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速效养分的吸附特征与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化学分析、吸附反应和生物诊断方法,系统研究了六个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状况,确定了供试土壤存在的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严重程度。结果表明,供试土壤普遍缺氮,部分土壤中磷、钾、硫、铁和铜供应不足,个别土壤中锌和硼含量偏低。在低锰浓度的吸附液中.土壤对锰的吸附强烈;铜、锌和硼吸附率不受相应吸附液浓度的制约;在高磷、硫浓度的吸附液中,各土壤对磷、硫的吸附率差距增大。三大土类的基础生产力不同,植株干重在2.73~5.55克/盆范围内变化,补充营养元素后,生产力显著提高,土类间差距缩小。 运用系统研究法得出的这些结论,针对性强,但个别环节尚需继续改进。  相似文献   

2.
胡家恕  邵爱萍 《农业环境保护》1994,13(5):194-198,240
以砷化物为污染源,研究砷对大豆种子萌发及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砷化镓(GaAS)和砷酸钠(Na3AsO3三个砷和Na2HAsO4五价砷)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在五价砷(GaAs和Na2HAsO4)1-5mg/L,三价砷0.1-1mgm/L对大豆萌发育促进作用,随着浓度提高,发芽率有所下降,五价砷50mg/L和三价砷10mg/L显著受抑制;五价砷500mg/L和三价砷100mg/L种子萌发全  相似文献   

3.
陕西土壤磷等温吸附特性及其测定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明岗  孙本华 《土壤》1997,29(2):109-112
以陕西省主要农业土壤为材料,研究选定了土壤磷等温吸附的测定条件:磷添加浓度0-70mg/L,水土比10:1,平衡时间6天,平衡介质0.01mol/L KCl。以此条件测定土壤磷等温吸附线,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能满意地描述陕西土壤磷的吸附特性;由Langmuir方程获得的土壤磷最大吸附量(Xm)、磷吸附反应常数(K)及磷吸附最大缓冲容量(Mb)均呈现为黄褐土〉Lo  相似文献   

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土壤中的除草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水,土壤中除草醚的方法。该方法对除草醚在水和土壤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9.0%和92.5%,最小检出浓度分别为1.1×10^-2mg/L和0.11mg/kg。  相似文献   

5.
砷对土壤生物学活性及蔬菜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室内培养及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砷在粘盘黄褐土、红壤(高肥力、低肥力)、水稻土上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砷浓度〈30mg/kg时对土壤中纤维素的分解有刺激作用,砷浓度〉60mg/kg时对土壤中纤维分解有抑制作用;砷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不显著;施入有机物料可以减轻砷对策生物的毒害作用。四季豆是对砷敏感的作用,砷浓度〉30mg/kg时产生明显的中毒症状;施入磷肥可加重砷对四季豆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塿土各粒级K十吸附特征有很大区别。在一定平衡液浓度下,颗粒越细,土壤固相吸附量越大,不同粒级固相吸附量大小顺序是:(<0.1μm)>(<1μm)>(1-2μm)>(2-5μm),不同粒级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混合样中不同粒级组分对吸附的贡献可用吸附贡献率表示,■土各粒级饱和吸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1μm)>(1-2μm)>(>5μm)>(2-5μm),其中粘粒部分的饱和吸附贡献率为85%左右。在供试混合土样中<1μm粒级吸附贡献率随平衡液浓度增大呈幂函数形式增大,相反,1~2μm、2-5μm粒级吸附贡献率随平衡液浓度增大则呈幂函数形式减小。实验证明混合样中不同粒级K+吸附存在交互作用,吸附交互作用大小可用吸附交互作用系数表征,<1μm和1-2μm之间存在吸附负交互作用,且随平衡液浓度增大而增强。<1μm和2-5μm之间存在吸附正交互作用,且随平衡液浓度增大而减弱。论述了建立土壤多粒级组分吸附方程的必要性,提出了多粒级组分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7.
周卫  汪洪  李春花  林葆 《土壤学报》2001,38(2):219-225
采用土壤培养、盆栽试验及连续提取测定等方法研究添加碳酸钙对外源镉在棕壤中的转化与玉米叶片镉组分的影响。与不加碳酸钙处理比较,添加碳酸钙处理土壤交换态镉含量显著下降,专性吸附态镉、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和残余态镉含量显著增加;添加碳酸钙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pH、土壤饱和浸提液[Ca2十]及[Ca2十]/[Cd2十],并显著降低饱和浸提液[Cd2+]碳酸钙处理玉米根、茎、叶干重和全钙量显著增加,全镉含量及叶片H2O提取镉、2mol L-1 NaNO3提取镉、10%HOAc提取镉、2mol L-1 HCI提取镉和残余镉含量均明显减少。上述结果显示,添加碳酸钙可降低土壤─植物体系的镉毒害。  相似文献   

8.
紫色土镍对莴笋的毒性临界状态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盆栽试验,研究了紫色土中镍对莴笋的毒性统一临界指标。结果表明,以0.05mol/L CaCl2提取Ni为指标的土壤Ni毒性临界状态值在各土壤中可达统一,考虑到土壤伴随元素的影响,可按石灰性和非石灰性紫色土两种情况制定指标,本研究结果是:非石灰性紫色土为(11.4±0.92)mg/kg土,石灰性紫色土为(1.2±0.11)mg/kg土。  相似文献   

9.
采用2种肝素浓度(10,30mg/L)与3种咖啡因浓度(2.5,5,10mmol/L)的交叉组合,以30mg/L肝素的受精液为对照,探讨肝素和咖啡因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的影响,并确定受精后将卵母细胞移至单层细胞的合适时间。结果表明,当卵母细胞在受精后5h移至单层细胞时,10mg/L肝素加5mmol/L咖啡因或30mg/L肝素加2.5mmol/L咖啡因的体外受精效果最好,二者的囊胚率和囊胚孵化率分别为56.9%±7.0,81.1%±12.7及56.9%±7.0,78.9%±9.8。  相似文献   

10.
被土壤吸附的六价铬的最佳提取剂的选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土壤中磷酸盐与Cr(Ⅵ)的竞争吸附作用,查明0.1mol/LKH2PO4-K2HPO4溶液是提取被土壤吸附的Cr(Ⅵ)的最佳提取剂。  相似文献   

11.
硫双威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订硫双威在棉花上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硫双威在棉叶上和土壤上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硫双威在棉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d和9d,施药量(有效成分)为675g/hm^2和337.5g/hm^2,施药3次,未次施药距采样间隔30d,硫双威在棉籽中残留量分别为0.075-0.103mg/kg,和0.055-0.069mg/kg,在土壤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Cd Hg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采用不同土液比、浸提时间、浸提剂等,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对提取土壤中Cd、Hg含量的影响,及各种条件下提取量与小麦吸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褐土上土液比1:12.5,浸提时间60min,1mol/L NH4OAc浸提剂提取量表示土壤有效态Cd量较为合适;土液比1:10,浸提时间30min,0.1mol/L CaCl2浸提取量表示土壤有较态Hg量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丁硫克百威(Marshal)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制订丁硫克百威在苹果上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丁硫克百威及其有毒代谢物的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丁我百威及其代6谢物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在苹果和土训中消解料快,其半衰期分别为2.7~3.2d和3.5~4.2d。施药浓度为2000倍,使用3次,末次施药距 时间隔30d,丁硫克百威及其代谢物在苹果中总残留量低于0.004mg/kg,在土  相似文献   

14.
用黄磷炉渣制取的硅钙肥,通过深入系统的室内和田间试验取得主要结果:1、通过主要地市州的调查和取样分析得出我省缺硅水稻土(有效SiO2<100mg/100g土)约200万公顷,占全省水稻土43.5%,极缺硅(有效SiO2<5.0mg/100g)为66.67万公顷,占全省水稻43.5%,极缺硅(有效SiO2<5.0mg/100g土为66.67万公顷,占16%。说明我省主要稻田缺奎面积大、范围广硅严重。  相似文献   

15.
根据供试土壤营养元素吸附特性进行的幼苗试验和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满足氮、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基础上,对鄂中黄棕壤、鄂南棕红壤和湘中红壤以ASI法确定有效磷临界值三倍(42mg/kg)水平对三种土壤施入的磷分别为220、125和210mg/kg,高梁生物幼苗产量均最高,用幼苗试验和盆栽试验的结果指导田间试验时,施磷后使供试土壤可浸提有效磷达到15-25mg/kg水平,油菜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镍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和残留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吉林省砂壤水稻土进行镍(NiSO4·6H2O)的不同浓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和残留规律的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镍对水稻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水稻分蘖,使产量下降。土壤投加镍60-240mg/kg条件下,可使水稻减产5% ̄25%。水稻各器官镍累积量随土壤投加镍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分布规律为:根〉〉茎叶〉糙米,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用0.005mol/L DTPA提取土壤中有效态镍能很好地体现水稻  相似文献   

17.
无病毒苹果苗试管微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脱毒的优良苹果品种北海道9号、皇家嘎拉和长富2号进行了试管微繁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合于3个品种试管苗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05mg/L+蔗糖30g/L,增殖率为25~3,≥3cm的试管苗率约为50%。通用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0.5mg/L+IBA0.5mg/L+NAA0.15mg/L+蔗糖25g/L-肌醇,平均生根率保持在75%左右。生根试管苗采用“一步法移栽”,平均成活率在78%以上。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稻田土壤硫素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湖南省主要母质类型的稻田土壤,进行土壤全硫,有效硫及其相关性质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耕层土壤全硫含量在0.266 ̄0.885g/kg之间,平均0.539g/kg。土壤有效硫变动范围为17.7 ̄135.1mg/kg,平均56.7mg/kg。土壤全硫和有效硫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23(n=40)。(2)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土壤有效硫和全硫含量逐渐减少。(3)耕层土壤C  相似文献   

19.
土壤中植物有效锰的形态分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4种方法测定土壤有效态锰含量,并加以比较和评价,从而确定出最优的土壤有效锰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种顺序浸提的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土壤的供锰状况,锰组分及其相应浸提剂为:易溶态锰(0.05ml/LCa(NO3)2)提取、弱吸附态锰(pH8.5,CaDTPA-B4O7)、碳酸盐束缚态锰(石灰性土壤,用1.6mol/LHNO3快速浸提)或专性吸附态锰(非石灰性土壤,用1.6mol/LHNO3快速浸提)或专性吸附态锰(非石灰性土壤,pH4.4,0.05mol/LCa(NO3)2+0.05mol/LCu(NO3)2提取)和氧化锰(pH2.0,0.1mol/LNH2OH.HCl)。由盆栽试验辣椒吸收的锰与土壤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易溶态锰是植物最易吸收的锰,其回归方程为:Y=-14.409+21.658X,r=0.  相似文献   

20.
不同肥力土壤的供磷能力和磷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陇东主要土壤黑垆土、黄绵土和石灰性新积土上设置104点(次)磷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对作物基础产量贡献最大。土壤有效磷是决定磷肥增产的主导因素。高肥力土壤基础供磷能力强,小麦对土壤磷素依存率高,磷肥利用率仅8.7%;低肥力土壤则相反,磷肥利用率可达11.2%。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相对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47),据此确定本区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6mg/kg为极缺;6~11mg/kg为缺;11~15mg/kg为稍缺;>15mg/kg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