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忠胜 《吉林农业》2011,(9):105-105
2011年沈阳市苏家屯区落实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10个,面积11.8万亩,目标产量每亩700公斤。8月21日经技术人员测产,亩穗数28.3万穗,每穗粒数143粒,结实率按85%计算,千粒重25克,产量达到817公斤。文章对示范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沼渣3.00×104kg.hm-2处理的有效分蘖比空白对照和常规施肥多3~6个,抽穗期比空白对照提前6d,成熟期提前3d;在产量构成因子中,常规施肥+沼渣3.00×104kg.hm-2处理与常规施肥相比,穗长增加0.2cm,每穴穗数增加2.5个,穗粒数增加0.5个,谷草比提高0.02,千粒重提高0.30g,而结实率下降1.2个百分点;施入沼渣肥3a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常规施肥+沼渣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提高,但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方面,只有常规施肥+沼渣3.00×104kg.hm-2均提高,而其它处理的含量增减不一。  相似文献   

3.
水稻轻简栽培模式主要有直播、机条播和机插等三种模式,本次试验主要对盐粳15号的直播和机插两种高产轻简模式进行了探讨。盐粳15号的直播模式,主要探讨了不同播种期、不同播种量对盐粳15号最终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粳15号最适宜的直播时间为6月15日左右,其亩用种量为6 kg/亩,亩有效穗为27万穗/亩,每穗总粒数为105粒左右,每穗实粒数100粒左右,千粒重27.9 g。盐粳15号的机插模式,盐粳15号的适宜机插密度为30 cm×13 cm,栽插前15~18 d播种,基本苗为7.5万/亩,每亩有效穗21万~22万,千粒重27.9 g,每穗总粒数120粒左右,每穗实粒数115粒左右。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有机水稻田土壤质量,更好地发展有机水稻,在有机水稻生产区实行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有机水稻—小麦轮作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模式下水稻株高、穗长分别比有机水稻—小麦轮作模式高5.7%、7.5%,有效穗增加83.54万穗/hm2,饱满率提高19.80百分点,千粒质量增加0.32 g,稻谷产量增加3 206.88 kg/hm2,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加5.24 g/kg,高于有机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但可能是因为有机水稻长势好、产量高,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模式下的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年增幅均低于有机水稻—小麦轮作模式。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模式下有机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持续稳定增长,是有机生产培肥地力的重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示范结果表明,水稻施用施可丰长效缓释肥(26-11-11)50 kg,倒1叶、倒2叶、倒3叶的叶长,分别比施用普通复合肥(15-15-15)增加1.3 cm、0.3 cm、2.0 cm,,穗长增加1.3 cm,每亩增加穗数0.5万~1.2万,成穗率提高1.1%~5.1%,穗实粒数增加8.5~12.3粒,千粒重增加02~0.8 g,亩增产55.2~74.3 kg,增产率为9.2%~11.2%,亩增加纯经济效益161.86~190.59元。  相似文献   

6.
为不断完善张家港市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在沿江潮土上进行了水稻氮、磷、钾三要素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料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是氮肥>钾肥>磷肥,增产率分别为33.44%、5.41%、0.51%。氮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增穗增粒明显,磷肥主要是增粒,钾肥主要是增穗、增粒效果差于氮肥和磷肥。水稻产量达7359kg/hm2时,每100kg产量平均需吸收N肥1.67kg、P2O50.89kg、K2O3.19kg。在氮、磷、钾三要素施肥缺乏时,水稻生长当季的土壤养分供应量K2O>N>P2O5,每1hm2土壤供N量71.2kg、P2O554.3kg、K2O218.1kg。在施肥缺素时,土壤养分利用系数碱解氮平均为0.41、速效磷0.98、速效钾1.17。水稻对当季肥料养分的吸收率N>K2O>P2O5,尿素N吸收率平均19.06%,过磷酸钙P2O5吸收率平均12.46%,氯化钾K2O吸收率平均14.02%。  相似文献   

7.
郝秀娟  薛双 《北京农业》2005,(11):40-40
京9843是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李彰明教授用系统法选育而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组合为京411×冀87-5108×Q6,品种特征为长芒、红粒,株高85厘米,穗粒数28粒,千粒重48克,适宜667米2穗数40万.2000-2002年经过北部冬麦区区试,平均667米2产450千克,最高667米2产达560千克,比对照京冬8平均增产20%以上.被国家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十五"重点种子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8.
水稻施用硫酸铜能改善水稻穗粒性状,提高水稻产量。水稻有效穗增加16.95万穗/hm2,增5.81%;每穗粒增加6.47粒,增加4.81%;水稻产量提高1023.2kg/hm2,提高11.95%。当土壤含Cu水平与试验地接近时,建议水稻施Cu量为3.75kg/hm2为宜,折施硫酸铜(Cu SO4·5H2O)15kg/hm2。  相似文献   

9.
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了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的增产潜力,对红壤稻田的轮作制度布置了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够促使分蘖速度加快,增加水稻有效穗和粒数,早稻有效穗比稻-稻-冬闲(对照)增加83.1万/hm2,每穗粒数比稻-稻-冬闲增加29,晚稻有效穗比稻-稻-冬闲增加48.0万/hm2,每穗粒数比稻-稻-冬闲增加18。(2)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使水稻生育期延迟2~7d成熟,结实率比稻-稻-冬闲降低3.1%~5.1%;(3)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尤其是生物产量,水稻稻谷总产比稻-稻-冬闲轮作增产54081.1kg/hm2,增幅26.4%;水稻稻谷平均产量比稻-稻-冬闲轮作增产1088.0kg/hm2。水稻稻草总产比稻-稻-冬闲轮作增产44109.1kg/hm2,增幅27.1%;水稻籽粒平均产量比稻-稻-冬闲轮作增产882.2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偃展1号"适播期的最佳密度和施肥量,我们于2000~2001年度特进行本试验. 1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白马湖农场农科所东7#,土壤质地为粘壤土,有机质含量1.86%,含N1.2‰,速效钾126mg/kg,速效磷28mg/kg.试验设密度和肥料两因素,密度A分为三个处理:A1:25万/亩,A2:30万/亩,A3:35万/亩;肥料N分为三个处理:N1:15kg/亩,N2:17.5kg/亩,N3:20kg/亩.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0m2,三次重复,11月9日播种,各处理P、K肥用量相同,均作基肥一次性投入,N肥量基:穗=6:4.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对秸秆还田技术和常规施肥两种处理田块的土壤养分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后发现:秸秆还田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地力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土壤容重较常规耕作区下降0.08g/cm3。有养分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则分别增加0.18%、4.76mg/kg、4.08mg/kg。秸秆还田区和对照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不大;秸秆还田后水稻亩产量较试验前和常规耕作区分别增产15kg、30kg;在水稻经济性状上,秸秆还田技术有效提高结实率0.20%,千粒重0.2782g,但与常规耕作区相比,每穗粒数平均下降4粒。  相似文献   

12.
稻田种植紫云英一般在开花初期产量最高时压绿,而紫云英带籽翻耕则要到水稻秧苗移栽前的6月初前后紫云英种子成熟时用旋耕机一并翻入。试验表明,带籽紫云英施用量1875kg/N,当年可使水稻产量增加10.1%-14.1%,有机质平均增5.9%,碱解氮、速效钾增加。而且当年水稻收割后紫云英自然出苗,第二年又会有带籽紫云英1800-2100kg/亩、草籽16.6~22.3kg/亩通过翻耕进入土壤.对土壤来说起到了生态培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1品种类型及产量构成1.1冬性品种。选用颗粒饱满、无杂质、本年度生产的种子,如京冬12号、京冬17号、中麦175、轮选987等。1.2产量构成。亩穗数40万~45万,穗粒数30~32粒,千粒重≥42 g。2播前准备2.1选地。选择土壤条件较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的水浇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1.29%以上,全氮940 mg/kg以上,速效磷34.4 mg/kg以上,速效钾92 mg/kg以上。2.2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深耕、耙  相似文献   

14.
为了验证有机无机水稻掺混肥的增产效果,设置3个处理进行比较试验。有机无机水稻掺混肥与常规施肥养分含量一致同常规施肥、有机无机水稻掺混肥与常规施肥商品量一致相比,褐变穗最低,为1.6%,空瘪率为6.1%,有效穗711.7个/m2、着粒数46.2粒/穗、结实率93.9%、千粒重26.0 g,理论亩产535kg,实收473kg/亩,亩增产11kg,增产2.4%,亩增产值27.2元。  相似文献   

15.
偃师市万亩小麦超高产样板田,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的核心组成部分.该项目设在翟镇镇,以二里头村为中心的10个行政村.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11000亩小麦超高产样板田,1996~1999年平均亩产分别为520、543、555.6、609.1 kg.2000年在小麦收获前,经全国小麦专家验收组田间测产验收,亩成穗49.8万,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4.0 g,理论亩产为607.2 kg;实打验收,平均亩产608.36 kg.现将有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12年9月下旬,楚雄龙润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组织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专家和楚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领导,对该公司今年开展的无公害优质富硒水稻生产试验示范田进行现场测产验收,该水稻平均每亩3.1万丛,基本苗12.71万,最高茎蘖数37.7万苗,有效穗3.7万穗;穗实粒数131粒,空秕率22.6%,千粒重24.5g,亩产量968.3kg,大米含硒量为0.91mg/kg,验收成果喜人。该实验示范实施地点在楚雄市东瓜镇水河村(二社),该地区土壤、大气、水质已获农业部生产农产品无公害环境认证。试验示范水稻品种由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国家"863"攻关课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阆中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5万亩左右,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2%,总产量13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35%.为了推进我市水稻生产科学发展,充分挖掘水稻单产潜力,使我市水稻生产迈上新台阶,2009年阆中市农业局根据四川省农业厅<全省粮油高产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以展示优良品种,集成先进适用高产技术,建立专技队伍,树立片区标牌,总结高产创建机制的工作思路,切实开展水稻高产创建工作.通过认真组织实施,2009年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2009年8月28日,南充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现场验收,通过现场收打和测量计算,测产结果: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612.5kg,千亩展示片平均亩产652.3kg,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713.3kg,实现了水稻高产创建的产量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8.
川优6203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川106A与自育恢复系成恢3203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水稻组合. 2013年度,该品种在资中县明心寺镇茅店子村、油坊山村、莲池铺村示范种植,示范面积3 518亩,亩产水稻614.7kg,比其他品种(平均亩产553.4kg)增产61.3kg,增产11.1%,总增产水稻21.6万kg,增加经济收入142.7万元. 该品种生育期为150天,株高114cm,株型适中,剑叶直立,叶鞘、叶耳绿色,分蘖力中等,亩有效穗14.8万,穗长26.5cm,每穗平均着粒166.5粒,千粒重为28.2g,易脱粒;品质优良:出糙米率79.1%,整精米率54.4%,粒长7.9mm,长宽比3.6,垩白粒率20%,垩白度2.5%,胶稠度61mm,直链淀粉含量18.1%、蛋白质含量10.8%,米质达国颁二级优米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对小麦秸秆还田在水稻田的施用剂量和促生效果,进行了相关的大田试验。本试验在常规施肥和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的基础上设置了M1(CK),M2 (30 kg/hm2),M3 (75 kg/hm2)和M4 (120 kg/hm2)4个梯度的促腐菌剂施用剂量,研究了不同施用剂量对水稻成产因素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施用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不仅可以促进秸秆降解,且对每公顷水稻的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影响显著。与对照组M1相比,M3 (75 kg/hm2)组促产效果最好,其中每公顷穗数为466.35万穗,比对照提高了16.09%;穗粒数为86.03比对照提高了12.12%。在实际产量方面M3组为7510.35 kg/hm2,比对照提高了12.94%。土壤理化性质表明,促腐菌剂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93.33%、18.13%和46.93%。该试验评价了施用不同剂量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对小麦秸秆在水稻田降解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我镇为配合国家863项目太湖课题组的起步实施,镇农服中心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合作,在本镇示范区共建万亩营养米基地,且在浦南村建立百亩富硒稻米生产示范方基地.据9月28日宜兴市农技推广中心和镇农服中心联合测产,示范区典型高产田每亩有效穗17.35万,每穗总粒数165.18粒,结实率91.78%,千粒重26.5g,理论亩产量697kg,实收亩产量628kg.农户收获的稻谷(米)销售情况良好,富硒营养米4元/kg,稻谷2.6~2.8元/kg.科技示范方获得高产高效,大大提高了种粮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