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的差异及其垂直分布特征,以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林地、作物旱地和菜园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培养,并统计其数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菜园、作物旱地,其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均表现为林地>菜园>作物旱地;放线菌数量表现为林地>菜园≈作物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均是细菌数量最多,占可培养微生物总数量的70%以上;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相近,约占可培养微生物总数量的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尤其是真菌数量的下降较为明显;林地、菜园和作物旱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层化比率在2~2.5之间,土壤质量基本良好.  相似文献   

2.
以滨海盐土、扰动人为新成土(客土)为对照,就利用海湾泥、碱渣和粉煤灰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种植基质的土壤微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条件下0~4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极显著表现为防护林〉客土绿地〉滨海盐土,0~20cm土层微生物数量是20~40cm的3~4倍。在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群中,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滨海盐土微生物的季节变化不大,防护林试验地和客土绿地微生物总数最多时均出现在秋季。芽孢杆菌的11个种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生态分布明显不同,最常见的是蜡质芽孢杆菌、拟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蜂房芽孢杆菌。放线菌主要是链霉属放线菌,包括链霉菌属的10大类群,分布最广的类群是灰褐类群、金色类群和青色类群。真菌分布有11个属,在不同土样中其组成的差异和生态分布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辽宁省海州露天矿排土场恢复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组成及主要生理类群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总量为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工程复垦地荒裸地,3种林地中,榆树林地高于刺槐和紫穗槐林地;在微生物组成中,真菌数量最低,不足微生物总量的1%,细菌和放线菌所占的比例相当;在0~10 cm土层,三种林地为放线菌占优势,其它恢复措施地为细菌占优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放线菌比例略有提高;荒裸地的生理类群数量显著低于修复地(P0.05),氨化细菌在0~10 cm土层为紫穗槐林地最高,在10~20 cm土层为刺槐林地最高,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为刺槐林地最高,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为天然草地中最高;各类微生物的垂直分布表现为0~10 cm高于10~20 cm。修复地能明显提高排土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主要生理类群的数量,在各修复地中具体表现为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工程复垦地。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巨桉人工林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了1~10 a生巨桉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在土壤微生物类群中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低,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总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偶尔出现逆向分布;各微生物类群及微生物数量呈现1~4 a降低,而后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  相似文献   

5.
涂礼坚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7):31-32,138
该研究对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福建青冈林、马尾松+丝栗栲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青冈林、甜槠林、毛竹林、映山红灌丛等8个不同植被类型林地的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在2.0×10~5~5.4×10~6cfu/g。其中,芽孢杆菌数量为1.0×10~4~6.2×10~4cfu/g,优势种主要有腊状芽孢杆菌(B.cereus)、圆孢芽孢杆菌(B.globisporus)、多粘芽孢杆菌(B.polymyxa)、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蕈状芽孢杆菌(B.mycoides),其中腊状芽孢杆菌在各林地中所占比例较高,达14.7%~40.0%。放线菌优势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分布于7个类群中。真菌优势种群主要有9个属,其中木霉(Trichoderma)、青霉(Penicillum)、镰刀菌(Fusarium)和曲霉(Aspergillus)占比例较高。不同林地之间,细菌、真菌数量以马尾松+丝栗栲林最大,芽孢杆菌数量以马尾松林最大,放线菌数量则以马尾松林土壤最高。  相似文献   

6.
乌梁素海湿地过渡带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分布特征,选取湿地过渡带典型植被包括芦苇、碱蓬、白刺3种不同的植物群落,在小河口和退水处设两条平行样带,采用平板计数法对湿地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和分布明显不同,而且优势类群明显。好气性细菌在小河口芦苇土壤中最多,芽孢型细菌在对照的周边农田土壤中最多,放线菌和真菌在白刺土壤中最多。常年积水的芦苇群落土壤中细菌占主导,季节性淹水的白刺群落土壤中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明显增加,微生物组成结构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而改变。土壤芽孢型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与土壤全氮含量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氮素是调节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代谢及物质转化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不同树龄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养分及pH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黄土高原苹果主栽区洛川县不同树龄苹果园的土壤微生物、养分及pH,并分析三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树龄果园微生物在数量分布上有一定差异,表现为盛果期果园>老龄期果园>幼龄期果园;不同树龄果园微生物中,微生物类群的分布规律为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其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差别达到100倍以上;果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以表层土壤最高,并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和土壤pH值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锌均呈正相关。其中,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效氮、有效钾极显著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极显著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土壤有效钾显著相关。3种微生物类群与土壤pH均呈负相关,其中细菌数量与土壤pH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8.
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明四川省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情况,本文研究了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类群数量和类群组成。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地细菌生理类群数量巨大,最多时达到6·996×106个/g,组成合理,类群丰富,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总体上以好气性固氮菌、根瘤菌、氨化细菌和有机磷分解菌为细菌优势种群;同农耕地和青冈次生林地相比,有明显的数量和种类组成的优势。巨桉人工林地放线菌90%以上是链霉菌属,链霉菌属各组成类群特点为数量大,种类全,且有一定的土壤层次变化。巨桉人工林地真菌的种类不多,青霉属和曲霉属在所有样地和土层中都有出现,且为所有样地和土层的优势种群。巨桉作为优良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和脆弱生态系统恢复树种,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固沙林土壤的生物性质,为制订合理可行的保持沙地森林持续经营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流沙地为对照,对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6种主要人工固沙林(花棒×踏郎混交林、沙柳林、踏郎林、沙棘林、樟子松林、河北杨林)林地0~5,5~20,20~40 cm土层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4种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固沙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特征和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0~5 cm土层中,花棒×踏郎混交林林地土壤细菌数量最多,樟子松和沙棘林林地0~20 cm土层放线菌、真菌数量均较多。在0~5 cm土层,花棒×踏郎混交林林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强,沙柳林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河北杨林林地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最高。各种人工固沙林林地土壤细菌数量和酶活性总体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人工植被建立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酶活性增强,土壤的生物性质得到改善,流沙开始朝着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定位观测数据,对海南文昌滨海台地3种典型森林(椰子林、相思林和木麻黄林)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滨海台地3种森林类型中,微生物总量表现为椰子林相思林木麻黄林;细菌数量以椰子林土壤最高(3 144.67×10~4 CFU·g~(-1)),分别为相思林、木麻黄林的1.99倍和2.56倍;真菌数量以相思林最高(46.12×10~4 CFU·g~(-1)),分别为椰子林、木麻黄林的2.61和1.37倍;放线菌数量以椰子林最高(413.84×10~4 CFU·g~(-1)),分别为相思林、木麻黄林的3.32和1.42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以细菌所占比例最大,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小。除椰子林真菌数量外,3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与土层深度呈线性负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椰子林中,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是影响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土壤因子;相思林中,全氮和pH值是影响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因子;木麻黄林中,全氮和全磷是影响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稀释平板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了5种不同林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中分布的微生物以细菌占优势,占微生物总数量的80.19% ~ 96.83%;微生物的总数量是杜香Ledum palustre-兴安落叶松林(28.85 × 106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20.67 × 106个·g-1)>柴桦 Betula fruticosa-兴安落叶松林(10.08 × 106个·g-1)>火烧迹地(2.95 × 106个·g-1)>皆伐兴安落叶松林(2.07 × 106个·g-1);细菌是杜香-兴安落叶松林(27.18 × 106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19.80 × 106个·g-1)>柴桦-兴安落叶松林(9.76 × 106个·g-1)>火烧迹地(2.69 × 106个·g-1)>皆伐兴安落叶松林(1.66 × 106个·g-1);真菌是皆伐兴安落叶松林(28.05 × 104个·g-1)>柴桦-兴安落叶松林(20.86 × 104个·g-1)>杜香-兴安落叶松林(12.20×104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7.93 × 104个·g-1)>火烧迹地(7.32 × 104个·g-1);放线菌数量是杜香-兴安落叶松林(15.44 × 105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7.94 × 105个·g-1)>火烧迹地(1.86 × 105个·g-1)>皆伐兴安落叶松林(1.28 × 105个·g-1)>柴桦-兴安落叶松林(1.08 × 105个·g-1)。土壤中,微生物垂直分布除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柴桦-兴安落叶松林的放线菌为10 ~ 20 cm高于0 ~ 10 cm,其他均是随着垂直深度的增加,各类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类型及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图4表1参15  相似文献   

12.
从乌拉特前旗、磴口、额济纳旗不同林龄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根际、非根际0<土壤深度h≤10cm、10cm<h≤20cm、20cm<h≤30cm、30cm<h≤40cm、40cm<h≤50cm 5个土层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共分离到细菌34属462株,优势菌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真菌29属307株,优势菌为青霉属(Penicillium);放线菌23属255株,优势菌为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和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胡杨根际、非根际不同土层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不同.  相似文献   

13.
冶力关森林公园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冶力关森林公园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了研究,试图阐明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冶力关森林公园天然林和人工林群落的生态学过程,制订退化林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冶力关森林公园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很大,天然林土壤:细菌(2.535×109)>放线菌(1.701×105)>真菌(1.507×106);人工林土壤:细菌(2.260×109)>放线菌(1.433×105)>真菌(4.018×106).土壤微生物特殊生理类群数量在人工林和天然林中的分布组合有相同趋势,即:好气性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硝酸菌>亚硝酸菌.其中,在所研究的林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土壤剖面上具有相似的垂直分布特征.各类微生物的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的规律为A层>B层>C层>D层>E层.  相似文献   

14.
用田间采样及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短期和长期中水和清水灌溉下3种常见绿地植物根系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金叶假连翘和黄金榕的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真菌在短期清水灌溉下20~40cm土层中数量分布最多;台湾草的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在各土层间的数量分布与金叶假连翘和黄金榕相似,放线菌在20—40cm土层数量分布最多;与清水灌溉相比,3种植物在短期中水灌溉下,其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O-20cm土层差异显著,20—4J0、40—60cm土层中的数量分布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林火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20a内不同年份间隔的11块炎烧迹地土壤进行了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发现不同火烧年限的低,中、高强度火烧迹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不相同;高强度火烧对土壤微生物有致死作用;中强度火烧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低强度火烧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在连年火烧迹地上,细菌数量下降,真菌,放线菌数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林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子,选择了4个典型兴安落叶松林,即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采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分析4个林型的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4个林型中共检测出10种类型51种不完全分布的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微生物量由多到少的排序为细菌、真菌、放线菌。4个林型中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生物量是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最高,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低;真菌生物量为杜香兴安落叶松林最高,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低;放线菌生物量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最高,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低。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含水率对细菌影响最大,全钾、速效钾质量分数对真菌影响最大,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质量分数对放线菌影响最大。从而表明,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不同林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存在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性质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以扎龙自然湿地典型的芦苇沼泽生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特性在不同土层(0~15 cm,15~30 cm)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性氮、速效钾、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量碳和氮质量分数、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均显著...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下游天然胡杨林分布特征及土壤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石羊河下游天然胡杨资源及分布区土壤特性,采用询问、聘请向导等方式对石羊河下游天然胡杨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分析了天然胡杨分布特征及土壤养分、水分、地下水位等因子。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天然胡杨在原水系和河道周围呈零星、分散的点片状分布,以土地利用现状和立地条件为依据,将现存胡杨林地划分为渠路旁、耕地旁、沙丘地、老河滩地、弃耕地等5个类型,其中耕地旁胡杨林分布点(块)数最多且长势优于其他胡杨林类型。2)不同类型胡杨林0~20 cm土层中的速效P、全N、有机质含量最高,然后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且只有在0~20 cm土层中耕地旁胡杨林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5),其余各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类型胡杨林pH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类型胡杨林土壤颗粒物体积百分比随土层不同而不同,粘粒和粉粒在土层40~60 cm中,沙丘地胡杨林与其他类型间差异性显著(P<0.05),细沙粒和粗沙粒在同一土层不同类型间差异性显著(P<0.05)。3)耕地旁胡杨林土壤水分高于其他类型,且在20~40、60~80、80~100 cm土层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胡杨分布区地下水埋深在2.86~33.28 m,各灌区之间差别较大,对胡杨分布和生长没有造成直接影响。5)杜绝毁林垦种,合理分配水资源,适度补充胡杨分布区土壤水分是维护区域天然胡杨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适度开展胡杨林人工种植,以保护地方特色天然林种。  相似文献   

19.
选择绥化地区现存羊草草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围栏内外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无论围栏内外,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以0~15 cm 高于15~30 cm ,围栏内微生物数量显著大于围栏外;真菌和细菌无论在围栏外还是围栏内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分布规律相似,真菌的分布为:羊草群落>杂类草群落>碱茅群落,细菌的分布为:杂类草群落>羊草群落>碱茅群落;放线菌的分布在围栏内外稍有不同,在围栏内:羊草群落>杂类草群落>碱茅群落,在围栏外:杂类草群落>羊草群落>碱茅群落.围栏内外三类微生物数量表现为放线菌数量最大,真菌次之,细菌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