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升气象声讯电话自动答询系统服务能力,利用随州市2013年~2015年的移动12121数据和同期有关气象要素资料,对其拨打特性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性分析,包括:拨打量季节变化趋势,降水日数、降水量、雷暴日数、气温与拨打次数的关系,异常天气时的拨打特性,以及信箱自身特点,并联系工作实际制定了针对性的方案,对12121现阶段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对威海市"12121"信箱的拨打进行统计,并在分析其拨打特点的基础上,试探讨"12121"的拨打与天气、时间和地域的关系,进而提出几点提高其拨打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对2008—2010年德州市气象信息服务进行综合分析,对照12121拨打量季节性差异性和气象短信箱拨打差异性,深入研究,制订解决措施,明确气发展思路和方向,以期全面推进气象信息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辽宁省营口市的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资料,对雾—霾天气的年、月、日分布特征和各等级雾—霾所占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营口市近年来雾—霾天气的年际变化特征不明显,雾—霾天气以轻雾和轻微霾为主,雾占9.1%,年平均雾日为7 d,重度霾和中度霾很少,平均每年约为0.25、0.58 d。雾主要出现在9月至次年4月,轻雾和霾主要出现在7月至次年1月,轻雾和霾在1月和8月出现双高峰值,轻雾在8月最多,霾在1月最多,春冬季霾明显比轻雾多。雾在8:00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2:00,14:00最少;霾在8:00出现的次数最多,14:00次之,2:00最少。  相似文献   

5.
对"12121"声讯系统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其主要功能进行简单分析,包括系统功能图及拨打流程、预报语音制作、语音编辑与添加功能、语音信箱设置及特性说明、声询时段分布、每月各天声讯次数统计、信箱拨打比率、禁止收听号码表/必须使用号码表、用户功能扩展接口、系统其他功能以及IVR工作站,以期为该系统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5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及其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情况,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2019年12月—2020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浙江仙霞岭地区的雉类进行监测,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重叠系数对5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雉类有明显的活动高峰,其中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日活动高峰在06:00—08:00、10:00—11:00、16:00—17:00,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的在05:00—06:00,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在06:00—08:00、16:00—18:00,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的在07:00—09:00、15:00—18:00,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在06:00—10:00,存在错峰活动现象,且各物种活动强度较高位点的海拔也有不同。勺鸡与白眉山鹧鸪、灰胸竹鸡、黄腹角雉之间,灰胸竹鸡与白鹇之间的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分化。白眉山鹧鸪与灰胸竹鸡、黄腹角雉;白鹇与勺鸡、白眉山鹧鸪、黄腹角雉;灰胸竹鸡与黄腹角雉之...  相似文献   

7.
1954—2007年景德镇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1954—2007年景德镇市雷暴发生的气候特点,结果表明:景德镇市大部分雷暴是2 d或2 d以上连续发生的,最长持续时间高达14 d。雷暴发生频率最高的月份是7月和8月,这2个月雷暴发生次数占全年雷暴总次数的39.4%,而以12月雷暴发生次数最少。在一天中易出现雷暴的时间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6:00—7:00、16:00、18:00—21:00。雷暴方向以西南和西北方向最多。  相似文献   

8.
为葫芦岛地区雷雨大风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参考,利用2012—2016年葫芦岛6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闪电定位仪数据资料综合识别雷雨大风,分析该地区雷雨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葫芦岛地区雷雨大风的频次分布极不均匀,沿海地区发生次数多于内陆地区;日变化特征明显,主要出现在下午至前半夜,05:00—08:00出现次数少,14:00—15:00最多,21:00后迅速减少;大范围雷雨大风持续时间均在4h以上,绝大多数过程持续时间在2~3h。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7—2010年内蒙古小二沟地区雷暴观测资料,分析雷暴年日数、月平均日数、日变化特征、雷暴持续期等.结果表明:小二沟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34.2 d,雷暴集中在5—9月,3月下旬开始出现雷暴,10月中旬雷暴结束;11月至次年2月下旬未出现雷暴;雷暴日数在5月逐渐增多,7月达到顶峰,9月逐渐减少;一日中午后和傍晚出现雷暴的次数趋于明显增多,15:00—16:00和20:00前后达到最大峰值和次大峰值;前半夜出现次数较后半夜多,后半夜至凌晨呈下降趋势.雷暴初、终日和初终间日数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本溪市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山区,境内层峦叠嶂、山多地少,以低山、丘陵为主,处于长白山支脉东北端,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本文采用1981—2015年本溪市观测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市区大雾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市区雾日年际变化较大,平均15.6 d/年,大雾年变化较为平均;大雾主要集中在6—11月,8—9月为高发期,1—2月发生次数最少;秋季为全年大雾日数最多的季节;从出现时段来看,1:00—5:00是大雾形成的主要时段,其次为5:00—8:00,20:00至次日1:00、8:00—12:00生成的雾较少,12:00—20:00几乎无大雾生成;大雾天气出现时的主要风向为东(E),约占49%,次风向为东东北(ENE)、东东南(ESE),约占36%;风速主要集中在1.0~2.5 m/s,出现次数约占总次数的73%;大雾天气相对湿度为80%~100%,相对湿度≥90%的雾日占比95%。  相似文献   

11.
根据蓝山县2009年自动与人工平行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资料,对气温和相对湿度两要素在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下的差异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差值的日变化、年变化及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日平均气温差值、日最高气温差值、日最低气温差值分别为0.1、0.3、0.5℃左右;从差值的年变化看,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存在季节性波动,而最低气温无这种变化;从差值的日变化看,白天(8:00和14:00)自动站气温普遍高于人工站,夜间20:00自动站气温总体较人工站偏低,但其差值绝对值低于8:00和14:00,2:00的差值则无明显规律;随着气温上升,日最高气温差值的绝对值明显增大,而日最低气温差值的绝对值无明显变化。自动站相对湿度较人工站明显偏小,平均偏小4.0%,其中1—9月差值为负值,10—12月差值为正值,但其绝对值明显低于1—9月;从差值的日变化来看,14:00自动站相对湿度较人工站明显偏大,其他时次则明显偏小,其中2:00偏小幅度超过20%;相对湿度差值的绝对值随着最高气温的上升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但与相对湿度值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根据淇县本站的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1971—2010年淇县初雷日、终雷日,以及雷暴的年、季、月、日、时变化特征,雷暴的空间分布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淇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5.4 d,属多雷区;全县初雷日最早都在2月23日,初雷日最晚为6月23日,终雷日最早出现在8月15日,终雷日最晚出现在11月16日;全年除了1月和12月其他每月均有发生雷暴的可能,6月、7月、8月为高峰月,最少的是2月;一天中雷暴出现的时间变化也呈现双峰型特点,主峰区在15:00—20:00、1:00—2:00、3:00—8:00是雷暴活动的低谷。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5—2016年5—9月乌鲁木齐市6个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乌鲁木齐近12a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小渠子、牧试站、大西沟和乌鲁木齐站的降水日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明显降水时段出现在17:00—21:00之间;达坂城和米泉站的较为一致,明显降水时段出现在夜间22:00—05:00;小渠子和牧试站在17:00—20:00为小时强降水易发生时段,其余4个气象站则没有明显的波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马鞍山市近30年来(1991—2020年)大雾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马鞍山市大雾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及其消散时间,为气象部门预报和交通部门道路预警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马鞍山市区大雾日数多于其他县区,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在2016年之后,年雾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马鞍山市大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大部分发生在冬半年;马鞍山地区大雾大都集中发生在夜间(20:00~08:00),约占1991—2020年所有大雾次数的81.2%,14:00后大雾出现的概率较小;马鞍山市境内冬季大雾消散时间最晚,平均在10:00左右,甚至经常出现持续一整天的大雾天气,夏季大雾消散时间最早,平均在08:00左右。  相似文献   

15.
选用1971—2015年莱州市的大雾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莱州市近45年的大雾变化特征及大雾日的相对湿度特征,结果表明:莱州市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消散时段主要集中在8:00—12:00,年平均大雾日数为6.6 d。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占全年雾日的60.1%,其中12月出现雾日最多,6月最少;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1992年和2015年大雾日数最多,均为17 d,而2005年无大雾日;大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198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1980年代之后略有减少;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出现大雾的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气象部门自从引入"12121"自动答讯系统之后,在预报服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12121"系统包含丰富的气象信息,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更新变成"12121"维护工作的重点,目前录入的"12121"语音包括市(县)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预报、市区3~5天天气预报、乡镇天气预报。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12121"系统自带的功能,通过一段程序对其进行文本语音快速批量转换,该方法对提高预报人员工作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获得了209张白鹇的独立有效照片。利用R软件中“overlap”统计包的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分析了白鹇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白鹇的日活动时间集中在05:00—19:00时,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在08:00—09:00时和14:00—16:00时。白鹇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为0.68,日活动节律曲线差异显著(P < 0.01)。繁殖期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06:00—07:00时和17:00—19:00时。非繁殖期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也表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高峰,分别为07:00—09:00时和14:00—16:00时。本研究有助于为保护区内白鹇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影响黄瓜瓜果生长的农业气象条件,对2015年5月26日—6月22日大棚内外小气候和黄瓜生长量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数理分析,并建立了棚内、外太阳总辐射强度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1)白天棚内气温高于棚外,温差在1.2-4.9℃,最大值出现在12:00;夜间(19:00—5:00)棚外温度比棚内高1℃左右,温差最大值1.2℃(出现在21:00—23:00)。(2)9:00—13:00,棚内相对湿度低于棚外相对湿度,11:00—13:00差值最小,13:00相对湿度最低;14:00开始上升,19:00差值达到最大,整个夜间棚内湿度均高于棚外相对湿度,并持续到次日8:00;夜间棚内80%以上时间的相对湿度≥95%,较棚外明显偏高。要注意夜间大棚的通风降湿,以防治病害等发生蔓延。(3)黄瓜相对生长量与棚内小时积温、前一天太阳总辐射累积量有较好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延安市2011—202年的冰雹观测资料,对延安市冰雹灾害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出新的延安市冰雹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延安市2011—2020年间年均冰雹日23.2 d,成灾日11.5 d,成灾率达49.6%。2015—2017年为冰雹高峰期,年均冰雹日34.7 d,灾害最多年份为2016年和2015年,2年冰雹灾害出现次数占灾害总次数的34.8%。冰雹最早出现在3月,最晚出现在10月。6—8月为高发期,其中7月最多。一日中,15:00~18:00为冰雹出现的高峰时段。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南部县区出现冰雹的次数明显高于西部县区和北部县区。延安市冰雹发源地主要有3个:白于山北源地、子午岭西源地、黄龙山南源地。共形成6条冰雹影响主路径,分别为白于山北源地3条、子午岭西源地2条、黄龙山南源地1条,白于山路径占比达76.7%,子午岭路径占比16.3%,黄龙山路径占比7.0%。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长顺县国家一般气象站1981—2010年30年期间霜冻发生次数、初终霜日、无霜期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距平统计量、距平累积等方法研究了长顺霜冻发生次数、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时间变化规律,发现:长顺县这30年间,霜冻主要发生在每年冬季的12月份,全年、冬季和12月份霜冻发生次数随时间总体呈减少趋势,初霜总体呈现随时间逐渐推迟的趋势,无霜期有非常不明显的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