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我们曾报道过棉属种自交和种间杂交授粉后两天的胚珠离体培养及幼苗培育的研究(《棉花》1980,5:1—3),阐述了培养的方法、过程与结果,但未谈及胚胎发育的情况。从本文开始将介绍授粉后离体培养的胚珠胚胎发育的情况。从胚胎发育观察的结果表明,授粉后胚珠离体培养的技术,可将品种自交的及种间杂交的尚处于合子—受精卵或发育最早期的原胚培养为成熟的胚,进而萌发及培育为植株。这是采用一般的幼胚离体培养技术不能达到的。这一技术为更好地克服棉属种间杂交不亲和性或将某些野生棉的有益性状转育至栽培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报道陆地棉自交授粉后两天,胚珠离体培养下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棉花标记自交系的杂种优势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有标记性状的棉花自交系,提高杂种个体的杂合程度和群体基因型纯度,F1代产量性状表现出了较强的生产优势和优亲优势。44个不同组合的杂种一代,有33个组合皮棉比对照中棉所12增产。其中15个强优势组合平均生产优势为49.26%,超过了目前品种×品种生产优势在30%左右的幅度;有优亲优势的29个组合,平均超亲63.25%。自交系Y2-2具有无腺体、超鸡脚叶的标记性状,易繁种保纯。衣分、铃重、配合力高。杂种二代分离严重,生产上不能再利用。通过标记性状选育纯合自交系,利用品种(系)和自交系杂交,是提高杂种优势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3.
栽培措施对陆海杂种一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李俊兰,翟学军,韩泽林,郭振生河北省棉花研究所石家庄050051陆地棉×海岛棉杂种F1,表现出较好的纤维品质和不利的产量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生产上的应用。为此,我们在55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  相似文献   

4.
优质特早熟陆地棉新品种新陆早5号欧阳本廉,黄顶元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石河子市832000新陆早5亏(原名894)是毛者1985年以(347一2×科遗181)F1为母本,(83一2一3)和陕1155两个品种的花粉混合,作父未配制的杂交组合。经海南岛加代...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花生属中花生组与拟直立型组35 个种间杂交组合的杂种胚珠和幼胚的发育状况,其中23 个组合为栽培种(2n= 4x)×拟直立型组野生种(2n= 2x),12 个组合为花生组野生种(2n= 2x)与拟直立型组野生种杂交。所有组合的杂种均在发育过程的某一阶段发生败育,但组合间差异较大,野生种之间杂种胚的发育状况一般好于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杂种胚,共观察到3 种不同的败育类型。采用胚珠和幼胚离体培养方法,成功地克服了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在9 个杂交组合中首次获得杂种一代幼苗,移栽后有5 个组合的杂种植株存活下来,并相继开花。对这些杂种后代的花粉育性、结实性、形态特征及花粉母细胞分裂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杂种胚珠和幼胚离体培养的成功,为进一步拓宽远缘杂交的亲本范围和更好地利用宝贵的野生花生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离体培养技术在甜菜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应用,探讨了影响离体再生植株诱导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外植体、培养基和杂交方式等。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再生植株诱导率以远缘杂交胚(95.8%)为最高,其次是生长点(60.5%)、腋芽(57.6%)、未授粉胚珠(4.7%);4种培养基的再生植株诱导频率在60%~98%之间,其中珠3诱导率最高;杂交方式以正交(野生种×栽培种)远缘杂交胚的再生植株诱导率为最高,达96%。不同来源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为58.8%~86.4%,不同来源再生植株性状存在明显差异。离体培养技术是快速提供甜菜育种素材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1 前言   当植物种间及属间杂交不能得到发育完熟的胚胎时借助胚胎离体培养技术无疑是获得可存活远缘杂种后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植物胚胎离体培养技术常常被用于挽救不亲和杂交组合所产生的未成熟杂种胚胎或是用于克服种子因生活力低下而导致的发芽困难。尽管远缘杂交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能成功地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但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诸多目前尚难以预知的原因最终导致胚胎死亡及种子干瘪。胚胎早亡主要的原因就是胚乳不能正常及完全发育,而将胚胎置于营养培养基中进行无菌培养通常能够克服这一问题,不过,该项技术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说能从胚珠或未成熟果实中分离出未受损伤的胚胎,所采用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能够满足幼胚生长发育的需要并能诱导小苗形成等等。  相似文献   

8.
花生野生种Arachiscardenasii与栽培品种以常规方法杂交,其杂交成功率和杂种生活力均较低。利用胚营救技术将杂交获得的未成熟胚珠和胚进行离体培养,可诱导幼胚分化发育或使胚成熟萌发。离体培养杂种小苗的带腋芽茎段,用MS+BA4ms/L+CH600mg/L培养基诱导产生了愈伤组织和芽原基。通过继代增殖培养,平均每个愈伤组织获得22.6和24.6个芽原基以及6.1和7.2个无根小苗。经诱根培养(MS+NAA0.2mg/L),再生苗即生长成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9.
秋乐杂9号(开杂棉2118)是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利用陆地棉品种间杂交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2007年4月通过河南省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衣分高,纤维品质优良,耐肥水,抗倒伏能力强,增产潜力大等优良特性。株型清秀,透光性好,中后期叶功能好,结铃性强。特别适合黄河流域棉区多熟间作套种模式种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八五”育成的七个棉花品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2个组合,分析了单株铃数、铃重、衣分,衣指.纤维2.5%跨长,麦克隆值.比强、整齐度,伸长率等九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绵育3号”产量构成性状和纤维品质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好,川243次之,川棉56产量构成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突出。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川棉56×川243表现较为突出。同时单抗枯萎病品种和抗枯萎兼抗黄萎病品种产量构成性状、纤维品质的配合力无明显差异。本地育成的品种配合力效应优于外地品种,因此,选用本地品种作杂交亲本仍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碳源和凝固剂对棉花胚珠培养基pH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分析了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共6种碳源;0.8%琼脂,0.2%Gelrite和液体三种凝固剂处理对棉花胚珠Bt培养基pH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分别经高温高压灭菌和贮存6周后,其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如果综合考虑碳源和凝固剂对培养基pH值的影响,那么在碳源中二糖就应采用蔗糖,在单糖中就应采用葡萄糖;在凝固剂中以采用0.8%琼脂较好。碳源和凝固剂通过对培养基pH的影响而会最终影响棉花胚珠离体纤维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大丰杂312,原名“杂312”,系江苏省大丰市金禾种业有限公司(大丰市棉花原种场)选育的中熟陆地棉杂交一代种,其母本1021为苏棉12号选系,父本23系为泗棉3号×苏A218杂交后代所选纯系。1999年配组;2000—2002年进行品比试验,鉴定产量、纤维品质和抗性;2003年参加江苏省棉花品种预备试验;2004—2005年参加江苏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06年参加江苏省生产试验;2007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200701)。1特征特性出苗好,子叶中等偏大,叶色绿。株高110cm左右,株型呈塔形。叶片较大,叶色较深,通透性好。苞叶锯齿状,花冠花药…  相似文献   

13.
开棉21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开封市新科研种业有限公司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母本是自育品系商37-8-1,具有高产、抗病、纤维品质好等特点。父本SR93-8是从GK12中系选而成的抗虫棉品系,具有生长健壮,高抗棉铃虫,抗枯萎,耐黄萎,纤维洁白等特点。1998年配制杂交组合商37-8-1×SR93-8。2005-2006年参加河南省棉花区域试验,2006年参加河南省棉花生产试验,同年获得农业部转基因安全证书。2007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在河南省棉花区域试验中,2005年8点汇总,平均每公顷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  相似文献   

14.
显性无腺体品系和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显性无腺体陆地棉品系和4个常规棉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测定12个组合10个性状的竞争优势,并对杂种优势预测作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中,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最大,平均为15.11%,超过15%的杂种棉审定标准,其次是单株结铃数,为10.56%,子棉产量为9.59%,纤维品质的优势较小,但都有所改善,亲本配合力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组合F1性状的变异主要是受基因型控制的。杂种优势预测结果表明:杂种优势与杂交成铃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杂交铃铃重和双亲平均铃重的比率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杂交铃单铃子数和双亲平均单铃子数的比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由此可预测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化学杀雄剂CH1对冬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效果及其与乙烯利的互作效应、筛选CH1最佳使用剂量和表面活化剂组合,用6个CH1剂量水平、7种表面活化剂和3种浓度的乙烯利进行不同配伍组合,对不同组合处理下3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雄性不育率和饱和授粉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5~30 g·hm-2剂量下,CH1可诱导3个品种雄性不育率达95%以上,说明CH1具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作用;随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的饱和授粉结实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0~30 g·hm-2处理的饱和授粉结实率明显偏低,推测雌蕊受到了一定的伤害;(2)观察花药和雌蕊发育情况,发现未喷施CH1的植株花药大且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大,而CH1处理的不育株花药瘦小,呈剑状,不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小;(3)随着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均表现出株高逐渐降低和抽穗期延迟的现象,CH1对旗叶的药害反应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4)CH1剂量为10 g·hm-2时,与其他表面活化剂相比,NE1820对普冰151的旗叶伤害较轻,对株高无明显抑制作用,可提高饱和授粉结实率;(5) CH1剂量为15 g·hm-2时,添加2种浓度乙烯利后,3个品种的株高比未添加乙烯利降低,抽穗期延迟,其中添加5 mL·L-1乙烯利后3个品种均能达到100%雄性不育,并且饱和授粉结实率相比未添加乙烯利平均高7%左右。因此,CH1采用15 g·hm-2剂量,配伍1% NE1820和5 mL·L-1乙烯利可诱导小麦产生完全的雄性不育,且获得较高的授粉结实率,可作为杂交小麦制种候选方案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60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的突变体库内发现了一个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gamyb5gamyb5 的株型、株高、分蘖数等农艺性状与野生型中恢8015无差异,而其花药细长且呈白色半透明状,花药中无花粉粒。花药半薄切片观察结果表明,gamyb5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没有形成正常的四分体和小孢子,并且绒毡层异常伸长,细胞程序性死亡延迟。对以gamyb5 为母本,与野生型中恢8015 和广亲和粳稻品种02428分别配制的杂交组合遗传分析表明,gamyb5 突变性状受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gamyb5 和02428 杂交的F2定位群体,最终将突变基因精细定位于第1染色体长臂的ZF-29和ZF-31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16.9 kb。对该区域内2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测序分析发现,编码受赤霉素诱导的MYB转录因子基因LOC_Os01g0812000的第2外显子存在8个碱基的缺失,导致翻译提前终止。qRT-PCR检测到影响花药发育的调控因子UDT1TDRCYP703A3CYP704B2的表达量在突变体中比野生型中极显著降低。进一步证明GAMYB在花药减数分裂和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