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定分析了叶甲科(Chrysomelidae)15种昆虫mtDNA_Cyt b基因部分序列,结果显示,在获得的390 bp序列中,198个核苷酸位点为多态性位点(约占50.8%),序列间碱基差异平均值为18.9%,A T含量为72.7%,碱基转换呈现明显的TC偏向性,颠换主要以TA为主,转换/颠换(R)值为0.8。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该15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跳甲亚科(Alticinae)和叶甲亚科(Chrysomelinae)的亲缘关系较近,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与前两者的关系较远。萤叶甲亚科中瓢萤叶甲为最早分化的类群,长跗萤叶甲属(Monolepta)、凹翅萤叶甲属(Paleosepharia)、长刺萤叶甲属(Atrachya)能形成姊妹群。克萤叶甲属(Cneorane)和守瓜属(Aulacophora)的亲缘关系较近。基于蛋白质序列构建的系统树的置信值高于核苷酸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  相似文献   

2.
广腹螳螂对龙眼长跗萤叶甲功能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广腹螳螂对龙眼长跗萤叶甲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室内自然条件下,广腹螳螂对龙眼长跗萤叶甲的功能反应符合 Holling圆盘方程Ⅱ型,其模型为 Na=0.448Nt/(1+0.01238Nt) , 瞬时攻击率(寻找效率) a′=0.448,广腹螳螂捕食1头长跗萤叶甲的时间Th=0.02759h, 最大捕食量1/Th=36.24头。广腹螳螂寻找效应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其数学模型为:E=0.328P-0.355。以上模型为评价广腹螳螂控制龙眼长跗萤叶甲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玉米的一种次要害虫,不被重视,但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变,为双斑长跗萤叶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给玉米制种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正>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地昆虫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采用点滴法,于室内测定了阿维菌素、茚虫威和鱼藤酮等3种杀虫剂单独使用及与绿僵菌混用对沙葱萤叶甲3龄幼虫的协同致死作用,以期为协调使用化学药剂和生防制剂防治沙葱萤叶甲提供参考。3种杀虫剂单独使用时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沙葱萤叶甲3龄幼虫的毒力最强,LD50值为4.80ng/头,其次是茚虫威和鱼藤酮,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几种主要农作物对成虫生殖力的影响, 在 25℃恒温条件下, 分别用大豆叶片、 玉米花丝、 玉米叶片、 水稻叶片、 棉花叶片、 马铃薯叶片和向日葵叶片等寄主组织饲养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 观察其取食不同寄主组织的寿命和产卵情况。结果表明, 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取食不同寄主组织的寿命、 雌成虫产卵比例、 产卵量等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在供试寄主上雌成虫寿命和雌虫个体产卵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花丝、 棉花叶片、 大豆叶片、 马铃薯叶片、 玉米叶片、 向日葵叶片和水稻叶片; 产卵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棉花叶片、 玉米花丝、 大豆叶片、 向日葵叶片、 马铃薯叶片、 玉米叶片和水稻叶片; 产卵进度除取食马铃薯叶片表现为明显集中在前期外, 取食其余寄主组织的产卵进度均表现为相对均衡。在寄主玉米上, 取食雌穗花丝的产卵量显著高于玉米叶片。综合评价玉米、 大豆、 棉花和向日葵是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期较理想的寄主植物, 在农田生态系中是该害虫选择危害的主要农作物。  相似文献   

6.
<正>玉米双斑萤叶甲又叫双斑长跗萤叶甲、四目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一种在我国广范分布的多食性害虫,可危害玉米、高粱、豆类、棉花、马铃薯、苜蓿、茼蒿、胡萝卜、十字花科蔬菜、向日葵、杏树、苹果等多种作物。玉米双斑萤叶甲过去是一种偶发性次要害  相似文献   

7.
正谷子,古称粟,脱壳后为小米,属禾本科狗尾草属的一个栽培种,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据资料显示,为害谷子的病虫草害有谷子白发病、粟瘟病、粟线虫病、粟粒黑穗病、粟锈病、粟胡麻斑病、粟纹枯病、谷子灰斑病、粟红叶病、粟黑鞘病、高粱条螟、高粱根蚜、粟鳞斑叶甲、粟灰螟、粟秆蝇、粟穗螟、粟叶甲、粟缘蝽、赤须盲蝽、玉米黄呆蓟马、玉米铁甲、玉米耕葵粉蚧、玉米异跗萤叶甲、亚洲玉米螟、甜菜夜蛾、双斑萤叶甲、稻苞虫、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粘虫、朱砂叶螨、红缘灯蛾、稀点雪灯蛾、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耐寒性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成虫的雌虫体过冷却点-5.56~-13.38℃,平均-10.75℃;体液冰点为-2.32~-10.41℃,平均-6.5℃。雄虫体过冷却点为-5.56~-11.22℃,平均-8.88℃;体液冰为-0.7~-7.71℃,平均-3.80 ℃。雌虫的耐寒性强于雄虫。龙眼长跗萤叶甲卵在常温条件下,其发育起点温度是15.8±0.7℃,有效积温是142.5±9.5日度,卵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公式为:V=[T-(15.8±0.7)]/(142.5±9.5)。由研究结果推测目前广西龙眼栽种区都可能成为此虫发生分布区和潜在发生分布区。  相似文献   

9.
双斑萤叶甲又名双斑长附萤叶甲,属昆虫纲,鞘翅目叶甲科,在内地发现主要为害玉米、高梁、豆类、苜蓿、马铃薯等,以成虫啃食植物叶片和花穗,造成作物减产。近几年来,北疆石河子地区发生基数逐年增加,危害加剧,成为当地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双斑萤叶甲也叫长跗萤叶甲,是危害玉米的一种新型害虫。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省区。也危害棉花、豆类、马铃薯、高粱和十字花科蔬菜以及杏、苹果等多种作物。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在谷田中的发生规律,并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在山西省长治市的谷田中,用网捕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双斑萤叶甲种群动态、垂直分布和有虫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调查结果为该虫成虫在7月份开始危害谷田;7月下旬到8月上旬,双斑萤叶甲种群数量急剧上升;8月中旬在谷子抽穗期和花期时成虫种群数量达到高峰;8月下旬随着谷子花期结束,双斑萤叶甲种群数开始大量迁出谷田。[结论]结果说明2015年双斑萤叶甲在山西长治地区谷田内爆发;其危害谷子的部位集中于谷穗上;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谷田中植株有虫率与该虫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食根叶甲曾经是我省低产稻田的主要根部害虫,后来因杂交稻的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变,一度曾难觅其踪影.但近年来我市及全省多个地方均有发生,且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虽然目前发生面积不大,但发生田块食根叶甲损失严重.长腿食根叶甲一旦暴发成灾,将会对水稻和多种水生经济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失.本文论述了该虫的分布与为害、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白鲜皮的醇提物来测定其对鳞翅目昆虫黏虫、苜蓿夜蛾、菜青虫和鞘翅目昆虫二十八星瓢虫、双斑萤叶甲、榆紫叶甲、绿豆象的杀虫活性。采用ASE快速萃取技术,以乙醇为主要的提取溶剂,对白鲜皮中杀虫活性成分进行高效提取,初步探索了其醇提物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4.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车排子垦区棉田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害虫。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该虫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宁夏棉田大量发生。为害后可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常将叶片吃成很多小洞,近几年为害程度逐年加重,成为北疆棉区几大主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摸清贵州独山黑麦草人工草地鞘翅目昆虫种类组成及发生情况,采用网捕、陷阱及目测法收集统计记录甲虫种类和数量,总结分析其发生程度。初步结果鉴定出鞘翅目昆虫10 科33 种,叶甲科古铜凹胫跳甲(Chaetocnema concinnicollis)为优势类群;发生程度较高的有害种群有:豆长刺萤叶甲(Atrachya menetriesi)、褐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fulvipes)、细角长跗跳甲(Longitarsus succineus)、斑鞘豆肖叶甲(Pagria signata),鞍象(Neomyllocerus hedini)、黑斑尖筒象(Nothomyllocerus illitus)、暗色槽缝叩甲(Agrypnus musculus)和筛阿鳃金龟(Apogonia cribricollis);发生程度较高的天敌种群有:黄斑青步甲[Chlaenius (Achlaenius) micans]、逗斑青步甲[Chlaenius (Pachydinodes) virgulifer]、中华婪步甲(Harpalus sinicus)、爪哇屁步甲(Pheropsophus javanus)、星斑虎甲(Cylindera kaleea)、纵条瓢虫(Brumoides sp.)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其他种群零星发生。黑麦草人工草地生态环境具有相对稳定的鞘翅目种类组成,需警惕古铜凹胫跳甲成为黑麦草人工草地的主要害虫,注意保护利用其天敌类群。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5%双丙环虫酯对十一星瓢虫的安全性,以70%吡虫啉作为对照药剂,采用滤纸药膜法对十一星瓢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在田间测定5%双丙环虫酯对十一星瓢虫3龄幼虫和成虫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十一星瓢虫成虫和3龄幼虫对70%吡虫啉的敏感性大于5%双丙环虫酯,5%双丙环虫酯3种质量浓度的溶液施药1 d、3 d和5 d后的评价均为无害,表明5%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对十一星瓢虫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星坑小蠹(Pityogenes),中文译名曾为雕工小蠹、刻小蠹及星形小蠹,后因其母坑道呈放射状自交配室向四周延伸,故名星坑小蠹.星坑小蠹属小蠹科(Scolytidae)齿小蠹亚科(Ipinae),是进境俄罗斯原木上经常截获的小蠹种群之一,其中包括多种列入我国检疫性害虫名录的种类,如二齿星坑小蠹、二钩星坑小蠹等.  相似文献   

18.
十一星瓢虫对棉蚜的控制作用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星瓢虫是新疆棉区棉蚜的重要天敌,为更好地的保护利用使其在棉蚜综合防治中发挥作用,运用田间系统调查结合生态学方法对其控害作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棉田中十一星瓢虫与棉蚜的变化关系密切,随着棉蚜数量的增加不断增加。是控制蚜虫及多种害虫的发生的重要因素。幼虫及成虫对棉蚜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反应,1~4龄幼虫和成虫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7.42、46.73、96.15、151.52和144.93头,表明十一星瓢虫对棉蚜捕食潜力很大。在恒温24~28℃内。十一星瓢虫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力较高,种群加倍时间较短。因此,十一星瓢虫是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的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19.
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fera virgifera Leconte)是一种原产北美洲南部和中美洲北部并于1992年以来在欧洲快速传播扩散的危险性玉米害虫.该虫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防范其入侵,本文在概述其生物学和传播蔓延趋势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生态位概念的GARP软件对该虫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域进行了预测.研究显示适生区广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云南和西藏等省区,其中最适生区主要位于东北平原的南部、华北平原的南部、渭河平原及其南北附近地区.据此结果,对其远距离传入中国的可能途径做了分析,对高危地区进行了分析判断,最终提出了检疫与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20.
植物天然产物在椰心叶甲防治中的应用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嘉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1):165-169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是椰子(Cocos nucifera)等棕榈科植物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危害极具毁灭性。植物天然产物在椰心叶甲防治方面的应用潜力已有一定的研究,一些植物天然产物本身或其衍生物对椰心叶甲表现出明显的抗性或引诱性,或许能够用于椰心叶甲的无公害防治。因此,评述了此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几类植物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对椰心叶甲的毒杀、拒食、生长发育抑制等抗性作用,以及寄主植物椰子叶挥发物对椰心叶甲的引诱作用;指出植物天然产物来源广泛、无公害,在椰心叶甲防治方面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因此需要更加严谨深入地探索,为最终应用于椰心叶甲的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环保高效的椰心叶甲防治手段的发展及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