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00-102
农民收入的四大组成部分: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各部分收入的高低和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会对农村流转土地的供给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通过相应的措施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保证工资性收入的稳定性;充分保护和发挥农地的资产特点、增加财产性收入;优化转移性收入的结构才能促进福建省农地的流转,实现农地的规模化经营,进而反过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王彦秀 《河南农业》2014,(15):59-60
<正>一、我国农民收入的构成我国农民收入的构成可以从收入的来源和收入的性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的来源分析从农户的收入来源看,我国农户人均纯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含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近几年情况如下表所示。从表1、表2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1990—2012年农业家庭经营性收入从原来的518.55元增加到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农民收入来源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天津市为例,建立了包含11个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指标的动态系统,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和第三产业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第一、二产业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定量分析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特征,发现虽然广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均纯收入依然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得知: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较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关联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从农民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收入5494元,占52.1%;家庭经营纯收入3798元,占36%;财产性纯收入966元,占9.2%;转移性纯收.3,.284元,占2.7%。工资性纯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支撑,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性来源,财产性收入增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视角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潜在影响,然后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揭示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提出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增收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1990~2015年期间,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1%、15.72%、15.47%、12.78%;各收入来源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较低、贡献率较小,但近年来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其他收入来源,且处于收敛趋势;(2)农村土地流转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显著;相对其他收入来源结构而言,近几年的农村土地流转对财产性收入增加的作用较小。研究认为,通过确权赋能,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建设,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产经营管理,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黑龙江)》2014,(2):I0007-I0007
岁末年初,农民收入状况引人关注。日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透露,2013年我国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十年较快增长的“十连快”佳绩,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000元左右,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将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收入结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收入结构变化的背后还存在什么问题?记者日前进行了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视角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潜在影响,然后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揭示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提出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增收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1990~2015 年期间,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1%、15.72%、15.47%、12.78%;各收入来源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较低、贡献率较小,但近年来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其他收入来源,且处于收敛趋势;(2)农村土地流转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显著;相对其他收入来源结构而言,近几年的农村土地流转对财产性收入增加的作用较小。研究认为,通过确权赋能,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建设,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产经营管理,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研究对象,分析"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几点对策,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民增收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农业发展支持和保障系统,实现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10.
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斐  黄静 《现代农业科学》2009,(6):216-218,227
通过对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消费具有惯性、受以往消费习惯影响;家庭经营纯收入对人均纯收入贡献最大,其消费支出弹性也最大;工资性收入主要贡献于储蓄,与消费呈较弱的负相关。应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家庭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以拉动内需。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选取了福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生活消费品支出、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等5个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指出了福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有一种特殊的农业流动人口—"代耕农"群体。作为临时劳动力的"代耕农",其分散耕作小块土地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珠三角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珠三角乡镇企业的发展,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业收入依赖性的减弱等,都为集中土地,实行农业集约化准备了可靠的客观条件。应结合珠三角农村实际,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发展农业集约化。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增长会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会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1983—2009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系数约为0.3,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按照区域影响强度可将我国农村细分为六大类型,依此类型进行区域调节,有利于缩小我国农村区域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对1995、2000、2005和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按4种收入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稳步上升,家庭性收入比重逐步下降;而惯量数据方面,工资性收入惯量逐步下降,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均逐步增加.说明农民愈加重视家庭经营收入对整个家庭纯收入的影响,对工资性收入尤其是外出打工收入重视度降低,农民外出就业意愿发生了转变.这表明国家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改善,农民工回乡创业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以6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的885户农户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分别以农民年人均收入和农民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在固定年份效应和固定农户效应前提下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宅基地制度改革能促进农民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但对促进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要通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来促进农民增收,需要重点聚焦如何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建议推进城镇化,引进市场机制,配套相关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唐海县10 a来农村劳动力变化和20 a来农民收入状况,计算了农民收入与其影响因素、构成因子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唐海县农村劳动力呈逐年增长态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逐年增长,从事农业的人员逐年减少;农民收入逐年增长,近年来增幅不大;在选取的影响唐海县农民收入的5个因素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最大,而后依次是工资性收入、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数量和粮食产量;在农民收入的5个构成因子中,家庭经营收入贡献最大,而后依次是工资性收入、种植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杜华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69-11573
以2008年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及其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得出该地区16个城市在7项指标上的因子得分及城市排名;再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长三角地区分为3个层次,分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支出及其结构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优化农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情况,找出影响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因素,为研究者与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广西统计年鉴数据,从性质、来源、农户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个角度来分析2001-2011年广西农民纯收入现状及特点,从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财政支农支出、农村金融、农民文化程度来分析影响广西农民纯收入的因素,并提出增加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对策。【结果】2001-2011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呈上升态势,农民纯收入主要来源于生产性纯收入,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生产性纯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经济发展、工业化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地方财政、农民文化程度对农民收入提高有正向推动作用,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产出和农民收入增长。【建议】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与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发挥政策作用来提高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9.
李晨曦  颜毓洁  范凤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74-16276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陕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陕西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与全国人均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收入结构逐渐演化为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性收入共同主导格局。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缓慢增长,但比重较低。研究表明,县域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城市化进程缓慢以及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有限时制约陕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需要通过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长长效机制以及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措施,提高陕西省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ESDA-GIS的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异逐渐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2)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格局表现为更多的不稳定性,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存在跃迁现象,地理位置切换较为频繁,除收入增长次冷区外,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增强,随机分布态势减弱。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并进行了相应讨论,给出了缩小长三角区域差异,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