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药炭疽病是辽宁山药产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根据病原菌形态学特征与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辽宁山药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该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薯蓣葡萄糖煎汁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5,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影响;病原菌产孢最适培养基为酵母膏蛋白胨培养基,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利于孢子的产生;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6,最适相对湿度为100%。  相似文献   

2.
剑麻斑马纹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试8株剑麻斑马纹病病原菌烟草疫霉菌在不同种类培养基,不同pH值、温度、湿度、光照的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菌株之间菌落、分生孢子形态及其大小总体变化幅度不大;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6-28℃,pH6.0~7.0,光照为24h/d,湿度为90%-95%,培养基为CA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主要研究了环境条件对水稻褐变穗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2~28℃,在25℃时生长最快;最适pH值为3.91~5.98,在pH值4.90时菌丝生长最快;在全光照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在连续振荡培养条件下,菌丝干重最大;病原菌致死温度为60℃水浴10min。病原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2~30℃,在25℃时产孢量达到最大;最适pH值为3.91~5.98,在pH值4.90时病原菌产孢量最大;在全黑暗条件下,病原菌产孢最多;在静止培养条件下,病原菌产孢最多。  相似文献   

4.
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是危害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在我国尚无发现,被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为了解从加拿大进境油菜籽中分离的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分别在不同温度、pH值、培养基成分和光暗条件下研究该菌株的生长和产孢情况及该菌株孢子的热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加拿大进境油菜茎基溃疡病菌在5~37℃下均可进行营养生长,最适营养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的热致死温度为54℃;在pH值为4~10的V8培养基中均可生长和产孢,生长情况除pH值为5外,其余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产孢量受pH值影响较大,最适pH值为7;病原菌在持续光照、持续黑暗、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良好,持续黑暗利于产孢;V8培养基最适合该病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采自攀西地区的烟草黑胫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不同温度及不同pH值等条件下培养特性。结果表明:烟草黑胫病菌最适合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菌丝生长快:菌丝在2,0,36℃都能生长,28℃生长最佳。在不同pH值的培养基培养下,菌丝最适合在pH值为5.5的培养基上生长。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以及光照等条件,白术根腐病菌在PSA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落直径为4.23cm,产孢量为34.14×107个/皿,在淀粉培养基生长最差,在WA培养基上产孢最差;温度在10~30℃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25℃菌丝生长和产孢最好,低于5℃或高于35℃均会对孢子产生及萌发产生抑制作用甚至造成孢子畸形;碳源以葡萄糖和蔗糖生长最好,产孢最适为蔗糖,淀粉最差;氮源以硝酸钾生长和产孢最好,牛肉膏次之,硫酸铵上生长最差,而尿素上产孢最差;pH5~9适于病原菌的生长,最适pH7.5,pH过高或过低对病原菌的生长均产生不利影响;病原菌在荧光下生长最好,产孢量也最多。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湿度为相对湿度100%,孢子萌发的最适pH 7.5,高于pH 9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7.
茶树云纹叶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重庆缙云山茶树发病叶片上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对该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半知菌类的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Massee),该菌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其中以PSA为最适培养基;菌丝生长最佳温度为25℃;在pH值5~8条件下生长最好;菌丝致死温度为65℃(15 min)。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从陕西渭南大荔采集到的葱灰霉病菌核进行单菌核分离、培养、纯化,研究其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性及对油菜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引起葱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Fr.),其菌丝体在4-28℃下均能生长,32℃以上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4℃,该菌可生长的pH值范围为3-11,最适pH值5;在pH值为3的PDA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所得菌丝体的生物产量最高,该病原菌对油菜的致病性经室内离体叶和病圃田间接种鉴定均表明不侵染油菜,表明在本区该菌对油菜种植暂不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了解番茄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对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25℃,最适温度为20℃;在pH 3~12条件下均能萌发,最适pH为5;分生孢子在各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在10%的蔗糖液中萌发最好,其次为番茄汁液;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8℃,5 min.番茄灰霉病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PDA+番茄汁(1∶1)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PDA.病菌在5~30℃均能生长,适温为20~25℃,30℃以上生长受抑制;在10~30℃条件下均能产孢,最适产孢温度为20℃;在pH 3~12均能生长及产孢,适宜pH为4~7,最适pH为5.黑暗或交替光照条件,有刺激产生分生孢子的作用,交替光照条件下产孢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大花蕙兰疫病的发生机制,对河北地区引起大花蕙兰疫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接种试验,并对大花蕙兰疫病的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河北大花蕙兰疫病的病原菌为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有伤接种3 d后即可以产生典型疫病症状。病原菌的适应能力较强,在24~32℃和pH值4.0~10.0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0。在V8培养基、查氏培养基和CA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但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差。在无菌水中连续光照培养2 d即可诱导产生大量孢子囊和孢囊孢子。孢囊孢子保湿12.0 h萌芽率即可达90.0%以上,适宜萌芽温度为20~40℃,最适萌芽温度为30℃,适宜萌芽pH值为4.0~9.0,最适pH值为7.0。以上研究表明,河北地区大花蕙兰疫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黑核桃腐烂病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的生物学特性,以病原菌为靶标进行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实验,为田间防治药剂的筛选提供备选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病原菌在不同碳源、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速率,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病原菌的室内药剂毒力。【结果】病原菌在供试的8种不同碳源培养基均可生长,在PDA、PSA、PCA和胡萝卜培养基培养基上长势好于其它4种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其中病原菌在PDA上生长最好,其次为PSA、PCA和胡萝卜培养;病原菌在5~35℃均能生长,其中最适温度在(25±1)℃;病原菌在pH值3~10均能生长,其中在pH值5.0左右的条件下生长最为适宜;病原菌在24 h光照,12 h光暗交替和24 h黑暗三种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差异不显著,其中24 h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相对较快,而在其它2种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相对缓慢;12种供试药剂对黑核桃腐烂病菌的毒力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10%苯醚甲环唑毒力最大,EC50值为0.001 mg/L,其次为16%苯甲中生,EC50值为0.017 mg/L,而47%春雷王铜毒力最小,EC50值为2 481.10 mg/L。【结论】在供试8种培养基中,最适合核桃腐烂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PDA,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最适pH值为5,最适光照条件为24 h光照。供试的12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苯醚甲环唑的抑菌作用最强,其次为苯甲中生和多锰锌,3种药剂可作为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的备选。  相似文献   

12.
罗汉果斑枯病菌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罗汉果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通过室内毒力试验测定了13种混配杀菌剂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选择毒力较强的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OA培养基为病原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为最适碳、氮源;病原菌在5~35℃内均可生长,28℃为最适生长温度,气温超过30℃时菌丝生长速率下降;病原菌生长最适pH值为7.0~8.0;全光照有利于罗汉果斑枯病菌菌丝的生长。13种供试药剂中,45%戊唑·咪鲜胺、30%甲霜·■霉灵、10%苯醚·甲环唑、60%吡萘·嘧菌酯、40%氟嘧菌酯·丙硫菌唑为毒性较强的前5种混配杀菌剂,田间防效分别为86.20%、76.58%、80.63%、80.44%、84.95%。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及碳、氮源对病原菌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病原菌对高温敏感,喜弱碱性、有光照的环境条件;田间防效80%的4种混配杀菌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对天津地区保护地菜豆菌核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此菌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菌落生长温度范围为5~30℃,最适菌落生长温度为18~23℃。菌丝生长的适宜湿度为90%~100%;在所测试的碳源中,病原菌对乳糖利用最好;在供试的氮源中,对硫酸铵利用最好;菌丝在pH3~10均可生长,生长的最佳pH值为6.5。  相似文献   

14.
香葱灰霉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香葱灰霉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香葱灰霉病病原菌,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及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鉴定香葱灰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供试的10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最适宜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供试的9种碳源和11种氮源中,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粉;在pH值为4.0~12.0条件下,病原菌都能生长,最适pH值为5.0~6.0;病原菌在4~30℃均能生长,适合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15~25℃,25℃时病原菌菌丝不仅生长快且非常浓密,温度高于30℃菌丝停止生长;菌丝致死温度是52℃(10 min)。  相似文献   

15.
从天津地区产的番茄黑斑病的疑似样本中分离得到5株形态相近的内生真菌,对其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iessler],PDA为其最适宜生长的培养基;菌丝在5~37℃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的生长温度和孢子萌发温度为28℃,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65℃处理20 min,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6,黑暗条件最适合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该病原菌对碳源、氮源选择不苛刻,最适的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  相似文献   

16.
番茄煤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番茄煤霉病病原菌———番茄煤污尾孢霉(Cercospora fuligenaeRoldan)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抑菌效果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以燕麦片培养基、PSA培养基为最适,其次为PDA和果煎汁培养基;病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5~35℃,最适为25℃;病菌菌丝体致死温度为55℃、10m in。病菌pH值在3~12范围均可生长,以pH值3~4为最适;光照对病菌菌丝生长影响较小。病菌在黑暗条件下较易产孢。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0~40℃,最适为25℃,高温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在1%的木糖、果糖、葡萄糖中萌发较好,但在水滴中萌发率较低;pH值2~12范围均可萌发,pH值6为最适;病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4℃、10m in。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油茶茶苞病原菌——细丽外担菌(Exobasldium gracile)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温度、光照、pH值、不同培养基及不同碳氮源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为25℃;在pH值4~8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PDA培养基和NA培养基比较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加入油茶叶煎汁对病原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硝态氮最佳;光照对病菌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田雪亮  单长卷  吴雪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32-3732,3735
对核桃仁霉烂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核桃仁霉烂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病原菌最适生长条件为:25~30℃,pH值5~9,PDA培养基,连续光照。核桃应储存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以抑制病原菌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雷娇娇  田力  袁伟  杨瑞  于存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1):100-105
为明确贵阳花溪久安茶树炭疽病的病原菌,利用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验证,利用形态学与rDNA-ITS对致病菌进行鉴定,同时对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引起久安茶树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C.gloeosporioides适宜生长条件:在温度为28℃的条件下,以OA培养基和SNA培养基作为培养基,半光照,pH值为5~7,以乳糖作碳源,以牛肉膏作氮源。通过本研究明确了花溪久安茶炭疽病病原,可以为该地区茶树炭疽病病害流行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的配子体为试验材料进行组织培养,通过观察外观变化并定期记录其一级分枝长度、一级分枝个数等指标,研究了沸石培养基对大羽藓配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02%NaClO消毒60 s效果最好,以沸石为培养基7 d后污染率、死亡率均为0,存活率100%;沸石培养基促进大羽藓配子体的生长受沸石浓度、培养基pH值、琼脂浓度、蔗糖浓度的影响。沸石培养基促进大羽藓配子体生长的最适条件是: 沸石浓度20%、培养基pH值75、琼脂浓度10%。在此条件下,大羽藓30 d后一级分枝长度为344 cm、一级分枝数量达270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