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链格孢属真菌的分子复核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验证中国林业微生物保藏管理中心库藏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菌种资源分类地位的准确性,探索一种链格孢属真菌的快速复核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ITS序列分析、NCBI blast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林业微生物保藏管理中心库藏链格孢属的36个种及未定种的375个菌株进行分子复核鉴定以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的375个菌株中,有21个菌株的分类地位不准确,其中有9株菌的ITS序列与链格孢属菌种的同源性在92%~96%之间,另外12株菌的ITS序列与链格孢属菌种的同源性在60%~85%之间。基于ITS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29个小孢子种的37个生物型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分支,而6个大孢子种与外群Ulocladium sp.聚在一个分支。本研究中,ITS序列分析可以用来区分和鉴定形态差别明显的大孢子种,但无法区分亲缘关系较近的29个小孢子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部分棉区棉花轮纹斑病病原菌“种”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中国棉花主产区部分地区采集棉轮纹斑病叶,分离获得17个致病链格孢(Alternaria spp.)菌株。根据链格孢菌菌体和孢子形态学观察结果,结合ITS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明确A1等16个菌株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A3菌株为大孢链格孢菌(Alternaria macrospore)。  相似文献   

3.
生产上常见的马铃薯叶斑类病害主要包括马铃薯早疫病、黑点病和黑斑病等,均导致马铃薯植株叶片枯死、严重时侵染块茎,造成减产。马铃薯早疫病、黑点病和黑斑病的病原分别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是Alternaria属的三个不同种。本研究旨在针对Alternaria属这三个病原建立一套PCR快速分子鉴定技术,同时结合传统生物学鉴定方法,调查分析黑龙江省马铃薯叶斑类病害Alternaria属病原的小种组成和发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利用通用引物H3-1a/H3-1b对感染Alternaria病原菌的马铃薯植株病样进行PCR扩增,在489 bp、440 bp和546 bp处出现条带,经测序比对分析,三处目的条带分别鉴定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对2015年采集自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的55个植株叶斑类病样进行生物学和PCR鉴定,结果显示大部分病样为Alternaria属多个小种混合侵染,主要是A.tenuissima、A.alternata和A.solani,这三种病原所占被测病样总数百分比分别为71%、45%和33%,A.tenuissima为优势小种。本研究结果将为准确检测马铃薯植株叶斑类病原菌提供技术支持,为生产上有的放矢防控马铃薯叶斑类病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宁夏盐池县甘草种植园发生一种危害严重的甘草黑斑病。为了解甘草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抗原相关蛋白(Alt)、延申因子(EF1-α)基因为目的片段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黑斑病病原菌种属进行确定。结果表明:致病性分离物具有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显著形态特征。其分别以分生孢子短链和分生孢子长链着生,对应分生孢子横隔处具不溢缩或略溢缩和明显溢缩的差别,同时细极链格孢分生孢子可见明显加厚而呈褐色的横隔。多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与NCBI数据库中的交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多条序列比对结果在99%以上。综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结果,将甘草叶部黑斑病明确为交链格孢、细极链格孢。研究结果对了解甘草叶斑病流行规律、致病机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冬小麦种子表面粘附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唐山、秦皇岛等5个地区收集45个冬小麦品种(系),通过洗涤检验法和吸水纸培养检验法,在供试的45个冬小麦品种种子表面分离到9个属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的细链格孢菌(Alterndrid tenuis Nees)和小麦链格孢菌(A.triticold Prasada)、丹尼链格孢菌(A.dennisii M.B.Ellis);离蠕孢属的小麦根腐离蠕孢菌9Bipoldris Sorokinidnd Shoem.);镰刀菌属的禾谷镰刀菌(Fusdrtum grdminedrdm)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弯孢霉属(Curvularia);突脐孢属(Exserohilum);德氏霉属的小麦穗氏霉菌(Drechslerd tritici-repentis Shoemaker);茎点霉属的勒韦茎点霉菌(Phomd leveillet Boerema);哈氏霉属的顶孢哈氏霉菌(Hdrzia acremonioides Harz.);侧隔霉属(Pleurophraium)。其中Alternaria分离频率最高,达58.06%,其次是Bipolaris和Fusarium,分别为22.11%和7.44%,对分离得到的各种孢子进行萌发率测定结果表明,离蠕孢属(Bipolaris)孢子萌发率最高,有6种真菌对小麦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在小麦、燕麦、玉米、高粱四种谷物培养基上进行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brassicae(Berk.)Sacc]孢子产生的试验表明,小麦粒及玉米粒培养基是很好的产孢基物.在16天的产孢过程中,每克基物可分别得到166.75、156.65万个孢子.获得孢子期分别为达8及14天,共可诱发出4至7次.按产孢量来看,小麦粒培养基最大,但不及在玉米粒培养基产孢期长而稳定.玉米粒培养基是更合适的芸苔链格孢产孢培养基.用紫外线光灯及日光灯对培养9天的小麦粒产孢基物照射1小时以上即可明显地提高其产孢量.紫外光灯下照射2小时,日光灯下照射2~12小时产孢能力最强.用日光灯照射其产孢总量要高于紫外光灯照射.本项研究为进行白菜种质材料抗芸苔链格孢筛选提供了诱发孢子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和厚朴酚标准品为试材,测定其对引起采后水果腐烂的青霉菌(Penicililum expansum)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和厚朴酚对供试青霉菌(P.expansum)茵丝与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链格孢菌(A.alternata)菌丝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链格孢菌(A.alternata)孢子萌发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毛叶枣黑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毛叶枣黑斑病菌是半知菌类链格孢属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ria。病菌生长和产孢温度范围10~35℃,适宜温度25~30℃;PDA培养基最适宜病菌生长和产孢;病菌在pH3~11时均能生长和产孢,pH6~7最适生长,pH5最适产孢;孢子萌发率在20~30℃和pH5~9时较高,25℃和pH为7时萌发最好;在饱和湿度再加水滴的条件下孢子才能很好萌发;1%葡萄糖液和毛叶枣汁液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不同地区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种内分化,能够准确地鉴定该病菌,以服务于黄瓜抗病育种,对2007-2014年采集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经单孢纯化获得34个菌株。利用公开发表的特异性引物CCF/CCR对其进行了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预期272 bp的特异片段,说明均为多主棒孢菌。应用真菌核糖体rDNA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分别扩增各个菌株的r 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经测序并比对分析,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559 bp的特异片段,其中32个从黄瓜上分离的多主棒孢病菌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2个从番茄上分离的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二者的差异在于2个SNP位点T-C、G-A的突变,二者相似度为99.64%。说明,多主棒孢菌属种间的ITS区序列高度保守,利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可以为多主棒孢菌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依据,可以区分出黄瓜和番茄寄主上的多主棒孢菌。  相似文献   

10.
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cDNA酵母表达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遗传学背景,克隆及研究该菌功能基因,根据Gateway技术构建了既能在酵母细胞中表达外源基因又能在原核细胞大量复制的酵母表达载体pRS-DEST42,构建了细极链格孢菌(A. tenuissima)cDNA酵母表达文库。经检测,该文库的平均滴度为2.44×106(cfu/ml),文库总容量为2.44×107,阳性克性率为100%,平均插入片段约为1.38kb。细极链格孢菌(A. tenuissima)cDNA酵母表达文库是一个质量较高的表达文库,为克隆与分离全长目的基因及其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