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牡丹品种‘凤丹白’无根试管苗和扦插苗生根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变化,探讨酶活性变化与牡丹生根的关系。【方法】以牡丹品种‘凤丹白’无根试管苗和扦插苗为材料,测定生根过程中POD、PPO和IAAO酶活性变化。【结果】在生根过程中,牡丹试管苗POD活性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PPO和IAAO活性均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而扦插苗POD和PPO活性均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IAAO活性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试管苗POD活性在第3天降到最低值,第1个峰值出现时间较扦插苗推迟1d;PPO活性第1个峰值较扦插苗提前2d,低值推迟1d;IAAO活性第1个峰值和低值出现时间均较扦插苗提前2d。【结论】与试管苗相比,牡丹扦插苗生根过程中POD、PPO及IAAO酶活性的极值出现时间均推迟,这可能与扦插苗生根时间较晚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油茶组培苗不定根发生过程中酶的变化规律,为油茶种苗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主栽油茶无性系岑软2号油茶、桂无1号油茶和桂普24号油茶组培苗为材料,测定其生根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结果]岑软2号和桂无1号油茶组培苗易生根,培养至50 d生根率大于84.0%,而桂普24号油茶组培苗培养至50 d生根率仅52.7%,属难生根无性系.在组培生根过程中,岑软2号和桂无1号油茶的POD、PPO和IAAO活性在根原基诱导期均呈急剧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根原基形成约20 d达最高峰;桂普24号油茶的POD活性在整个生根期变化不明显,PPO活性明显低于岑软2号和桂无1号油茶,IAAO活性前期不断降低,有利于吲哚乙酸(IAA)的累积,容易形成愈伤组织.[结论]油茶组培苗生根诱导前期提高其POD、PPO和IAAO活性,有利于根原基的诱导,生根诱导后期降低其POD、PPO和IAAO活性有利于不定根伸长.生产上培育油茶组培苗时在培养基中调整外源激素和外源酚等物质的用量可提高组培苗的生根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香榧种植规模大幅度增加,但香榧多嫁接繁殖,生产周期长,而扦插繁殖在生产上尚未广泛应用。为解决香榧生产上苗木供应短缺的问题,深化香榧繁殖方面的研究,从解剖学与生根过程中相关酶活性变化开展研究,并且比较了标典3721扦插专用生根液和双吉尔6号生根粉(GGR6)对香榧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榧一年生枝条内有厚壁组织但不连续,无潜伏根原基,根原基起源于愈伤组织;在扦插后约一个月能较快形成根原基,但是其发育并形成不定根突破愈伤组织所需时间较长。标典处理的香榧插穗生根率和愈伤率高于GGR6处理和对照。香榧插穗基部皮层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变化与插穗生根密切相关。扦插初期,POD、SOD活性上升,IAAO活性则下降;PPO活性先下降后上升。随着切口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根原基的发生,POD、SOD活性逐渐下降,IAAO活性、PPO活性上升。扦插后期,POD和IAAO活性的上升促使不定根的伸长和生长,SOD活性又开始恢复,PPO活性趋于平缓。香榧扦插生根的诱导与生长过程中,这些酶活性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扦插初期各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上升趋...  相似文献   

4.
牡丹试管苗生根过程中内源IAA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相关酶活性和内源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变化,以及生根期间茎基部内源IAA的分布,为牡丹快速繁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牡丹试管苗‘凤丹白’为试验材料,以WPM+WPM(Ca2+)+聚乙烯吡咯烷酮(PVP)1 g/L+糖30 g/L+植物凝胶2 g/L(pH=5.8)为生根培养基,研究外源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CK),1,2,3和4 mg/L)IAA对其生根的影响,并测定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茎基部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及内源IAA含量的变化,同时对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茎基部进行细胞学观察和IAA免疫荧光定位分析。【结果】牡丹试管苗在外源添加3 mg/L IAA的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率最高(52.00%)、生根指数最大(12.47),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K处理的生根率、平均最大根长和生根指数均低于其他处理。在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其茎基部的POD、PPO和IAAO活性始终处于波动变化中;内源IAA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生根培养5 d时达到最大值62.80 ng/g。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牡丹试管苗根原基诱导期为接入生根培养基后的3~5 d,对于生根培养基中添加3 mg/L IAA的处理,其试管苗茎基部POD和PPO活性均在培养3 d时达到峰值,IAAO活性在培养3~4 d处于显著下降趋势,而内源IAA含量在培养3~5 d处于升高趋势。免疫荧光定位分析表明,在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内源IAA以茎基部维管束中分布最多,且一直作用于根原基形成和伸长的部位,荧光信号强弱与其含量相一致。【结论】在牡丹试管苗生根期间,外源添加IAA后,高活性的POD、PPO及低活性的IAAO有助于根原基的发生,内源IAA在根原基的积累与牡丹试管苗不定根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观赏羽扇豆尖塔和奖品离体培养生根过程中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多酚氧化酶(PPO)3种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了动态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尖塔和奖品的POD活性均出现两个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的时间一致,在培养后第5天;第2个高峰,奖品出现在第15天,比尖塔早5d。IAAO活性和PPO活性发展趋势相反。培养后,两个品种的IAAO活性呈现“升高〖FY(*2〗〖FY)〗降低”的趋势;PPO活性呈现“降低〖FY(*2〗〖FY)〗升高”的趋势。可溶性蛋白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研究还认为观赏羽扇豆离体培养生根过程可分为根原基诱导期、不定根表达期和不定根伸长期3个时期。根原基诱导期,POD和IAAO活性升高有利于根原基诱导。不定根表达期和伸长期,POD和IAAO活性下降,PPO活性和可溶蛋白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不定根的生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扦插易生根的柳、杨(山海关杨)和不易生根的苹果、李、山楂等树种为试材,研究了扦插生根期间各树种枝条内POD、IAAO活性及酚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OD、IAAO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与树种枝条生根有密切关系。在硬枝扦插中,易生根树种(柳)的POD活性前期降低,后期升高,不易生根树种(李、苹果)前期升高而后期降低;易生根树种(柳)IAAO活性前期降低后期升高,不易生根树种一直表现升高趋势;酚类物质含量变化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呈相反的趋势,易生根树种前期升高,随之下降,然后再升高,不易生根树种规律性不强。嫩枝扦插也有类似表现。  相似文献   

7.
刺槐无性系硬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生根关联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刺槐APP17-5和17-8硬枝的扦插生根成活率进行研究,从扦插生根过程中3个时期(愈伤组织形成期、根诱导期,根伸长期)的吲哚乙酸氧化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IAAO、PPO、POD)的动态活性分析生根率与生根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关系.试验表明,APP17-5比17-8有较高的生根率,扦插生根率与硬枝插穗中PPO活性呈正相关,与POD和IAAO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加快邓恩桉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邓恩桉(Euca lyptus dunnii)和尾巨桉无性系U9(E.urophylla×E.Grandis.U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桉属树种插条中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2种桉属树种插条中酚类物质含量及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差异显著。与U9相比,邓恩桉插条中酚类物质含量及POD活性较高,而IAAO、PPO活性较低。[结论]插条中较高含量的酚类物质及相关氧化酶活性差异可能是导致邓恩桉扦插生根困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姚瑞玲  项东云  陈健波  梁小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98-18199,18201
[目的]为加快邓恩桉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和尾巨桉无性系U9(E.urophylla×E.Grandis.U9)为试材,研究了2种桉属树种插条中的酚类物质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2种桉属树种插条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及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差异显著。与U9相比,邓恩桉插条中酚类物质含量及POD活性较高,而IAAO、PPO活性较低。[结论]插条中较高含量的酚类物质及相关氧化酶活性差异可能是导致邓恩桉扦插生根困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加快邓恩桉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邓恩桉(Euca lyptus dunnii)和尾巨桉无性系U9(E.urophylla×E.Grandis.U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桉属树种插条中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2种桉属树种插条中酚类物质含量及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差异显著。与U9相比,邓恩桉插条中酚类物质含量及POD活性较高,而IAAO、PPO活性较低。[结论]插条中较高含量的酚类物质及相关氧化酶活性差异可能是导致邓恩桉扦插生根困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红叶石楠穴盘自动弥雾快速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红叶石楠快繁效率和种苗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对红叶石楠穴盘嫩枝扦插自动弥雾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扦插基质珍珠岩与蛭石的比例为3∶1时,扦插苗根系最发达;400~600倍K2205生根粉浸泡处理插穗时,生根率最高;6月份,扦插生根率最高,可达96.5%,生根时间最短,只有37.3 d;采用珍珠岩与蛭石(比例为3∶1)作扦插基质,每日弥雾10次,繁苗效果最好。西北林学院学报22卷第6期廖华俊等红叶石楠穴盘自动弥雾快速繁苗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红叶石楠组织培养技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红叶石楠组织培养技术。[方法]通过对红叶石楠外植体不同取样方式、不同增殖条件及不同生根方法的比较,研究其组织培养技术。[结果]结果表明,以休眠芽为外植体的红叶石楠的初始培养成功率较高,利用GA3浸泡消毒处理过的休眠芽,可促进其组织快速生长。培养基为50%MS、6-BA 1.00 mg/L、卡拉胶7.0 g/L时,红叶石楠组培增殖率最高。NAA直接生根培养,易产生愈伤组织,有效生根率最高为54.83%,IAA最高生根率可达57.83%。两步生根法愈伤组织形成少,NAA 3.0 mg/L+IAA 3.0 mg/L浸泡幼茎72 h,有效生根率达81.33%。[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红叶石楠组培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橙红叶石楠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橙红叶石楠是一种优良的彩色观叶园林植物,利用其冬芽或春芽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诱导培养基采用MS 6-BA3mg/L NAA0.3mg/L,春芽的诱导率达到66.7%;增殖培养基采用MS 6-BA1.5mg/L NAA0.1mg/L,丛生芽增殖率最高达5.1倍;壮苗培养基采用MS 6-BA0.7mg/L NAA0.2mg/L IBA0.2mg/L,壮苗率为90%;生根培养基采用1/2MS NAA0.2mg/L IBA0.3mg/L,平均生根数6.2条,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转AmGS抗寒基因红叶石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法对转AmGS抗寒基因红叶石楠的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进行测定,并对细菌、真菌菌株培养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AmGS基因红叶石楠根际土壤与对照组相比,细菌和真菌的种类和数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细菌菌群中以杆菌属为主,真菌菌群中以木霉属为主,转基因红叶石楠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红叶石楠‘红罗宾’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了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组合对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及生根的影响,从而优化红叶石楠的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1)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MS+蔗糖30g/L+琼脂7g/L+NAA 0.1mg/L+6-BA 1.0mg/L,诱导率为95%;(2)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蔗糖30g/L+琼脂7g/L+TDZ 0.05mg/L+ZT 0.2mg/L时,分化率达100%,增殖系数为7.1;(3)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蔗糖30g/L+琼脂7g/L+NAA 1.0mg/L,生根率达95%,平均根数为16;(4)适宜的移栽基质为珍珠岩∶蛭石∶泥炭=1∶1∶1,成活率可达89%。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红叶石楠试管苗的质量,以红叶石楠品种红罗宾(Photinia fraseri‘Red Robin’)试管苗为材料,在无糖培养条件下,研究组织培养微环境中不同体积分数CO_2[0(CK)、0.1‰、0.2‰、0.3‰]对红叶石楠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O_2体积分数为0.2‰时,红叶石楠试管苗的株高、叶数、叶长、根数、根长、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指数、根系活力等指标均达到最大值;CK的叶幅最大,但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红叶石楠试管苗的地上部干物率随着CO_2体积分数增加而下降,而根部干物率随着CO_2体积分数增加而上升;气孔密度与气孔面积呈负相关,CO_2体积分数为0.2‰时,气孔密度最大,气孔面积最小。综合而言,对红叶石楠试管苗进行无糖培养时,CO_2体积分数为0.2‰最适宜生长。  相似文献   

17.
红叶石楠快繁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优化红叶石楠的快繁条件。[方法]通过L16(43)正交试验,配置不同基础培养基、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及水平对红叶石楠不定芽进行增殖培养。[结果]不同因素影响红叶石楠快繁的大小顺序为:基础培养基>6-BA>NAA。B5培养基为最佳培养基。6-BA浓度为1.0~2.0mg/L时不定芽数变化不明显;6-BA浓度为2.0~4.0mg/L时不定芽数随浓度的提高显著增加,在浓度为4.0mg/L时最多,平均增殖系数达到22.38,继续增加6-BA浓度到8.0mg/L时不定芽数则明显减少。NAA浓度为0.05~0.20mg/L时不定芽数随NAA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浓度为0.20mg/L时平均增殖系数最高,达到20.25;当NAA浓度从0.20mg/L逐渐增加到0.40mg/L时不定芽数呈下降趋势。因此确定最优水平组合为B5+6-BA4.0mg/L+NAA0.20mg/L。[结论]该方法可快速优化红叶石楠的快繁条件,有效提高红叶石楠的增殖效率。  相似文献   

18.
TDZ和GA3对提高红叶石楠组培快繁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苯基噻二唑(TDZ)和赤霉素(GA3)对红叶石楠组培快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叶石楠两品种继代培养能适应多种基本培养基,在MS、4/5 MS和B53种基本培养基中,红叶石楠的继代增殖率均达到3.0以上;在继代培养中,TDZ、GA3的添加对继代周期、年增殖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增殖倍率没有显著影响;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GA3有效地缩短生根诱导时间及生根培养时间,提高红叶石楠的组培快繁效率,降低组培苗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红叶石楠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内红叶石楠的引种、组织培养及工厂化育苗成套技术研究、扦插繁殖育苗技术研究、造型艺术研究和在园林应用中的现状及国外红叶石楠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发展前景,为红叶石楠引种及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红叶石楠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红叶石楠红罗宾的半木质化嫩茎为外植体,采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诱导、增殖、壮苗和生根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MS+6-BA 3 mg/L+NAA 0.3 mg/L;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2 mg/L,增殖系数最高可达8以上;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2 mg/L+IBA 0.2 mg/L。从多种基质配比试验中发现,蛭石∶珍珠岩∶泥炭=5∶3∶2较好,红叶石楠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可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