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秦安县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鲜食桃生产基地,桃产业是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本文介绍了秦安县桃产业发展现状,从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品种结构、栽培技术、苗木供应、从业者现状等方面分析了制约该县桃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优化品种结构、加快新技术推广、强化绿色品牌建设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介绍嘉善县目前稻米生产的基本情况,从水稻种子种苗、环境地域、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发展精品稻米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强抓种子种苗工程、加大良种引繁推力度,强抓适用配套技术推广、加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力度,强抓粮油产业机制建设,进一步打响精品稻米品牌等工作措施,对发展精品稻米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总结嘉善县目前稻米生产基本情况,从水稻种子种苗、环境地域、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发展精品稻米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强抓种子种苗工程,加大良种引繁推力度;强抓适用配套技术推广,加大无公害标准生产力度,强抓粮油产业机制建设,进一步打响精品稻米品牌的工作措施,对发展精品稻米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华池县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分析华池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要成效、做法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企业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拓宽品牌农产品流通渠道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目前烟台桃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目前桃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包括:优化桃品种结构,研发新型优势品种;增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重视程度;增强企业带动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建立完善信息体系,拓宽销售渠道;创建自主品牌,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了亳州市谯城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中药材生产中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中药材对策,主要包括: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做大特色基地,做强龙头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建设等。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实践证明,上海市浦东新区万祥镇适宜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且近年来扶持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但万祥镇绿色农产品产业仍存在龙头企业缺乏、合作社规模小、绿色产品认证种类少、发展不平衡、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薄弱、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推进万祥镇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需采取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品牌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宣传力度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19,(12):80-82
为贵州省薏苡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总结了贵州薏苡产业在种植、产品加工、科研开发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栽培技术落后、品种更新慢、精深加工能力缺乏和科技支撑力度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种植加工技术水平和加强品牌建设等促进贵州薏苡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民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民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科学规划,集约化生产;创建产供销一体化产业体系;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创建名优品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蓝莓产业的内涵和特点,介绍了舟山蓝莓产业的现状,并分析了舟山蓝莓产业遇到的产业发展认识不足;种植技术落后;缺乏规模化经营;宣传力度低;品牌知名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种植技术;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建立自主品牌;加大对蓝莓产业的扶持力度等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河北省按照农业部标准园创建工作要求,在全省广泛开展了水果标准园创建活动,通过制定实施方案,创建“五化”标准、实施“七到园”和“四个百分之百”工作措施,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等无公害集成技术,使参加创建的果园果品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同时,分析了河北省水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疏通渠道、打造名牌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2.
娄浩峰 《现代农业科技》2014,(5):328-330,333
以SWOT分析法阐述了浙江省油茶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分析认为浙江省油茶产业在文化、自然条件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在生产成本、产业链和技术水平方面存在劣势,具备我国食用油自给缺口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等发展机遇,还存在竞争对手多、竞争力强和销售模式单一、地方品牌空缺等挑战。同时,提出了发展战略,为浙江省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竹资源大省,竹产业发展迅速,是传统优势产业之一。竹产业循环经济建设,是综合利用竹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料和竹渣,提高废弃物资源化率,延长竹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介绍了浙江省竹资源概况,根据浙江省竹产业现状,从竹资源节约利用、竹产品附加值提高、竹产业循环链构建等方面介绍了其循环经济建设成效。同时,揭示浙江省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并从更新理念、树立名牌和依靠科技进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图1参25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安徽省桃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助推了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实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徽省桃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受到巨大挑战。通过5年多的实践试验,针对安徽省的气候条件及土壤环境条件,总结分析了安徽省绿色食品桃栽培生产关键技术,重点阐述了桃园规划、品种选择、栽植管理和果实采收等技术,为桃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农家特色小吃是乡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家特色小吃产业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达成共同富裕。浙江省是较早从省级层面开始推进农家特色小吃产业发展的省份,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本文主要总结了包括政府引导、平台搭建、主体培育和宣传推介等浙江省抓农家特色小吃产业的主要举措,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赋能、数字赋能、文化赋能和品牌赋能等进一步提升农家特色小吃产业发展的路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永青  张志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62-20163,20186
在分析目前河北省品牌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的力度、挖掘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名牌观念、建立农产品品牌提升服务机构和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等促进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桃生产具有生态、区位、品种和技术四大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后桃发展应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品种应向区域化、多样化和特色化迈进,果实向绿色化、优质化和品牌化转变,栽培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靠拢;积极发展桃加工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目前浙江省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布局森林康养基地,充分利用及开发森林康养资源,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促进森林康养产业有序高效发展提供指导。  方法  以浙江省“中国森林康养基地”“中国森林氧吧”“浙江省森林康养基地”和“浙江省森林氧吧”共计134处森林康养品牌资源为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浙江省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其空间布局的自然及社会人文因素。  结果  浙江省内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整体为凝聚型,集聚趋势明显;市域层面来看,湖州市、丽水市、台州市及温州市为均匀型,杭州市、衢州市、金华市及绍兴市为凝聚型。森林康养品牌资源在各地级市内的分布并不均衡,根据各地级市所拥有的数量不同可划分为4个梯队,各梯队间存在较大差异。核密度分析发现:不同区域内森林康养品牌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可划分为以湖州市安吉县为主的大核区,湖州市长兴县、杭州市桐庐县、丽水市龙泉市为主的次核区以及以衢州市江山市、金华市义乌市、绍兴市新昌县为主的小核区;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受地形、森林覆盖率、水系、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中心城市关联度综合作用影响。  结论  受到自然及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浙江省森林康养品牌资源在各地级市间分布不均,各地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进程存在较大差异。森林康养资源及产业在开发与建设中,地形、森林覆盖率、水系影响其景观基底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及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关乎其经济支撑、市场潜力及可达性。日后浙江省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要基于地区资源条件及优势,进一步结合政策支持、市场调查、合理规划、资源整合等,从而实现“全域化布局”“一体化推进”“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图5表1参23  相似文献   

19.
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明确梨小食心虫在山西中部地区桃园的生活世代及发生规律,指导农业生产,有效防控桃园梨小食心虫,对山西中部地区单植桃园梨小食心虫成虫及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单植桃园1年发生4代,并能在桃树上完成其周年生活史。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03—2019年浙江省各市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考察浙江省不同区域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农民就业增长、城镇化的长期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农民就业增长、城镇化三者均具有自我发展的惯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浙东北片区正向作用于农民就业增长,在浙西南则产生抑制性效果;浙东北地区城镇化抑制农民就业增长,而浙西南的城镇化对农民就业具有促进作用;浙东北、浙西南地区的城镇化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呈正向促进关系。因此,应强化农民就业对集聚的正向效应;统筹省域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完善城乡联动机制,促进集聚、就业、城镇化三者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