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滕冰  吴宗璞 《大豆科学》1999,18(1):42-46
本文报导了一个新的大豆斑驳粒微量“总黄酮”的分析方法,。采用Zr^4+与黄酮类化合物生成有荧光的络合物,借薄层色谱扫描技术,测定滤纸荧光斑点的峰面积积分值,用于定量分析。Zr^4+在酸性条件下与黄酮类化合物的络合作用可使类黄酮化合物定性,并有利于区别于黄烷醇类化合物。该方法应用盱大豆感染SMV产生斑驳的发生机理研究,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大豆感染SMV后种粒多酚类物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种粒斑驳品种东农81-43,铁6915和感种粒斑驳品种合丰25,丰收12在人工接种两个SMV株系后,对种粒中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抗种粒斑驳品种由于抗种粒斑驳基因的表达作用,总多酚和总黄酮在感染初期的增长导致了负反馈抑制作用,使后期呈现负增长。感种粒斑驳品种种皮初期总多酚和总黄酮大幅度增加,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后期。  相似文献   

3.
抗大豆花叶病毒种传,种皮斑驳大豆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大豆花叶病毒种传、种皮斑驳大豆品种的筛选梅丽艳(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哈尔滨,150086)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是世界性病害,在美洲、欧洲、亚洲都有发生。我国北方发生较南方轻,黄淮流域发病在30%左右,新疆发病在40%~100%,黑龙江省为5%...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接种江苏大豆花叶病毒(SMV)SA株系条件下,研究了SMV对19个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9个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感病品种在苗期接种SA后,除根瘤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受SMV影响的程度从大至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根瘤重、茎叶干重、根干重、种子褐斑粒率、株高、百粒重。抗病品种9个性状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感病品种在苗期与花期分别接种SA后,褐斑粒率、百粒重、单株粒重有极显著差异,早期感染SMV其危害大于中后期感染.  相似文献   

5.
大豆品种感染SMV后,感病植株各生育阶段(R1、R3、R5)单株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低于健株,叶片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表明:SMV的侵染抑制了大豆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而促进行了氮化物的代谢合成各种氨基酸,以利于SMV的复制与增殖。天门冬氨酸(ASP)、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组氨酸(His)在感病品种中含量的显著增加,是大豆植株感病的又一生化症状。  相似文献   

6.
大豆病毒病抗源种质创新及鉴定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怡  栾晓燕 《大豆科学》1999,18(1):32-36
通过有性杂交将高产与抗病进行有效重组,经人工接种主生化鉴定,创新出高抗SVM1号株系,且高抗种粒斑驳种质5份;哈83-201,哈88-7704,哈88-2499,哈88-2496和哈89-5896;创新出高抗SMV3号强毒株系种质,同时高抗种粒斑驳种质5份;哈91R3-182,哈91R3-188,哈91R3-232,哈91R3-244和哈91R3-310。并对抗源种质的抗性,丰产性及应用情况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绿茶,红茶,银杏叶的黄酮类物质的比较分析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吸收光谱及双向纸层析分离的结果得知绿茶、红茶中的黄酮类物质主要是异黄酮、黄烷酮和双氢黄酮醇等,银杏叶中的黄酮类物质除了这些物质外,主要还含有黄酮化合物。绿茶中的黄酮类物质与银杏叶中的具一定的相似性;红茶中的黄酮类物质种类较多,与绿茶中的略有差异,与银杏叶中的则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8.
朱振东  陶玲珠 《大豆科学》1995,14(3):226-232
在国家农作物引种隔离检疫基地,对从美国引起的287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隔离检疫及筛选健康种质。干种子直接检查结果表明有76.0%的品种带有病粒,其中214份带有被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产生的黑色(或褐色)斑驳粒,病粒率为2-100%。抽样38份大豆种质进行洗涤检验和吸水纸法检验,两种方法共检测出8属病原真菌,一种线虫和一种细菌,其中以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大豆霜霉病菌(P。  相似文献   

9.
十省(区)大豆病毒毒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益军  侯庆树 《大豆科学》1995,14(3):246-250
采自5省(区)大豆病毒病样本61份,经汁液接种鉴别寄主鉴定以及免疫双扩散测定,大豆花叶病毒(SMV)单独侵染的样本39份,黄瓜花叶病毒(CMV)单独侵染的样本12份,SMV和CMV复合侵染的有7份。从10省(区)获得的大豆病毒病种子传毒率为2.70%-14.68%,生物测定和血清学测定(免疫双扩散或ELISA)的种传样本44个均为SMV。选择各地有代表性的SMV典型症状分离物,在电镜下观察粒子长度  相似文献   

10.
导入外源DNA获得抗SMV大豆品系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刘德璞  廖林 《大豆科学》1997,16(4):277-282
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向大豆导入抗SMV(大豆花叶病毒)的品种间、种间以及属间材料DNA,结合常规育种程序,培育出抗病丰产品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抗性是遗传稳定的。与对照相比,在保证和提高原品种丰产水平前提下,水平抗笥明显提高,同一品系对SMV的Ⅰ、Ⅱ、Ⅲ不同毒系抗性水平有差异。讨论认为,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创造和培育抗SMV大豆种质和品种途径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Spet.  JE 孙志强 《大豆科学》1992,11(3):204-213
以25份克拉克和6份哈罗索近等基因系为试材,研究了播种时期,成熟期,结荚习性,抑制褐斑形成,抗病毒病及某些控制种皮颜色基因对大豆籽粒斑驳形成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裂区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时期对大豆的成熟期,大豆花叶病毒病及籽粒斑驳的严重度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从苗期到成熟所需要的日数明显减少,病毒病、斑驳粒率(PMS)和斑驳指数(MI)明显减轻。基因替换效应分析表明,tE1,E2,E3,Im和Rsv1对减轻籽粒斑驳症状具有显著的效应。当上述基因被其隐性等位基因替换时,斑驳粒率和斑驳指数分别减少32.1%和0.205,8.8%和0.043,6.3%和0.031,27.1%和0.212,25.3%和0.156。TE1,i—k和iR对加重籽粒斑驳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效应,当这几个基因或基因组合被tel,i—i和Ir所替换时斑驳粒率和斑驳指数分别降低13.8%和0.126,28.7%和0.449,6.43%和0.115。虽然R和Dtl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症状表现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对籽粒斑驳的形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4个有差异的抗病毒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6个组合,对10个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遺传阵列方差(Vr)和协方差(Wr)的估算表明,D82—198带有较多控制抗病等级、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完全粒重的显性基因;merit含有控制完全粒率、褐斑粒率和百粒重的显性基因较多。并估算了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和平均显性程度等遗传参数,感病等级和褐斑粒率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7.7%和83.1%。  相似文献   

13.
大豆花叶病(SMV)若干抗性鉴定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40个大豆品种的抗大豆花叶病鉴定,阐述了种传率、褐斑率和成株抗性三个抗性鉴定指标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种传率、褐斑率、成株抗性分别受不同基因控制。植株感染病后,任一指标为抗性,三项指标间不存在相关性。病株种子出苗率(种子活力)下降主要受种传率影响,与褐斑率、病情指数关系不大。在田间自然传毒情况下,褐斑率、种传率均随成熟期的推迟而加重。这是原始病株(带毒种子产生的病苗)、蚜虫消长及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熟期品种生长发育期不同所致,不能反映品种本身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院经作所保存的 248份大豆种质资源在田间的种植表现,来研究我省夏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感染程度,再通过观察其相应品种籽粒的褐斑粒率来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发病程度与籽粒褐斑粒率的相关系数为0.1869,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在褐斑率低的品种中,一级病害的发生率明显多于三级;在褐斑率高的品种中,三级病害的明显多于一级病害的发生率。这说明病毒病的发生与褐斑率的高低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试验还选出启东八月白、苏豆 4号、南农 88-31等病害程度轻、褐斑率低的品种,可供杂交时做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15.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育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证实潜育期长、病情发展缓慢、最终病情轻的数量抗性的利用价值,在接种SMV-Sa株系条件下,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不同发病时期、不同病情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研究表明早期感染SMV对大豆产量、褐斑率等的影响显著大于花期感染;病情指数与大豆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存在显著负相关,病情指数越高,对产量等危害越大;通过比较SMV对质量抗性、数量抗性和感病3类大豆品种的影响,证实数量抗性品种在株高、单株粒数以及大豆产量等方面受SMV影响显著小于感病品种,与质量抗性品种接近.说明选育数量抗性品种对控制SMV危害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不同抗性亲本所配制的组合后代,采用早期世代混合株系接种鉴定、稳定世代分株系接种鉴定的方法进行选育,得到了优良抗病品系。研究表明:抗病育种关键,是亲本的抗性、丰产性水平。并明确了(SMV)三株系群的致病程度,及对大豆若干产量性状和籽粒斑驳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