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9月22—25日在浙江临安浙江林学院召开。来自21个省(市、区)、44个教学、科研、生产单位的6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树木分类、树木资源开发利用、珍稀濒危树种引种繁殖、树木学学科建  相似文献   

2.
台风“山竹”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园林树木的影响调查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2018年9月,台风"山竹"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园林树木造成重大伤害,调研粤港澳大湾区6个城市的园林树木的受损情况,统计各树种的综合受损率及受损表现,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受损树种进行分级,并确定树种整体受损等级。通过记录树木受损情况及分析树种自身的抗风特性,分析总结影响园林树木抗风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树种本身的抗风特性、台风风力与风向、立地土壤环境、种植穴空间、植物群落密度、迎风口种植位置等,并提出建立完善的树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及养护管理,以增强城市园林树木抗风能力。  相似文献   

3.
华南植物园香花植物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植物园位于广州天河龙眼洞,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是植物引种驯化研究基地,并根据植物分类系统和生态习性,分别建成十多个各有特色的展览区:棕榈植物区、孑遗植物区、经济植物区、木本花卉区,园林树木区、荫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热带植物区、裸子植物区、兰园、竹园、姜园、苏铁园。植物种类丰富多彩,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奇花异草,四季花香,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是个旅游胜地,羊城八景之一,誉名:龙洞琪林。当你漫步于植物园时,五彩  相似文献   

4.
热带树木构筑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臧润国  蒋有绪 《林业科学》1998,34(5):112-119
热带树木构筑型研究是热带树种结构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简要叙述了热带树木构筑学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热带树木的不同形成方式及构筑的主要要素。树木不同部分的发育顺序,顶端分生组织的活动方式,树木的延长生长与分枝方式等是热带树木构筑型的主要分类要素。  相似文献   

5.
最近,日本研制了一种能自动鉴别树木的装置。它主要由电子眼(灵敏而清晰的摄像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电子计算机系统)组成。分类专家预先把各种树木的分类特征编好程序,  相似文献   

6.
一、速生丰产林建设立地条件的选择 人工速生丰产林的核心问题是温度、湿度、肥力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树木生长发育的需要。大兴安岭属于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冬季干燥寒冷而漫长.夏季湿润而短促.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低.是影响树木速生丰产的主要因素.建立人工速生丰产林必须把克服气候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作为主要内容来考虑.严格按照本地区积温带的分布情况.筛选建设地点.并充分利用林区的小气候来弥补气候条件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林业工作者野外调查工作效率,加大珍贵树种保护力度,2019年研发组依据《抚顺树木图鉴》等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抚顺市实际情况,研发了"抚顺地区树木分类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其方便、快捷、准确的特点,取代翻阅工具书查询树木分类信息,主要用于野外调查工作中,对目标树木种类、属性及分布等信息的即时查询和记录."抚顺地区...  相似文献   

8.
国内树木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树木形态的复杂性对模拟技术和系统开销的要求较高,树木生长的生理确定性和长势不确定性等特点,使树木三维可视化的研究至今仍未得到一个完备的具有林业研究意义的三维计算机树木模型.本文在广泛研究国内树木三维可视化软件开发的基础上,从分形理论、图像解析和GIS技术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分类阐述,简要叙述了现有研究的主要技术思路与最新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相似文献   

9.
"树木学"是林学、森林资源保护和游憩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和"森林经理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树木学"课程涉及了树木形态、分类、植物地理、生态和资源利用等综合信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该课程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树木学的内涵。根据现代林业和林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探讨了"树木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树木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重视教材建设,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现代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为林学专业高等教学体系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单木三维建模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利用野外树木激光扫描获取的海量点云数据来提取树木几何与拓扑特征并以此来构建树木三维模型的方法进行综述.在总结基于激光点云的树木建模基本原理和步骤的基础上,围绕单树点云数据的分割、树枝骨架的提取与优化、单木模型的表面重建等主要过程,对各种具体实现技术或方法进行分类、分析和评价,最后对生成的树木模型的精度和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树木学”是林学、森林资源保护和游憩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和“森林经理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树木学”课程涉及了树木形态、分类、植物地理、生态和资源利用等综合信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该课程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树木学的内涵。根据现代林业和林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探讨了“树木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树木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重视教材建设,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现代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为林学专业高等教学体系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普华 《林业科学》2005,41(3):96-96
193 7年 ,我国学者陈嵘先生出版了一部长达 1 1 91页、记录了我国树木 (包括少数国外产的 ) 1 1 1科 5 5 0属 2 5 5 0种 (包括 1 4亚种和 5 91变种 )的《中国树木分类学》巨著。《中国树木分类学》在我国树木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开拓作用 ,为中国现代树木学奠定了基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不仅作为大学教材 ,而且是树木资源调查、树种鉴定的重要参考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批树木新分类群的不断发现 ,极大丰富了我国树木资源 ,同时 ,树木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越来越丰富。出版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丰富的树木资源、分类、栽…  相似文献   

13.
深圳自然灾害受损园林树木的处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桂红 《广东园林》2020,42(2):32-35
近年来随着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频发,深圳城市园林树木及园林景观受到严重破坏,也给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基于安全管理和科学应对的目的,梳理受损园林树木的类别、危害、日常预防和应急清理措施以及遇到的绿化垃圾处理难题,介绍就地造景和花境应用对受损园林树木产生的绿化垃圾进行减量和资源化的实例。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城市要建设独立和专业的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系统,对受损园林树木分类处理;二是充分利用受损园林树木的原木生态性和自然性,进行就地造景和近地花境利用,减少运输成本,促进绿化垃圾资源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树木的权威性学术专著——《中国树木志》是我国专家、学者首次对中国树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整理之后写成的,系统地总结我国丰富的树木资源、分类、栽培及利用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城市森林结构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城市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泰安市的主要道路、高校和公园的树木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泰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树木分布情况;同时对每个调查区树木的种类组成结构、胸径分布、树高分布、冠幅分布和树木在碳氧平衡方面的生态经济价值等反应城市森林结构特征的各类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赵奇僧教授,196 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林学院植物学专业,后留校任教,师从世界著名树木学家郑万钧先生,作为主要骨干先后参与中国植物志第七卷(裸子植物)和中国树木志的编写工作;曾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是我国著名树木学家和竹子分类专家;荣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一  相似文献   

17.
能自动鉴别树种的装置最近,日本研制了一种能自动鉴别树木的装置。它主要由电子眼(灵敏而清晰的摄像装置)和图象处理装置(电子计算机系统)组成。预先由植物分类学专家把各种树木的分类特征编好程序,组成树木库软件,贮存在计算机内。鉴别时,只要把标本放在电子眼监...  相似文献   

18.
我国树木的权威性学术专著——《中国树木志》是我国专家、学者首次对中国树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整理之后写成的,系统地总结我国丰富的树木资源、分类、栽培及利用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台风"尤特"对揭东县城区行道树破坏情况调查及因应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龙 《广东园林》2002,(4):26-29
本文通过对揭东县城区行道树受“尤特”破坏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分析其受损主要原因,对树木抗风性进行比较,然后对今后有关部门如何更好地建设与管理行道树,减少其在台风中的损失,提出因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矿质元素在针叶树干内的径向、轴向和细胞壁内的分布特点;影响矿质元素在树干内分布的主要因素。评述了以树木中矿质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行树木分类的可行性,以及树干年轮间元素的变化值作为评价环境年代变迁指标的有效性。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