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尾矿区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对大宝山槽对坑尾矿区周围受污染的菜园土和水稻土中Cd、Pb、Cu和Zn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土壤中Cd、Pb、Cu和Zn的总量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相应的标准。两种污染土壤中Cd、Pb、Cu和Zn的形态分布差别不大。Cd主要分布在残渣态中,占总量的60%以上,Cd各形态含量的分配顺序均为:残渣态〉酸提取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Pb以可还原态和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92%以上;Cu各形态含量的分配顺序均为:残渣态〉可还原态〉酸提取态〉可氧化态,以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59%以上;Zn在土壤中以残渣态占绝对优势,占总量的90%以上。菜园土和水稻土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以Ph为最高,Zn为最低。  相似文献   

2.
堆肥对猪粪中Cu Zn在土壤中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Zn制剂等饲料添加剂的广泛使用,导致猪粪中高浓度Cu、Zn的残留,给土壤环境造成潜在污染风险.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猪粪及其堆肥在菜园土和矿山土中Cu、Zn的形态分布特征,探讨了堆肥对猪粪中Cu、Zn在土壤中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经过堆腐后,Cu的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分别降低9.2%和17.2%,Zn分别降低了17.4%和29.1%,而可氧化态和残渣态Cu、Zn比例增加,并且主要以町氧化态形式存在.施加猪粪或猪粪堆肥后,菜园土中的Zn主要以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分别占到总量的45%左右和25%~43%,在矿山土中残渣态Zn显著高于其他3种形态,但两种土壤中残渣态及可氧化态Zn有向酸可提取态及可还原态转化的趋势,并且经过堆腐的猪粪会更加促进Zn从残渣态向其他形态转变;而猪粪堆肥中的Cu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却明显高于未经堆腐的猪粪,无论在矿山土还是菜园土处理中,施入猪粪堆肥的土壤中残渣态和可氧化态Cu的比例显著高于施用未经堆腐猪粪的处理.这表明,猪粪经过堆肥化处理对cu的稳定化具有明显作用,可以降低其土壤污染风险,但是对猪粪中Zn的作用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3.
不同畜禽粪肥与化肥配施下黑土中Zn含量及形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培养实验并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不同畜禽粪肥与化肥配施作用下黑土中Zn含量及形态在3年内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畜禽粪肥与化肥配施增加了土壤中Zn总量和土壤各形态Zn含量,其中猪粪与化肥配施处理Zn总量为单施化肥处理的1.69倍,各形态Zn含量平均增幅达238.9%;不同畜禽粪肥与化肥配施还导致了Zn由生物有效性低的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向生物有效性高的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转化,转化程度依次为猪粪与化肥配施鸡粪与化肥配施牛粪与化肥配施、单施化肥。在对影响Zn形态转化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不论施肥与否,土壤中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Zn均与pH值、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可氧化态和残渣态Zn与pH值、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不同畜禽粪肥与化肥配施使得土壤中残渣态Zn与pH值间正相关性增强,而对各形态Zn与有机质含量间相关性影响不大。本研究条件下,畜禽粪肥与化肥配施造成了Zn在土壤中积累,提高了Zn的生物有效性,因而增加了土壤Zn污染风险;而不同粪肥间以猪粪与化肥配施对Zn污染影响最为显著,牛粪与化肥配施则与单施化肥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贵州辣椒土壤中Cd的生态风险,利用盆栽试验,研究外源Cd进入土壤后的形态分布特征及辣椒土壤中Cd的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1)辣椒土壤中Cd形态分布与土壤Cd添加浓度有一定的关联。当外源Cd浓度为0mg/kg时,苗期、花期土壤中Cd形态分布表现为残渣态酸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果期中残渣态可氧化态酸溶态可还原态;当Cd浓度为0.5mg/kg和1.0mg/kg时,辣椒生育期内土壤中Cd为残渣态酸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Cd浓度为2.5mg/kg时,酸溶态残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Cd浓度为5.0mg/kg时,酸溶态可还原态残渣态可氧化态。2)辣椒不同生育期土壤中Cd污染风险程度为外源Cd浓度0mg/kg时风险低,0.5mg/kg时风险中度,1.0mg/kg时(苗期土壤中Cd对生态危害接近高风险的边缘)与2.5mg/kg时为高度风险,5.0mg/kg时达到极高度风险水平。结论,贵州辣椒土壤中Cd污染的生态风险偏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改进BCR法和DTPA提取法研究了韶关主要矿区周边农田土壤Pb、Cd的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韶关主要矿区周边农田土壤Pb、Cd的超标率分别为14.1%和92.3%;参照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调查的5种蔬菜样品Pb、Cd的超标率分别为57.7%和48.7%。土壤Pb以可还原态为主,占到4种形态和的76.13%,Pb各形态的分布顺序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可氧化态>酸提取态;土壤Cd以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为主,占到4种形态和近89%,Cd各形态的分布顺序为: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用DTPA提取得到的土壤Pb、Cd有效态均值分别为24.91、1.29mg·kg-1。相关性分析表明,除了胡萝卜Cd,5种蔬菜Pb、Cd含量与土壤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及土壤有效态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pH和有机质相关性不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只有土壤残渣态含量对蔬菜Pb、Cd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蚕沙有机肥与不同铁基复配对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果,为筛选可高效协同钝化镉砷锌的修复材料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用室内土培实验,通过向镉砷锌复合污染土壤中添加蚕沙有机肥与铁粉、硫酸亚铁和硫酸铁3种不同铁基材料复配而成的钝化剂,对比分析不同蚕沙有机肥—铁基钝化剂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及形态转化的影响,并对重金属有效态及其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蚕沙有机肥与不同铁基材料复配可不同程度降低复合污染土壤中镉砷锌3种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增加其残渣态含量,其中以蚕沙有机肥—铁粉(配比为1∶2)复配效果最佳,可使土壤中镉、砷和锌的有效态含量分别降低42.5%、75.0%和48.6%,镉、砷和锌的酸可提取态含量分别降低18.3%、76.7%和16.3%,残渣态含量分别增加8.3%、54.2%和36.1%;对重金属的有效态与各形态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镉、砷和锌的有效态与残渣态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有效态镉与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镉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态锌与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锌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态砷与酸可提取态砷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呈极显著正相关;添加蚕沙有机肥—铁粉(配比为1∶2)使土壤pH从5.89提高至7.42,显著高于其他钝化剂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38.0%。【结论】蚕沙有机肥—铁粉复配材料可实现镉砷锌的协同钝化,以1∶2配比的钝化效果最佳,在镉砷锌多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铅、镉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了解不同种植模式下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对水稻连作、菜稻轮作、蔬菜轮作3种珠三角常用种植模式下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中铅各赋存形态的含量高低顺序大多呈现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可氧化态>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占37.26%~ 56.94%;土壤中镉大多以活性较高的形态存在,可交换态占46.70%~62.98%,各赋存形态的含量高低顺序为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就铅的3种具有效性的形态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总量而言,水稻连作和菜稻轮作比种植前都有所增加,而蔬菜轮作则较种植前有少量下降;而就镉具有效性的3种形态总量而言,菜稻轮作下为增加,蔬菜轮作下为下降,而水稻连作模式变化不明显.铅可还原态与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能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转化,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而对于土壤重金属镉的各赋存形态之间,可交换态与可还原态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二者之间可进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8.
柠檬酸与皂素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联合淋洗作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以重金属Zn、Pb、Cu复合污染土壤为对象,采用淋洗方法,研究了柠檬酸与皂素对人工污染土壤的联合淋洗修复效果。结果表明,40 mmol·L-1的柠檬酸与质量分数为3%的皂素在体积比为1∶5的情况下对重金属Zn、Pb淋洗的累计去除效率较高,分别为67.2%,68.8%;在体积比为1∶1时对Cu的累积去除率较高,为37.7%,不及单独用柠檬酸淋洗的效果好。柠檬酸与皂素对土壤中重金属淋洗的联合效应与二者的体积比和重金属种类有关,两者的联合淋洗可去除Zn的96%酸溶态、38.9%可氧化态,淋洗后可还原态显著增加;Pb酸溶态、可还原态均减少了80%左右;Cu的酸溶态、可还原态减少了80%以上,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则没有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对粤东凤凰山茶区12个大型茶园共60份土壤样品中Cu和Cr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和茶叶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土壤中Cu的5种化学形态的分布规律为残渣态>有机束缚态>铁锰氧化态>碳酸盐态>交换态,而Cr的化学形态分布为残渣态>有机束缚态>交换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Cu和有机束缚态Cu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pH值与土壤可交换态Cu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碳酸盐态Cu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束缚态Cu和铁锰氧化态Cu呈显著正相关。可交换态Cr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pH值与土壤可交换态Cr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碳酸盐态Cr呈极显著正相关。凤凰山茶叶Cu含量的范围在41.20~118.93mg·kg-1之间,平均为52.92mg·kg-1。茶叶中Cu含量与土壤可交换态Cu、有机束缚态Cu、有机质都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土壤pH值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茶叶Cr含量的范围在2.73~6.29mg·kg-1之间,平均为4.13mg·kg-1。茶叶Cr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和pH值分布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是限制污泥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污泥堆肥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及其生物迁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用BCR顺序提取法浸提堆体中各种形态重金属,研究堆肥过程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的变化规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Zn、Cd外,城市污泥中Cu、Ni、Cr、Pb主要以可氧化态及残渣态存在,生物有效性较低;堆肥处理改变了重金属的形态分布,使污泥中的酸溶态及可还原态的重金属向更稳定的可氧化态及残渣态转变,显著降低了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堆肥结束时Cu、Zn、Ni、Cd、Cr、Pb六种重金属残渣态含量比堆肥初始均有所增加,增幅分别达6.3%、6.7%、22.0%、15.2%、11.0%、40.5%;不同形态重金属含量与DOC含量相关性显著,而与OM相关性不强;pH主要影响可还原态及生物有效态重金属的分布,与其他形态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掌握广州河涌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用欧共体标准物质局(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BCR)连续提取法对广州河涌底泥样品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就河涌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d以酸溶态和可还原态为主,Mn和Zn以酸溶态为主,Cr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Pb以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为主,Cu以可氧化态为主,而Al、As、Fe和Ni则以残渣态为主;Cd、Zn和Mn属于潜在生物可利用性元素,Ni、Cu、As、Pb、Fe  相似文献   

12.
镉污染稻草还田对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镉污染稻草还田后清洁土壤(pH=4.72)和镉污染土壤(pH=7.90)中有效态镉含量及镉形态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添加稻草和淹水培养使土壤pH值向6.0~7.5的区间转变,并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清洁土壤添加镉污染稻草后,土壤DTPA(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cetate acid)提取态Cd含量增加23.5%~225.0%,土壤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镉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而残渣态和可氧化态镉的比例则相对降低,其效果随稻草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增强;镉污染土壤添加镉污染稻草后,DTPA提取态镉仅在培养初期(2 d)略有提高,随培养时间的延长,DTPA提取态镉含量显著降低(28.6%~41.1%),且添加稻草促使酸提取态镉向可还原态镉和残渣态镉转化。研究表明,镉污染稻草进入清洁土壤会带来镉污染的扩散风险,而进入供试污染土壤后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土壤中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陕西某铅锌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铅锌冶炼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对陕西某铅锌冶炼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和形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b、Cd、Cu、Zn含量的平均值分别是陕西省土壤背景值的19.27、135.32、2.76、8.02倍。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d(19.53)达到重度污染,Zn(1.78)和Pb(1.09)达到轻度污染,Cu(0.56)无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冶炼厂东、西10 km范围内土壤均处于重度污染程度,且东部高于西部。重金属形态分析结果显示,Pb、Cd、Cu、Zn各形态在全量中所占的比例都以残渣态(34.45%~45.98%)最大,其次为可氧化态(27.45%~30.57%),再次为可还原态(17.63%~23.61%),最后为可交换态(6.80%~14.41%)。重金属形态比例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H值与Cd、Cu的可交换态比例呈显著负相关,与Zn的残渣态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Cd的可交换态比例、可还原态比例呈显著负相关,与Cd的残渣态比例呈显著正相关。铅锌冶炼厂周围土壤受到以Cd污染为主的多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冶炼厂大气沉降、采矿场扬尘是主要污染源。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中应当加强冶炼厂烟尘点源控制,防止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赤子爱胜蚓与不同钝化剂联合对猪粪堆肥过程中重金属铜(Cu)和锌(Zn)形态转化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对生物可利用态Cu的钝化效果最佳,试验后可利用态Cu的分配率减少42.34%;酵素对可利用态Zn的钝化效果最佳,试验后可利用态Zn分配率减少3.77%。堆肥处理后Cu的形态分配特征表现为可氧化态Cu残渣态Cu可还原态Cu可交换态Cu,其中可氧化态Cu含量占主导地位,其分配率占50%以上;而Zn的形态分配特征则表现为可交换态Zn可还原态Zn可氧化态Zn残渣态Zn,堆肥处理后还原态Zn和可交换态Zn仍占主导,两者分配率之和超过80%。在堆肥产物中Cu主要以不可利用态存在,而Zn主要以可利用态存在,因此更应重视堆肥产物中Zn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蔬菜大棚土壤Cd的形态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效性,选择延安市周边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大棚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DTPA-TEA单一浸提法和改进的BCR法测定土壤中有效态Cd和各形态Cd含量,并以生物有效性系数和生物活性系数为指标研究Cd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Cd的有效态含量和总量分别在0.04~0.38mg·kg~(-1)和0.11~1.08 mg·kg~(-1)之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50和0.43,Cd空间分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Cd的平均百分比为29.6%、25.8%、11.3%、33.3%,Cd以残渣态和酸可提取态的形态居多;Cd生物活性系数K_1、K_2、K_3分别为0.296、0.371和0.333,表现为K_2K_3K_1,Cd生物有效性系数在9.5%~42.1%之间,其中有效性系数在30%~40%范围内的占50%,Cd主要以中等利用态存在且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EuropeanCommunitiesBureauofReference提出的BCR法加以改进,对不同铅污染程度土壤中Pb的有效态和4种化学形态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红壤和水稻土两种土壤类型之间有效态及分级中存在的差异;利用污染因子风险评价法(Cf)和风险评价代码法(RAC)评估土壤污染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红壤和水稻土中铅的有效态含量均随着污染程度加深而显著提高,但在污染为重度时其占总量的比例较之低度污染分别下降了18.7%和23.0%。对土壤进行BCR分级后,不同形态含量随污染程度的加深而有所增加,在比例上呈现可还原态残渣态可氧化态酸可提取态,在重度级污染时,残渣态所占比例大幅提高,生物有效性降低。Cf值和RAC环境风险评估中,低、中、重度铅污染土壤均为轻度和中度风险,特别是重度污染红壤与水稻土Cf、RAC环境风险均为轻度。另外,pH值影响重金属形态的分布,pH值降低,生物有效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东寨港红树林表层沉积物,通过室内沉积物老化培养试验和改进的BCR提取法,分析了3种沉积物中铅的各赋存形态随不同老化时间与可溶性外源污染铅浓度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老化时间对红树林表层沉积物可还原态铅的影响不显著,对酸可提取态铅、可氧化态和残渣态铅的影响会因沉积物类型的不同而呈差异显著。随老化时间延长,沉积物A中酸可提取态铅含量先增加再降低(除1 000 mg·kg?1)、可氧化态铅含量在0,25,250 mg·kg?1时增加;沉积物B中酸可提取态铅含量增加、残渣态铅含量降低(除500 mg·kg?1);沉积物C中残渣态铅含量在0,25,250,500 mg·kg?1时增加。此外,当老化时间为30,60,120 d时,添加较低外源铅浓度(25,250,500 mg·kg?1)的沉积A和B中,酸可提取态铅和可还原态铅占总量的比例增加,残渣态铅占比减少;在沉积物C中,老化30 d后,随浓度增加,酸可提取态铅含量降低,残渣态铅含量增加,老化60 d和120 d后,可氧化态铅含量的比例呈现增加趋势。可见,外源铅进入沉积物经老化后的主要赋存形态是残渣态和可还原态,外源铅初始浓度会影响铅赋存形态达到稳定的时间,并且铅的赋存形态受到沉积理化特征的影响。结果揭示了红树林沉积物中铅的环境化学行为,可为红树林湿地修复重金属污染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南沙经济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Cl-HNO3-HF、HClO4硝化法和BCR(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连续提取法对广州南沙经济区土壤中重金属Zn、Pb、Cd、Ni、Cu、Cr的含量及形态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沙经济区土壤中,重金属Zn、Cd、Ni、Cu的含量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污染程度较轻;与广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南沙经济区土壤中的Zn、Pb、Cr、Ni、Cu、Cd含量均超出背景值,分别为背景值的9.49、4.9、1.7、4.29、5.68、11.06倍。土壤中,Zn、Cu、Cr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态的形式存在,分别占其总量的52.39%、48.34%、66.23%和23.30%、41.96%、27.67%;Pb元素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的形式存在,分别占其总量的46.88%和31.48%;Ni元素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占其总量的72.45%;Cd元素主要以弱酸提取态和可离子交换态的形式存在,分别占其总量的41.81%和27.55%,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元素,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BCR(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连续提取法对大宝山矿山槽对坑尾矿库尾砂和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Cd、Pb、Cu和Zn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尾砂中Cd、Pb、Cu和Zn残渣态占绝对优势,占其总量的百分数均在85%以上.农田土壤中Cd、Cu和Zn都以残渣态为主,分别占其总量的60%、60%和90%以上,Pb以残渣态和可还原态为主,占其总量的93.44%.农田土壤重金属有效性较尾砂大,尾砂和农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均以Pb为最高.  相似文献   

20.
贵州典型土壤中Cd形态分布及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和生态效应与其结合形态密切相关。利用盆栽试验,模拟研究贵州省典型土壤遭受Cd污染后的形态分布特征及评估土壤中Cd的环境风险程度。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下,黄壤和石灰土中残渣态Cd所占份额达80%以上,而非稳定态(包含酸溶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所占比例很低。2不同程度Cd污染土壤中,酸溶态和可还原态Cd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自然土壤,特别是模拟污染为2.5 mg/kg和5 mg/kg土壤中,二者之和达65%以上。而且相比p H偏高的石灰土,黄壤中酸溶态Cd所占份额更高些。3由RAC法评价结果为自然土壤中Cd对环境危害处于低风险水平,但是污染土壤中Cd对环境构成中等以上的风险危害,而且随着污染程度加深,其风险性升高。总体上,黄壤中Cd对环境的危害高于石灰土。该研究结果为贵州省污染土壤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