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气象卫星AVHRR资料监测新疆北部天然草地牧草产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92~1994年牧草产量资料、NOAA/AVHRR资料分析了北疆主要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卫星植被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牧草产量和卫星植被指数都存在周年变化,用卫星植被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牧草产量的年际变化和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的牧草产量差异,但对草甸草地和草原草地的监测效果比对荒漠草地监测效果好,利用实测资料建立了新疆北部主要天然草地牧草产量遥感监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畜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这就对天然草地牧草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气候因子对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逐步提高天然草地的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3.
渭北旱塬紫花苜蓿的蒸腾强度与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对渭北旱塬主要栽培牧草——紫花苜蓿的水分消耗、平衡和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紫花苜蓿是耗水量较高的一种豆科牧草,进入生长发育盛期的人工草地,年耗水量可达800~1000mm,为当地年均降水量(584.1mm)的1.4~1.7倍。影响蒸腾强度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光照强度、湿度与温度,并与一定深度的土壤湿度紧密相关。3m深土层内的水量收支是不平衡的,为了维持平衡,紫花苜蓿的根系必须从更深土层中吸取水分,丰水年也不例外。紫花苜蓿的高耗水是与生物量的高产出成正比的,因此水分利用率并不低。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9-2010年青海省三江源区西北针茅牧草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牧草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生育期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江源区兴海高寒草地牧草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以0.36℃/10 a的速度升高,降水量以148.6 mm/10 a的速度极显著增多,日照时数以7.7 h/10 a的速度微弱增加,总的气候趋势呈现出"暖湿"特征,对高寒草地牧草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2)西北针茅牧草的各生育期长度,0℃-返青期日数、返青-抽穗期日数、开花-成熟期日数、成熟-黄枯期日数均表现逐年缩短的变化趋势,其中成熟-黄枯期日数显著缩短。抽穗-开花期日数则呈逐年延长的趋势。(3)对西北针茅牧草0℃-返青期日数,2月降水量、1月平均气温、累计日照时数的影响最大;对返青-抽穗期日数,累计降水量影响较大;对抽穗-开花期日数7月上旬降水量和累计日照时数影响大;对开花-成熟期日数影响较大的有7月中旬、下旬和8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以及累计温度;对成熟-黄枯期日数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8月、9月中旬的平均气温、≥5℃日平均气温终日日数和累计降水量和累计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5.
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试验测定资料,分析研究了草地土壤水分的周年变化规律,得出草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可划分为春季失墒期、夏季增失墒交替期、伏秋增墒期;土壤水分动态曲线波动主要受降水补给量和牧草耗水量的影响而变化,雨季降水对旱作草地土壤水分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NOAA/AVHRR遥感资料的锡林郭勒草地植被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5-2008年历年8月份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值变化和5月上旬-7月中旬历旬降水量与牧草产量关系的综合分析,探讨了锡林郭勒草地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锡林郭勒草地大部地区各年度同期植被指数变化明显,植被指数差值增大的面积逐年增加,植被长势均好于前1年;3a草地植被指数差值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表明该地区草地植被退化明显。草地地表植被变化和牧草产量波动与6月下旬降水量显著相关。定期监测草地地表植被变化特征,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广大牧区由于交通不便、能源短缺和生活习俗等原因,牛粪依然是当地牧民的主要生活能源来源,长期、大量地捡拾牛粪改变了粪斑的数量和面积,使养分在天然草地上无法回到草地生态系统进行再循环,因而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增加了生态风险。为探讨捡拾牛粪对草地的生态影响,本文以青海省河南县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适度放牧草地上牦牛粪开展为期3年的不捡拾、一半捡拾和全部捡拾3个处理的试验研究,探讨捡拾牛粪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物经济功能群落特征和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牛粪不捡拾处理的草地生产力显著低于半捡拾和全捡拾处理,植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半捡拾处理,禾草类优良牧草生物量显著高于半捡拾和全捡拾处理,莎草类优良牧草生物量显著高于全捡拾处理;牛粪半捡拾处理比不捡拾处理草地植被丰富度显著提高31.9%,植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群落生产力显著提高9.7%(42.6 g·m~(-2)),优良牧草和可食牧草生物量变化不显著;牛粪完全捡拾比不捡拾处理也显著增加草地植被的丰富度,增幅为10.7%,植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群落生产力显著提高4.1%(17.96 g·m~(-2)),但同时毒杂草显著增多,优良牧草和可食性牧草显著减少,牧草适口性变差。捡拾(半捡和全捡)牛粪会使禾草类和莎草类优质牧草生物量显著减少,莎草类在完全捡拾牛粪区生物量极显著减少70%以上;豆科植物生物量显著增加,在完全捡拾牛粪区生物量极显著增加,可达5倍以上;占总生物量74%~79%的杂类草和毒草的生物量也显著增加,且以半捡拾区增量最多。适度的牛粪捡拾可增加植被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也提高了植被的生物量,并可保证牧草的营养品质和适口性。本项研究结果可以为高寒草甸牧区牛粪的适度捡拾和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流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向及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干旱少雨、山高坡陡的山区,粮食生产受到很大限制,要想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就必须针对山区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商品性畜牧业。然而多年来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基本农田建设目标比较明确,但在草地开发建设及管理利用方面,缺乏定量分析和有效、周密的系统设计,致使不少地方超载、过牧,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本文依据寒山流域天然草地、林间草地牧草的生长规律,确定了该流域草地生物量动态方程,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以草定畜,实行轮封轮牧的合理经营模式,将草地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合理地解决了在保土保水条件下畜牧发展与饲草利用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NDVI资料估算中国北方草原区牧草产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该文利用NOAA/AVHRR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牧草地面观测资料,分5种草地类型建立了牧草产量遥感模型,所有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说明这些模型可以较好地估算中国北方草原区牧草产量。由于牧草产量地面观测资料来自于北方主要草原省,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利用牧草产量遥感估算模型能够将过去小区域牧草产量估算扩展到整个北方草原。通过对模型结果的空间分析表明,中国北方高产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甘肃祁连山区、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同时也表明遥感模型对草地资源清查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对模型结果的时间分析表明,牧草产量遥感模型可以表现出牧草产量随气象条件变化的波动性,这个性质表明牧草产量遥感模型可以用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评估。  相似文献   

10.
对山西白羊草灌丛草地牧草产量动态进行了三年的定位研究,其结果表明:这类草地牧草产量的季节动态规律较稳定,各年度动态曲线均呈单峰型,高峰值出现在8月份,峰期后牧草产量下降较缓慢;牧草生长前期粗蛋白质含量高,随生育期进展而逐渐减少,粗纤维含量则相反;粗蛋白质产量高峰期在8月,这与干草产量的峰期正好吻合,是该类草地利用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内蒙古国营谢尔塔拉种牛场草原站1979年以来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种草的实验为依据,用递推规划方法提出了该站草场改良和人工种草的长期改良规划。本规划对合理利用资金,逐步实现草场改良,促进畜牧业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秸秆补饲的青藏高原草地载畜量平衡遥感监测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为了快速准确地掌握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产草量及草畜平衡情况,促进藏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青藏高原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有必要对青藏高原不同行政区域天然草地及补饲后的载畜能力和草畜平衡问题开展研究。该研究首先结合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青藏高原草地类型图、气象数据、土壤质地数据等数据,利用改进的CASA(carnegie-ames-stanford-approach)模型,对青藏高原草地产草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青藏高原草地天然产草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然后利用草谷比法估算了青藏高原饲用秸秆资源量及空间分布情况,计算得出各县市可利用的秸秆资源的载畜量情况。最后根据草地产草量、秸秆资源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利用草畜平衡模型,模拟得出各县市的超载过牧情况。结果表明:2010年,青藏高原年产草量区域差异十分明显,西藏年产草量最大为2642.89万t,青海藏区次之,为2 307.60万t;云南藏区最低,为37.36万t。青藏高原天然草地总载畜量为8 363.04万只(羊单位,以下同),其中,青海省藏区为2 889.10万只,西藏为2 789.35万只,四川藏区为1 854.10万只,甘肃藏区为796.42万只,云南藏区为34.09万只。青藏高原饲用秸秆资源量为372.16万t,其中青海藏区和西藏的饲用秸秆资源总量占整个藏区的74.77%;其他3个省份的可饲用秸秆总量比例仅占25.23%。青藏高原饲用秸秆资源可饲养牲畜293.53万只,其中青海省藏区为172.48万只,西藏为46.80万只,四川藏区为31.94万只,甘肃藏区为19.69万只,云南藏区为22.65万只。青藏高原各县市超载过牧十分突出。在未补饲情况下,超载率超过5倍的县市占7.69%,2~5倍的占13.46%,1~2倍的占28.84%,超载率小于1倍的占38.82%,未超载的仅占11.19%。通过补饲秸秆资源,未超载过牧的县市比例未发生变化,但各县市的超载过牧情况有所改善。超载率超过5倍的县市比例下降了3.2个百分点,2~5倍的下降了4.49个百分点,1~2倍的增加了5.49个百分点,超载率小于1倍的增加了2.2个百分点。因此,今后青藏高原需根据草地资源及饲用秸秆资源的承载能力严格控制牛羊的养殖数量,实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草被地上和地下部分拦蓄径流和减少泥沙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草被地上和地下部分拦蓄径流和减少泥沙效益对科学评价草被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有重要科学意义。采用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草被地上和地下部分拦蓄径流和减少泥沙的效益。结果表明,草被与森林植被一样,能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当草地地面覆盖达90%时,草被拦蓄径流效益达90%以上,而基本上无侵蚀发生。草被地上部分(茎枝+枯落物)拦蓄径流效益为23.7%,其中茎枝部分拦蓄径流效益为9.0%和枯落物层拦蓄径流效益为14.7%,减少泥沙效益为44.6%;草被地下部分土壤体拦蓄径流效益为72.7%,拦蓄泥沙效益为55.4%。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长顺县冗雷河小流域坡耕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3种地类的全氮和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酸碱度,有机质进行了研究,以层次分析法进行肥力综合评价,揭示冗雷河小流域草地治理模式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实施人工种草措施后,土壤全氮含量相对增加42.64%,碱解氮增加50.86%,中层和下层(20—30 cm)土壤碱解氮改善最为明显;土壤全磷含量相对增加45.24%,有效磷降低23.58%,坡耕地相比草地在全磷含量上相对较为匮乏,但用于作物吸收的有效磷素却高于人工草地;土壤全钾和有效钾含量降低,pH值无变化,其中全钾含量相对降低43.28%,有效钾降低37.32%;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77.24%,其中表层(0—10 cm)、中层和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48.06%,85.58%和107.78%,中层和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幅度大。天然草地综合肥力指数最大,坡耕地最小,天然草地综合肥力指数是人工草地的1.09倍,是坡耕地的1.14倍,人工草地是坡耕地的1.05倍。土壤肥力整体水平上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上黄试区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特性的分析比较,研究其自然特点和生产性能.以求有效地利用和进一步合理地培育草地,为在本区畜牧业发展和综合治理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天然草地可划分为2类(干草原、灌丛草原),6组,36型.主要植物167种,分属41科,85属.其中饲用植物132种,占植物总数的79.0%,有毒有害植物35种,占21.0%.现有天然草地年可提供鲜草32.22×104kg,人工草地可提供8.95×104kg,秸秆可提供78.52×104kg,乔灌木树叶可提供9.3×104kg,全年本区可提供鲜草、秸秆、树叶共128.99×104kg,载畜1842.6个饲养量,就目前1858个饲养量,略有超载.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从改良天然草地和发展人工草地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天然草地上多年生牧草越年生长,依赖于更新芽器官。采用合理限制放牧,即在秋冬提前一段时间仃止放牧,及在春季推迟一段时间放牧,牧草的更新芽可以正常进入休眼,并在返青后正常生长一段时间,则可调节好草地的放牧生产与植被的发育和稳定性的关系,利于维持草地的永续利用。过度放牧或滥牧的破坏性,就在于四季无节制放牧,不仅阻碍了草地牧草的正常生长,尤其破坏了它们赖以越年更新的更新芽器官的形成、越冬与返青生长。  相似文献   

17.
围栏封育是应对草原退化的重要手段,对草原植被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辉河自然保护区内不同草地类型(典型草原、湿地草甸、沙化草原)为对象,对不同典型地区的围栏内外植被的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植株密度及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湿地草甸、沙化草原围栏内生物量分别增加20.4%,88.8%,-29.9%,相对高度增加5.2%,91.9%,-36.3%,植被盖度分别增加64.5%,43.4%,-17.5%,植株密度分别增加-14.0%,135.5%,72.5%;牲畜啃噬致使围栏外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占比重有所增加;不同草地类型围栏内外群落相似性不大,群落物种组成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分析围栏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准确地估测草地产草量,为确定合理载畜量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估算草地产草量的手段可分为野外测量法、气象模拟模型法和遥感模型法三大类。利用大量的野外实际调查资料,应用微积分原理,推导出估算草地产草量的数学模型,并与其它模型进行对比,探讨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及估算精度。最后,将模型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以估测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连续式捆烧设备在连续进料过程中,秸秆捆连续稳定燃烧性能差、挥发分气体燃烧不充分、秸秆捆难燃尽,而导致热效率低、排放高的问题,该研究基于分级燃烧原理与秸秆捆燃烧特性,在设计计算过程中,对燃烧、换热、配风系统等较为重要设计参数给出了合理的参考值,并通过烟气预热干燥秸秆捆、增加挥发分二次燃尽的三级风、往复炉排增加捆间间隙等方式提高秸秆捆的燃烧性能。设备试制后,利用玉米秸秆捆为燃料开展了热工与排放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连续式秸秆捆烧锅炉的平均热效率为80.37%,颗粒物、NOx、SO2平均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48、197、7 mg/m3,环保与能效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与国家标准。并对建立的采暖示范工程进行排放、污染物等测算,结果表明采用秸秆捆烧供暖单位面积可减少标煤使用量23.1 kg/m2,CO2当量排放量58 kg/m2。该研究能为秸秆能源化利用与北方清洁区域供暖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20.
天然打草场是中国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国内陆的生态屏障。目前中国打草场分布状况、分布面积、产量高低等信息十分缺乏,严重制约饲草储备和救灾应急功能发挥。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文基于2009-2011年的Landsat TM5影像数据,并借助野外调查点和目视解译方法对中国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面积达800.35万hm2,目视解译结果的平均解译精度达到76.78%。其中,内蒙古天然打草场面积居首位,面积为688.04万hm2,其次是松嫩平原草原区,打草场面积为91.80万hm2,河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打草场面积最小,为20.51万hm2。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天然打草场约为180.89万hm2,科尔沁沙化草原天然打草场约为96.44万hm2,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天然打草场面积约为395.40万hm2。研究区天然打草场的植被类型以温性草原类、温性草甸类、低地草甸类为主,少量分布在山地草甸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分析全国半干旱区域打草场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