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麦蚜是麦田常发性的严重害虫。文中阐述了麦蚜的发生为害规律、为害损失以及防治指标,根据麦蚜的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了麦蚜的综合防治对策及防治措施:调整作物布局,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耐蚜,病品种,保护利用天敌,并加之以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2.
小麦抗蚜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抗麦蚜资源筛选,抗麦蚜机制,抗麦蚜分子标记水平及抗麦蚜基因工程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做了概括。最后提出在抗麦蚜研究过程中,应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抗麦蚜育种方法相结合,加速培育出抗麦蚜 的优质、高产小麦新材料、新品种,加强麦蚜、寄主、环境关系的研究,提高麦蚜综合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大通地区麦蚜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勇 《现代农业科技》2010,(11):183-183
介绍了大通地区麦蚜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为麦蚜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麦田调查鉴定,共发现麦蚜天敌48种,其中以七星瓢虫为主要种群。麦蚜与天敌相互依存、制约,在时间与数量上具有明显的跟随现象。利用相位示意图进一步明确了防治麦蚜、保护利用天敌的关键时期,并组建了捕食与被捕食模拟式,求得了二者田间平衡点。田间天敌对麦蚜的实际控制能力一般年份可保持50%—60%,高可达73.8%。提出一套较简便、实用的麦蚜生物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小麦蚜虫及黄矮病综合防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多年来麦蚜及黄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成果,总结出麦蚜的防治适期为秋季拌种、春季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500头;防治方法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相结合。掌握其防治理论,可以准确有效地控制麦蚜及黄矮病为害。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2010年淮安市楚州区麦蚜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其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麦蚜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麦蚜是小麦常年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的一类害虫.尽管麦蚜常年发生危害,但农民在对它的防治中仍存在一些误区.怎样防治麦蚜更科学呢?建议应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影响春小麦蚜虫消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本文通过对麦蚜田间系统调查,明确了春小麦蚜虫消长动态及天敌与麦蚜的跟随关系,分析了麦蚜种群消长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武威市麦蚜无害化治理历史的基础上 ,针对武威市麦蚜无害化治理的现状 ,提出了武威市麦蚜无害化治理应采取停种冬小麦 ,减轻麦蚜和黄矮病的威胁 ;扩大油菜种植面积 ,为麦蚜天敌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科学防治 ,确保对天敌的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0.
麦蚜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麦蚜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针对麦蚜的发生规律、流行动态以及麦蚜发生与小麦生育期的关系,提出科学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指导小麦蚜虫综合防控,减少麦蚜大量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危害,于2012-2013年度,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对唐山市小麦主产地玉田县、滦南县、丰润区小麦返青至乳熟期的小麦有蚜株数和百株蚜量进行了多地多点田间调查,研究了小麦返青期-乳熟期麦蚜发生情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唐山市麦蚜返青期-孕穗期有蚜株数和百株蚜量发生量很少,进入抽穗期时开始成量级增加,扬花期、灌浆期达到高峰。麦蚜发生呈跃变式、量级式的规律增加。唐山市麦蚜防治最佳时间为小麦营养生长末期到生殖生长始期,即小麦抽穗期或抽穗期-扬花期,扬花期后防治,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灌浆期后麦蚜数量大幅下降,不作为唐山市防治麦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杀虫剂对麦蚜、天敌及后茬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和田间测试了几种杀虫剂对麦蚜、天敌及后茬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和吡虫啉对天敌瓢虫和麦蚜的选择性最高,对捕食性天敌杀伤率小,对麦蚜防治效果好,且田间连续多年使用吡虫啉防治麦蚜对后茬玉米田天敌和害虫种群影响相对较小;其次是抗蚜威对天敌和麦蚜的选择性较高;另外,赛丹对天敌和麦蚜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氧化乐果和杀灭菊酯对天敌不具选择保护作用,在防治麦蚜的同时大量杀伤天敌,同时显著降低后作玉米田天敌的数量和益害比。  相似文献   

13.
5月份是麦蚜发生危害高峰期,6月份为一代玉米螟发生危害高峰期。因此,抓住麦蚜和一代玉米螟盛期进行有效防治是确保小麦和玉米丰产丰收的关键。2007年暖冬气候有利于麦蚜和玉米螟越冬,预计2008年小麦蚜虫为中等偏重发生,最佳防治时期为5月中、下旬。预计一代玉米螟2008年中等程度发生,最佳防治时期为6月中、下旬。因此,广大农民朋友要充分认识到麦蚜和一代玉米螟危害的严重性,抓住有利时机及早防治。小麦蚜虫和一代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麦蚜是天水市小麦上的主要害虫,每年都发生严重,对小麦的产量影响很大,但目前麦蚜对常用药剂氧化乐果的抗性逐年增强,防治的用药量逐年增大.据调查,近年来农民用量达2 kg/hm2左右,这样不仅使环境污染不断加重,而且对麦蚜的防效也不理想.为了筛选出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麦蚜新农药,2000年我们用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农药厂征集的40%灭蚜宝乳油进行了防治麦蚜的田间小区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清水县麦蚜天敌种群与蚜量消长关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彻底了解我县麦蚜天敌的主要种类、活动规律、蚜虫的消长关系,提出适合清水县县情的麦蚜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尽可能的利用保护天敌,控制蚜虫危害。  相似文献   

16.
春小麦蚜虫消长规律及与气象因素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影响春小麦蚜虫消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本文通过对麦蚜田间系统调查,明确了春小麦蚜虫消长动态及天敌与麦蚜的跟随关系,分析了麦蚜种群消长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7.
吡虫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防治麦蚜有效剂量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剂量的吡虫啉防治麦蚜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吡虫啉防治以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群的复合麦蚜种群 ,其经济有效的用药剂量是 1 5~ 30 ga.i./hm2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与残余活蚜数、防治时期和防治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苦豆根、板蓝根、吡虫啉3种药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2年的小区试验,研究苦豆根、板蓝根2种中药材乙醇提取液和吡虫啉颗粒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苦豆根乙醇提取液(12.5 mg/ml)和板蓝根乙醇提取液(100.O mg//rnl)的1 000稀释液均对麦蚜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d对麦蚜的防治效果接近90%,药后2d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结论]苦豆根乙醇提取液和板蓝根乙醇提取液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即扬花期-灌浆期使用推荐剂量,1次喷药可彻底防治麦蚜,建议作为综合防治麦蚜的药剂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出防治麦蚜高效、低残留药剂,对20%乙酰甲胺磷乳油和40%氧化乐果乳油防治麦蚜进行了药效对比及用量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乙酰甲胺磷乳油对麦蚜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使用20%乙酰甲胺磷乳油200g-250g/667m^2,在蚜虫发生期内喷雾防治,施药第1d,防治效果就达90%以上,药后第10d仍保持在90%以上,且对油菜安全。  相似文献   

20.
邹平县小麦蚜虫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防治麦蚜的有机磷类、菊酯类、吡虫啉类三大类常用药剂,选择氧化乐果、高氯、扑虱蚜3种代表性药剂进行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交替与轮换使用吡虫啉类与菊酯类农药防治麦蚜,并推广使用增效剂,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增强药效,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