雏时间。将种蛋测定蛋比重以后进行孵化,在孵化过程中观测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出雏时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鸡种的蛋比重平均级别差异显著,反映了鸡种的蛋比重种质特性不同;种蛋的蛋比重与种蛋的受精率无关;部分鸡种的蛋比重与其孵化率及出雏时间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蛋比重对繁殖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影响禽蛋孵化率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种禽、种蛋和孵化条件对孵化率的影响。种蛋属于内在影响因素,种禽通过种蛋起间接影响;孵化条件属外在影响因素。要提高种蛋孵化率,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注射催产药物的方法进行长尾彩鲫人工繁殖及其体色变化观察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催产亲鱼50组,雌雄比为1∶1,雌鱼重7.5kg,平均尾重150.0g,产卵21.00万粒,平均每1kg雌鱼产卵2.80万粒,平均每尾雌鱼产卵4 200粒;孵化鱼苗17.00万尾,孵化率为80.95%。此外,鱼苗入池后经过20d培育,平均尾重0.61g,显现彩红色的比例占3.52%。培育154d后规格达10.10g/尾,显现彩红色的比例占85.80%。总之,采用注射催产药物的方法进行长尾彩鲫人工繁殖,比自然产卵繁殖率提高30.23%;在鱼苗孵化后20d是对鱼类进行体色增色转化的最佳时机;彩鲫规格达10.0g/尾前为淘汰低品位鱼类的理想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益蝽作为一种优良的天敌昆虫,在“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益蝽人工规模化繁殖过程中,为节约饲养空间,提高益蝽若虫存活率,本研究通过比较孵化盒与孵化笼对益蝽若虫存活率及不同规格饲养笼对益蝽若虫存活率差异。结果表明,孵化笼中放入3000粒和6000粒益蝽卵,3龄益蝽若虫存活率分别为75.31%和69.17%,相较孵化盒若虫存活率8.84%和4.44%均有显著提高;不同规格饲养笼放入相同数量的1龄益蝽若虫,孵化后大饲养笼的益蝽若虫存活率较小饲养笼的存活率显著增加。孵化笼可有效提高益蝽孵化率和益蝽低龄若虫的存活率,大饲养笼虽提高了益蝽若虫存活率,但小饲养笼可显著提升饲养空间的利用率,从而提升扩繁效率。  相似文献   

13.
大蟾蜍卵孵化的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蟾蜍卵的孵化率、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有效积温和蝌蚪成活率,将产出当天的大蟾蜍卵采集回实验室,分别置于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下孵化,观察和测量记录卵的孵化率、孵化后3 d蝌蚪的成活率、体长及每个温度下卵的发育历期。光照周期设为14L∶10D。结果表明:温度对大蟾蜍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孵化后3 d蝌蚪的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孵化的蝌蚪在2 d之内全部死亡;温度对大蟾蜍卵孵化后3 d蝌蚪全长的影响极显著(F=55.592,df=4,N=50,p<0.000 1),大蟾蜍的卵孵化后3 d蝌蚪的全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算得的大蟾蜍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35℃、68.64℃/d和0.15℃、69.29℃/d。  相似文献   

14.
选择长顺绿壳蛋鸡孵化期种蛋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种蛋蛋壳、内容物钙与磷含量的变化,研究孵化期间蛋壳与胚胎钙、磷的转移变化与吸收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孵化过程中,不同胚龄蛋壳的钙含量呈逐渐降低而内容物中的钙含量则呈相应增加的规律性。其中,以10-15d下降最快,从入孵到出壳蛋壳中钙减少0.65g,内容物中钙增加0.69g;蛋壳中钙减少量与内容物钙增加量基本相同,蛋壳中的钙转移到内容物中。孵化过程中蛋壳中磷含量基本不变,总量有损失,内容物中磷含量下降;蛋壳磷含量甚微,胚胎发育所需要的磷主要由内容物提供。  相似文献   

15.
以矮小型品系(S3系)21 000枚种蛋为材料对种蛋孵化期减量情况进行系统测定。结果显示,种蛋的平均减量率为13.56%,死胚蛋的减量率高于活胚蛋(P<0.05);种蛋减量率与蛋质量太小有关,各个阶段的减量和减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入孵蛋质量与不同阶段胚蛋质量呈强正相关(P<0.01),且与雏鸡的出雏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早期种蛋分级孵化,有利于提高雏鸡整齐度。  相似文献   

16.
好气厌气培养下碳源及C/N对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添加化学氮肥,稻秸和淀粉的土壤在好气,厌氧培养下的供氮特征。(1)单施化学氮肥好气培养,土壤中矿物态氮含量始终高于厌气培养,单施稻秸厌气培养,土壤中矿物态氮含量高于好气培养,(2)培养60d时,C/N为10的处理好气培养,土壤中矿物态氮含量高于厌氧培养,C/N〉20的处理厌气培养,土中矿物态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3)添加淀粉使好气培养土壤中矿物态氮含量大幅度减少,厌气培养则变化不大,C/N相  相似文献   

17.
经济动物的空肠弯曲菌带菌调查和细菌分离培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对伊沙褐蛋鸡、乌骨鸡、锦鸡、蓝马鸡及银黑狐等动物的空肠弯曲菌带菌率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分别为66.19%、13.33%、20%、10%和6.19%。同对对微需氧培养方法和培养时间、TTC琼脂平板、蛋鸡采样时机、样品运送以及增菌培养等一系列影响检出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该菌微需氧培养时间以48小时为宜;TTC琼脂平板不宜做该菌的初次分离培养;产蛋前采样要比产蛋后采样的检出率高,差异极显著(P<0.01);样品运送时间、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以及增菌培养等对检出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同一样品的重复分离培养,明显提高了该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采用2个水稻大粒种质(千粒重超40g)与2个常规水稻品种(千粒重25-30g)进行了籽粒蔗糖合成酶(ss)和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灌浆前期强势粒的SS和SPS酶活性高于弱势粒,而灌浆后期弱势粒的SS和SPS酶活性高于强势粒;2)常规水稻品种强、弱势粒灌浆前期SS酶活性高于大粒种质,而大粒种质强、弱势粒灌浆后期的SS酶活性高于常规水稻品种;常规水稻品种强势粒灌浆前期SPS活性高于大粒种质;3)常规水稻品种强、弱势粒SS酶活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粒种质,供试材料强、弱势粒SPS酶活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10~15d和30~35d。4)SS酶平均活性和最大活性与淀粉含量、淀粉积累最大速率(Gmax)、达到淀粉积累最大速率时间(tmaxG)和平均速率(G)呈正相关;SPS酶平均活性和最大活性与淀粉含量和tmaxG呈负相关,与Gmax和G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不同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蛋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蛋品质的影响。[方法]对来自笼养、平养带运动场和林地散养的210日龄、产蛋率约70%的90个淮南麻黄鸡鸡蛋进行了蛋品质测定。[结果]蛋重以平养最大(47.13g),显著高于林地散养(P〈0.01)和笼养鸡的蛋重(P〈0.05);蛋壳厚度以林地散养最大,分别比笼养和平养分别高2.32%(P〈0.05)和7.32%(P〈0.01)。蛋壳强度以笼养最高,比平养高26.67%(P〈0.05)。笼养淮南麻黄鸡蛋蛋白含水率最低,比平养和林地散养组的蛋白含水率分别低1.92%和1.45%(P〈0.01);笼养淮南麻黄鸡的蛋黄含水率最高,显著高于林地散养组(P〈0.05)且极显著高于平养组(P〈0.01)。[结论]不同饲养方式下淮南麻黄鸡蛋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研究室内培养条件下水稻秸秆配施化肥氮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形成和氮素转化的影响。84mgN/kg标记硫铵和4.5g/kg稻草粉配施淹水培养,结果表明,有25.8%的肥料氮在培养63d时成为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15N。整个培养过程中生物量-15N无净再矿化现象。将稻草粉换成葡萄糖淹水培养,葡萄糖在培养7d时消耗贻尽,此时生物量-15N达最大值43.1mgN/kg,相当于施入肥料氮的51.3%。在此条件下,生物量-15N有明显净再矿化现象,且净矿化出来的氮遭受损失。稻草粉处理好气培养结果表明,新形成的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15N较淹水培养处理高得多,达47.0mgN/kg,相当于施入肥料氮的46.3%。在此条件下,生物量-15N亦无明显净再矿化现象。比较不同处理的氮素回收率,可以看出施入稻草粉可以减少肥料氮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