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桉树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种不同品种桉树土壤为对象,测定了主要微生物类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初步分析了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桉树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大,且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菌类数量比较表明,不同品种桉树土壤肥力大小应为:巨桉〉尾叶桉〉巨尾桉〉尾巨桉〉巨赤桉。  相似文献   

2.
热带地区桉树林地与农用地土壤肥力现状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上,针对不同的利用方式(桉树林地和农业用地),自2000年起,开始长期的定点定位肥力对比观测,并进行了海南桉树林地和农业用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农业用地相比,桉树林地土壤有机质较高,土壤容重较小,土壤的阳离子代换量增加。海南发展桉树生产只要合理的利用,注意地表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就可以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土壤种子库在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物种多样性恢复中的潜在作用,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桉林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垂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1)新造桉林和桉萌芽林土壤种子库储量密度分别为9 804、7 356粒/m2,显著高于对照大叶栎杂木林土壤种子库储量密度(3 614粒/m2)。(2)新造桉林土壤种子库出现物种共15种,分属于9科;桉萌芽林为8种,分属于7科;大叶栎杂木林为16种,分属于11科。不同林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均以草本为主,灌木次之。(3)种子库垂直分布格局表明,不同类型森林种子主要储存在枯枝落叶层和浅层土壤中。新造桉林和萌芽林土壤种子库具有较高的生态优势度指数,但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物的相似性系数均低于对照。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提高需要适度的人为干预和科学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土壤种子库在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物种多样性恢复中的潜在作用,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桉林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垂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1)新造桉林和桉萌芽林土壤种子库储量密度分别为9 804、7 356粒/m2,显著高于对照大叶栎杂木林土壤种子库储量密度(3 614粒/m2).(2)新造接林土壤种子库出现物种共15种,分属于9科;桉萌芽林为8种,分属于7科;大叶栎杂木林为16种,分属于11科.不同林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均以草本为主,灌木次之.(3)种子库垂直分布格局表明,不同类型森林种子主要储存在枯枝落叶层和浅层土壤中.新造桉林和萌芽林土壤种子库具有较高的生态优势度指数,但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物的相似性系数均低于对照.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提高需要适度的人为干预和科学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桉树枝瘿姬小蜂野外黄板调查以及室内羽化量的统计,调查桉树枝瘿姬小蜂在海南发生危害规律,评价海南省5个地点的桉树周年受害情况和种群动态,从而得出不同季节和不同桉树品种受到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危害程度和种群发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桉树品种感虫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感虫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尾赤桉DH201无性系=小叶桉>桉树混合林>广林9号。  相似文献   

6.
连栽桉树人工林不同代次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桉树不同连栽代次、不同土层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对广西东门林场连栽巨尾桉人工林不同栽植世代:一代林(G1)、二代林(G2)、三代林(G3)、四代林(G4)林地及对照林马尾松林(G0)的0~5、5~20、20~60 cm土层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马尾松林换种桉树后一代林地,其土壤pH、全氮、全磷、全钾、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均不同程度降低了,且0~5 cm表层土下降较明显。随着桉树连栽代次的增加林地土壤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都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且在0~5 cm表层土中二、三代林都出现停滞现象;随着桉树连栽代次的增加林地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脲酶在0~5 cm表层土中二、三代林也出现停滞现象。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全氮、磷酸酶和脲酶逐渐降低,而土层加深对土壤全磷、全钾和过氧化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对武平县尾叶桉U6、巨尾桉DH3229 2个桉树品种前期(1、2和3年)生长及抗冻害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尾叶桉U6的胸径、树高均极显著地大于巨尾桉DH3229;2年生巨尾桉DH3229抗冻害能力极显著地大于尾叶桉U6;3年生巨尾桉DH3229的胸径、树高均极显著地大于尾叶桉U6。综合2个桉树品种前期生长及抗冻害情况,武平县发展桉树速丰林宜选择巨尾桉DH3229。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文山烟区7个县的167个植烟土壤样本的养分含量为分析数据,采用 Fuzzy 综合评判法对烟区土壤综合肥力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文山烟区主要以红壤和黄壤两种类型为主,植烟土壤中二级肥力占总样本数比例为50.30%,土壤肥力较好。描述性统计分析和Fuzzy综合评判法均表明,棕壤土和水稻土的肥力最高,其IFI值分别为0.797和0.774,红壤和黄壤的土壤肥力中等,其IFI值分别为0.637和0.638,石质土的IFI值为0.584,属于三级肥力土壤,肥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磷胁迫对不同桉树品种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土培试验对磷胁迫条件下不同桉树品种酸性磷酸酶(APA)活性和桉树苗高、地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缺磷条件下桉树叶片和根际的APA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供磷处理,而且随胁迫程度时间的延长,APA活性逐渐增大.不同桉树品种APA的变化规律不同,其中巨赤桉、尾赤桉、邓恩桉在磷胁迫条件下APA活性增加较快;巨桉和巨细桉增加缓慢;而缺磷环境对其根际和叶片APA活性不造成显著影响;尾细桉和尾巨桉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磷胁迫强度与不同桉树品种APA活性显著相关.2)磷胁迫对不同桉树品种苗高、地径影响表现为巨赤桉、尾赤桉、邓恩桉最大;尾细桉和尾巨桉次之;巨桉和巨细桉最小.这充分说明在磷胁迫条件下,桉树可通过叶片及根际APA活性的增强来适应缺乏磷环境,但不同桉树品种对磷缺乏的适应性存在明显差异.能否将APA活性作为评价桉树耐低磷特性的指标仍需结合大田试验进一步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0.
刚果12号桉叶片水抽提物对4种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刚果12号桉叶片水抽提物在水分胁迫(水渍与干旱)和养分缺乏与丰足的环境条件下对4种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种类与盆栽基质的肥力是影响植物幼苗生长的关键因素,而桉叶水抽提物与土壤水分对植物幼苗的生长虽有影响,但与前二相比作用较小。因此,在退化的桉树人工林地重建林下植被,首先应选择耐瘠薄、耐旱性强和对化感作用不敏感的植物,如柱花草等豆科植物,既能自身固氮,又能通过循环增加土壤养分,当然应该注意豆科与禾本科搭配。结果还表明,在逆境条件下,桉树的化感作用会增强,并与其它因素互相作用,抑制林下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11.
选择吉林省不同肥力黑土,开展高、中、低肥力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酶活性等微生物学指标测定,系统分析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差异,拟合不同肥力土壤与微生物学肥力指标的关联性,确定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参考标准值。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肥力指标有很大差异,高肥力土壤具有较高的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氮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真菌数量较低,为细菌型健康土壤;低肥力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氮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较低,真菌数量较高。提出吉林省不同肥力土壤相关微生物指标临界阈值,建立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肥力指标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为供试对象,采用化学分析法,比较不同施氮水平(不施氮、70%×优化施氮、优化施氮、130%×优化施氮和农民习惯性施氮)对不同肥力土壤0~20 cm耕层有机碳组分数量的差异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高、中、低3种基础肥力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规律不同,在低肥力区域,较高施氮水平会加剧土壤退化;适宜氮素用量(0~240 kg/hm2)更有利于高肥力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的积累。低肥力土壤难氧化有机碳(DOC)抵御外源氮素干扰的能力较差,施氮能加速该组分的矿化,大幅降低SOC的氧化稳定性,不利于肥力保蓄;施氮可同时减少高肥力地块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的含量,优化施氮更有利于SOC的年轻化,使其活性增高。在中、低肥力区域,重组有机碳均呈先增后减的规律变化,低肥力更有利于其含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德宏橡胶林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德宏橡胶林的78份土壤样本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橡胶林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德宏橡胶林土壤pH均值为4.83;土壤有机质、全钾、全氮和碱解氮养分较丰富,变异系数在16.53%~46.90%之间,呈中等变异性;但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普遍低,处于缺磷状态。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橡胶林土壤IFI值范围10.81~25.29,均值为17.24,属于中等以上肥力的土壤占到83.34%。采样区域肥力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盈江农场>瑞丽农场>畹町农场>遮放农场。综上,德宏橡胶林土壤肥力总体水平处于良好,应重视测土配方施肥,重点增施磷肥。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浙江省桐庐县稻田耕层土壤肥力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利用历史资料和近期地力评价调查数据,探讨了近30年来桐庐县稻田耕层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桐庐县稻田耕层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因养分种类和区块而异。土壤p H值有轻微的酸化趋势,平均降低0.07个p H值单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总体上以中低水平为主;土壤有机质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17.32%,以分水区块下降最为明显,降幅为24.17%;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显著提升,平均增幅分别为173.75%和63.05%。其中,土壤有效磷已出现了累积现象,以桐君区块累积最为明显,增幅高达316.24%;土壤速效钾虽提升显著,但仍处于中等水平,桐君区块提升最多,增幅为112.62%。分析认为,施肥结构和种植制度的改变是引起桐庐县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海拔高度和植茶年限对茶园土壤肥力和酸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和植茶年限对茶园土壤肥力和酸化状况的影响,通过采集闽南和闽北茶叶主产区11个代表性茶园土壤及其对照自然土壤,进行实验室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植茶年限对土壤养分肥力有重要的影响;植茶土壤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平均是对照土壤的5.2倍和1.5倍。植茶土壤pH为4.36±0.34,比对照土壤pH值下降了8.8%;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土壤pH下降程度减缓,但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加剧土壤pH下降幅度。茶园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与pH值呈现显著水平的线性负相关;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呈现线性增加,促进了土壤酸化和降低了土壤肥力。研究结果为制定具有较好针对性的茶园土壤培肥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84m2区域内对橡胶园土壤按0.5 m×1 m网格进行取样(n=168),对5种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的半方差函数均可用指数模型描述,其各自变程分别为1.44、1.65、3.36、1.20和1.74m,均表现出强空间自相关关系.从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全氮、有效磷、有机质呈现出明显的“肥岛”效应,其中全氮“肥岛”面积最大,影响距离最远;有效磷的“肥岛”面积最小,与周围浓度成倍数递减,成同心圆结构;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介于二者之间;速效钾斑块面积分布比较均匀,与土壤母质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2):147-153
Abstract

Mini-watersheds called Nongin Thai are geographical components of rainfed lowland rice culture in Northeast Thailand, and constitute distinct units in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for low and unstable rainfed rice production there. The toposequential variation of soil fertility and its relation to rice productivity within mini-watersheds, was examined by phytometry of sampled soils and field measurements of rice growth and yield. The phytometry experiment with irrigated potted rice using soils sampled from various rice fields within each mini-watershed, revealed that soil fertility as evaluated by rice dry matter production showed a 5 times difference among the fields at most. The difference in the soil fertility was ascribed primarily to that in nitrogen (N) supply capacity, which itself had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ontent. Accordingly, the biomass production of pot-grown rice was proportional to SOC. content, which suggested the usefulness of SOC as an index for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The effect of clay on the soil fertility was much less than that of SOC. The actual rice yield in each field also showed quite large field-to-field variation, most of which was explained by the SOC content, rice growth duration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even though water availability also affected the yield. The yiel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owth duration and hence with earlier transplanting. Both SOC and clay contents of fields showed steep gradients with ascending field elevation within mini-watersheds, resulting in a marked toposequential distribution of rice yield. The toposequential distributions of SOC and clay contents imply that rice culture after deforestation 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from upper to lower fields. The large toposequential gradient in soil fertility requires different resource and crop management for each toposequential posi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rice productivity of the mini-watershed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